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安装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94处 为防内涝提供更及时更快速的预警
涵隧防涝有了“火眼金睛”
广州汛期较长,极端强降水概率大,而下沉式隧道、涵洞具有水浸风险。如何将危险拦截在涵隧之外,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人防”基础上,技术手段也在持续完善优化,为隧道水浸提供更及时、更快速的预警。2020年,星汇路隧道成为广州首批安装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的隧道。截至2023年4月底,广州全市已安装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94处,首批重点内涝风险涵隧名单覆盖率达100%。
天鹿湖隧道两侧入口均设有拦截道闸、爆闪警示灯带等设施
大北立交前的LED屏显示“内涝监测,正常通行”
24小时自动监控隧道内积水情况
暴雨来袭,隧道水浸怎么办?最保险的处理,是在积水达到一定深度后避免进入隧道。传统办法下,隧道里施划有带刻度的涉水线,当隧道积水超过相应刻度时,需司乘人员自行判断。暴雨期间,一些重点涵洞、隧道、易涝点还会有工作人员值守,维持现场秩序。
随着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的应用,管养人员不仅可以实时监测隧道内积水情况,还可以更快速、更及时地获取积水信息,从而安排工作人员立即到现场进行应急处置,以技防为人防加速,有的放矢,精准化统筹人防物防技防,做好防汛工作。同时,系统会根据水位情况明确提醒司乘人员是否可以通行,为行车安全多添一层保障。
近日,记者来到汇星路隧道看到,隧道两侧入口均设有警示灯、自动道闸和信息提示板,隧道内部安装有水位尺与高音喇叭。它们正是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的一部分,这一系统集隧道日常监控、预报预警、隐患排查、联动拦截于一体,24小时自动监控隧道内积水情况。
“当隧道内水位达到两个标准时,隧道拦截应急管理系统会及时发出预警,同时隧道口附近的LED屏幕和道闸会自动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车辆误入积水隧道。”黄埔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广州开发区建设和交通局市政管理处处长徐春晨告诉记者,当隧道内水位尺水位达到15cm时,系统自动启动积水黄色预警;当隧道内水位尺水位达到27cm后,系统自动启动积水红色告警,这时,隧道入口禁行指示灯自动亮起,LED屏先是自动提示“道闸即将关闭”,5秒后再提示“隧道淹水、禁止通行”。同时,伴随警鸣声,双向车辆拦截系统自动启动,道闸自动关闭。
在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设备根据积水深度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市政设施监控指挥中心不仅能同步收到预警信息,系统还会实时显示各隧道积水情况。记者看到,当一条隧道出现告警情况时,系统内地图中该处隧道的标识由原先的绿色变为红色,并不断闪烁。“指挥中心设有24小时值班员,值班员看到告警后,可以及时通过系统内的水尺数据、现场视频对隧道积水情况进行核实。”广州开发区市政设施管理中心副主任林词三介绍称。
全市上线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
据悉,2020年星汇路隧道成为广州首批安装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的隧道,并以此为试点不断完善系统功能。在隧道内安装高音喇叭便是其中一项。如果有车辆在隧道内水浸熄火,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也会通过隧道内安装的高音喇叭对此乘人员进行指引,同时安排应急人员到现场处置。“我们也会指引被困人员使用隧道附近的应急工具箱和救生圈。安装高音喇叭可以让工作人员与隧道内被困人员进行良性互动,提高救援效率。”林词三告诉记者,下一步,黄埔区隧道拦截应急管理系统将与黄埔区市政应急基地进行联动。“这样,如果哪里发生应急情况,可以对应急救援物资及时进行调配,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目前,黄埔区已在汇星路隧道、开源大道、联广路涵洞等城市道路下穿隧道、低洼地带完成30套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的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
从去年开始,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在全市范围进行推广。“通过走访调研以及总结往年水浸情况特点,我们排查出首批重点内涝风险涵隧名单,并率先为名单上的94处水浸高风险涵隧安装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的建设、管理由各区政府具体落实实施,“我们要求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要具备最基本的水位监测功能、水位达到警示线后的告警功能以及视频监控功能,具备安装条件的路段要安装车辆拦截设施。”
过去,隧道口也设置有水浸警示标志,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在全市范围上线,是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增添一份保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以前没有安装这些设施之前主要靠人来值守。”网约车司机李先生回忆称,几年前的大雨,部分隧道出现水浸现象,他看到隧道口处有工作人员指挥车辆不要驶入隧道。“有了设施之后就更好啦,系统会自动反应发出提醒,比人工值守更快更及时。”李先生说。
据统计,从2020年8月黄埔区首条隧道应用至今,隧道拦截应急管理系统启动积水黄色预警40次,积水红色告警19次,自动落闸14次,没有出现车辆被困现象。
边调研边改进将防汛做细做深
今年汛期前,广州首批重点内涝风险涵隧名单中的94条涵隧均已安装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为保障系统运作有效,安装调试过程中,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坚决贯彻中央的要求,注重全程跟进指导,边调研边改进工作,边调研边破解难题,为民办实事,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不久前,市交通运输部门工作人员走访白云区一处已安装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的隧道,走访中发现LED提示板安装过高,司乘临近隧道口时难以看到LED提示板上的提示。于是,工作人员立即要求项目实施方进行整改,调低高度。
在不断的优化调整中,全市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日趋完善,今年的龙舟水便是对其的一次检验。与此同时,市交通运输局、市应急管理局将组织各区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手段,对辖内涵隧、下凹式立交桥的内涝实际风险情况进行再核实、再评估,动态更新涵隧风险台账,组织形成第二批重点内涝风险涵隧名单,并推进名单上涵隧防内涝系统的安装使用。
人防物防技防三管齐下守安全
“系统的上线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防汛工作做得更细更深。”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系统主要起到辅助作用,人防物防技防缺一不可。
近日,市道路养护中心东城养护所长平养护站养护班班长李永柏便带领同事们前往路旁沉沙井进行清疏。汛期,他们将严格落实各项公路防汛安全措施。“我们制定边坡风险点、易水浸点、下凹式涵隧‘一点一预案’,同时安装视频监控加强实时管理,我们也提前预置应急机械设备、救生衣、沙袋等防汛设备、物资,为应急值守抢险提供重要保障。”李永柏介绍称,同时,他们还将加强汛期排水系统的巡检和清疏工作,应用沙井清淤车、下水道综合养护车等机械设备,及时对排水管、涵洞、沉沙井、集水井等排水设施进行清疏,畅通公路排水系统,将强降雨可能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暴雨期间,李永柏和同事们也将加大公路巡查频次,开展现场应急值守、处置等工作,及时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及应急响应情况。“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应急人员到重点边坡、下沉式隧道、易水浸点等值守,值守过程中会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围蔽、警示、应急排水、信息报送等工作。”李永柏说。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交通运输部门将“为民”理念贯穿始终,大兴“一线工作法”,推便民之举、施利民之策,把群众“心上事”当成“上心事”办好办实。随着龙舟水来临,市交通运输部门提前研判,组织开展日养护巡查管理、汛期应急抢险、隐患排查整治、夜间错峰施工、应急清障保畅等服务工作,并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突击队等,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提升群众出行体验。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
——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盛夏时节,广州草木葱茏,满城花开热烈。
100年前的6月12日至20日,在那段灿烂的盛夏时光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加快了国共合作的步伐,揭开了轰轰烈烈大革命的序幕,掀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
穿越百年历史风云,红色力量涌荡在这片英雄地。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心潮澎湃,我们豪情满怀!红色是英雄城市最亮的底色,我们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英雄志气,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馆长朱海仁:
中共三大开创统一战线先河
1923年4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驻广州。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东山召开。中共三大之后,国共两党携手合作,还举办了黄埔军校、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培育起大批革命骨干。
那么,如何理解中共三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我们听听专家的说法。中共三大确定的统一战线方针为中国共产党走上更加广阔的历史舞台、为党的成长壮大创造了条件,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馆长朱海仁介绍:“中共三大确立了国共党内合作统一战线的方针,促成了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和首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开创了统一战线的先河,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由‘社会革命’向‘国民革命’的转变、由‘联合战线’向‘党内合作’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由此走上了群众性政党的发展道路,开启了中国大革命的历史新时期。”
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基本陈列中,我们还能看到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由中共三大时的400余人,发展到1927年中共五大时的57000余人。
书写革命史的光辉一页
镌刻英雄城的闪光印记
行走在广州市越秀区新河浦路上,在众多风格各异的欧式小洋房中,三栋中西合璧的老式建筑最是引人驻足,中间那栋便是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24号。1923年,中共中央在这里筹备召开中共三大。而在此附近,原本坐落着一幢两层楼的小房子,百年前正是中共三大的会址,数十名意气风发的党代表就是在这里激扬青春、共谋未来,度过了九个极不寻常的日夜。
历史常常以惊心动魄留下深刻印记。1923年2月,由于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惨遭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刚迁到北京不久的中共中央机关遭到北洋军阀迫害,多名重要负责人被通缉。中共中央在当年3月迁回上海展开工作,但上海的环境也不容乐观。考虑到广州的政治环境和各方面条件,同时为了便于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联系接触,推进国共合作,1923年4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驻广州,中共三大随之在广州召开。而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分批秘密赴粤,需要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才能齐聚广州。
历史也常常以波澜壮阔写下厚重篇章。为期九天的中共三大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一共通过了13个文件和决议,创造了很多党史上的“首次”:首次修订党的章程;首次制定《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闭幕会唱《国际歌》;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提出在中国实行国民革命……回望这段历史,中共三大确定以国民革命运动为党的中心工作,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解决了中国革命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大会正式确立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力推动党和革命力量迅速壮大,成为党建设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新起点。
历史选择了广州,英雄城市在大时代中脱颖而出。
这是唯一一次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党代表大会,广州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首发地和试验田。国共合作后,以广州为中心,汇聚了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革命力量,形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在大革命时期,农讲所、黄埔军校、东园(省港罢工委员会)、中山大学等“地标”令各地革命青年衷心向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刘少奇、陈延年、张太雷等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都在广州留下了足迹。
热土孕育着品格,红色基因植根英雄城市并焕发光芒。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见证不凡的征程,记录走过的足迹,写下历史的华章。一世纪风雨兼程,几多载革命风云,书写了英雄城市彪炳史册的光辉篇章,深深根植和注入了澎湃涌动的红色基因与红色血脉。中国近现代史中,广州英雄辈出,在红色革命中勇立潮头。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后,1924年至1926年,在广州举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农运骨干;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席卷广州和香港两地;1927年,广州起义在此发动……红色成为广州这座城市鲜明的底色,英雄品格点亮广州这座城市耀眼的光辉。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广州拥有众多革命史迹,革命资源富集厚重。“英雄城”一路走来,一座座红色遗址,一个个历史物件,无一不凸显这座英雄城市的品格,无一不讲述这里的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红色基因。
100年前召开的中共三大,书写了中国革命史光辉的一页,镌刻着红色英雄地闪光的印记。风从珠江上拂面而来,历史激荡的风云变幻和百年前的峥嵘岁月,仿佛真真切切地流淌在眼前。
元宇宙、剧本游讲述百年故事
“春园26号”将迎来保护利用
方过芒种,艳阳高照。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内外,游人如织,秩序井然。对于这座建筑面积2305平方米的纪念馆来说,如此景象再平常不过。自从2021年6月改扩建竣工以来,这里就成为了广州最知名的红色文化地标之一,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接受党史学习教育。
10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召开。当时的会址四周都是稀稀疏疏的民居和洋房,北边是逵园,南面由恤孤院路连起春园,西边屋后是瓦砾堆和荒草地,东边门前的不远处则是简园。就在这种不起眼的环境中,热情澎湃的中共三大代表们作出了重要的决议,将中国革命的进程推进了一大步。
如今,在新河浦亮丽的洋楼群中,庄严典雅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卓然而立,绽放着璀璨的光芒。在不久前,“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还获得了“第四届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
打造系统立体的红色文化产品矩阵
展览、讲座、研学、剧本游、微视频、学术研究、元宇宙展示、朗诵情景剧、历史文献纪录片……当下,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已经形成了系统的、丰富的红色文化产品生产传播矩阵。同时,“三大百年”百场巡展、实景课堂“红盒子进百校”等项目还将在今年走出广东,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挥影响力。
学生正在观看中共三大“三大百年”百场巡展
今年,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还将联合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共同创作舞台话剧《春园·1923》,联合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广东广播电视台打造广播剧《广州1923》,携手广州市话剧中心推出话剧《剧“说”广州青春》,让红色史迹在舞台上“活起来”。
5月18日,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还专门开放红色剧本游《前往南方的号召》“5·18”专场,在微信公众号上招募玩家。这个活动很快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市民纷纷走进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在红色剧本沉浸式体验中,他们不仅需要更换服装、使用道具,还要思考线索指引,从环环相扣的剧情中感受历史的温度、致敬光辉历史。
市民体验红色剧本游《前往南方的号召》
此外,各种科技手段也逐渐频繁地应用于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中。今年,还利用AR技术和元宇宙概念构建中共三大会议虚拟数字化场景,推出“中共三大会址AR元宇宙展示”,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了解中共三大会址建筑,人机交互这一功能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宛若置身于中共三大会议之中。
今年5月初,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举办的“点燃理想之光”青少年教育活动之一——“新时代的东山”主题研学也吸引了不少学员报名参加。他们通过访谈获取不同群体对中共三大会址遗址、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及东山社区文化的认知状况,观察并记录东山主要的红色坐标及其他老建筑,调查人们对于东山口社区改造的看法。通过了解峥嵘历史与新时代风貌,参加此次活动的青少年深刻地体悟到跨越时代的精神伟力。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馆长朱海仁也表示,下一步还将结合研发成果开展研学等多样化的活动。
学生在参加中共三大“点燃理想之光”青少年主题研学
除了各种文化活动,围绕党员群体的“奋进信仰之路”教育项目正在打造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图录》《中共三大历史文献资料汇编》《中共三大专项调查资料汇编》《中共三大研究》(第一辑)的出版工作已列入日程。
从曾经故址难觅的会址,到不断丰富的纪念馆,中共三大的历史记忆变得越来越具象和清晰。未来,这座红色文化的殿堂,也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材料的愈加丰富,变得更立体、更深入人心。
准备启动“春园26号”的修缮利用工作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为市民游客带来了丰富的红色文化活动。此外,朱海仁介绍,接下来,将推进“春园26号”的保护利用。
“春园26号”即将迎来保护利用
新河浦路26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三大会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联顾问鲍罗廷、加伦的居住办公场所,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等曾来此共商大革命工作。1923年10月,苏联顾问鲍罗廷来到中国,入住“春园26号”东房。据屋主黎福俊、黎母描述,“1923年苏联顾问加伦、鲍罗廷曾在二、三楼居住……”在春园26号楼三楼客厅,来自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同志们经常开会到深夜。不仅如此,孙中山曾坐电船来到“春园26号”找中共中央领导人和鲍罗廷开会研究国共合作问题。而鲍罗廷在“春园26号”居住到1924年初,才迁至广州东较场鲍罗廷公馆居住。今年,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已经对“春园26号”完成收购,并准备启动修缮利用工作。
从红色资源中汲取前进动力
弘英雄之气推进高质量发展
“理想之光不灭!”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讲解员现场朗诵的情景剧《理想之光》字字铿锵,前来参观的市民游客纷纷在展陈前驻足品读。从耳畔眼前直抵心间,百年故事熠熠生辉,红色力量涌荡不息。
讲解员现场朗诵情景剧《理想之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历史无声,岁月有痕。广州这片英雄地,革命传统自古有之,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历经时光的洗礼和历史的激荡,红色文化正愈益焕发出盎然生机、展现出万千气象。你看,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和深具标识性的城市文化符号,经改扩建后重新开放近两年来,无数人走进这个“网红打卡地”,去触摸百年前那段让人热血沸腾的红色历史;你看,“三大百年”百场巡展正火热推进,一幅幅生动活泼的主题连环画在社区里、学校里“圈粉”无数,一场场延伸到列车、客轮、公交等的主题展陈让人流连;你看,“英雄花开英雄城”等红色文化活动播下红色种子,全城处处传唱着南粤儿女古往今来的英雄故事……百年激荡,镌刻光荣与梦想。站在百年历史滚滚向前的坐标点,我们看见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出新光芒,我们看见英雄的品格、红色的力量在潜移默化地融入这座英雄城市每个市民的心里。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红色文化是广州的精神根脉,更是千年历史名城破浪前行的动力之源。我们当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动力,获得走向未来的宝贵启示,转化为新征程上不断踔厉奋发的源源不断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州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广州这座富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又站在了时代的潮头,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近期以来,一系列部署举措密集落地,一个个重大项目火热推进,一场场重大国际论坛会议接踵而至,一次次交流合作在史上最大规模的广交会上演……承英雄志,弘英雄气,广州持续吹响鼓舞高质量发展志气的冲锋号,在开局之年展现出开局之势、开局之气。
红色文化在广州这片热土上代代传承,带来蓬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助力广州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我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兴调查研究,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广州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我们乘势而上,正在不断强化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加快建设南沙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我们传承英雄城市的红色基因、擦亮英雄城市的红色品牌,正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奋进新征程,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全力以赴推进广州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
百年前,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以热血浇灌理想,以生命践行信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奋力奔跑在新的赶考路上。百年变局之下,面临新征程新任务,我们更需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精神,更需要传承英雄志、弘扬英雄气。亮出我们最鲜明的底色,在奋斗征程上慨然前行!
中共三大在党史上的11个“第一次”
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提出在中国实行国民革命。
第一次制定《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
第一次修订《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一次制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
第一次通过《农民问题决议案》。
第一次有妇女代表参加党的代表大会。
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共同出席的党的代表大会。
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闭幕会唱《国际歌》。
第一次召开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中央局核心机构。
第一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成员。
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确定了国共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根据《荔湾区华林街道二季度公开招聘编外人员公告》,华林街道二季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5名编外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格审查、笔试后,于2023年6月9日进行了面试,现将综合成绩(笔试成绩,占40%+面试成绩,占60%)及进入体检名单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自2023年6月13日至2023年6月15日。在公示期间,如对拟进入体检人员有异议的,可通过来访、来电、来信等方式进行反映,反映情况和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反映人须提供真实姓名、联系电话等以示负责。受理地址:荔湾区人民政府华林街道办事处(荔湾区长寿西路72号2楼),受理电话:020-81242923。
公示期满无异议,将按规定进入体检流程,进入体检流程的考生请近期注意留意电话短信通知。
附件:荔湾区华林街道2023年二季度公开招聘编外人员综合成绩及进入体检名单.pdf
荔湾区人民政府华林街道办事处
2023年6月12日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