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围绕农村产业兴旺工作主线,抓好粮食生产、数字农业、三产融合
增城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取而代之的是“无人”机械在田间快速作业;在智慧大棚加持下,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年轻人从争相“跳出农门”到返乡创业……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增城“三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增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努力探索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一“牛鼻子”,抓好粮食生产、数字农业、三产融合,在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农业高质高效高产、农民富裕富足的道路上迈出铿锵步伐,为提升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嬗变
当下,广东乡丰特色水果产业园(以下简称“乡丰农园”)的葡萄正迎丰收时节,一串串成熟葡萄挂满枝头,慕名前来采摘的游客接踵而至;夜幕降临,创鲜番石榴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创鲜番石榴”)热闹非凡,不少市民游客前去逛“星光夜市”……
这是增城区从传统农业向高效、优势、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嬗变的缩影。
近年来,增城区依托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地理优势,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不断转变发展理念,注重从“三化”生产、科技赋能、供给侧改革、融合发展、政策供给等方面下功夫,多向发力推动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充分挖掘“好看、好吃、好玩”的都市现代农业本质,探索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增城样本”。
抓住游客的胃,才能留住游客的心。增城区以种业研发和科技创新为手段,跳出“有什么、给什么”的传统思维,以“需什么,供什么”为小切口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
乡丰农园于2019年落户荔湖街太平村,便以培育高端水果为目标。经过核心技术攻关,成功培育网纹瓜、蓝莓、阳光玫瑰葡萄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实现从“买国外、买省外,到买增城、买本地”的华丽转变,不断缩小都市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半径”。
“我们采取高端订制经营模式,借助品牌特有、错峰上市、品质上乘等优势,打通礼盒定制、订单生产等私域型销售渠道,利润是普通销售的3倍以上。”乡丰农园有关负责人表示。
能记家庭农场位于增城丝苗米产业园最核心的位置,农场主莫丽贤在田埂上打造出了精致的田园客厅,让广袤的稻田有了诗情画意,将都市人的田园梦照进现实。“我想要精而美的农场,这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基础设施投入。”莫丽贤表示,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她不仅需要走入田间管理农场,还凭借多年招商引资的经验,到广州其他区、深圳等地参加推介会、交易会,宣传推广农产品,吸引更多游客来田园客厅游玩。
田园客厅自去年12月建成以来,就吸引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许多游客前来开展团建、亲子活动,闻着稻花香、吃着新鲜的丝苗米饭,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今年增城丝苗米产业园举办了油菜花节,我们田园客厅接待游客超过10000人次,很多游客都很欣喜,觉得这就是他们想要的慢生活。”莫丽贤表示,广州其他区的游客开车上高速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很方便快捷。
7月26日,中共广州市增城区委二届六次全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做大做强现代农业,高标准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荔枝、丝苗米、迟菜心等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升级,做好“土特产”文章。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塑乡村价值,布局数字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预制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强乡村吸引力和产业聚合力。
目前,增城区依托都市现代农业,大力培育发展健康养老、旅游休闲、“民宿”经济、文化娱乐等新产业、新业态,成功打造派潭生命健康小镇、仙村荔枝小镇、正果老街、增城丝苗米博物馆等一批融合发展项目,创鲜番石榴等36个农业公园成为都市人的网红“打卡点”。
数字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
时下,正值水稻插秧的时节。在位于增城丝苗米产业园内的北大荒农服集团增城区水稻示范基地,农机手驾驶插秧机来回穿梭,将绿油油的秧苗整齐地插在秧田上。
“我们通过水稻辅助直行(驾驶)系统,侧深施肥、宽窄行插秧以及全程叶龄诊断技术来进行水稻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水稻产量,预估亩产可以增加120斤。”基地负责人李雪枫表示,今后会结合增城区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水稻种植技术,将北方的先进种植技术在增城区试验、推广,助力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该基地不远处,便是广东丝苗米全产业链示范区水稻育秧工厂。该工厂于今年初建成,占地面积约32亩,由加强型薄膜温室、玻璃温室及配套设备组成,配备升级作业车和轨道、基质搅拌机、播种流水线、催芽室、循环育苗设备、多层育秧苗床、水肥一体化系统、温室智能物联网控制系统等先进的工厂化水稻育秧设施设备。
除了水稻种植,增城区在水果、蔬菜等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也使用了很多“黑科技”,“农民上网、自动种地”的新型农耕景象正成为趋势。
迟菜心产业园绿聚来基地建成了集迟菜心产业标准化生产数字化管理体系、迟菜心产品产业链安全质量监督体系、迟菜心产业园区数字化服务体系等三大体系为一体的“智慧菜园”,有效促进迟菜心产业优质优产,2021年迟菜心优等品占12%,2022年迟菜心优等品提高到16%;乡丰农园通过“大数据平台”“数字果园”和“智能农业物联网”等系统,建立了“智慧果园”,其中,蓝莓“智慧田”的种植方法促使平均亩产值超过5万元……
这一个个农业智慧平台的建成、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无不彰显着增城智慧农业示范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增城区加快推进数字农业的建设和发展,突出科技创新引领,积极探索智慧总园和智慧稻园、智慧菜园、智慧果园、智慧猪场、智慧渔场的“1+5”智慧农业示范园建设模式,并重点在丝苗米、迟菜心、水果、养殖业等领域推广数字农业技术应用与场景化,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
与此同时,增城区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点,累计投入5000万元建设数字农业展示厅、智慧农业数据平台、电商中心、温室大棚、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无人农场、智能化种植养殖等一批可视化应用场景,加快推进数字农业产业聚集,充分发挥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示范带动作用。
返乡青年科学耕耘“致富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增城区一位新农人返乡助农的事迹,多次出现在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平台。她就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
2020年,当时29岁的她辞去在深圳的白领工作,返回家乡石滩镇石湖村,接过父亲手中的农机合作社,开始务农生活。“我父亲从事农机服务多年,特别希望我们兄弟姐妹回来帮助他,而且现在乡村振兴政策利好,年轻人返乡创业大有可为。”沈燕芬表示。
刚返乡时,她每天跟着父亲下田熟悉各种农机的操作、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随着对农业行业的认识不断加深,她也尝试改革传统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从以前父辈仅为农户提供耙田、收割服务,到如今耙田、播种、施肥、收割、烘干等环节都已实现田间生产全程机械一体化。
这三年来,她从返乡青年,到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再到全国人大代表。“当年看似不经意的返乡决定,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这一切都归功于乡村振兴利好政策,让年轻人返乡越走越有奔头。”沈燕芬表示。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引能人返乡,还需要加大对返乡青年创业的扶持力度,拓宽培育人才路径。今年8月中旬,增城区举办高素质农民经营管理型培育班,吸引了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创新创业带头人共180人参加,致力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荔果源(广州)家庭农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荔果源”)创办人陈立志是此次培训学员之一。“这次很幸运能够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我可以学习到很多农业经营、技术、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她表示。
陈立志是一名“80后”海归。2018年,随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振兴”“家庭农场”等词汇进入了她的视野。同年年底,她毅然辞去令人艳羡的法国跨国企业的工作,回到家乡增城,创办荔果源,做起了“新农人”。4年多来,她成功搭建起两个单品供应链条,孵化了两个独立品牌,整合种植基地3000余亩,带动农户200余户。
现如今,在沈燕芬、陈立志等新农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返乡创业,为乡村带来新理念、新模式、新活力,科学耕耘“致富田”,成为助力区乡村振兴的“兴农人”。
探索走出强村富民新路子
去年初,朱村街横塱村试点推行农民资源入股参与新农企经营机制,以4500亩耕地+100亩集体留用地入股,参与由区农投集团、天禾集团联合的试点水稻种植全程托管示范项目,在确保农民土地租金收入的前提下,充分享受产业增值收益。
“现在我们不仅有土地租金,还有入股分红,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横塱村村民毛美和兴奋地表示。现如今,像毛美和这样成为“股东”的村民在增城越来越多。
这样可喜的变化,源于增城区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截至2023年7月底,区总体完成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全部试点改革任务,3568个村社集体完成改革。其中,清产核资、成员资格界定、折股量化、股份制组织机构设置、制定组织章程等,完成率均超过99.99%,确认并推动71.86万成员变股东,基本实现全区成员(股东)信息化管理,建立了3568个新型农村集体股份制经济组织,颁发股权证超10万本。
“村民拿到股权证后,就变成了‘股东’。以后农村集体将实现按股分红,进一步理顺农村的收益分配关系,农村社会将变得更加稳定、和谐。”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推动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化是增城区农村集体“三资”(即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之一,区还大力推动集体资产交易管理体系化、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监管信息化建设。其中,优化升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线上”交易,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进入增城区交易平台交易的农村集体资产共996宗,标的物总金额达16.71亿元,实现增值4.8亿元,溢价增值率40.31%。从2012年底平台试点成立至2023年7月,进入区交易平台交易的农村集体资产共有13580宗,标的物总金额达225.59亿元,实现增值53.37亿元,溢价增值率30.99%,有效促进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如今,行走在增城区的田间地头,扑面而来的是一幅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画卷。
8月28日凌晨,在广州海关所属广州车站海关关员的现场监管下,一列满载家用电器、LED灯具等“大湾区制造”货物的X8120次班列从广州国际港站驶出,标志着广州中欧班列迎来开行7周年。
自2016年8月28日广州中欧班列首开以来,线路辐射面持续扩大,开行班次加速增长,贸易质量持续提升。7年间,广州海关累计监管开行进出口中欧班列1193列,发运标箱11万个,申报进出口货值总值315亿元人民币,服务中欧班列联通西欧、东欧、西亚、中亚、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40余个城市,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中欧班列线路稳步增加
7年来,广州海关监管中欧班列线路稳步增加。在开行线路方面,由7年前只有1条出口线路,目前已形成“14出6进”共20条线路。仅2023年以来,广州海关关区就新增“欧洲-满洲里-南沙港南站”“欧洲-绥芬河-广州国际港”2条中欧班列进出口班列路线、1条“中吉乌”公铁联运路线和1条“中亚-南沙-越南”海铁跨境联运路线,进口线路覆盖北方五大铁路口岸:满洲里、二连浩特、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绥芬河,更好地服务广州中欧班列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织就了一张覆盖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大网络。
线路越织越密,开行班次数量逐年走高。2016年至2022年,广州海关监管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13列增加到339列,年均增长率超过70%,监管每百列中欧班列的时间分别为736天、566天、274天、286天、219天、93天、84天、79天、68天和55天,成功跑出“加速度”。
进入2023年,广州海关监管中欧班列延续高速发展态势,前7月累计开行中欧班列383列,运送货物3.6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33.54%、142.50%;连续13个月单月发车超过30列,提前175天超2022年全年发运总数。一趟趟“钢铁驼队”往来呼啸,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桥梁。
运输货物品类不断丰富
在开行班次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广州中欧班列运输货物品类也不断丰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16年,广州中欧班列初启阶段,出口货物以衣服、鞋帽、厨具及五金配件等低附加值货物为主。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强大制造业集群优势,近年来中欧班列出口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出口结构也不断优化。除了服装、鞋帽等传统商品保持较高增长外,电子设备、机械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也呈现明显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广州海关监管中欧班列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同比大幅增长1.8倍,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出口同比增长超过2.1倍,家用电器出口同比增长1.2倍。
为满足“湾区制造”出口需求,广州海关联合铁路部门、场站运营方等发展定制班列、精品班列业务,常态化开行通信设备专列、液晶电视专列及微波炉、空调机等白色家电专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借力中欧班列打通出口新通道。今年前7月,广州海关已监管发运新能源汽车出口中欧班列5列,总计264辆新能源汽车。
当前,广州海关监管的进出口中欧班列已形成“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空间布局,为3000多家外贸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物流通道。
政策原文: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我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
为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优化我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穗府办函〔2023〕44号),现解读如下:
一、申请贷款的居民家庭
申请贷款的居民家庭包括户籍家庭、非户籍家庭、单身人士、境外人士、持人才绿卡人士等不属于法人单位的购房人。户籍家庭和非户籍家庭含借款申请人、配偶及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子女。
二、居民家庭住房套数
居民家庭住房套数,是以我市不动产登记机构提供的《广州市自然人不动产信息查询结果》显示居民家庭(含所有家庭成员)已拥有住房套数核算。
三、政策优化相关的个人住房信贷政策
居民家庭名下在本市无住房的,购买普通商品住房或非普通商品住房的首付款,按不低于购买首套住房的最低比例执行,不再区分是否有住房贷款(含商业性住房贷款和公积金住房贷款)记录以及住房贷款是否还清,住房贷款利率享受购买首套住房的利率。
四、执行时点
政策执行时点以《住房城乡建设部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监管总局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建房〔2023〕52号)印发时间2023年8月18日为界。
2023年8月18日0:00前签订个人住房贷款合同的,按原政策执行。
2023年8月18日0:00后签订个人住房贷款合同的,按新政策执行。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