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便利化让开放步伐更坚实
编者按:近日,商务部集中发布了47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包括第五批23项“最佳实践案例”、第三批24项部门推广改革试点经验。其中,“最佳实践案例”在贸易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要素资源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等领域展示了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上取得的最新成果。即日起,本版将聚焦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以期将各个自贸试验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呈现给读者,让制度创新成果更好地对推进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近日,广州南沙综合保税区的企业仓库内,因尺码不合适等原因退货的数千件跨境电商服饰即将开启它们的第二次出口“之旅”。这些满足二次销售条件的商品在跨境电商平台被海外消费者重新选购后,将和新售商品一起运至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随后发往海外市场。
这正是广东自贸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针对跨境电商出口退货渠道不畅问题,探索出的“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新模式”。这一模式支持企业将在境外的出口电商退货商品退回南沙综合保税区,在综合保税区仓库内一站式完成拆包、分拣、上架、存储、复运出口等业务,降低企业在境外设置退货仓的成本,完善跨境电商出口产业链。
同时,利用“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制度,支持企业将来自境外的退货商品纳入综合保税区保税存储,实现与跨境电商出口货物同仓存储、“合包”配送、集柜运输,充分利用保税物流解决跨境电商退货需求,为企业节约管理和物流成本。
高效快捷畅通的跨境电商出口退货渠道,使跨境电商商品“出得去”“退得回”。记者了解到,出口货物“合包”模式每年可为企业降低综合物流成本约5000万元。2023年,广州开展跨境电商出口退货项目申报一线退货货值超2.4亿美元,“合包”出口包裹超3100万个。
如今,广州南沙新区片区还吸引了天猫国际、唯品会、考拉海购、洋葱等全国排名靠前的电商平台相继落户,带动上下游仓储、物流等产业集聚发展,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开放平台。
在贸易便利化领域,和广州南沙新区片区吸引电商平台落户不同,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推出的“国际邮件、国际快件和跨境电商业务集约监管新模式”培育出了一批新兴跨境电商企业,也吸引了大批湖南籍沿海跨境电商卖家“回湘”创业。
长沙片区推动国际邮件、国际快件、跨境电商三类业务(简称“邮快跨业务”)设备集约化、人力资源集约化,实现“邮快跨业务”由同一运营主体“一站式”办理,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长沙国际邮件互换局在改革前仅能办理国际邮件业务通关,改革后,由单一的物流运输服务转变为国际口岸平台服务。分时段同场监管、一站式办理的作业模式有效提升了进出境“邮快跨业务”包裹处理时效。目前,每小时可实现3000票进出境包裹快速通关,日均处理能力由之前的2万余件提升到7万件。综合运营成本不断降低,邮政企业综合运输成本下降25%以上。
实施该项改革创新以来,邮政企业国际邮件运输直封线路通达23个国家和地区,培育出一批新兴跨境电商企业。自改革创新举措落地实施以来,长沙国际邮件互换局累计进出境“邮快跨业务”包裹2200余万件,其中以邮路运输出口的跨境电商包裹1600余万件。
在制度创新为外贸新业态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的同时,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创新推出的“综合保税区一线进区货物‘即到即入’新模式”将改革红利化为“真金白银”。
为解决承运一票多车货物的车辆等待放行时间过长、入区拥堵、车辆调度不足等问题,川南临港片区在泸州综合保税区创新推出该模式,优化车辆过卡入区核放流程,实现单车灵活核放入区,减少车辆等待时间,提升大宗货物通关时效,降低企业申报和物流成本。
在该模式下,货物运抵进境口岸后,货主或其代理企业通过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填报货物信息,申报核注清单与备案清单,并按通关流程办理进口货物进区报关事宜。货物报关放行后,在综合物流服务平台申报货物进区核放单,关联该批货物的核注清单号。核放单中任一载货车辆到达综合保税区卡口,载货车辆车牌信息与平台系统中对应核放单绑定车辆数据自动比对,对比成功后卡口自动抬杆,完成入区卡口核放。
该模式在提高货物通关效率的同时,还能促进对保税货物实时动态监管,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实施“即到即入”改革后,对于需多个集装箱进区的一票货物,入区车辆平均节约1天时间,提高了企业物流效率,减少了卡口拥挤情况。
最重要的是,改革前,综合保税区场站运营公司专设2名现场操作员,协调车辆核放申报、卡口车辆调度等,若车辆当天无法全部运抵,滞留卡口将产生用车费用600~800元/天/车。改革后,企业运输成本显著减少。截至2023年3月,川南临港片区累计完成一线进区“即到即入”4990票,为企业节约成本约400万元。
2023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0%,规模仍处历史高位。
从行业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179.2亿元人民币,下降1.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5%。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32.1%、12.2%。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760.8亿元人民币,下降13.4%。建筑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43.7%、8.9%和4.1%。高技术产业引资4233.4亿元人民币,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为37.3%,较2022年全年提升1.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从来源地看,法国、英国、荷兰、瑞士、澳大利亚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84.1%、81.0%、31.5%、21.4%、17.1%(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从市科技局获悉,广州实验室近日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成的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生物样品跨境快速检测中心——广州实验室检测评价中心河套分中心(下称“河套分中心”),目前已实现国内首批生物样本入境。
广州实验室作为呼吸系统疾病及其防控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在呼吸系统疾病和再生医学领域优势科研力量,推动科研合作高质量发展。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套分中心主要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大力推动跨境生物样品互通。广州实验室统筹河套分中心建设及运行,并向河套分中心输送专业管理团队及科研团队;香港提供血液样品。广深两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在多方合力下,通过采用“容缺性审批政策”等方式,河套分中心顺利实现国内首批生物样本入境。
其次,探索实现联合科研攻关。河套分中心作为广州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所在地,充分整合港澳科研力量,紧密围绕治疗药物、快速检测及公共支撑服务开展联合研究:成功联合中国药品食品检定研究院进行黏膜免疫sIgA抗体国家标准品的制备。
再次,不断加强人才联合培养。依托河套分中心,大湾区的科研院所可通过学生实习、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式协同育人,通过联合科研攻关、学术交流等方式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互通,共同加强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与香港中文大学签订学生联培协议,现有14名博士生;与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6人,并为每个学生提供科研津贴、住宿等全方位保障,助力学生安心学业、潜心科研。
此外,积极开展平台跨境服务。河套分中心积极完善设施及人才团队建设,为境内外生物制品、生物诊断、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等领域的企业开放技术服务。通过疫苗评价基础研究设施以及配备专业团队,为相关企业提供疫苗免疫原性评价、评估疫苗I期和II期临床试验、优化或研发新型疫苗、筛选新型佐剂等技术评价服务,并为制定生物制品的国内及国际标准提供基础实验环境。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