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广州画院首办美术创作文献展
详细内容

广州画院首办美术创作文献展

时间:2023-11-04     人气:946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概述:......

回眸广东重大历史题材佳作

  11月1日,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画院主办的“广东‘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文献展”在广州画院美术馆开幕。

  广州画院以文献展的创新形式梳理、回顾广东美术界近15年来在相关领域创作上取得的部分重要成就。据悉,展览将持续展至11月20日。

  多媒介、多视角、多形态 

  生动展示作品背后创作历程

  广州画院副院长宋陆京表示,作为广州画院首次筹办的文献展,展览通过多媒介、多视角、多形态方式,生动展示27位艺术家17件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力求在美术内容和展览形式上求突破、谋创新,让广大观众在感受壮阔豪迈的峥嵘岁月时,也能切身感受优秀美术作品予以心灵的冲击与震撼。

  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美展总评委徐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展出的作品反映了广东美术界在此领域中的创作成果,也表现了广东艺术家们拥抱时代、关注现实、扎根人民,用不断创新的艺术形式表现现实生活。“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用美术的方式创造反映人民心声、历史重托、时代呼唤的优秀作品,是每一个美术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广州画院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重要的主题性创作基地之一,自建院以来,几代艺术家秉承深入生活,为人民创作的初心,深耕主题性创作领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国家级重大创作活动,并屡次在全国美术大展中取得佳绩。广州画院与广东美术界的艺术家先后围绕“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创作展”“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等重大题材创作、展出,用心用情用功描绘时代画卷,充分展示了文化自信和时代精神,创作出了一批有目共睹的优秀成果。  

  以文献展的创新形式梳理回顾

  注重视觉设计与文献互动

  广州画院以文献展的创新形式梳理、回顾广东美术界近15年来在相关领域创作上取得的部分重要成就。本次展览展示涵盖27位艺术家,共17件主题性创作作品之过程。展览注重视觉设计与文献互动,以当代艺术思维演绎创作背后的故事。

  参展作品中,李劲堃在《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中,采用不同媒介手段对同一主题进行创作,一方面,体现了在不同艺术创作阶段对《忆秦娥·娄山关》诗词内涵理解的深化;另一方面,创新作品表现形式,力图通过熟知的、更为精进的技法去展现宏大叙事,开拓出一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的新方式,突破大型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藩篱,探寻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林蓝作品《诗经——长歌清唱》历时4年完成,以“线”造型与“抒情”性的表达方式构建整体画面,取《诗经》“采诗、献诗”为“点”,诗意主旨《风》《雅》《颂》为“线”,精选诗篇为“面”,由点及线及面,连贯成一幅先人“采”“献”诗三百的优美宏阔的画卷。作品力求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通过丰富细致的传统材料创作,结合大气的现代构成形式,体现宏大悠远的整体效果——使之具有朴实清新鲜明的《诗经》气质,使之焕发瑰丽浪漫的诗的艺术感染力,使之蕴含端稳醇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草地铁流》(罗奇、黄福昌、孙佳兴、翁润鹏、林海东 作品)展现了红军过草地的意境和气魄。远处霞光隐约闪现,是战士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在塑造战士人物形象上,凸显战士的背影,战士背对观者,低头寻路,艰难跋涉。与以往同类题材不同,作品截取了行军的一个局部,凸显红军过草地的艰苦背影。作品对美术语言、材料技法进行创新和拓展,再现红军长征光辉历程中的典型形象。

  赵红雨、张晓东的作品《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以表现温润富饶的岭南水乡为主题,融入了风俗画、壁画和装饰绘画的多重元素,在空间上采用散点透视,构图采用平面化处理,造型上采用装饰方法。艺术语言平实质朴,综合了版画特有的技法展现,是一幅刻画生动、形式新颖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乡村生活图景。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