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让心中神圣的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原班长王念江
威武的军姿,1米88的身高,标准的军事动作,他曾经演绎首都那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护卫国旗,重于生命”。脱下戎装的他,为了心中那永远飘扬的国旗,踏上了南粤大地,播撒崇高的爱,追寻心中那永不泯灭的国之梦。他就是原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班长、海珠区“红棉老兵宣讲队”宣讲员王念江。
穿上军装,手握钢枪,守护五星红旗
国旗,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名字,它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每个中国人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王念江是河南长垣人,从小就有从军尚武、报效祖国的梦想,1995年高中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报名参军,凭借着良好的身体素质,被挑选到北京武警总队天安门警卫支队服役。3个月的新兵训练后,在全总队近万名新兵中,成为40名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准队员的一员。
加入国旗护卫队是每一个军人梦寐以求的荣耀。作为中国军队的标杆部队,国家的名片,国旗护卫的战士们,除了要接受不少于6个月每天13小时的超生理极限的艰苦训练外,还要过“三道关”。所谓“三道关”,就是对“三功”的检验:一是“站功”,要求战士们纹丝不动站立几个小时,顶着烈日、站在风口练眼神,甚至要求蚊虫落面而不动声色。二是“走功”,让战士们绑上重达3.5公斤的沙袋练踢腿,从金水桥头到国旗杆下正步行进。用尺子量步伐,用秒表卡速度,一踢就是成百上千次。刮风下雨、降雪落雹,反而是他们训练的好时机。三是“持枪功”,枪下吊砖头,腋下夹石子,手掌拍肿了、虎口震裂了、肩膀磕紫了,才能拍出快、稳、准、狠的气势。
在日复一日的长时间训练,王念江靠着坚韧的毅力,挑战生理的极限,将“护卫国旗,重于生命”的信念用行动真真切切的表现出来。
在新兵连训练的过程中,还出现过一个小插曲。那是训练刚开始两个月的时候,烈日下的太庙训练场灼热如火,空气肉眼可见变得扭曲,国旗护卫队顶着烈日进行日常训练。作为排头兵的王念江,在经历一个半小时的操枪正步训练后,只觉眼前一片空白,直愣愣往前栽倒。幸得身后的战友一把抓住他的衣服,才使得他没有直接坠地。值班排长闻讯赶来,赶紧将其送往卫生所,一量体温,40度高烧,自动开启的身体保护机制导致王念江晕厥。排长要求王念江休息三天,身体恢复后再继续参加训练。但是刚醒来的王念江直接拒绝了,他说:“不行!休息三天的话,我和战友的差距会变得很大。那我很可能没办法完成考核了。我必须尽快回去训练!”随后王念江向上级打报告,要求只休息半天,第二天早上六点又爬起来继续训练。
也正是因为如此的坚持和毅力,王念江获得了战友们一致的尊重和上级的肯定。并在往后的训练中不断突破,获得优秀的成绩,最终成为同期战友中较早加入护旗方队的先行者。
曾经有人问他,是否所有人都能忍受这种强度训练?王念江说,国旗是我们心灵的制高点,哨位是我们心中的圣地。对于20来岁的青年人来说,生理上的磨难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种单调机械的、日复一日的生活,精神上可能接受不了。但对于国旗护卫队所有人来说,这是无比光荣的事情,因为这是一般人难以拥有的体验,更是只有少数军人得以接触的神圣任务。这是刻骨铭心、独一无二的经历。每个从这里离开的人,都无比留恋这份特殊的经历,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甘之若饴。
在这3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与其他战友一道,每天清晨迎着日出护卫着五星红旗来到天安门广场,在雄壮的歌声中把国旗升上首都圣洁的天空,每天傍晚伴着日落,又把国旗降下来护送回营地。在那些日子里,他们深深懂得,他们肩扛的是祖国第一旗,升起的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脱下军装,宣讲国旗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998年12月,王念江退伍回到了家乡,离开了部队后,凭借着良好的军政素质很快找到了称心的工作,但他对国旗的爱,却始终无法割舍。
1999年10月12日,他通过媒体得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有一些市民在国庆后,将大大小小的国旗随意扔在街头路边……
难过的思绪萦绕在他的心头,接踵而至的是深深的思考,他想起了自己的战友:陶维革同志,退伍后,4年时间,他走到哪里,就把国旗知识讲到哪里,把爱国主义的火种撒到哪里,在生命垂危之际,唯一的愿望是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升国旗仪式,再向国旗敬个礼。石向东同志,隐瞒骨髓炎,以顽强毅力参加升旗仪式,为护旗落下终身残疾。此时,他深埋在心底的对五星红旗的情感,再也压制不住,他在内心发出了呐喊:“走,去向青少年宣讲国旗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王念江下定决心后,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用真心去说服了自己的家人,怀揣着2000元,于2000年10月6日乘坐去广州的列车。他和志同道合的战友们一同踏上了追逐心中国旗的梦想。
到达广州的当晚,他在出租屋搭建的简陋桌子上写下了第一篇8000多字的宣讲稿——《升好祖国第一旗,凝聚亿万爱国心》,拿着手上买的广州地图,一遍一遍地研究。纸上密密麻麻写着广州中、小学的名字。面对着讲稿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不善言辞的他,用一晚的时间熟练讲稿,已经做到心中有数了。
第二天的清晨,他和战友一同来到广州市第二中学的门前说明来意,同为军人出身的校长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宣讲课上,王念江用动人的话语牵动在场每位师生的心,两个多小时的宣讲20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师生们从饱含深情的演讲中,领悟到国旗的内涵,感受到民族的尊严和凝聚力。
这次成功为未来的宣讲开了个好头,但在人生地不熟的广州义务宣讲国旗知识、宣讲爱国主义,其艰辛只是刚刚开始。
从二中开始,到广州市六十五中、七中、沙东中学,王念江在两个多月内走进70多所学校,20年来先后作为500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给约216万学生宣讲国旗知识、普及国旗法。王念江和他的战友们组成的“宣讲团”,脚步遍布广东省十多个城市,甚至河南郑州、湖南株洲、陕西西安、云南昆明等多个城市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其间越来越多的国旗护卫队退伍战士加入他们的行列。
有一年冬天,国旗护卫队宣讲到佛山市顺德区某职中,正组织学生们在操场上进行国旗护卫训练。训练初始,瓢泼大雨不期而至,劈头盖脸砸来,原本干燥的操场瞬间被雨水包围。只见校长微愣,突然带头脱下鞋子,面色坚毅继续训练。同学们看着校长,纷纷跟着将鞋子脱掉,赤脚在雨中训练。那是冬季1小时40分钟的大雨,冰冷的雨点砸在身体,渗入骨髓,寒风肆虐带走身体的温度。但没有一个学生喊冷,也没有一个人退出训练。这是王念江永远铭记的一个时刻。在那一刻,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国旗人”精神的力量,那是可以真切影响青年人,让他们昂扬奋斗的力量。
时过境迁,当初一起工作的国旗宣讲团成员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对于王念江来说,将国旗知识传播、将爱国主义扎根,从来都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毕生的坚守,是每个国旗护卫队战士的希望。面对现实中的阻挠和困难,他总是微笑面对,从未在这条道路上停止过自己的脚步。
坚守初心,收获喜悦,任重道远
2004年,王念江依据共青团广州市海珠区委员会的标准要求,成立了广州市海珠区青少年国旗教育联合会,现更名为广州市海珠区新时代青少年素质教育发展中心。2008年创办了广东护旗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更为广泛地普及国旗知识,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等。
此后,王念江成立的护旗兵团队在省、市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等大型活动中承接并圆满完成升旗、礼兵任务,其中包括:2005年“中美篮球友谊赛”开幕式、决赛及闭幕式;2006年第27届“摔跤锦标赛”开幕式、闭幕式;2010年亚洲锦标赛即决赛;2011年第十五届广州市运动会开幕式;2014年广东省职工运动会等。
2016年,朱德外孙刘建将军亲自授予王念江为全国红办国旗教育基地主任的证书。
2019年,护旗兵团队圆满完成广东省广州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珠广场升旗仪式、广州市政府以及海珠、天河、南沙区政府升旗任务。此后再接再厉,圆满完成2021年海珠广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升旗任务及2022年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每月一次升旗任务等。
2021年,王念江成立广州市红棉老兵志愿服务国旗护卫队,2022年,进入广州市各区200多所中小学,以授课+现场指导的方式,义务宣传国旗法,规范中小学升旗礼,为学校提供组建一支规范、标准的升旗队伍。希望打造各个学校升旗礼规范常态化,让学校国旗班的队员们感受到升旗责任的重大,激发学校国旗班队员们的爱国热情、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王念江退役至今的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宣讲国旗知识,宣讲爱国主义的路上,他说他还能坚持10年、20年、30年……
有人问他,这么多年了,你完成自己的梦想了吗?他说:“他个人梦想,要用一生来实现,但是这种精神的传承,靠每个国旗人来实现,靠每名中华儿女来实现。”

7月7日下午,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环卫处组织天河、白云、花都、南沙、荔湾、增城、番禺等区城管部门环卫业务负责人一行20人,到黄埔区调研交流环卫作业管理工作。
调研组首先来到峻祥路现场观摩黄埔区“10路10场”席地可坐高标准示范区域和环卫保洁精细化重点道路作业及建设情况。黄埔区环美中心现场展示车行道“三合一”作业、人行道清扫、护栏清洗等以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精细化保洁作业成效,现场互相分享交流机械保洁实战心得。
随后,调研组来到云埔街刘村进行座谈,对环卫保洁机械化、精细化、智慧化进行深入交流。当前,我市各区已形成“人机结合、大小结合、干湿结合、以机为主”的环卫作业模式,接下来,市、区城管部门将进一步理清思路,巩固基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更加注重队伍和设施建设,以目标为导向,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持续抓日常、抓重点、抓特色、抓阶段、抓督促、抓统筹,推动我市城市道路环卫保洁精细化建设等各项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广州市首宗乡村振兴“点状供地”项目在城郊街西和万花风情小镇落地,鳌头镇万亩良田示范项目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路径,太平镇顺兴石场开创在产矿山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双管齐下的新模式……当前,聚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从化区多措并举,全面发力。
今年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开局之年,起好步至关重要。为落实省、市、区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部署,区规划资源分局会同区财政局、区住建局成立要素保障专班和城镇建设专班,立足发展实际主动谋、主动干,先后出台《广州市从化区关于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广州市从化区关于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规划用地措施》和《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化区分局关于印发〈从化区“点状供地”项目实施工作指引〉的通知》,进一步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奋发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扎实抓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推动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当前,从化区遵循系统化整治理念,以流溪河高质量发展带为主脉,分类探索源头修复与生态价值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老城市新活力、区域协同与产城融合等整治模式,全力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在农用地整理方面,近期以鳌头万亩良田示范项目为着力点,通过复耕复垦、土壤改良、化零为整等工程技术手段,预计可实现约7000亩农田连片规模化利用。目前已完成约2000亩农田的整治工作。
在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开展鸭洞河治理工程,其中一期整治105国道上游0.95千米,二期整治9.688千米,进行河道疏浚、堤岸建设、新建跌水堰,同时“嵌入式”建设亲水驳岸、湿地浅桥、文化长廊等景观节点,打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小镇“迎客厅”。开展鳌头万亩良田示范项目范围内河道和防洪排涝工程,目前已完成潖江(二)河13公里主干河道平整清障,疏浚支流和沟渠约30千米,完成河道沿岸15个排涝泵站设备维护,对11个泵站配备备用发电机,切实提升河道防洪排涝综合能力,提高乡村生态环境安全韧性。
在乡村历史文化保护方面,通过植入公共服务功能活化历史建筑利用,其中鳌头镇横岭村大塘尾家驹家塾成为村民活动中心,龙聚村胡氏祠堂成为集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中心、乡村儿童活动中心、大学生社会服务基地为一体的历史建筑;太平镇钱岗村兰集堂成为红色驿站,既有效地盘活了存量空间,更有效地激活了历史空间的生命力。
积极推动点状供地项目落地见效
盛夏七月,在广州和营天下北纬23°8'森林营地内游人如织,参加研学、组织露营、休闲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整个园区充满欢声笑语。
为用活用好国家、省、市相继出台的点状供地政策,区规划资源分局通过多方调研论证,以城郊街西和万花风情小镇文旅项目作为省、市“点状供地”政策落地的“试验田”,在2022年完成了西和万花风情小镇文旅项目21.3亩“点状供地”手续,探索形成广州市首宗“点状供地”案例,实现了广州市点状供地“零”的突破。
同时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了“点状供地”案例经验,并结合从化区实际印发了《从化区“点状供地”项目实施工作指引》,进一步明晰项目准入程序及具体办理途径,逐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有效破解控制性详细规划未覆盖、建设用地规模指标不均衡、用地模式不灵活等乡村产业用地难题,不仅保障了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也为从化区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用地空间。
多举措融合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一直以来,从化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不断开创矿山绿色发展新模式。一方面,督促矿山按照边开采边复绿,采用阶梯式开采的模式,开采一阶,复绿一阶,在提高资源回采率的同时,确保生产安全;推动矿区生态修复突破传统的简单植被复绿模式,建设工业与生态文明相融合的矿山公园。另一方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引导矿山建设机制砂生产线,利用尾矿深加工成为机制砂,生产全程智能化;通过配置资源循环利用设施,对工业废水、泥粉、剥离表土等完全回收再利用,环保排放零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提高智能化生产管理水平,督促矿山按照绿色矿山标准,打造矿山智能化体系,建立智能化中控系统,实现生产线“一键启停”;采用多种传感技术与数据采集加工运用技术相结合,石料破碎、廊道输送、仓储等环节全过程自动化运行,实现生产车间24小时无人值守。
其中,顺兴石场对原修复区域进行补种维护,今年10月底前对矿区西南面开采区域进行复绿,面积约10000平方米,目前采用挂网客土喷播方式,总工程量约3885平方米,约占总复绿面积的38%;银象石场投资1.5亿元升级改造破碎生产线,产能从生产规模100万立方米升级为200万立方米,通过引进高效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工艺和设备。
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工程提速实施
以往拥挤杂乱的纪念碑前,现已成为环境优美、空间宽阔整洁的纪念碑广场;闲置的鼓楼济渡已经被打造成一个“小而精”、满足市民文化休闲需要的广场;新建成的新城社区城市印记小广场展示了街口街的“过去”和“现在”,是每个街口人的独家回忆。随着从化区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老旧小区微改造工程,焕然一新的居住环境,让群众在“家门口”有了更多幸福感。
区城镇建设专班、要素保障专班坚持“拆、治、兴”并举,按照“推进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聚焦“一核、一线、多区”,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盘活旧村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其中,江村基层数据调查成果已公示;联星村西华社控规调整已报市规划资源局审核;禾仓村姓钟围项目已纳入从化客运站片区做地方案的范围,经市初步审核,已划定为广州市首批重点做地范围;城郊街旧村改造项目基础数据调查(核查)已完成招标工作,正在筹备开展核查工作。
在老旧小区微改造方面,区城镇建设专班、要素保障专班积极推进碧溪社区、镇安社区等13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其中有11个续建项目及2个2023年新开工项目,目前续建项目中已完工项目8个;2个在2023年新开工项目中,龙潭教师村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完成发改立项,正在办理概算送审,新村北路城郊段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正在向区发改局办理立项。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