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结营
2023年7月23日下午,2022学年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营员学习成效汇报交流暨结营仪式在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南海海洋所、华南植物园、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48个科学实验室的导师代表,以及260名参营学员参加。期间,各营分别推选1个项目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导师代表对学生汇报交流情况进行点评指导。市教育局市管一级调研员林平出席活动现场并给特训营导师代表颁授科学教育导师聘书。
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项目,是广州市致力于推进高校、科研机构共享共建创新实验室及专家团队,合作开展青少年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品牌项目。2022年,广州市教育局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达成深度合作,增设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暨南大学(石牌校区)、暨南大学(番禺校区)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作为教学营地,共招收营员272名,分别来自广州市39所高中学校。发动48个科学实验室,开设包括生物(含植物、茶叶、土壤、昆虫等)、生物医学、海洋能源、软件、人工智能、建筑、新能源汽车、现代物理、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等前沿创新领域,与往年相比,科学教育领域由30多个扩大到近50个,办营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本届特训营于2023年1月开营,营员们利用2022学年寒、暑假,在各营地导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项目学习探究,共260名学生全程参营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各办营单位有效结合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方式,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既带领营员们深入科学研究,努力学习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创新素养,又鼓励营员们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设计个性化课程,引导营员将所学所得与个人日常生活、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果。
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自2012年启动以来,历时超过10年,先后有1811名中学生进入40多个实验室接受提升科学素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下一步,广州市教育局将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的教育培养,努力为广州市的英才学子们成为未来科技创新骨干人才打造成长平台、创造成长条件。
特训营全体营员结营合影
粤菜师傅和饮食文化人士携手挖掘粤菜古籍 精选名肴菜式 融入现代烹饪技法 最终生成一张张古今融汇的粤筵菜单
在广州的博物馆以及市井间,有一批来自旧时的老菜单、老菜谱。这些历史文本看上去简单粗糙,但在热爱饮食文化之人眼中,却是弥足珍贵的至宝。
有这么一批粤菜师傅,他们从老菜单入手,挖掘粤菜名籍,研究现有资料,摸清粤筵制式的内涵,选定名肴菜式,融入现代烹饪技法进行创新,最终生成一张张融汇古今的粤筵菜单,让百年前的粤筵在今天焕发新颜。正是通过饮食这扇窗口,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座千年古都的魅力以及百年来独特的人间烟火气。
有心人 觅遗珍
民间老菜单“遗珠”
写满旧时粤筵风采
“去饮”,在粤语里代表“去吃筵席”。粤式筵席在全国久负盛名。在广州人的生活调色板中,若说粤点是轻盈的勾勒,那么仪式感满满的粤式筵席则是一抹浓墨重彩的亮色。
华灯初上,宾客已至,络绎入席。开席前的桌上,餐前六小碟奉客。在主人家热情洋溢的开场致辞后,筵席正式开始。乳猪是首道大菜,接着两大热荤“硬菜”登场,通常为炒龙虾等贵价食材。炖汤、扒菜、鸡鱼青菜、单尾主食两个、糖水、水果拼盘……筵席的每一细节皆有考究,鸡(佳)、鱼(余)、莲(连),每一食材蕴含吉祥之意。推杯换盏间,亲友谈笑风生,浓浓情谊溢于言表。
这颇具广府韵味的粤式筵席,原是由百余年前广州的粤菜名席演变而来。广州博物馆内藏着一批百年前的老菜单、老菜谱,写满了旧时粤筵风采。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说,这些菜谱、菜单无论是从命名到分类,都跟现在市面上的菜单大不一样,是寻觅“地道广味”的必要线索。
如此珍贵的文物,早期只是散落于民间的遗珠。慧眼识珠之人,将它们一一拾掇、串联、珍藏。朱晓秋正是其中一人。
2010年,时任大元帅府纪念馆业务部主任的朱晓秋在开展辛亥革命的文物征集活动时,发现民间捐赠物里有大量与民国时期广州饮食相关的文本资料,包括菜单、菜谱和食品广告等。“这些有意思的历史文本马上引起我的关注,细看之下,我发现当年的菜式从命名到分类都与现在有很大不同,蕴含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饮食是社会风采和时代发展的缩影,透过这个‘窗口’可以走近那个年代,对于今天广州饮食界寻根问宗也大有帮助。”朱晓秋说。
此后,朱晓秋与团队研究人员专注一件事:收集百余年前的饮食文本资料。他们一边收集,一边分析,并得到业内行尊的口述指导。经过近10年的深入研究和探佚,他们不但挖掘了旧时名菜、点心和月饼等的制法和诀窍,更从当时粤菜的价格、制式、规制、仪程,分析当时广州餐饮业的基本业态等学术命题。那些年里,她一直有一个大胆设想:有没有可能令老菜单上的名菜重现当下?
有心人一拍即合
“消失的名菜”应运而生
2019年,朱晓秋进入广州博物馆任副馆长,主持宣教工作。一次机缘,朱晓秋与酒店饮食部总监张艳玉交流时,提及那个大胆的设想,不料竟得到对方拍手叫好,更得到岭南商旅集团、中国大酒店管理层的高度重视。这缘分就此开启,命名为“消失的名菜”的项目应运而生。
三年里,双方联袂踏上旷野拾珍之路,从民国老菜谱及老菜单中打捞、挖掘、还原与重塑一批民国粤菜,从菜品的技艺技法、原材料、用餐器具、筵席规制仪程等方面着手,重现岭南人家团圆欢乐的“和味浓情”。朱晓秋那个关于“活化老菜单和老菜谱,重现广州古早味道”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时至今日,“消失的名菜”走过三季。第一季着重于民国筵席的制式,第二季重在粤菜技艺传承与创新,第三季则效仿民国食风,为精制菜肴命以优雅之名、赋诗。
民国粤菜的魅力,不仅吸引朱晓秋一人,更将岭南饮食文化史研究专家周松芳“圈粉”。周松芳很早就开始研究岭南饮食尤其是民国粤菜的史料。2005年,他已在寻找大量与广州饮食有关的史料文献,民国粤菜就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近20年来,他竭力搜集史料,加以整理、归纳,解读分析,并写下《民国粤味:粤菜师傅的老菜谱》一书,其中有民国粤菜的煮食之道、史实传奇、习俗筵席等内容。正是有了这些珍贵的文本资料,才令2021年广州酒家集团在呈现民国粤味时有迹可循。
广州酒家“民国粤味宴”菜单
每每翻读老菜单,朱晓秋如同踏入时空之河,迈入民国年间的热门餐厅:陆羽居的蟹蓉燕窝、花胶鸡丝、夜合鸡肝雀片;贵联升的满汉全席、香糟鲈鱼球;聚丰园的醉蟹;南阳堂的什锦拼盘、一品锅;文园的江南百花鸡;南园的红烧鲍片;西园的鼎湖上素;六国饭店的太爷鸡;陶陶居的炒蟹……据统计,民国时期粤菜的烹饪方法多达20余种,根据用料、刀工和口味的不同,又采取不同的烹制法,可再派生出新技法,比如“煎”,就有包括干煎、湿煎、煎酿等7种煎法。在技法加持下,粤菜的菜肴自然千变万化。
海鲜是广府人的“心头好”,那些关于海鲜海味的旧时菜肴,朱晓秋自然是要多几份关注的。她发现,当时的厨师烹饪海鲜很有一手,产出“白焯螺片”“红烧网鲍片”等代表名菜。民国初年的《广州民国日报·食话》赞曰:“海鲜之中,响螺亦著名者也……细切作花形,调味渗透,又杂以酱瓜之类,食时略蘸蚝油、虾酱,不失其真味。”
红烧网鲍鱼,当属那时南园的制作最为独到。据记载,每一件鲍片都呈柿色,品来不硬不烂,微微粘牙。这道名菜集结南园三位能人之力而成。一位是负责挑选好鲍鱼的买手,一位是负责切干鲍的好刀手。烹饪此菜,三头大网鲍是最佳材料,却并非人人能将它完整切下,大多数师傅能切好4头鲍但切不好3头鲍。因为3头鲍必定起溏心效果,鲍鱼难以切得到位完美,因此特别考验师傅的刀工。第三位能人便是厨师,烧制的鲍鱼口感与风味兼得,入味、带汁。借用郭沫若后来评价广州美食的一句话“声味色香都具备,得来真个费工夫”,在此尤为应景。
寻渊源 来路长
“食在广州”缘何百年前即享誉全国?
粤菜起源于汉代,成长于明清,兴旺于民国,繁荣于当代。“食在广州”之名便是在民国响起。论食材,广东有天然优势,资源充沛。清初大儒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提道:“计天下所有之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粤东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之也。”论厨师,争饮头啖汤、敢为人先的品格推动粤菜师傅不断吸收其他菜系的精华,加以改良创新,促使粤菜迅速发展。
广州在明清时期已成为华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业的繁荣发展,吸引各地名厨云集。清代中期,广州“一口通商”,外贸高速发展,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贾聚集于十三行。为满足商人们的需求,蓬勃的饮食市场应运而生。彼时,全国各地菜系纷纷落户广州,南北菜系有了更深的交融,催化了食不厌精的广州饮食精髓,推动了粤菜趋向品质化发展。
第一间现代化茶楼“三元楼”正诞生于十三行。清末时,福来居、贵联升、品连升、玉醪春等大字号酒楼,以及陶陶居、莲香楼等茶楼已享负盛名。民国年间,文园、南园、漠觞、西园四大酒家更是横空出世。清光绪年间,南海人胡子晋的《广州竹枝词》中道:“由来好食广州称,菜式家家别样矜,鱼翅干烧银六十,人人休说贵联升。”足见当时广州饮食业之繁荣昌盛。
清末到民国期间,一批仁人志士、文化名流聚集于此,生活于此,亦为粤菜之美名留下不少佳话。
民国是现代粤菜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食在广州”之名开始享誉全国之时。五口通商以后,上海迅速成为远东国际贸易中心。广东人凭借灵敏的商业嗅觉,大量涌入上海,成为上海滩贸易商业的主力。为他们聊解乡愁的是广府味道,粤菜馆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上海,“食在广州”之名自此响彻上海滩。
当时,广州更是发展形成粤式高档筵席,成为广州人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从厨艺上看,粤式高档筵席集中体现了粤菜烹饪技艺和食材运用的最高水平;在制式上,菜式次序、规制仪程、歌舞宴乐等已成体系。
制真味 谈何易
泛黄老菜单名菜多多 用心精选佳肴还原真貌
时代变迁,关于民国名菜的信息如今大多只存留于博物馆的一纸菜谱或菜单上,要将其重现餐桌,谈何容易?
中国大酒店行政总厨徐锦辉和点心部主管苏锦辉是中国大酒店与广州博物馆共同打造的“消失的名菜”项目之核心人物。2020年,当接到写满广府美食的“军令状”时,惊喜与担忧——这两股复杂的情绪卷在一起,萦绕于他俩的心头。惊喜在于,复原经典菜肴这样难得的机会,让他们碰上了。若不是因为这次机会,恐怕他们永远不会接触到那些泛黄的老菜单。担忧在于,能否成功复原名菜,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不少菜单、菜谱所记载的不过是一个菜名,至于配料与做法,只得寥寥数笔;受限于当年厨师与撰写菜单的“师爷”之文化水平,许多菜单中错别字频出;加之菜单上有不少菜肴表述用到当时的广州俗语,而今,这些俗语有不少已经消失,平添了后人理解菜单的难度;再者,当年菜单所述之食材,如今也有找不到的……尽管困难重重,两位锦辉师傅毅然接下“军令状”,“顶硬上”。
万事开头难。民国粤菜名肴多多,如何缩小范围,筛选出最合适的菜肴进行复刻研究,成为第一道关口。
在中国大酒店,二位“锦辉”师傅寻思多时后决定,将手头上接触到的民国名菜梳理并划分为三类:那些菜单上名字似曾相识、且自家师傅在授艺过程中曾提及甚至演示制作过的名菜,划为“最有把握还原”的名菜,首选复原;从菜名和资料里能揣摩出大致做法的菜肴,列为备选;最后,那些令人“一头雾水”的菜肴,暂且束之高阁。
筹备“民国粤味”主题宴的广州酒家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好在广州酒家集团总经理赵利平向来交游广阔,他邀请一位友人作为强大外援:《风味人间》美食顾问林卫辉。这位对美食有着深入研究,在粤菜文化与现代烹饪科学之间游刃穿梭的才子,通读了周松芳撰写的民国粤菜书稿,并多方求证,最终选出15道菜肴,如鲍鱼猪肚、鲜莲蟹羹、鱼头云羹、扒大乌参等。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既有相对详细的做法,又是民国粤菜,且所用食材在此时、此地仍可获取。
历经上百次烹饪试验 “鲍鱼猪肚”有了当代食谱
要知道,筵席食材的搭配和摆盘是非常讲究的,尤其是民国经典筵席菜。菜品的风味该当如何,摆盘又当如何?这些是资料上并未详细道述的细节,成为大厨们苦苦思索的难题。
大厨匠心还原名菜真貌。
“鲍鱼猪肚”:一个猪肚只选二两肚尖 加入酸菜恰如点睛妙笔
“以滚过洗净灰沙织鲍鱼切成厚片,用姜汁酒炒过。猪肚于洗净后再以盐花反转猪肚擦净,再用水洗过,然后连同鲍鱼和水煮至极烂取起,猪肚切厚片,上碗时加些麻油,则清香滑口。”20世纪40年代末,上海《西风》杂志上刊登的《粤菜烹饪法》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当时名菜“鲍鱼猪肚”的烹饪描述。可是,若要复刻,仅凭这寥寥数语,还远远不够。选用哪个级别的鲍鱼?猪肚具体用哪个部位?呈现怎样的味道?广州酒家集团厨政中心研发部主管陈郁才和其团队对这些问题思考了很久。
他们做了上百次试验,才得到一个满意的“解题思路”。最终,陈郁才为这道民国菜肴完善了一份“当代菜谱”:选择新鲜猪肚的肚尖,这个部位金贵得很,一个猪肚仅得2两多肚尖。肚尖的优点在于色泽白净,去皮留肉,嫩香度甩开其他部位几条街,口感厚实而紧致。鲍鱼则选用来自大连的3头鲜鲍。原先陈郁才尝试过用稍小一点的5头鲍,厨刀一切,鲍鱼片有些短小,并不美观,后来才定下用3头鲍。
“谁也没吃过当时那道菜,我们应当赋予它怎样的味道呢?”陈郁才琢磨了很久。起初,他照着常规法子,用姜葱和酒煨制鲍鱼,去除腥味,再加姜葱和胡椒调味,猪肚另外煲至奶白色,然后将二者混合。然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陈郁才试了数十次,最终,来自潮汕地区的杂咸小菜——酸菜给了他意外之喜。潮汕菜中有一味“酸菜猪肚”,既传统又野味,于是他将酸菜融入此菜。酸菜与鲍鱼猪肚酱汁的味型大不相同,却有点睛作用,咸香爽脆,十分醒味!
鲍鱼猪肚,酸菜与鲍鱼猪肚酱汁的味型有异,却有点睛作用。
筵席菜肴讲究摆盘精致。陈郁才翻阅资料时,偶然间见到另一道名菜“鼎湖上素”,何不借鉴一二?于是,他尝试将鲍鱼和猪肚切成片状,如倒扣的碗一般一件件扒上,再淋上汁酱。这个版本收获了不少好评。
广州酒家的15道名菜,每一道至少经过百次的试验、锤炼,其中不知淘汰了多少个版本。日复一日,整个研发过程足足用了8个月。
“煎明虾碌”:老泰斗亲授用“喼汁”调味 “半煎炸”技法还原好滋味
中国大酒店的徐锦辉师傅也走过相似之路。对烹饪执着的他,为了将广州博物馆保存的陆羽居等名店宴席菜单成功复刻,没少请教老前辈们。当时,粤式点心大师陈勋、中国烹饪学院院长黎永泰、中国粤菜烹饪大师梁灿然、十大中华名厨林壤明和点心女状元徐丽卿这5位粤菜界重量级大师时常被邀请到酒店来做指导。徐锦辉说,比起更早年代的粤菜,民国粤菜的复原更能接近真实,关键原因在于,当年的“局中人”如今已为泰斗行尊,通过对泰斗们展开口述访谈,得其指导,厨师团队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名菜的“原貌”。
粤点泰斗陈勋(中)与粤点大师徐丽卿(右)指点迷津。
徐锦辉记得,创制每一道菜前,厨师团队要先参照书本里的技法慢慢摸索烹饪方式、制作过程,经过反复讨论和试验,再完整演示一遍给老师傅看,请老师傅品尝、点评,“推倒重来”在其间成为“家常便饭”。
“煎明虾碌”是民国时期陆羽居等名店里的热荤“硬菜”。可惜,至今仅存的唯有老菜单上的一个菜名以及当时的售卖价格。制作过程与味道描述全部缺失。这让徐锦辉一度好生苦恼,多亏了老前辈梁灿然的一段回忆,将他从纠结中拉了出来。原来,旧时这道菜是用“喼汁”来调味,用“半煎炸”技法来演绎。从“喼汁”这一舶来品的运用,足见当时广州经济之发达。作为通商口岸的广州,早在民国时期已有大量外来酱料、香料在此登陆,为餐饮带来新鲜的外来风味。“半煎炸”的烹饪技法从旧时延续至今,未曾失传,这是令人欣慰之处。“半煎炸”比“拉油”的时间更长,所需温度更高。通常先油炸定形,迅速锁住肉汁,后用中火煎。徐锦辉入行近30载,作为大师傅的他,在与老师傅的交流中亦如海绵般汲取传统烹饪技法的精妙。
煎明虾碌,旧时用“喼汁”来调味,用“半煎炸”技法来演绎。
“江南百花鸡”:用竹签穿起鸡皮撑开蒸 粤菜“绣花”功夫尽显无遗
在诸多名菜中,“江南百花鸡”算是复原过程最为困难的一道了,粤菜的“绣花”功夫得以充分展现。保证鸡皮完整而不穿孔,不因高温而收缩,其中也有诀窍。老师傅口传身授,徐锦辉才知道,原来要用竹签以45度角穿好鸡皮,撑开来蒸,才能保证鸡皮光滑。若是缺了老师傅关键的点拨,这道菜品便无法成功完成。
江南百花鸡,传承新老两代厨师之间的技艺。
就这样,新老两代厨师之间的技艺传承在厨房缭绕的蒸汽中、锅碗瓢盆的交响里升华。
温故知 添新味
寻回失传技艺 文创赋予新生
沧海桑田。近半个世纪以来,近半个世纪以来,广州人口大幅增长。人口的结构变化,人员的迁徙流动,让一座城的口味悄然改变。多元成为当代粤菜的主要特征之一,高糖高油高脂等不健康元素被大幅削减。站在当下的时代背景里思考,当“借古以革新”,赵利平一语道出复刻经典名菜的核心要义。
民国粤味宴在推出后十分受消费者的欢迎,特别是广州酒家临江大道店,去年全年接民国粤味宴的订单超过100场,最高峰时期一晚接到4单。民国粤味宴的回头客很多,他们对宴席的菜式、氛围的布置、宴席的服务都赞不绝口,在商务接待和重要宾客宴请时,民国粤味宴成为他们的首选。此外,为了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品尝民国粤味,宴席中的榄仁蟹肉烩鲜莲、烧醉酒汾肉、雀肉鹿糜等菜式也提供散餐单点,几乎每天售罄。
从“海上宾馆”发展而来的远洋宾馆,自带开放多元的基因。这一点,可以从其海龙中餐厅的“隐藏菜单”上窥见一二。主厨冯耀雄深藏不露,每每有知音人谈起时,方才露一手民国粤菜。他所选择的未必是最豪华的菜式,而是今日仍能为人们接受的经典粤味。始于清代而流行于民国时期的咕噜肉,若按古法,须以五花肉制作,冯师傅换成口感爽脆的猪颈肉,番茄汁加片糖、白醋煮成的糖醋汁是咕噜肉的精华,最是酸甜开胃。民国婚宴中常用到的“白发齐眉”菜式、20世纪20年代大良宜春酒店师傅创制的野鸡卷,皆是粗料精做的翘楚,也是冯耀雄的“燃手菜”。
在中国大酒店的“粤宴中国·消失的名菜”中,金陵鸭芋角、西施蟹肉盒和锦卤云吞等餐前冷荤基本还原了传统做法,鸭芋角以烧鸭为馅,喷香惹味,蟹盒小巧精致,云吞酸甜可口;白汁昆仑斑则是适应当今市场需求的改良创新之作,昆仑斑即石斑。大厨吸收昆仑鲍片的制法,将传统做法中的笋片替换为鲍鱼片、冬菇片等,整齐划一摆出回鱼形,方寸间尽显精妙功夫。而鹧鸪粥、核桃仙翁奶露等一系列养生膳食菜式则诠释了现代健康饮食新风尚。
“消失的名菜”登上了多不胜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平台,例如第130届广交会接待重要来宾的主题宴席、2021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主题宴席等,向大湾区、全中国、全世界展现粤菜文化创新和融合的魅力,展现城市的文化内核,让世界通过美食读懂广州、读懂中国。
如今,广州酒家与中国大酒店从民国名菜中选取部分经典菜肴,放入散点菜单,更多美食爱好者得以一解馋意,大快朵颐。“我酷爱读旧书,没想到有一天可以吃到旧书上的菜肴,那都是十分费功夫的菜。比如鹧鸪粥,需要将小鹧鸪取肉去皮,只取部分肉剁碎后与淮山蓉一起做成粥,这些古法菜都是致敬粤菜、致敬老师傅的‘功夫菜’。”广东食评人劳毅波在尝过民国粤菜后如是感慨。他觉得,从经典名菜里,可以吃出时代的印记。比如在吃片儿面时,他联想到广州的嚿嚿面。民国时期,汉族人吸收了满族的饮食特色,融入到当时的粤菜中,形成嚿(读“huo”)嚿面,与汤羹融合。“‘消失的名菜’最终没有消失,而是被有担当的餐饮企业用文创餐饮的方式呈现出来、延续下来,给大家带来新的认知,原来‘食在广州’如此精彩。”他说。
听闻百年前的粤菜“重出江湖”,老广陈叔约上几位老友慕名去试,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是“蟹肉烩鲜莲”,“莲蓬”之中装着粒粒莲子,看上去颇为诱人,一尝,“莲蓬”竟是鲮鱼肉加菠菜汁制作而成的,清鲜无比。蟹肉拆丝,鸡汤作底,环绕于“莲蓬”间。“这个组合很妙,莲子和蟹肉都是寒凉之物,加入鸡汤后可以中和寒性。”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我们在复原菜肴的过程中始终遵循这些原则。寻回失传技艺的初心,不仅在重现再现,更在应时而变,适应市场需求将技艺加以改进,为其源源不断地注入和延续生命力。”中国大酒店董事长、总经理陈瑞明说。
恰如赵利平所说,一切远不止于此,复原旧时经典知名粤菜,不仅是拾遗补漏,还是温故知新,既有利于重现经典,还利于启发创新,是文化底蕴与文化自信的体现。
品名菜 韵味长
·象形马蹄酥
·绿茵兔子饺
·濠油生菜胆
·生拆鱼云羹
·榄仁蟹肉烩鲜莲
·鲍鱼猪肚
·虾子扒大乌参
·红烧大篾翅
·网油蚝脯
·雀肉鹿麋
·太史炖田鸡
·烧醉酒汾肉
·传统八宝蛋
·烧醉汾鱼酒
·烩瓜皮虾
日落远林横树影,水平低岸长风痕。招寻伴侣乘秋兴,取次鱼虾伴晚餐。——明·黎遂球
算是处,鲜鱼羹饭,吃来都美。暇日扁舟清霅上,倦时一枕薰风里。——宋·吴潜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唐·杜甫
由来好食广州称,菜式家家别样矜,鱼翅干烧银六十,人人休说贵联升。——清代竹枝词
永宁街道办事处:
你单位报来《关于申请审批永宁街智慧停车建设工程(永宁片区)项目建议书的函》(永街函〔2023〕98号)及有关资料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一、为提高永宁街路内停车泊位的周转率,以信息化、精细化方式管理市政道路,同意永宁街智慧停车建设工程(永宁片区)项目建设。
二、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项目位于永宁街,实施荔园大道、永平街、荔香街等15条路共526个停车泊位的信息化与相关配套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信息化基础设施:高位视频阵列、监控摄像机、高位视频阵列主控机、硬盘录像机4路、硬盘、工业交换机、智能电源模块、光纤收发器、一体化设备箱、POS等;
(2)基础配套及杆间取电取网建设:L型八棱杆-高杆、各类基础地笼、各类规格横臂、手井、杆间沥青路面开挖与恢复、杆间人行道砖路面开挖与恢复、杆间绿化带开挖与恢复、电源线YJV*6,电源线RVV2*0.75、室外单模光纤、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直径32mm镀锌钢管、直径32mmPE管;
(3)市电接入实施建设:便道路面开挖与恢复、管线铺设;
(4)停车收费标准标示牌建设:标示牌、立柱;
(5)环境恢复:绿化、环境恢复;
(6)526个停车泊位施划等内容。
三、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项目估算总投资952.31万元,其中:工程费用826.03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1.50万元、预备费24.78万元。项目所需建设资金由区财政资金安排解决。
四、建设管理模式。项目由永宁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建设。
五、招标事项。工程招标核准意见详见附件。
六、本审批文件有效期为2年。有效期内完成下一阶段审批工作的,本审批文件持续有效;有效期届满时未完成下一阶段审批工作的,在有效期满前3个月内向我局申请延期,未办理延期手续的,本审批文件自动失效。
附件:广州市工程招标核准意见表
广州市增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3年7月27日
附件
广州市工程招标核准意见表
建设项目名称:永宁街智慧停车建设工程(永宁片区)
招标范围 | 招标组织形式 | 招标方式 | 不采用 招标方式 | ||||
全部招标 | 部分招标 | 自行招标 | 委托招标 | 公开招标 | 邀请招标 | ||
勘察 | 核准 | ||||||
设计 | 核准 | ||||||
建筑工程 | 核准 | 核准 | 核准 | ||||
安装工程 | 核准 | 核准 | 核准 | ||||
监理 | 核准 | ||||||
设备 | |||||||
重要材料 | |||||||
其他 | |||||||
审批部门核准意见说明: 1、招标范围:根据《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国家发改委令 第16号)的规定和石滩镇人民政府的申请,对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全部招标。 2、招标组织形式:委托招标。 3、招标方式:公开招标。 4、勘察、设计、监理单项服务合同低于100万元,不采用招标方式。 2023年7月27日 |
注:如对本许可不服,可在收到本许可书之日起60日内向增城区人民政府(增城区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机构地址: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园圃路29号区政府行政复议办公室,电话:020-32166323),也可向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府前路1号;电话:020-32829053)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在收到本许可书之日起6个月内直接向广州铁路运输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行使行政复议职责有关事项的通告》(粤府函〔2021〕99号)的规定,自2021年6月1日起增城区人民政府统一行使我区行政复议职责,建议向增城区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关于永宁街智慧停车建设工程(永宁片区)项目建议书的复函.pdf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