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高质量严标准多渠道做好五经普两员队伍组建工作
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以下简称两员)选聘是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两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普查工作完成的质量。为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海珠区经普办总结历次普查经验,严格把控两员的数量和质量,选优配强经济普查两员队伍,为顺利开展普查工作打好基础。
一是规范两员选聘管理。精心编制并划拨两员工作经费,印发《关于做好经济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选聘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两员的工作职责、配备原则、选聘条件等,切实把责任心强、吃苦耐劳,具有普查工作经验或一定财务、统计、经济知识的业务骨干选聘到普查队伍中来。区经普办按照普查区市场主体数量审核把控两员数量及两员结构比例情况,确保两员选聘数量与普查工作量相匹配。
二是多渠道选聘补充两员。选聘有责任心、沟通能力强、熟悉当地情况的社区“网格员”、物业管理人员等加入“两员”队伍,确保更好与普查对象建立良好关系,减少入户阻碍,提高普查工作配合程度。对接广东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招募100多名大三、大四学生,辅助各街道开展清查入户工作,有效补充两员力量。
三是分批次开展业务培训。7月中下旬至8月初,区经普办组织全区两员参加各级普查业务培训。区经普办精心制作培训课件、培训资料,抽调业务骨干组建讲师团到各街道分批次开展培训,做到两员培训全覆盖,确保普查员掌握普查业务流程、入户技巧、数据审核要点,及时解决普查员清查中遇到的问题。(海珠区经普办投稿)
珍贵史料见证百年园史
最老的一张照片拍摄于1858年
康有为带回国的石雕、全国首次妇女节的纪念活动……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在人民公园可以一睹为快。7月28日,人民公园历史文化厅正式对外开放,全景式展示人民公园的百年历史。据介绍,这是一个科技感十足的展厅,可让观众穿越时光,沉浸式感受公园百年更迭。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民公园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何镜堂等出席了人民公园历史文化厅启动仪式。
当天,人民公园还举办了“相约弦乐 流金岁月”文化活动,用弦乐四重奏奏响百年名园华美乐章;开展“科普一夏·自然集市”自然科普活动,展示波罗蜜、橘红、龙眼、苹婆、腊肠树等树木的果实和红花玉蕊、石栗、腊肠树等树木的小树苗,展现人民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
历史文化厅全景式展示人民公园百年历史。
首次系统性展示珍贵史料解读百年名园
建于1921年的广州人民公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服务于市民休憩活动需求的城市公园,在我国的造园史上具有开创地位与典范价值。
人民公园历史文化厅展览内容包括“典范建设”“见证历史”“共治传承”“共享为民”四大篇章,是人民公园首次以展览的形式系统性展示公园珍贵史料。这其中,有公园选址布告,显示园址的老地图,1930年代在公园里设置的儿童游乐场、公厕、北门等图纸,网球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警察殉职纪念碑、放声机、播音台、康有为从意大利带回国置于公园的石雕狮身人面像等照片,茶亭、观鸟区、儿童游乐场老照片,还有孙中山参加追悼列宁活动、全国首次妇女节纪念活动、地铁一号线全线开通典礼、羊城论坛、亚运火炬传递等照片。
类似的珍贵展品还包括摄于公园1950年代的视频资料,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市民在公园休憩活动的场景,真实、直观地呈现出那个时期的公园面貌。现场还播出了视频,展现了当年全国四大邮市之一的人民公园邮市的盛况。
“我们特地前往多家单位搜集资料,最老的一张照片拍摄于1858年。”广州市人民公园管理中心负责人汪波介绍说。
互动装置+实物展示打开“岁月的匣子”
展厅设置了许多创意互动装置,让市民游客参与其中,打开岁月记忆的匣子。旋转圆形控制器,可一键开启科技感十足的素模沙盘,从一张张老照片和建筑模型中感受从“第一公园”到“中央公园”,再到“人民公园”的空间演变。点击互动触摸屏,可以打开老相机和旧式电视机的形式,寻找百年公园的历史印记。
照片墙上,50多张老照片装载着市民与人民公园的美好回忆,在全国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广州市立美术学校、音乐亭、喷水池前的黑白旧照记录了时代芳华。汪波介绍说,众多照片里有一张是74年前一对兄妹留下的旧照,历史文化厅开放前,兄妹二人回到当年留影的位置,手持老照片再度合影。此情此景,彷如时光倒流。据介绍,历史文化厅正式开放后,将继续开展“我与人民公园的故事”老照片、视频和物件征集。
实物展柜则展示了20多件老物件,包括公园票券、曾设在公园的广州集邮俱乐部发行的《珠江邮藏》刊物、民国时期的“广东省城第一公园”火花等。通过实体手动“市民相册”,参观者只要“翻翻书”,投影交互技术就可让他们了解公园曾经举办的游艺会、菊花比赛、集体婚礼、粤剧演出、灯会、花展等活动。
科技赋能
小展厅大容量
汪波介绍说,为让不足100平方米的展厅和园区展现出更多内容,园方采取了许多数字化手段,形成“展厅、户外、云端”“三位一体”的智慧化展示体系。通过运用物体识别互动装置技术、红外识别技术、多屏联动技术、投影mapping和摄像头识别等多媒体技术,展厅动静结合展现了大量历史档案。园区户外设置的AR场景,则采用空间识别与空间定位技术,搭建与真实世界融合的三维虚拟场景,生动再现了人民公园的历史地景。市民游客通过扫二维码,下载APP后,即可“身临其境”体验兽室、温室、象棚、网球场、播音台、儿童游乐场、观音像、围墙等历史地景的复原动画。
人民公园公咨委员、越秀政协常委、广州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院长江浩认为,人民公园历史文化厅虽只是公园里面一方小天地,但至少有三大特色,“一是以小见大、以近知远,信息量梳理展现很全面;二是摆脱老套展示,加强了年轻人群体互动体验和参与感,传播面更广泛;三是充分聚焦展现百年来人民活动的丰富多彩,提供的场所有茶亭、网球场、音乐亭、动物场、邮票市场等,各种聚会很温暖,应该发扬创新。”
据介绍,当天游园小程序也同时开通,以云端赋能的形式,满足游客线上线下观光需求,包括提供线上预约参观历史文化厅的服务。人民公园历史文化厅位于公园西侧,每日分6个批次时间段预约参观展厅(9:30-10:00,10:15-10:45,11:00-11:30,14:30-15:00,15:15-15:45,16:00-16:30),每批次参观时间为30分钟,逢周一暂停开放。
“两荤一素一汤”只要12元
近日,“长者饭堂摇身变成社区食堂”的现象在不少城市“火”了起来。十多元就可以吃到一份两荤一素加一汤的饭菜,远比“下饭馆”或“点外卖”便宜——在上海、深圳等地部分社区,社区食堂凭借其“健康价廉”的特点,成为当地年轻群体新的“就餐热门地”,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波热度。
而在广州市海珠区,也有一间长者饭堂被打造为面向社区居民的“为民饭堂”。除了长者,都有哪些人去“帮衬”,饭堂的饭菜好吃吗?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谁来吃?“为民饭堂”惠及打工人
位于石岗路18号的海珠区南石头街长者饭堂,已被打造成一间社区食堂。记者获悉,南石头街辖区内有17个社区,有超过2万名60周岁以上户籍长者和约400名18岁~59岁重度残疾人。今年3月,该街道以南石头街颐康中心内设的自建厨房为核心,打造了长者饭堂。这个长者饭堂在社区里还有另一个名字——“为民饭堂”。饭堂面向全年龄段的居民开放,最高峰时每日供餐量达到430人次,餐者中既有长者和重度残疾人,也有社区里的一些快递员、保安等。
饭堂的就餐者里既有长者,也有社区里的一些快递员、保安等。
7月26日中午11时30分,记者走进“为民饭堂”,发现现场已有不少长者在用餐。现场公示的餐标显示,“两荤一素一汤12元,长者老人卡打卡9元,市就餐补贴3元;三荤一素一汤16元,长者老人卡打卡13元,市就餐补贴3元”。
该饭堂负责人廖俊告诉记者,“老人刷卡可以享受相关补贴,而周边街坊邻里直接扫码付款,不能享受补贴,每天大约有20多位社区街坊来帮衬。”彼时,现场陆续能看到快递员工、保安等一线工作者前来购买原价套餐,在和工作人员简单寒暄后,他们也坐下来享用午餐,感受工作间隙片刻的宁静。
“这个价格对打工人特别友好。”廖俊说,“我们取名‘为民饭堂’也是这个意思——同在一个社区,相互关照。”
好吃吗?菜式丰富且清淡
记者采访了解到,自建厨房是“为民饭堂”得以运作的基础。廖俊说,自建厨房可以提高餐食出品的质量,“为民饭堂”正式运作至今,一直在不断摸索适应大众口味的菜品——“我们推出过各种养生炖汤,包括五指毛桃炖土鸡、土茯苓煲脊骨,晚餐还可以小炒或定制菜式,希望能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廖俊介绍。
饭堂菜式丰富、清淡。
当天,记者也“打卡”体验了“为民饭堂”的菜式,和大多数长者饭堂一样,菜式清淡且丰富,有清蒸鱼、白切鸡、炒花菜等,还配了免费的绿豆沙。打菜时,能感受到食堂阿姨把每一道菜都实打实地盛进盘里,不会因价格实惠就减少饭菜的分量。同时,每一道素菜也加了些许荤菜一起烹饪,增添了食物的风味。
有人指出,“健康和便宜是社区食堂的核心竞争力,但也是瓶颈。”食客们会因为其价格便宜和做法卫生前来帮衬,但一旦有了价格同等又更具吸引力的替代品,就会去选择其他的地方。
也有用餐者指出,“实惠”和“健康”才是关键所在——为民饭堂因为菜品制作非常清淡,食客们更能吃出食材本身的味道,检验出原材料是否新鲜。
“我们也希望在菜品上再有些创新,能做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菜,让大家有更多选择。”廖俊表示,“为民饭堂”正在探索更多菜品的可能,去开拓更多消费市场空间。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深圳等地,社区食堂正在社交媒体平台迅速“火”起来。在国内一些社区,不少年轻群体打卡长者饭堂,也有长者饭堂针对都市白领推出“下午茶”套餐。
不少网友指出,多元的客群、销量的提升,或许可以为原本投资周期长,盈利模式难探寻的长者饭堂找到实现稳定的盈利方式,也助力养老服务模式走得更远更坚定。
不过,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社区食堂”仍是新生事物,要为长者饭堂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突破口,仍有多道关卡需要突破。首先是“餐标”问题——不少地方的长者饭堂餐标是数年前设定的,以普惠和公益为特色,但长者饭堂本身也需要合理因应物价上涨水平提高餐标。有地方社区食堂经营者透露,“按现在的餐标,吸纳再多的社区居民,都很难对营收带来帮助,市场化的餐标可能也需要在保持‘物美价廉’的基础上稍微提升。另外社区公益性服务目前仍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支持。”
此外,社区饭堂在开放给市场流动消费者的过程中如何精准控制备餐量也是个技术活。
地方社区工作者表示,长者饭堂变身社区食堂,其实是探讨市场和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扮演的角色和平衡点。广州在这方面已有充分的探索。2016年,广州开始大力发展以“大配餐”服务为重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行“4个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慈善、家庭和个人等共同推进“大配餐”的合作机制,这也是探索“政府和市场如何一同推动公共服务”的宝贵经验。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