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人大:代表聚能行动,深挖非遗价值助力地区高质量发展
非遗文创潮玩、露天音乐会、皮具潮优品,还有烙画、醒狮、钩针编织、面塑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街连番上演,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不少群众前来打卡。
这是三元里街辖内市、区两级人大代表聚能前行,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成效的缩影。白云区人大常委会三元里街道工委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通过开展“非遗文化+”系列活动,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非遗活起来。
转化非遗经济价值助力产业振兴
自街道文化街区项目启动以来,三元里街辖内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街区”等非遗传承创新的新路径、新渠道,推动形成三元里“非遗+”发展新模式;打造“非遗+旅游”,打开文旅融合新局面。
人大代表合力优化提升三元里原创手工街,推进文商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模式。
人大代表结合辖区发展重点,以三元里抗英文化为核心,打造融合皮具、皮雕、醒狮等非遗项目文化及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5A精品旅游路线,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助力“非遗+文创”,孵化文化产业新品牌。人大代表结合辖区非遗文化项目,参与开发一批以烙画、皮雕、钩织、桑蚕丝等工艺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文创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展现出了非遗超强的“吸金”能力;推动“非遗+街区”,推动构建城市名片新空间。
人大代表促推将三元里原创手工街改造成独具特色、彰显业态的非遗传承市集,为市民游客拓展新的文化消费场景,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正月十八闹夜宵”,非遗醒狮热闹非凡。
发挥非遗美育价值助力人才振兴
三元里街辖内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积极链接资源,先后引进南粤广绣、皮雕、烙画、剪纸、陶塑、醒狮、手工皮鞋、纺织蜡染等为代表的非遗传承大师和基地在三元里落户,形成了三元里“学非遗、用非遗、秀非遗”的新时尚,旨在扩大非遗传承人群,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传承人素养。
“希望能加强学校与街道联动,将更多的非遗文化带进校园。”在人大代表专题接访日上,刘老师向代表提出建议。人大三元里街道工委多次对接学校,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优秀文化共传承”“非遗传承润心田”“非遗文化润童心——探秘非遗 守护传承”等系列活动,力促“非遗”与学校融合、与学生生活融合,使学生零距离触摸非遗、了解非遗,提高非遗文化的认知度、认同感和自信心。目前,全街已有30余名老师参与到非遗传承队伍中,受众学生超千余人,让非遗文化得以代代传承、发展创新。
人大代表联合组织辖内学生开展“传承匠心精神”学习皮雕活动。
传承非遗技艺价值助力就业保障
“辖区内部分残疾人文化水平较低且缺乏专业技术,又因为身体原因就业难。希望能扩拓宽残障人员就业渠道,减轻家庭负担。”收集到群众诉求后,人大三元里街道工委通过技艺赋能,帮助残疾人士重新走出家门,走向社会。
截至目前,人大代表已接连开展残疾人手工艺培训班6次,帮助32人增强信心、获取收入、体现价值,减轻残疾人家庭的生活照料压力,点亮残疾人新生活。
“多谢人大代表及残联等相关部门,我们现在有了谋生的手艺,能够参与灵活就业了。”从小患先天性残疾的张女士自豪地说到,经过培训学习,她学会了做手工编织品。
提升非遗社会价值助力区域发展
人大代表们表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要通过群众“家门口”文化传承基地,进一步丰富辖区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元里街辖区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原创手工街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非遗潮玩市集”“漫生活圈打造”“艺术角”“文化周”“活动月”等活动,推动文化建设在市民群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大代表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
人大三元里街道工委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凝聚人大代表的力量,努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打造公共文化、文化创意等发展平台,为地区文化街区建设添动能。
天蓝水清地绿,绿美画卷徐徐展开。黄埔体育中心北侧休闲公园绿意盎然,乌涌碧水盈盈鱼翔浅底,姬堂社区莲塘村干净整洁风光推窗见绿……一幕幕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的画面,正是广州黄埔大沙街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发展成果体现。
近日,黄埔区人大常委会大沙街道工委按照市、区人大关于围绕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开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的部署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绿美黄埔 绿美大沙 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方案,重点关注黄埔体育中心北侧休闲公园建设、广东最美河涌乌涌管护、垃圾分类设施建设运营等项目,坚持创新方式、丰富载体、突出重点、强化宣传,为绘就黄埔绿色发展新画卷积极履职建言,着力推动绿美广州生态建设走深走实。
聚焦“一树一草”,助力绿色空间“再扩容”
7月14日,人大大沙街道工委组织联组代表来到大沙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先行前往黄埔体育中心北侧休闲公园,了解公园建设管护情况。
黄埔体育中心北侧休闲公园于2010年广州举办亚运会当年建成,地处广州科学城到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的重要节点,集体育锻炼、休闲娱乐与生态环境改善等功能为一体,更是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年以来,大沙联组代表多次进行实地调研,结合调研情况形成代表建议,向区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提交《关于优化提升黄埔体育中心北侧休闲公园品质的建议》,得到区人大、区政府的重视和及时督办办理。
身处在绿荫环绕的林间小道,代表们纷纷表示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是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的具体实践。黄埔体育中心北侧公园已有良好的绿化基础,建议进一步加大管护力度,持续改善公园生态环境,提升公园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绿色景观带和运动健身区,拓展群众的公共绿色空间。
强化全过程监督,守护水清岸美“好去处”
视察活动第二站,代表一行来到乌涌左支(姬堂段)堤岸。从“臭名远扬”的黑臭河涌到人人称赞的“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涌”之一,离不开市、区、街道各方共同的努力与坚持。在人大代表全程介入的监督下,大沙街大力清理左支流流域范围内“散乱污”场所,积极推进排水单元达标工作,加强河涌日常巡查工作,打造了高质量碧道和优美自然景观。
天空碧蓝,林木青翠,微风中岸边水草摇曳,河涌中的小鱼悠闲自在。“这里的环境真舒爽,让人心情一下子也开阔起来!”代表们对乌涌左支的优美环境赞不绝口,并积极履职献策,为绿美黄埔生态建设发声。希望街道巩固阶段性成果,持续推进河涌管护工作向走深走细,重点协调好旧改拆迁与环境治理、城市发展平衡,持续做好城市生态建设工作。以绿美黄埔建设为牵引,坚持林河共治,美景共享,加强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滨水经济带,全面提升滨水空间人文、生态、功能品质,打造高端人才的理想生活港湾。
垃圾分类进村入户,精细化打造“美市貌”
建村于明代的姬堂社区莲塘村已有500多年历史,农田片片生机盎然,古树参天枝繁叶茂,彰显乡村振兴生态之美。
来到视察活动第三站莲塘村,代表们视察姬堂社区莲塘村垃圾分类设施,并听取街道办事处关于村(社区)级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工作情况的介绍。据悉,在区职能局、街道、社区各方共同努力与坚持下,全街转制社区28个投放点全部配齐硬底、遮雨、公示、照明、洗手、擦手“六要素”,均遵循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打扫—清洗—擦拭—消毒—保养“五步精细保洁”步骤,落实投放点“巡查-发现-告知-整改”闭环管理,辖内市容环境面貌显著提升。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代表肯定街道办事处垃圾分类工作的成绩,建议逐步提高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多渠道开展宣传,提升广大群众垃圾分类意识和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自觉自发行为的良好氛围。
代表服务零距离,常态化广开“民意窗”
人大大沙街道工委不断丰富人大代表进社区活动形式,结合“引代表进来,代表走出去”模式,坚持就地就近就民原则,打造“一桌两椅”简易联系平台,积极引导人大代表贴近群众,与群众话家常、谈衷心。通过代表接访解决电动车停放区域增加、安装电动车入梯报警器、汽车乱停放占用消防通道、联动志愿者清理卫生死角、守护河涌干净等问题,助力和谐文明社区美丽家园建设,巩固爱国卫生运动。开展露天电影放映活动、增添体育设施多措并举回应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适时介入老旧小区电梯加装难题,推动电梯安装完成,实现多户老人家方便上楼心愿。及时邀请房屋专家回应商铺外地面下沉担心房屋安全问题,守护群众安全……在人大代表积极履职融入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构建下,一个个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 “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解决,展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沙实践。
通过开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人大代表围绕广州生态建设提出建设性建议,精准把脉促绿美,频出“金点子”、“绿办法”,把人大工作主动融入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中,自觉做绿美黄埔、绿美大沙的传播者、践行者、护航者,为打造绿美广州生态建设黄埔实践贡献人大代表力量。
解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两周年成绩单
广州,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商业名城长盛不衰,在我国商业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2021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市与四个直辖市并列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经过两年沉淀成长,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在构建国际化消费新格局工作上交出了怎样的一份“成绩单”?
广州市商务局近日公布的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两周年数据显示,广州2022年在全球城市指数报告中的排名上升8位。透过一系列数据不难发现,两年来广州正锚定“国际”方向、“消费”功能、“中心”定位,围绕“五大维度”深入推进培育建设,城市消费的国际化水平和辐射能力明显提升。
提升国际知名度:建设“5+2+4”国际知名商圈
随着新鸿基ICC、超级万象城、SKP、太古里等地标商业综合体相继落户建设,广州为培育一批国际商圈编制了广州市重点商业功能区发展规划,为全市11个区“量身定制”发展方向,培育建设“5+2+4”国际知名商圈,形成聚合消费客流的新极点。而且广州还让枢纽成为消费产业的展示窗口和贸易窗口,加快广州南站枢纽型国际商圈建设,持续提升广州南站枢纽能级,将广州南站打造成为全国交通、产业、消费融合发展的典范,世界一流火车站。
据了解,科尔尼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显示,广州2022年排名上升8位。进驻世界500强企业由2020年的309家增长至2022年的335家。
提高消费繁荣度:打造三大广州特色消费体系
“今年5月18日至20日在琶洲举办的2023中国(广州)国际物流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在展览面积、展商数量以及观众数量方面,与上一届相比,都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广州市物流技术与应用协会秘书长陈琳对记者表示。
近两年,广州积极打造三大广州特色消费体系,使其消费繁荣度更高。其中,为了打造产业型消费体系,广州出台打造时尚之都三年行动方案、时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推动实现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
不仅如此,为打造流量型消费体系,广州还打造广州北站、广州南站、番禺广场等多个TOD大型商业综合体,推动“交通+商业+服务+消费”融合发展。今年第133届广交会首次启用4期展馆,展览面积和参展企业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带动客商在穗消费超过200亿元。
在打造服务型消费体系方面,广州作为全国唯一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副省级城市,充分发挥服务业对核心产业竞争力的支撑作用,探索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向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攀升,获批5个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
活化商业活跃度:培育“商旅文体数”消费场景
吹着舒适的江风,欣赏新潮的音乐舞蹈,满足都市年轻人夜间的放松、休闲、娱乐需求,也让更多市民感受到广州的“夜夜精彩”。近日,2023年“Young城Yeah市”(谐音“羊城夜市”)夜间消费节拉开序幕,为全城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夜间消费体验。随着广州持续培育“商旅文体数”消费场景,广州商业活跃度日益向好。
其中,广州正打出一张“消费与文旅融合”牌——不仅打造夜间经济新地标,广州塔、长隆旅游度假区、正佳广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而且开展传统文化特色与国际影响力兼具的国际龙舟邀请赛等活动,举办电竞文旅嘉年华,创新推出“电竞+美食”“电竞+酒店”“电竞+数字艺术”等消费场景。
此外,广州还推动“消费与体育融合”,构建“羊城运动汇”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体系,近800项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遍布全市,年发放运动优惠券230万张,带动体育直接消费超6500万元。
增强到达便利度:挖掘粤港澳大湾区联动优势
自琶洲港澳客运码头开通航线,每日“海珠湖”号、“海珠湾”号碳纤维高速客船往返穗港之间,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的距离更近了。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消费力、制造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依托湾区、协同港澳,是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显著特点和最大优势。
数据显示,交通互联方面,广州实施空港、海港、铁路港、数字港“四港联动”,打造以广州为中心的1小时轨道都市圈。2022年全年飞机起降26.7万架次,运输旅客2611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蝉联国内机场第一。琶洲港澳客运口岸开通往返香港航线,广州直达香港尖沙咀只需2.5小时,码头免税店项目正在申报筹备中。
深化政策引领度:完善自由便利的国际消费制度体系
为完善自由便利的国际消费制度体系,广州系统打造规划方案、工作机制,建立市长担任组长的市培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区相应成立区级领导小组,市、区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领导架构体系。
两年间,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出台贸易、产业、招商、旅游、教育、人才等细化措施、配套政策约150项,成为培育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支撑,为工作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未来举措:抓好已出台方案、规划、政策落地见效
站在新起点,面向新未来,记者从广州市商务局获悉,接下来广州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蹄疾步稳推进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以更高质量拓展多元消费空间。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牵引作用,分先后、分重点推进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白云国际机场、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等口岸入境旅客集散枢纽功能,拓展入境、过境消费。在广州南站、火车东站、白云机场等场站注入商业化设计,把“人流”转化为“消费流”。
——以更大力度释放消费市场潜力。贯彻“消费提振年”部署要求,市区、政企、银商联动,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促消费活动。办好国际购物节、国际时尚产业大会等品牌主题活动。推出“羊城夜市”先行区政策,优化先行区内住餐、购物等企业监管措施。推进“老字号”创新发展。
——以更高标准完善消费政策体系。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和发展规划为纲,出台配套细化措施,开展培育建设监测评估。引入国际资本,赋能实体商贸产业,推动商圈载体改造升级。推进《南沙方案》高水平开放政策落地,探索与港澳的规则衔接、消费协同,推进穗港澳区域合作纵深发展。
——以更高水平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利用从都国际论坛、大湾区科学论坛、广交会等重大平台配套开展交流活动,加大传统商圈品牌IP塑造。优化南沙口岸过境免签和外国旅游团乘邮轮入境免签政策。积极申请世界性、全国性的公务、商务活动承办权,吸引更多优质客源来穗消费。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