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人社局联合多部门开展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劳动权益保障专项检查行动
为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童工、违反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等行为,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2023年7月26日,增城区人社局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科联合区公安局、区市监局、增江街、荔城街、荔湖街开展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劳动权益保障专项检查行动。
本次行动分两个检查组,出动20人次,采取随机检查方式,从荔城街、荔湖街、增江街辖区范围内的13家企业中随机抽取4家开展未成年工劳动保障权益专项检查。
检查过程中,重点查处用人单位不按规定进行未成年工登记备案、使用童工、娱乐场所招用未成年人等侵害未成年人劳动权益的行为,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执法人员向用人单位和员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等劳动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经营者依法用工意识和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爱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此次专项检查未发现被检查用人单位存在违法使用童工、未成年工的情况。
通过此次行动,有效整治了我区娱乐场所依法用工秩序,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营造健康和谐的劳动关系,为我区的营商环境贡献人社力量。下一步,区人社局将进一步健全与检察部门、公安部门日常协调机制,严厉打击非法使用未成年工行为,全力维护未成年人劳动权益。
白云站是广州铁路客运枢纽“五主四辅”的主枢纽之一,广州市正在全力建设广州站、广州东站、白云站“三位一体”中心组合枢纽,未来承担中心城区铁路客运主要功能。
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建设世界级铁路枢纽和轨道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白云站的建设进度如何?白云站如何与周边片区实现站、城、产、居协调发展?近日,记者跟随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媒体调研团深入白云区进行了走访。
白云站及周边地区规划效果图
高铁进市区
中心城区构建“三位一体”枢纽
从白云区平沙北街的ddp时尚中心的高层往东看,正在建设中的白云站一览无遗,烈日下工地里的吊车、工人都在紧张工作着。按照计划,白云站预计2023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白云站建成通车后,将承接广州站、广州东站全部普速列车、部分高铁和城际功能,将有效分担广州东站、广州站改造过渡期间中心城区客运枢纽功能。”白云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任郝丽丽介绍,“白云站建成是广州站和广州东站的改造的前置条件,为广州市‘高铁进市区’奠定基础。”
中心城区的广州站、广州东站、白云站可实现高铁进城,未来与广州南站、佛山西站如何实现错位发展?郝丽丽表示,广州铁路枢纽规划形成以广州、广州东、广州南、佛山西、广州白云站为主,广州北、南沙、新塘站、黄埔站为辅的“五主四辅”布局。广州站、广州东站、白云站作为中心城区“三位一体”的组合主枢纽,主要办理广州中心城区至各个方向的高铁、普铁、城际动车始发终到功能,实现高铁进城功能。广州南站作为广佛地区主枢纽,主要办理京广高铁、贵广高铁、南广高铁、广深港高铁、深茂铁路、广珠城际动车始发终到和经停功能。佛山西站作为佛山市主客站,主要办理佛山市动车始发终到和通过作业,兼顾部分广佛环、广佛肇城际动车作业。
站城融合发展
高标准打造广州时尚之都
白云站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火车站,未来将成为站城融合、交通综合、功能复合、生态结合、智能统合,具有岭南特色的全新TOD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和白云区政府以白云站规划建设为契机,高起点、高标准谋划白云站周边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开展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工作。
为提升白云站北部地区城市面貌,小坪村改造项目正在实施中,目前已清拆现状建筑物96.45万平方米,已封顶8栋一期复建住宅、4栋融资住宅、西区30班小学、垃圾压缩站,计划2023年底前一期复建安置住宅移交使用。
此外,棠涌村改造已完成片区策划方案和更新单元详细规划方案编制,正在进一步完善方案,力争年底前完成合作企业招选并启动首期拆迁工作。棠溪村改造已完成改造意愿表决和基础数据调查工作,后续将加快编制片区策划方案和更新单元规划方案。
近期,白云区政府印发《白云新城地区高质量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借力广州白云站枢纽带动,推动白云新城地区在市级重点功能片区中实现领先发展,建设成为“国际交往中心、主城枢纽门户、总部经济集聚区、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
同时抓住白云站通车在即和广州站改造带来的产业外溢机遇,结合白云站周边片区现有的时尚产业发展基础及地区发展格局,白云区正从产业定位、土地整备、规划建设等多方面编制广州时尚之都规划策划方案,依托白云站加快将广州时尚之都建设为国际消费大走廊,为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找到新支点。近期以启动区(站西片区)为首期重点项目,加快区域土地整备,同步开展高水平城市设计、控规编制工作,规划引领,强化统筹,高质量高标准打造广州时尚之都样本区。
灾害来临时,应急避护场所就是群众的“安身之所”。如何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应急避护场所?近日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印发《广州市应急避护场所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全市应急避护场所规划、建设、使用、管理等工作,提高应急避护场所在临灾及灾时的应急服务效能,强化应急准备及救灾救助保障能力。
应急避护场所,是指为应对地震、台风、暴雨、洪涝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为主,兼顾其他突发事件的应对,按照规划和相关规范标准建设,可用于居民应急防灾避险、临时安置并可供政府组织开展救灾工作的安全场所。
《管理办法》适用于全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应急避护场所,包括中心应急避护场所、固定应急避护场所、紧急应急避护场所。应急避护场所规划、建设、使用与管理遵循的原则是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行业指导、平灾结合。
《管理办法》指出,各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应急避护场所管理工作。各区政府、市各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本行业领域应急避护场所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各街(镇)以社区(村)为单位,绘制辖区内应急避护场所分布、服务范围和周边群众应急疏散路线图。各街(镇)定期掌握辖区内灾害危险区域人口情况,明确转移责任,预设应急避护人员疏散引导线路和转移安置的应急避护场所。各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及时更新和公布应急避护场所名称、类型、具体地址、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各区政府、市各有关单位依托应急避护场所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及提高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