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打造颠覆性技术天团 助力颠覆性技术成果加速落地转化
会议现场
近日,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简称“京津冀中心”)主办、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简称“大湾区协同院”)承办的“2023年颠覆性技术创新工作研讨与项目发展会”在广州市黄埔区成功举行。42个项目、69家企业和投融资机构代表,以及黄埔区相关职能部门代表等近300人参加会议,一同研讨颠覆性技术创新规律,交流国内外成功经验,推动颠覆性技术项目快速发展,为完善广州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广州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及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从“裂变”到“聚变”
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颠覆性技术就是颠覆了某一领域主流产品和发展格局的战略技术。主流产品现在谁最强,我们就要去颠覆它。颠覆它是为了什么?是要改变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会上,京津冀中心主任王茤祥介绍会议背景及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组织实施情况;与参会人员分享了颠覆性技术特征、演化规律与实践经验,讲解了颠覆性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和颠覆性技术项目工作机制。
“颠覆性技术是典型的科学驱动与需求牵引高度融合的产物,具有场景强、需求刚、路线新、产权独等主要特征,其来源广泛、演化路径不确定性大,是一个复杂的‘裂变—聚变’过程,需要超常规选拔和科研、转化及应用一体化布局,不断迭代,实现加速。”王茤祥表示,颠覆性技术虽然风险大、非共识度高,但也有规律可循。颠覆性技术创新与一般科研项目是“形似而神不似”,只有重大场景中的重要问题才有颠覆的必要,且必须与主流技术、潜在技术有明显的超越性才有颠覆的可能,因此发展颠覆性项目必须坚持逻辑共识、标准包容,即把价值说明、把道理说通,通过逻辑自洽把非共识转化为共识,而不是单纯追求新或面面俱到。
王茤祥介绍,2022年,科技部部署由京津冀中心组织实施颠覆性重点专项,在中信所、火炬中心、北京市颠覆性基金、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高校院所等节点单位支持下,每年数千个团队参与,实施了一批标志性项目,示范引领效应逐步显现。
“揭榜挂帅”“赛马制”
推动颠覆性技术落地转化
“用于光电转换的纳米金属柔性低阻透明电极”“基于微生物合成的反式乌头酸酯增塑剂绿色制造工艺”“用于在体实时脑成像的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及光谱图集”“跨物种肿瘤基因治疗”等5个代表性颠覆性技术项目团队分别介绍了项目实施情况。黄埔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对黄埔区发展情况及科创政策做了详细的介绍。
作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改革开放主阵地,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集聚了广州实验室、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等30多家重大科创平台,1000多家研发机构;建成了华南最大、超1000万平方米的孵化载体集群,培育了2万多家科技型企业、2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实际利用外资、发明专利授权量、营商环境指数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开发区第一,研发投入强度超6.1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临床研发费用给予最高1亿元补贴,对科学家给予最高500万元购房补贴,对国家级项目1:1给予500万元配套……为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落地转化,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出台“高成长10条”“高质量发展30条”,形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多层次培育政策体系。此外,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对创业领军人才给予最高2000万元扶持,打造全国科技成果转化最强区。
据悉,接下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加快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出台政策,推动颠覆性技术成果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落地转化,打造颠覆性技术天团。
(郑嘉俊)
附件下载:
相关信息

市民在华新园就业驿站咨询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近日,黄埔区在广州华南新材料创新园(以下简称“华新园”)、玉树创新园、鱼珠智谷产业园建成广州第一批园区就业驿站,为服务区域内企业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供需匹配”和就业创业政策指引,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帮助更多劳动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整合有效资源,以创业带动就业
黄埔区立足科技创新优势,大力扶持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全区现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1家,累计扶持创业1955人,带动就业2.57万人。
新建成的园区就业驿站均配备专业的就业创业服务团队,依托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园区企业创业提供财务代账、融资担保、法律维权等商事代理服务,以及商事、税务、就业、社保、人才等政策辅导服务。
巧捷力是华新园内一家医疗手术机器人初创公司。“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这一赛道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市场还比较空白。针对消化道和泌尿系统开发柔性机器人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这正是我们的机会所在。”巧捷力的创始人之一郭嘉威博士表示。
“我们看到巧捷力广阔的发展前景,也看到其现在仍处于研发阶段需要大力支持。依托就业驿站,能够整合各种有效资源,为其提供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政策辅导服务、人才招聘服务。”华新园就业驿站运营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园区就业驿站还致力于提高人才匹配度和就业质量。通过搭建双向对接平台,一方面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一方面为求职者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找准职业发展方向、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服务重点群体,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2年10月,黄埔区启动第一批乡村振兴就业驿站,正式铺开就业服务驿站的建设布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完成建设街(镇)、社区(村)、园区等就业驿站基层服务点共22个,覆盖全区17个街镇,服务延伸至“家门口”,累计接待求职者1301人次,开展技能培训25场,培训劳动者1202人次,帮助实现就业794人。今年1-7月,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4952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感谢‘就业驿站’,不仅帮忙提供了住所,还帮我找到了工作。”前日,居民刘助保到联和街就业驿站前台求助,称自己居住的简易棚子因违建即将被拆除,面临生计和生活困难。驿站工作人员在对刘助保进行“一对一”跟踪帮扶服务后,协调社区为其提供了临时庇护救助,还向他推荐了工作机会,让他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目前,就业驿站可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线上线下招聘会、劳动力资源和用工需求摸查等多项就业创业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公共就业服务,获得就业岗位和培训机会,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黄埔区计划在年底前实现每个镇街不少于2个就业驿站,并推动驿站就业服务模式进驻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同时,利用好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促进就业服务提质增效。
(王晨、张慧珊)
附件下载:
相关信息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抓好《南沙区物业管理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落地落细落实,南沙区城市管理局深入各镇(街)开展物业管理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提升行动,以实际行动书写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高分答卷”,进一步诠释了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
落实各方分类主体责任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区、物业、居民等多方主体,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7月,工作人员分别与镇(街)督导人员、物业管理居住区负责人、站桶员(保洁员)就岗位职责、桶边督导、投放点周围环境卫生、物业管理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倡导各方主体要主动作为、自觉自律地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的日常管养工作,主动引导居民进行生活垃圾正确分类投放,把分类工作做细做实。
加强厨余垃圾分类、收运
在这次专项行动中,工作人员全面深入了解《南沙区加强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工作措施》执行情况。现场对厨余垃圾称重积分制、厨余垃圾每日收运量、厨余垃圾集中收集转运点等进行摸查和走访,详细了解物业管理居住区厨余垃圾日常清运情况、物业管理居住区家庭厨余垃圾分类体系。据了解,南沙区大部分物业管理居住区均合理规范设置1个厨余垃圾集中收集转运点,专车专运、专线专运、专人管理,明确收运时间表,建立收运台账,逐步实现与物业单位、生活垃圾清运单位之间的有序衔接,防止“先分后混、混装混运”。同时要求多方主体严抓督导巡查,细化检查标准,规范垃圾分类工作流程,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更好、更精、更细,以检查促整改,以整改促落实,以落实促提升,多措并举、有序有力全面推进南沙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迈向新高度。
加大入户、“入点”宣传力度
垃圾分类需要不断推动习惯养成、引导群众普遍参与,要更加广泛地听取居民意见,将居民分类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垃圾分类志愿者们身穿绿色马甲,手持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单,在投放点旁向过往投放的居民群众讲解分类知识,充分发挥物业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逐步探索建立“三级”分类指导员制度,开展“敲门入户”“桶边指导”“点位宣教”等专项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