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华人文化艺术节启动
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侨界文化艺术活动
以文为媒,以侨为桥。时隔三年,第九届(广州)华人文化艺术节再度启动。11月6日,“亲情中华·风韵南粤”第九届(广州)华人文化艺术节媒体见面会在广州市文化馆召开。
据悉,华人文化艺术节由广东省侨联与广州市侨联于2005年创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历届艺术节以“弘扬中华文化,凝聚民族情结”为宗旨,通过文艺展演、书画笔会等多种形式有效凝聚广大海内外侨胞力量。
据介绍,本届艺术节是疫情之后国内规模最大的侨界文化艺术活动。活动期间,近千名海外侨领、侨界艺术家和归侨侨眷代表将参加活动,其中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位侨领代表是专程为此回到中国、回到广东。
本届(广州)华人文化艺术节既有视听盛宴,也有精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艺术节期间,将举办“归来吧”——侨见岭南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涵盖广绣、书画、点茶、香云纱、汉服、古琴等优秀传统文化项目。
高水平建设广州湾区中央法务区南沙国际片区
南沙区牢牢把握《南沙方案》赋予的重大机遇,按照全省涉外法治建设工作会议的部署,以及广州市《关于进一步推进广州涉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要求,锚定打造“全国涉外法治先行区”目标,高水平推进广州湾区中央法务区南沙国际片区建设,一核多站点多功能园区集聚模式基本形成,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效枢纽有力推进,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加速集聚,涉外法治水平显著提高,为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2020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暨一带一路(广州·南沙)法律服务集聚区正式启用,南沙区出台《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法律服务集聚区发展扶持办法》,这是全市首个支持法律服务业发展扶持办法,实施三年来,吸引进驻法律服务机构30家,法律专业人才350人,同比增长25%。
法律服务集聚区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整合了诉讼、仲裁、调解、域外法查明、司法鉴定、律师服务等高端法律服务资源,打造涉外综合法律服务核心区,为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一站式跨境法律服务。
围绕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南沙区协同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国际海事服务集聚区、财税(注册会计师、税务师)专业服务集聚区、域外法查明中心等5个高端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其中,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已挂牌运营;南沙涉外法律服务中心规划约1200平方米,已完成选址、设计、审批等,正按计划推进建设;全国知名“广州海法论坛”永久落户南沙,打造南沙湾国际海事服务集聚区;建成全国首个财税专业服务集聚区,普华永道等34家专业服务机构落户;全市首家域外法查明平台能查明80多个国家、180多个地区法律。
提升涉外法治“软实力”,出台支持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八条措施,加快引进高端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和人才,支持力度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新增1家粤澳、1家粤港联营律师事务所,6家意向落户的联营律师事务所、1家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内地代表处在洽谈中。在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上,南沙构建“N+4+2”粤港澳司法规则衔接机制,提升涉外司法裁判的公信力。
近日,由区委改革办、区委政法委报送的信息稿——“广州市增城区:夯实四大支点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开新局”登上中国改革网的地方改革频道,向全国民众展示增城在市域社会治理方面的措施及成效。
今年以来,增城聚焦打造一批强基础、拼当下、利长远的改革举措,坚持夯实四大战略支点,创新建设市域社会治理融创中心,打造增城群防品牌,构建非警务矛盾纠纷分流处置体系,开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工作,培育擦亮更多改革品牌项目,奋力在构建新安全格局上取得新突破。
一条主线 绘就融合共治“同心圆”
基层治理得好不好、到不到位,关系着民心向背,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增城聚焦“大政法、大综治”格局,以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为主线,在前期建成社会风险研控指挥中心实现“大维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政法平台+公安资源”协同优势,创新推出政法公安融合工作2.0版本——“增城市域社会治理融创中心”,推动“分散治理”向“融合共治”转变,逐步构建起“党委领导、公安主导、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社会治理新格局。
区委政法委安排综治、来穗等多股力量进驻融创中心,与相关警种融合办公,减少层转时间,已初步实现17项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工作和重点工作深度融合。同时,整合信访、住建、卫健、教育、民政、政数、团委等基层社会治理专项领域部门进驻实体化办公,形成“谋题、领题、破题、答题”工作闭环。另外,融创中心带动镇街综治办、派出所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合力画出基层社会治理最大“同心圆”,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综治统筹、部门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匠心传承 优化机制焕发队伍新活力
应对复杂多变的治安形势,如何打通基层应急处突“最后一公里”?增城在坚持和发展群防群治实践上给出了答案。
一直以来,“广州街坊·增城群防”品牌多次获上级表扬。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群防群治力量单薄、协作联动合力不足等问题短板逐渐暴露。为此,增城深入走访听取镇街和有关单位的意见,对历年来群防群治工作制度进行深入梳理,围绕重点难点逐项研究突破,进一步优化专班力量配置,完善理顺研判调度、定期会商、培训拉练、监督考评等工作机制,推动群防群治力量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协助处置各类警情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警情导向精准布控上,增城依托警情时空分析支撑精准防控模型和警情预警分析“四个一”机制,建立动态勤务机制。截至目前,增城公安机关共抓获嫌疑人280余人,化解矛盾纠纷近2854宗,直接挽救群众生命30宗30人次,全区案件类警情均不同程度下降。在深化督导检查问效上,成立联合督导组,综合开展“6+N”全要素覆盖督导检查,落实每周一通报、每月一评分机制,建立月度、季度、年度奖励机制,制发“广州街坊·增城群防”微简报,多渠道宣传群防群治先进工作事迹和表现突出的群防志愿队员,切实增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与能力水平。在密切专群联动协作上,着眼盘活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壮大活跃多元化社区警务团队,将处突力量前移至“社会自治”,安全关口前移至一线区域,实现城市群防共治资源再整合、再组织、再优化,有效先期处置防范等案件27宗,最大限度维护社会稳定。
守正创新 枫桥经验升华赋能解民忧
为拓展延伸社会风险排查化解“触角”,进一步强化矛盾处置先手效能,增城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工作组耗时一个月开展专题调研,创新“1+2+4+N”工作法,以两个镇街为试点后,向全区全面铺开,探索构建“党委主导、中心分流、部门联处、多元共治”非警务矛盾纠纷分流处置体系,不断压减警情、化解矛盾、减负增效,做到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推动实现“解放更多警力回归警务工作,同时持续提升苗头性风险隐患化解效率”的双赢目标。
具体而言,增城制定方案明确移交范围及流程,研发“风险联处系统”,落实7天24小时区、镇两级“双值守”,日均移交非警务警情19宗,按“接警处警、移交分流、调解处置、督办反馈、提级处置、化解办结”闭环机制落实处置。紧盯警情接收率,实行“派出所甄别上传—研控中心分流交办—职能部门签收响应”链条式运作,移交非警务矛盾纠纷1757宗,接收率100%;紧盯纠纷办结率,将其纳入镇街“竞标争先”考核指标,定期晾晒关键数据,全区总体办结率达97.7%;紧盯重复报警量,执行首接责任制,正果镇、小楼镇非警务矛盾纠纷重复报警“清零”;紧盯群众信访量,把非警务矛盾纠纷接待处作为开展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要渠道,运行以来信访事项同比下降29.1%。
不仅如此,增城还构建多元联调化解机制,形成风险隐患“收集、研判、交办、督导、总结”闭环模式,对超过属地化解职能的及时提级处置。强化重点攻坚,领导包案化解“骨头案”,办结非警务警情2777宗,提级处置5宗。
立足长远 携手同行护苗成长育未来
未成年人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增城一直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聚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突出问题,高位推动,印发了《增城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工作方案》,细化形成38项工作清单,建立排查反馈、关爱帮扶、协调联动、宣传教育、重点治理、倒查追责、信息报送等工作机制,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
值得关注的是,增城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在原有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基础上,从政法、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五个部门遴选80名优秀政法领导干部,进一步充实增城区中小学校的法治教育师资力量,助推学校平安法治建设,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区层面在融创中心成立由政法、公安、教育、民政、团委等部门骨干进驻的未成年人工作专班,做到一体化统筹、扁平化指挥;镇街层面建立“1+2+N”模式关爱帮扶小组,按照“一个帮扶对象、一个帮扶小组、一个帮扶方案”原则,结对落实每月走访反馈、关爱帮扶教育、跟踪管理服务,直至销号闭环。截至目前,已成功教育劝返“无故长期不在学”学生80余人,警示帮教跟进“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超150人。
此外,增城结合辖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案情况,综合考虑宗数、人数和增长率等因素,对问题集中突出的镇街实行挂牌整治、限期整改,推动以点带面从根本上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势头。同时,制订涉案事件处置工作指引,设置四级分级处置机制,强化事中部门高效联动处置;事后复盘有效整改倒查,切实提升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治理能力。
今后,增城坚决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以东部中心为主战场,激活“三大动力”,燃起“二次创业”激情,强化“首位度”意识,聚焦五个“奋勇争先”,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广州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排头兵、领头羊和火车头扛起增城政法担当。图为增城常态化开展群防群治队伍培训拉练。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