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推进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高质量建设 助力都市现代农业腾飞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不断加大对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的部署,将其作为乡村建设行动重大工程和现代农业重大牵引性工程全力推进。7月12日-13日,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暨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会在花都召开。
作为广州市主要涉农区之一,花都区是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两大交通枢纽所在地,也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核心区域,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区位优越、基础扎实。全区现拥有3个省级农业产业园、2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精品花卉、现代渔业、绿色果蔬、生态畜禽等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全区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0%以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持续增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连续三年考核位居市前列,共创建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2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加工)基地39家。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以“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代表的一批示范带建设成效明显,花都区代表广州市参加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获得全省“六强”荣誉。
近年来,花都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将健全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作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的关键举措来抓。充分发挥国际空铁枢纽优势,聚焦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不断加强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落地玉湖冷链(广州)交易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超50家农业企业具备冷藏保鲜设施,全区在建及已建冷库总容积200余万立方米,总容量位居全市前列。产地仓储保鲜能力不断增强,特色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断提高,构建起“从产地到餐桌”的完整农产品供应链,都市现代农业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科技赋能 打造都市农业“现代范”
花都区持续实施“科技兴农”“品牌强农”“土地富农”三项工程,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龙头企业集聚、城乡协同发展。一方面,着力推动产学研结合,深化与中国热科院广州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加快建设一批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力打造“五院N基地”的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全区现有国家岗位科学家工作站2个,现代化大棚、楼房猪舍等设施3.4万亩。引入54位省级以上盆景大师,加快盆景AI前端设计研发,助力百年盆景产业创新升级,花都花卉盆景苗木产值占全市的41.41%。
另一方面,加快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让现在的农业生产有土但不“土”。积极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陆基桶养殖等技术,建成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槽85条,陆基、水基养殖桶(池)292个,水产养殖亩产量相比传统养殖技术提高6-7倍;五龙岗公司研发人工智能“芯片鱼”技术和流水式智能孵化系统,特定品种鱼苗孵化率提高50%以上。绿沃川、恒泰等公司采用自动化作业、无土化培植、气雾栽培等先进技术,实现蔬菜瓜果年亩产量、产值为传统模式的5倍以上。
建强冷链 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
花都区强化产业链协同配套,2022年以来撬动社会资本投入40多亿元,打造以玉湖冷链为“链主”的冷藏保鲜产业链,发展壮大广州禄仕食品、广州会兴农业科技、广州德裕智慧农业等一批上下游企业,优化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占地310多亩、预计今年9月建成投产的玉湖冷链物流智慧园区库容量12.4万吨,建成后将打造产城融合、绿色冷链新样板,推动花都成为全国绿色智慧冷链示范基地和全球冷链网络枢纽中心。
目前,玉湖冷链(广州)交易中心已获评国家一级(三星)绿色仓库,是全省首个全温区冷链仓储交易园。同时,积极支持引导区内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等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增强生产端集散收贮能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延伸。如省级桂花鱼“一村一品”专业村莲塘村多年来受到年底优质鱼集中上市、中间商大幅压价的困扰,通过支持花都区渔业产业园洋源渔业合作社建成库容量9750立方米大型冷库等,促进鲜活农产品保质期延长和错峰上市、灵活上市,有效增强了110多户养殖户应对风险能力。
花山镇花城村广州德裕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本次现场会的重要观摩点之一。走进德裕智慧农业产业园,300多个现代种植大棚里,25万盆蓝莓果树正在茁壮成长。德裕智慧负责人介绍,“我们采用进口基质栽培、精准肥水控制灌溉等先进技术,实现稳产高产,100亩基地只需4人管护,亩产可达2000斤以上。”为着力解决农产品“丰产不丰收”难题,花都区积极支持德裕智慧农业加强冷库建设,通过建立库容量4680立方米、300吨的冷库,有效解决高端蓝莓储藏和保鲜难题。蓝莓产业基地的建成,不仅使基地土地年租金每亩翻了一倍,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每个岗位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对带动周边群众就业、促进村集体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培优扶强 擦亮花都特色“金名片”
一直以来,花都区以“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理念,持续加强政策、人才、土地、资金等方面要素保障,为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出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10条措施和农业农村改革8项举措等,区财政每年新增不低于1亿元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目前全区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60家,面积千亩以上企业近20家,带动就业超7.2万户。获评以瑞岭盆景为主的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花都蓝莓、西洋菜等5个农产品获评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创建“粤字号”品牌目录产品32个、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62个,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2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1个、省级“一镇一业”专业镇村32个。“花都鱼苗”占白云机场鱼苗货运量的40%,其成品——彩虹鲷制成的酸菜鱼片成功入选北京冬奥会菜单。
蓝莓是花都的一个“金招牌”,花都区用两年时间打造出七千亩蓝莓产业基地,并不断完善集蓝莓种植、研发、研学、精深加工于一体的蓝莓全产业链。同时,持续强化预制菜发展能力,推进锦华、领航预制菜产业园项目建设。领航食品作为头部茶饮连锁品牌的第一大供应商,在花都落户以来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通过发挥联农带农作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订单农业收购加工龙眼、冬瓜等特色产品,助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拓宽渠道 助力农产品走向天南海北
与会代表参观了位于赤坭镇竹洞村的花都区农村电商产业园。产业园包括数字农业展厅、电商直播中心、电商人才培训室等功能区间,其中的电商直播中心设置了16间公益性直播间,由政府投入配置完善的直播设施设备,企业只要带上产品就可开展直播带货。
近年来,花都区依托“互联网+农业”省级产业园,全面建设以农村电商为重点的“五云”体系,通过农村电商供应链、销售链、人才链建设,深度构建“互联网+农业”生态,加快推动农业向电商和数字化转型发展。通过举办数字农业直播节、互联网+农业(短视频)大赛,定期邀请网络直播达人开展助农带货、电商销售推广技巧培训等,不断扩大产业园影响力。全区现有涉农电商企业100余家,年培训电商人才3000多人,带动全年花卉线上销售超4亿元。以盆景产业为例,花都区紧抓现代农业产业园、岭南盆景特色小镇等建设机遇,将盆景传统技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推动盆景向小型化、艺术化、精品化高质量发展。溪林园艺等企业研发了“傲峰雪”“山樱争翠”一系列适合电商渠道的微景观盆景,成为日销超4000单的网红产品。
农旅融合 打造都市人“向往的生活”
花都区坚持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高标准规划建设“花漾年华”“水墨丹青”“乡约古韵”等6条新乡村示范带,打造了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各1条,创建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3个、省定特色精品村35个,红山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梯面镇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花都区成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来花都,可以在红山村邂逅四季花海的浪漫、在竹洞村沉迷水幕光影秀的奇妙、在马岭村欣赏花卉大观园的五彩缤纷、在塱头村感受古韵悠长荷塘飘香……花都的乡村,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处处好风光。
美丽生态催生美丽经济。花都区不断拓展都市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夜经济、户外露营、文化体验、生态康养等多元化业态,建设一批“蔬果+”“古村落+”“芳香+”等特色鲜明的生态园区、精品民宿、研学基地,举办盆景艺术节、丰收节、桑果节等活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2022年“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农业总产值超28亿元,游客超300万人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今年五一假期推出的粤乡寻韵文化游、花漾年华乡村游、绿美花都生态游等5条微度假精品线路,吸引约115万游客来花都畅玩、感受乡愁,带动区内七溪地民宿群、云山舍等乡村民宿、露营持续火爆,获评国家5C级自驾车旅居营地的北迹露营1号营地入选马蜂窝平台国内十大热门露营地。
接下来,花都将以此次现场会为契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抢抓建设广州北部增长极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打造临空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引领地。

穗民案〔2023〕112号
欧阳智鸿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全方位建设广州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提案》(第5075号)收悉。市民政局高度重视,认真会同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等单位研究办理,并与您通过电话、粤政易进行了沟通交流。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法律体系、做好发展规划、制定标准体系的建议
广州市围绕就近便利养老服务需求,大力推进居家社区养老,初步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出台了《广州市养老服务条例》等60多份法规政策文件,形成涵盖养老项目用地、设施建设、服务供给、人才培育等领域的完备政策体系,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养老产业等纳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州市人口发展及社会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广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等规划。修订《广州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办法》,实施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提升三年行动,不断规范养老服务行为,把养老服务纳入法治化发展轨道。在标准体系方面,印发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居家社区养老助餐配餐服务规范》等标准,推动《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基本规范》《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规范》制定工作,加强国家、省养老服务标准规范实施,以标准化促进规范化,以规范化实现优质化,引领服务提档升级。建立完善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制度,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
二、关于整合资源加大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建议
广州市汇集多方资源提供优质服务供给,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扩容提质,推动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一是创新鼓励支持政策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出台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系列政策,持续举办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养老服务供需对接交流活动和广州博览会老年健康养老产业展,积极搭建政企各类对接平台。通过广州“公益时间”、“长者心声热线”等志愿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全民参与养老服务,发挥慈善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积极作用,实现养老服务多方支持、广泛参与。目前共有养老企业7800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75%的养老床位、100%的养老服务综合体、长者饭堂和家政养老服务由社会力量提供。二是强化服务要素支撑减轻供给压力。街镇、村居级养老服务设施免费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或实行普惠性收费,以场地优惠、税收优惠以及建设补贴、运营补贴、星级评定补贴、医养结合补贴等方式,有效支持和撬动各类市场主体扩大供给规模,提高供给质量,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制定《广州市支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十条措施》,从规划、建设、验收、移交和使用管理等全过程、全链条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再强化。三是建立统一评估制度实现供需匹配。建立全市统一的老年人照护需求综合评估制度,评估结果作为老年人享受相关补贴、接受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的依据,由民政、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共享互认。每个街道设养老管理员,依托颐康中心和颐康服务站设立养老服务向导,促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匹配。
三、关于让银发科技为居家养老服务赋能的建议
广州市坚持智慧养老市域一体化推进,大力加强养老服务的科技要素支撑,以科技创新赋能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智慧服务监管水平。建设市为老服务综合平台,实时整合23家单位、56类涉老服务数据,数据库资源达2000余万条,涵盖服务对象、服务组织、从业人员及主管部门,市、区、街镇可实时和“分权分域”管理,实现业务办理、流程监管、资源综合、数据分析一体化。全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打造“一站式办理”“刷脸就餐”“关爱地图”等一批优质养老服务应用场景,并拓展平安通智慧养老服务功能,同时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保留传统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化、点餐式的养老服务。二是探索居家适老化改造信息化标准。根据民政部等9部委的《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和老年用品配置推荐清单》,制定本市家庭养老床位智能化改造设备参考清单和家庭养老床位数据接入标准。通过家庭养老床位和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为老年人住所进行智能化改造,安装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和电子信息服务设备,并依托信息化系统和智能化设备将家庭养老床位纳入24小时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护,增强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三是推动智慧产业立法工作。市工信局出台国内首部城市数字经济地方性法规《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明确支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促进养老、助残服务机构数字化改造,建设养老、助残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探索建立政府、服务机构、居家社区养老一体化的新模式,促进养老领域数字经济发展,满足家庭和个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四、关于营造居家养老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建议
广州市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优质养老服务供给网络,大力营造更加便利、舒心的养老环境。一是养老设施全面覆盖。全市建有 4000多家养老服务设施,搭建“区—街镇—村居”三级实体服务平台,城乡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100%,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高质量构筑街镇颐康中心、村居颐康服务站“1+N”综合性基本养老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已建成颐康中心178个,村居颐康服务站1576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全面建成。二是老旧小区适老改造。市住建局出台《广州市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及标准指引》《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设计导则》等指引文件,将适老设施、无障碍设 施等民生事项作为建设重点,丰富社区服务供给。同时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引导各区在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过程重点完善社区适老化设施改造建设内容。为老人出行、生活提供便利。三是互助平台持续拓展。打造社区、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公益资源“五社联动”机制,鼓励全民参与养老志愿服务。完成广州公益时间志愿服务平台适老化升级改造,建立“养老志愿服务专区”,助力志愿者精准参加养老志愿服务。推动建设139个颐康中心“公益时间”志愿服务站点,依托社区服务设施加强养老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养老志愿服务。截至2023年6月,广州“公益时间”注册志愿者29.8万名,其中初老志愿者1.6万名。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吸收借鉴您提出的意见建议,继续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构筑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一是深化颐康中心建设提升三年行动。目前正在制定《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基本规范》《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规范》,印发实施后结合养老服务评估和巡查督导持续推进颐康中心优化提升,做实做细做优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统筹调配资源等综合功能。继续推进颐康服务站建设,实现村居全覆盖,支持由颐康中心统筹管理和运营,形成“1+N”服务网络。二是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实施新修订的《广州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办法》,进一步修订完善家庭养老床位政策文件,优化提升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根据老年人生活习惯和需求,推动适老化改造提质升级,打造老年宜居环境。推进医养康养结合,推动颐康中心与护理站、长期护理保险定点的有效融合。三是完善监管机制。制(修)订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评估指引,出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组织星级评定地方标准。常态化抽查回访平台居家社区养老上门服务记录,健全服务数据监管制度。优化升级市为老服务综合平台功能,提升“智慧养老”监管水平。
感谢您对广州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广州市民政局
2023年7月28日
(联系人:养老服务处,电话:020-83184879)
广州街头不难发现大叶紫薇的身影。
广州街头不难发现大叶紫薇的身影。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千年花城风光如画,每月都有花海美景。大叶紫薇是7月登场的“每月一花”,它原产自热带地区,19世纪引入我国,如今已成为广州夏日街头当之无愧的主角。因为来自热带地区,大叶紫薇花朵较大且色彩艳丽,和它的亲戚——我们常见的小叶紫薇“同框”时,有种“卫兵”守护着“小公主”的既视感。
大叶紫薇是紫薇花的亲戚
周肇基在《盛暑骄子——大花紫薇与紫薇》中介绍,由于紫薇花形美而独特,花色艳、花期长、花名响亮,有幸自唐代起已广植宫廷之中,描写紫薇花的诗句很多。唐代韩偓诗云:“职在内庭宫阙下,厅前皆种紫薇花。”北宋承接唐代风气,开封宫廷也广种紫薇,梅尧臣诗句“禁中五月紫薇树,阁后近闻都著花。”明、清两代宫廷亦如此,及至现今,北京一些地方,暑夏紫薇花盛开吐艳,火红一片,壮丽非凡,成为游人密集欣赏之处。
不少街坊对紫薇比较熟悉,对大叶紫薇了解不多。据介绍,人们常见的紫薇又叫小叶紫薇或细叶紫薇,而大叶紫薇又叫大花紫薇,是紫薇在热带的亲戚,花朵较大而且色彩艳丽。
大叶紫薇的种名“speciosa”意思是“美丽的花”,在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很常见,我国19世纪将其引进,栽培于广东、广西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因为来自热带地区,夏天,大叶紫薇在日照充足的环境下开得特别茂盛。在热带地区,大叶紫薇是常绿乔木,在广州,大叶紫薇颇能“入乡随俗”,到了冬天会落叶归根。
大叶紫薇树形高大,特别是和小叶紫薇“同框”的时候。在广州珠江公园南门附近就同时种有大叶紫薇和小叶紫薇,大叶紫薇挺拔于小叶紫薇身后,有点卫兵守护着小公主的感觉。仔细一看,霸气的外观背后,大叶紫薇的花朵显得飒爽又娇俏。当大叶紫薇以满树繁花的姿态挺立街头,整座城市都因为这灿若烟霞的色彩而充满浪漫气息。
大叶紫薇有了双色品种
广州街头不难发现大叶紫薇的身影。这是一种大乔木,高可达25米,树皮灰色,平滑;小圆柱形,无毛或微被糠秕状毛;叶革质,矩圆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稀披针形;花淡红色或紫色。蒴果球形至倒卵状矩圆形;种子多数。果期10~11月。
大叶紫薇为圆锥花序,长15~25厘米。每个花序着花数27朵,花紫色或紫红色,盛开时花径为7厘米左右,花瓣6个,近圆形,长2.5~3.0厘米,宽2.0~2.5厘米,雄蕊100~200枚。花柱长2~3厘米。
大叶紫薇花大,美丽,常栽培庭园供观赏;木材坚硬,耐腐力强,色红而亮,常用于家具、舟车、桥梁、电杆、枕木及建筑等,也作水中用材;树皮及叶可作泻药;种子具有麻醉性;根和叶含单宁,可作收敛剂,菲律宾人称之为“banaba”,对控制血压、胆固醇、血糖等有疗效。
紫薇自古是中国名花,家族成员众多,有紫红色的紫薇、火红色的赤薇、蓝紫色的翠微和白色的银薇,花色繁多美不胜收。我国的紫薇种类还有光紫薇、川黔紫薇、桂林紫薇、云南紫薇、福建紫薇、西双紫薇、毛紫薇等,国外引进的有南洋紫薇等。
说到花朵的颜色,在人们印象里,大叶紫薇的花不是紫色就是紫红色,与小叶紫薇相比似乎显得单调了些。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如今大叶紫薇已焕发不一样的色彩。据了解,华南国家植物园里有不少珍稀的花卉,大叶紫薇就是其中一种。大叶紫薇除了紫色的和红色的外,还有双色品种,即刚开出时为红色、开花后及衰老时变为粉红色至白色。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其变色机制及变色的生物学意义。
“大花朵”有“大智慧”
有研究表明,大叶紫薇的访花昆虫偏好处于开放初期的花,一般集中在7:30~12:00进行访花,访花高峰期在8:00~10:00期间,此时昆虫的种类、数量最多,12:00后几乎不再有昆虫进行访花。如遇阴雨和大风天气,访花昆虫的种类和数量会大幅减少。
孙阳等所著《大花紫薇花部综合特征和繁育特性》指出,大叶紫薇访花昆虫共9科17种,包括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以及蜘蛛目5个目,其中传粉昆虫有7科15种,主要分为蝶类、蜂类以及蝇类。
膜翅目的蜂类昆虫如熊蜂和中华蜜蜂,是大叶紫薇最有效的传粉昆虫,它们飞行速度快,访花时间长,采用连续访花的模式,一般直接降落于雄蕊群中,其头部、背部、腹部、身体两侧及足部均能接触到花药,并通过翅膀和身体的高频振动将花药上的花粉抖落,镜检下携带的花粉量也相对较多。
鳞翅目的蝶类昆虫一般体形较大,在访花时腹部及翅膀容易触碰花药而沾上花粉,但携带的花粉量相对较少,能有效传粉但效果不明显。
双翅目的蝇类访花昆虫为体形较小的黑尾黑麻蝇和夏厕蝇,访花速率高,但其身体不进入雄蕊群中,不易携带花粉,几乎无传粉作用。
研究表明,蜂类昆虫传粉者在访花时优先考虑花展示大小,故花量多且花序大、单花直径大的大叶紫薇有效传粉昆虫是以蜂类为主,表面具有颗粒状突起的花粉粒则有利于附在传粉者身上而实现有效传递。既然也有着“大花紫薇”这个名头,那么,吸引蜂类有效传粉,看来也是“手到拈来”的事。
大叶紫薇档案
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为千屈菜科紫薇属落叶乔木,产自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越南及菲律宾。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等地引种栽培。大叶紫薇花大色艳,花期5~9月,历时120日以上,是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园林绿化树种。大叶紫薇具有优良的观赏性状,可以用来改良现有的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品种。
大叶紫薇主要赏花点
机场高速、天河区广汕路、海珠区江海路、荔湾区花地河两岸、增城区仙村镇仙村花园、增江画廊西岸、从化区太平镇格塘村等。
这些公园可赏大叶紫薇
晓港公园、庄头公园、志愿者公园、会展公园、海印公园、海珠儿童公园、广州中山纪念堂、天河公园、天河儿童公园、天河湿地公园、广州珠江公园、广州市儿童公园、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白云儿童公园、广州体育公园、永泰乒乓体育公园、白云禁毒主题公园、广州动物园、广州市流花湖公园、滨海公园、蕉门南段、蕉门公园及市民广场、南沙儿童公园、黄山鲁森林公园、蝴蝶洲公园、黄阁城市公园、体育公园、人民公园、海珠广场、醉观公园、大沙河湿地公园、广州文化公园、荔湾湖公园、西焦公园、越秀公园、荔枝文化公园、增城儿童公园、东湖公园、蕉石岭森林公园、荔湖公园、增城广场、滨江小游园等。
附件: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