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东莞两地联合开展交界水域禁渔期渔业联合执法
为进一步加强禁渔期交界水域监管,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6月1日,广州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增城大队会同东莞支队联合开展2023年度交界水域禁渔期渔业联合执法巡航。
本次行动广州、东莞两地海洋综合执法部门按照“亮剑2023”专项执法行动要求,加强联合协作,以打击违反禁渔期捕捞制度、使用“三无”船舶捕捞、违法定置网具等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消除巡查盲区,共出动执法船艇5艘、执法人员26人次,对广州市增城区与东莞市石龙镇交界的增江、东江水域进行执法巡航,查扣涉嫌非法捕捞“三无”船舶1艘、清理大口笼等定置违法违规网具2处。
在开展联合执法巡航的同时,两地海洋综合执法人员就禁渔期打击非法捕捞、涉渔“三无”船舶清理整治等工作进行了座谈交流,研究探讨执法工作面临的难题与对策,明确了下一步加强联合协作、共同管好交界水域的总体方向,以确保两地禁渔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近日,以消费帮扶并结合本土乡村振兴的乡村振兴馆——益农通花都乡村振兴馆揭牌成立。通过“互联网+农业”等营销模式,推介花都乡村振兴手信产品,让花都特色产品走进大湾区。广州市供销总社、市协作办领导,花都区领导以及区科技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总工会、区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协作办、区供销联社等单位负责人参加揭牌及签约仪式。
益农通花都乡村振兴馆是由花都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与广州市善待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该馆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松园路1号永大新城36号,面积约300平方米,旨在宣传花都乡村之美、人文之美和产业之美,展示花都以及广州对口帮扶地区的优质农产品。目前,该馆上架的农产品主要来自贵州省关岭县、普定县、织金县、清远市连山、连南、福建龙岩、新疆、西藏等地。
益农通花都乡村振兴馆从源头种植养殖开始,以打造花都特色农产品为抓手,用品牌力量为载体,通过布局建设花都农副产品物流体系,拓展“乡村振兴消费帮扶、团餐食材配送、线上商城、直播电商、开放式供应链”等渠道,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与社会各界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特色品牌,提升花都优质产品的影响力和认知度,擦亮花都名片,让花都成为省市级“助力乡村振兴和服务三农”标杆,做到真正的“益三农、助农通”。
据了解,益农通花都乡村振兴馆已与贵州关岭、普定、福建漳平、清远连南、连山等帮扶合作地区签订协议,加强源头种植养殖农户合作,拓展产销对接渠道,通过集采集配、网络点单配送等运营发展模式,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仓储保鲜、分拣包装、电子商务等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提升消费帮扶成效。
岭南古邑广州番禺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数据显示,番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3处,数量位列广州市各区之首,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5处、市级51处、区级30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73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个、传统村落17个、历史风貌区2个,其中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湾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省历史文化名村潭山村和中国传统村落沙湾北村等;另有广州市历史建筑58宗,传统风貌建筑36宗。
开展整改工作以来,番禺区合并成立区级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印发议事规则、召开22个职能部门的联席会议,一套联席机制强化统筹引领、突出联合属性、提升协作联动、调动社会力量,凝聚合力,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为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作出番禺贡献。
番禺区南村镇罗边小学的孩子们练功学戏,传承粤剧薪火。
优化引领传承制度 打出保护利用组合拳
番禺区新合并成立的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全面覆盖22个职能部门,促进保护利用、经济建设、乡村振兴三驾齐驱,率先将城市更新、土地发展、农业农村等部门纳入委员会,提升城市更新、乡村旧改、土地收储等事宜在联合委员会中的参与度,推进在城乡建设中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留住记忆。
该委员会22个单位并肩协作,传递整改工作的决心和力度:共同审议通过4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议题;印发实施《广州市番禺区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议事规则》;通过沙湾镇、石楼大岭村、化龙镇潭山村三项保护规划;严格保护番禺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文化遗产、传统肌理、环境风貌和人文景观等核心价值要素;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番禺区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在吸纳71名省、市级专家委员的基础上,增设番禺本土专家委员库和社会委员库,让决议充分体现本土意识和民众意识,更有番禺味,更能留住番禺的乡愁。
《广州市番禺区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议事规则》广泛关注构成番禺区文化底蕴“塔基”、人文脉络的大量低等级资源,专题审议区县级专属的673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和一批传统风貌建筑及线索,促进番禺区1个名镇、2个名村、2个历史风貌区、17个传统村落的环境风貌协调保护,提级保护底数庞大的基础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完善文化遗产资源体系 协同保护成效彰显
在番禺区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制度框架下,文物、规划部门卓有成效地开展协作,联合调查、挖掘、认定,不断增补公布新批次的历史文化遗产名录,稳固区级文化遗产数量前列交椅。
番禺区在部门间互通推荐、协同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线索,不断丰富多层级多要素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体系。新增保护名录中,多处历史名人纪念建筑物,如竹间李公祠、黄艮庸家族故居、熊十力旧居、何贤故居、屈大均撰屈士燝屈士煌墓表碑等,有力促进番禺历史文化名人品牌打造;市头糖厂早期宿舍群、省粮油储运公司第二仓库粮仓、西坊大院等填补了番禺工业遗产名录的短板。
在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引导下,番禺区职能部门、属地镇街通力合作,业主积极配合,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了多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保护提升项目中,多渠道拓展保护利用资金,推进永思堂文物修缮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龙津桥古树名木保护等40个项目。在大岭村核心区,文物、规划、住建、城管、水务等多个职能部门协作推进,共同保护龙津桥、古榕树、显宗祠、大魁阁塔、玉带河,形成“一河一桥两树一祠一塔”的历史文化遗产一体化保护景观;留存“鱼骨状”街巷分布,“蛎江涌头,半月古村”的特色传统村落格局承载了浓浓乡愁。
聚焦
守护老建筑老街区 留住乡愁记忆
在番禺市桥街,起源于元代的先锋社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现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镬耳山墙、青砖墙等建筑,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如今,经过更新改造,该社区已成为一座“街头博物馆”,重塑极具老番禺生活情调的宜居社区,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让文化底蕴和现代生活融合为一,为城市留住乡愁记忆。
在先锋大街,12号、14号古民居背后有一段接力守护的故事。在先锋社区微改造更新项目中,区文物、规划部门在实地核查中发现该建筑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积极发动民间文物保护团体等社会力量呼吁进行保护。区规划部门将其列入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并推荐认定为文物;区文物部门接力启动文物认定程序,调查建筑产权情况、征询意见,要求预保护管理,暂停微改造项目对其的施工,避免价值流失;组织专家组评估论证,专家们认为该古民居格局保存较完整、构件装饰精美,形制独特,反映了广州20世纪20年代典型的西式洋楼建筑类型与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一致推荐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为后续更好修缮活化,使之成为亮点奠定基础。
声音
打造保护和活化历史建筑样板
汤国华 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
位于番禺沙湾的历史建筑农荫厅是少见的民国时期中西合璧风格民居,曾经墙体倾斜开裂,渗水漏水,白蚁蛀蚀,一度面临坍塌的危险。
番禺区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为契机,规划部门与属地街道、国企、社会力量合作,通过农荫厅改造项目,探索出一条拓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资金渠道的新路径。采取公开招租方式引入社会资本作为实施主体,率先试用政策红利,给予租期租金优惠,进一步平衡经济成本,成功筹集资金用于建筑修缮。虽然因专业设计、用料和材质、施工工艺等因素,修缮改造工程的造价比新建同等面积的建筑高了近一倍,但其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和格局,又适当融入新功能和新空间,活化利用为集民宿、聚会和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小型研讨会、设计沙龙等活动形式丰富多样,让这座历史建筑重焕生机,成为沙湾历史文化名镇旅游经济的一个新亮点。农荫厅是保护和活化历史建筑的样板。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