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均安蒸猪:千年传统,滋味传奇
顺德均安蒸猪起源于中国传统的祠堂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太公分猪肉”风俗。这种风俗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在岭南地区尤为盛行。在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即所谓春秋二祭),村民们会在祠堂举行祭祖仪式,仪式后由村内德高望重之人将猪肉分给各户人家,以求全村人获得庇佑,共享丰盛的食物。
在顺德地区,这一传统演变为均安蒸猪。根据《顺德均安志》的记载,顺德各地的春秋二祭中,多有用烧猪作牺牲分胙肉,而江尾(即今均安镇)则用蒸猪。这说明均安蒸猪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在制作均安蒸猪的过程中,村民们以最简单的方式进行蒸煮,仅使用盐、糖等最基本的调料腌制,然后放入猪盒中,用柴火烧熟。这种原始的制作方式突显了均安蒸猪的独特风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均安蒸猪的制作工艺也进行了一些改进。例如,为了减少油腻感,增加了扎猪油和添加冰水冲击的环节。同时,为了满足现代人对美食的挑剔口味,也开发出了多种不同的腌制风味。
总的来说,顺德均安蒸猪是中国传统祠堂文化和岭南地区独特风情的结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地方特色美食。
顺德均安鱼饼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由均安仓门人皇甫礼志研制。他将鲮鱼肉剁烂,压成薄饼形,用温火煎至金黄色,制成了美味的煎鱼饼。最初,他在均安圩中心街(今华安直街)设档售卖,后来他的儿子寿超继承父业,将鱼饼的招牌挂到了“寿超鱼饼”。
因为香甜可口,滑爽甘醇,这类鱼饼很火爆,慢慢变成赫赫有名的特色美食,并传到中山市海洲、新会等地,还走上“南方航空”的机餐。
如今,顺德均安鱼饼已经成为广东省内乃至全国闻名的美食,并在各种美食节和比赛中获得了荣誉。
顺德鱼皮角源于清末民初,是顺德大良厨师对广府名小吃云吞的改良。在改良之前,顺德的云吞皮薄如纸,有“玻璃云吞”的美称,但火候稍过则面皮即烂。厨师们创新地将鱼胶融入生粉,改良制成鱼胶云吞皮。改良后的云吞结实耐煮、香滑爽口、晶莹剔透,久煮不烂,俗称凤城鱼皮角。
鱼皮角制作技艺由选料、起鱼肉、刮鱼青、打鱼胶、擀皮、剁馅拌馅、包制成型、烹煮等工序组成,主要原料选用肉质细腻、胶质强劲的鲮鱼制作角皮;馅料以优质猪肉、鱼肉、海捕虾仁为主;包制时,独特之处在于将圆形角皮对折收口,使之相互粘连。
广府饮食中对“鱼鲜”的追求与“脍不厌精”的烹调传统,相互碰撞而催生了凤城鱼皮角制作技艺。 广府烹鱼吃鱼的传统,已见于唐代《岭表录异》。明代以来,顺德是以桑、蔗、果、鱼为主的经济作物区,鱼类在饮食结构中占据极大比重,厨师熟练掌握鱼类食材特点。在此基础上,厨师将鱼类食材融入其他材料,出品“脍不厌精”的菜式,凤城鱼皮角即为一佳例。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