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陈家祠为馆址,成立于1959年,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址陈家祠(匾额题陈氏书院)落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是清代广东各地陈姓宗族在广州合资建造的合族祠,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集岭南地区多种建筑装饰工艺于一体,包括有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是广州市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2002年被评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现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党员教育基地。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除了做好保护和管理利用馆址陈家祠的工作外,还积极承担起工艺博物馆的职责。建馆六十多年来,在杨铨、商承祚、容庚、冼玉清、谭畅、李知非等一大批关心我馆藏品建设的爱国人士、著名学者和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的无私捐赠,以及几代工艺馆人多方努力征集下,我馆已收藏各类珍贵文物与现代工艺精品共计20000多件(套),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近3000件(套),是省内博物馆中收藏明清以来广东民间工艺精品最为丰富的艺术类博物馆。我馆的藏品多达几十个种类,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它们是石湾陶、广彩瓷、象牙雕刻、粤綉、广州木雕、砖雕、石雕等多种技艺的载体,涵盖了广东省所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艺门类。近年来,我馆加强了对馆藏的整理和研究以及对各工艺门类的田野调查,同时改进展览布局并提升展览设施,策划举办了多个专题展览、论坛和教育活动,使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成为省内联络工艺大师、做好工艺整理、研究、展示和教育的平台。
近年来,博物馆创新性地引入数字技术,对陈家祠文物建筑安全以及消防、安防实施监控;建设数字体验馆和恒温恒湿库房弥补展览空间和库房条件的不足;建设票务监控系统,建设第三卫生间、游客中心;充分利用藏品资源和观众资源加强文创产品的委托授权开发,不断提升公众服务质量,促进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
2024年来,番禺区锚定“智造创新城”战略新定位,以“万亩千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以“五个再造”壮大千亿产业矩阵,以“企业友好型城区”建设助力大湾区深度融合,多举措全力扩大有效投资,点燃新质生产力“强引擎”,构筑高质量发展“强磁场”。
优结构 加大重点项目扶持力度
番禺区紧贴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年度省重点项目和市“攻城拔寨”项目,聚焦新能源、人工智能、数据算力、网络通信、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项目优先纳入上级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积极将城建、安居、防洪排涝工程等重大民生设施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及国债等资金支持,优先给予倾斜激励,助力重大产业项目赋能提效。一季度完成“攻城拔寨”项目投资159.2亿元、年度完成率37.1%。共申报2024年提前批专项债券项目24个、年度债券资金需求69.69亿元,已有20个项目通过国家审核。
激活力 推动民间投资项目加快建设
落实省2024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实施意见、市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推行政府投资+、基金+、企业+、内外资+等多种模式,有效发挥政府、风投、孵化和信托基金等综合投资效益,活化存量资产,扩充资金渠道,增强投资有效供给。综合运用项目产融对接、绿色信贷、债券及云融链保理、国内信用证等融资服务,推进广州南站新业态总部经济基地等民间投资项目建设“全速跑”。
促改革 大力简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
健全投资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完善投资决策咨询评估、项目用地预审、规划选址论证机制,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和耕地、生态、文物保护等政策,把好项目“准入关”;简化投资审批程序,将“多规合一”“容缺办理”“联审联批”审批服务新模式,融合嵌入立项、报建等分阶段并联办理流程,依托省、市、区政务服务网,投资审批事项统一通过在线平台办理,实行一口受理、统一赋码、并联审批、实时流转、跟踪督办、信息共享、联合监管,实现“平台之外无审批”,强化对投资项目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全链条、全过程监管,推动形成精准有效投资,助力超音速研发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粤剧艺术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127号,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其中南岸为主馆及仿古园林建筑,北岸为文物修复、粤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17万平方米。博物馆内设有基本陈列展厅、主题展厅、剧场、园林景区等部分。
粤剧艺术博物馆位于荔湾区恩宁路旁、荔枝湾涌畔。荔湾老城区作为广州城市发展历史中最古老的地区之一,是岭南文化、西关文化传承聚集地,不仅保存着广州市完整的旧城空间格局,也是粤剧艺术重要发源地,红线女、白雪仙、白玉荣、罗品超等多位粤剧名伶的故居都在此地。该区域还分布了八和会馆、振兴粤剧基金会等粤剧活动场所。距离博物馆不足200米处的八和会馆、荔湾涌边、榕树之下至今仍有粤剧唱响。
名园荟萃之地,广福戏台引人注目
中国戏曲与传统园林本来就是天作之合,粤剧博物馆堪称岭南名园荟萃之地。粤剧艺术博物馆分为南、北岸两个部分。粤剧艺术博物馆以岭南传统园林形式,汇集岭南传统工艺“三雕二塑”(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和陶塑)。说起粤剧艺术博物馆里的“三雕二塑”,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广福戏台,它是整座园林之中唯一的一座纯木结构建筑,取名广福戏台意在向佛山祖庙万福戏台致敬,也是粤剧艺术博物馆十景“广福首唱”所在地。广福戏台为重檐歇山抬梁式木构建筑,三开间,面阔11米,高9米,进深达9.5米,在古戏台形制基础之上配合整体场地布局设计,紫铜瓦屋面庄重浑厚。据了解,为了确保戏台尺度与全园环境相融合,现场用吊机一比一放大样的方式,最终确定戏台尺度。
藏品叹为观止,还有特制实木红船
目前,粤剧艺术博物馆已收藏5000多件/套各类藏品。如:何柳堂藏明代黄花梨琴盒扬琴、艺坛三杰松竹梅手卷、1893年—光绪十九年广东新宁县(现台山市)梨园小生彭亚流被聘义德堂安置落班合约及信封、19世纪末由歌林公司灌录的《蒙正祭灶》唱片、竹水衣等。除了常规的展品外,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重新研究了红船的历史与构造,定做了一条约5米长的红木实木红船。红船嵌套幻影成像技术,将制作的三维电脑影像与模型内的实物结合,展现当年船上艺人生活、练功的场景,不但具有欣赏价值,同时拥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粤剧艺术博物馆“十景”:广福首唱、琼花畅曲、“红船晚沙”、西楼映月、峰音霭韵、濠畔听曲、梨园种声、别院声歌、荷风初露、古巷清音。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