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召开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高标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白云
5月17日,白云区召开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总结2022年白云区河湖长制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广州市水务局局长姚汉钟,区领导何镜清、潘志军、刘国华、陈玉云、赵虎、周军参加会议。
会上,区河长办主任、副区长周军传达了2023年广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区水务局汇报了2022年至今全区河湖长制工作情况,镇街代表钟落潭镇、同德街、京溪街、同和街总河长分别向区级总河长述职,并对今年的工作任务目标作出承诺。
据悉,去年全区4个国考、省考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考核目标,纳入国家监管平台的河涌全面实现“长制久清”,重点区域70条一级支流年底全部消除劣V类,劣V类一级支流数量同比下降81%,排查整治1059宗小微水体,基本剿灭黑臭水体。
姚汉钟肯定了去年白云区水环境治理工作,要求白云区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河长制为抓手,压实河长责任,强化精细管理,突出治理实效,全力推进各项治水任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见成效不收兵,助力建设人水和谐的绿美广州。希望白云区在全市治水工作上继续作出表率,市河长办也将继续支持白云治水工作,共同把水环境治理好、管理好、保护好,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区总河长、区委书记何镜清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市工作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持续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坚决打好打赢碧水保卫战,奋力实现江河安澜、秀水长清、人民幸福的治水目标。要坚持不懈提升水环境质量,高标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白云。强化系统治理,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全面加强污染源头治理,持续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积极打造美丽幸福河湖,在水环境治理上下功夫、见实效。强化底线思维,持续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继续夯实水利设施基础,提升水利设施管护水平,加快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在水安全保障上下功夫、见实效。强化集约高效,加快补齐供水服务短板,深入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用水营商环境,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责任落实、督查激励和宣传发动,为河湖长制落到实处提供坚强保障。

广州市民政部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聚焦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区治理、基本民生服务职责,紧盯保民生、解民忧、促发展目标,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努力以主题教育成效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聚焦基本民生保障,以保民需、解民忧作为推进主题教育的出发点。构建全市“1+N”救助管理体系,优化“穗救易”救助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困难群众数据库,打通省市政务服务平台,实现“需求-指挥-处理-反馈”的全流程网办,提升社会救助精准性、可及性、易及性。提供民生一站式服务,在穗好办上线“救助智诊”服务,录入相关信息后可一键判断是否符合救助条件,符合申请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可直接办理救助申请,方便困难家庭“足不出户”申办社会救助,以“智慧救助”“温暖救助”便民惠民。健全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制定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政策,强化基本救助制度的规范性科学性。在全国较大城市中率先出台引导流浪乞讨人员就业、自力更生的文件,提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优化救助管理服务,更好满足受助人员寻亲、就业、社会融入等深层次需求。
聚焦基层社会治理,以察民情、聚民力作为推进主题教育的关键点。推动城乡社区议事协商制度全覆盖,以一个核心引领全局、一套机制贯穿始终、创新议事协商“六步走”的“116”工作法让群众在社会事务上“唱主角”。启动新一批次507个和谐社区(幸福村)建设,重点创建村居57个、特色示范村居16个。深入实施“广州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在实现全市镇(街)社工站、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工服务100%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慈善、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争创“五社联动”助力“一小一老”服务示范点。高质量推进南沙区“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全国试点工作,健全乡村地名导向标志体系,规范乡村地名命名设标,把乡村地名“管起来”“用起来”,使地名服务“实起来”“活起来”,方便市民群众出行,服务数字乡村、美丽乡村建设。
聚焦基本民生服务,以暖民心、惠民生作为推进主题教育的落脚点。持续推进“长者饭堂”、街镇颐康中心、村居颐康服务站等“硬”设施覆盖,推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长护险、“平安通”、适老化改造等“软”服务升级,为全市213万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指导印发《南沙区公办养老机构入住本区港澳老年人实施方案》,加大力度支持南沙区率先探索“跨境”养老,试点提供公办养老机构专属床位,便利港澳老年人养老。开展未成年人“六大保护”联合督导,通过街镇未保工作站、村居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12345”热线未成年人保护专家坐席保障全市1.7万困境儿童和230多万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用心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加快推进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全城通办”让群众免于奔波,创新结婚登记颁证服务、集体婚礼和婚姻家庭辅导,以婚俗改革持续满足新时代群众需求,助力“爱满花城”。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广州市民政部门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的殷切嘱托,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工作重心放在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上,把学习成果落实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扛起民政担当。
于冬男,广东省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生于1977年的冬天。1996年,他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成为预备军官,毕业后于广州军区总医院(现南部战区总医院)。当兵15年后,于2010年转业到广东省人民医院。
2022年3月,他作为第11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的队长,和10名队员前往非洲西部加纳中加友好医院执行为期一年的援非任务。在这一年内,援加纳医疗队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援外难点逐一攻克取得了成绩,传授当地医疗技术,培养医护团队,创建慈善项目等,真正为当地居民办实事,受到了各级部门的表扬,得到了加纳友人的赞誉和当地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
受父亲影响从小立志当兵又从医
谈起为什么选择从医,于冬男坦然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军医,所以他从小就立志要当兵或者当医生,刚好有机会让他完成双重梦想,于是他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我父亲也是一名军人,他曾是偏远山区卫生队的队长,不时会到山区给当地的居民群众看诊,解决一些疑难杂症,在我父亲耳熟目染之下,我就立志也要当兵,后来自己读书成绩也还不错,觉得考军医大学不是大问题,于是就报考了军医大学。”于冬男说。
当兵的时候遇到过很多特别的事情,最让于冬男深刻印象的要数曾参加广州山火的抢险,上级命令了400-500人上山以最快的速度辟出一条防火带,控制山火的蔓延。“学校给每人发了一个火腿肠一个八宝粥一瓶矿泉水,然后就拉到山上开始抢险,从晚上8、9点开始干到凌晨的6点,等到天亮我们才看到大家努力的最终成果——辟出了一条防火带也是生命带”,于冬男说,“2004年、2005年时广州的治安并不好,那时候我记得我在医院连续值了一个月的夜班,光输血就输了1万多毫升,都是用于晚上抢救因为车祸、刀伤这类的病人”。
选择麻醉科促进医学水平发展
众所周知,读医的学生需要本硕连读7年,到了第五年要选择专业的时候,于冬男首选外科,然而由于这个专业竞争十分大,未能获选的他最后选择了竞争力排名第二的麻醉科。于冬男表示,“我选择麻醉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我们国家针对麻醉相关的技术并不成熟,属于很稀缺的平台科室。但我觉得麻醉应该是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行业,也是一个发展较快的行业,它跟外科是并进且不可或分。随着外科技术在进步,麻醉的技术也一定会进步,或者说麻醉科的进步才能推动外科的进步,我认为它对人类的健康幸福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很大的挑战,所以我才选了麻醉科。”
接触麻醉之后,他发现当时的社会对麻醉的理解并不全面,麻醉科更多的是需要被社会理解和接受。2000年以后,于冬男所在的医院开始准备开展无痛分娩的手术,他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和素材并经过了系统学习,信心满满的他在2005年实施了他人生中第一台无痛分娩手术,而这位病人正是他的夫人。“虽然当时医院还没正式开展无痛分娩的门诊,但是我夫人相信我,我也对这个无痛分娩有了相当多的了解,所以基于各种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实施了这台比较特殊的手术”。
万里援非为当地群众谋福利
2022年,广东省人民医院需要选派11名队员建立第11批援加纳医疗队,并前往非洲西部加纳中加友好医院执行为期一年的援非任务。经过组织动员,于冬男报名并成为了医疗队的队长。在出发之前,他和一众队员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培训,内容主要是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关于当地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策略,以及跨国文化交际的问题。所有培训的目标都是让援加纳的医护人员能够尽快地融入当地的医疗社会环境,也希望能够通过医护人员的工作让当地人民感觉到幸福,建立一个比较好的良好的国家级的合作关系。
作为退役军人,于冬男表示当兵的经历让他带领这支精英队伍有很大的帮助。“带领一群高知识分子,最大的难题就是他们的思想太发散。很难把他们的意见统一起来”,于冬男说。因为他是一名退役军人,对组织的概念了解比较深刻,很多事情他都能做在前面,例如该强硬的时候就强硬,该做(思想)工作的就做工作,目标明确了就很容易解决问题。再加上于冬男曾做过很长时间的党务工作,他将民主集中制发挥到最大作用,最终将队员们拧成一股绳一起加油干。“军队当年对我的培养和对我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最大影响的就是执行任务的坚决性,正因如此才能让我带领的这个队伍在这次的援加纳有所收获。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这几句话对我有很深刻的影响”,于冬男表示。
对于如何能够将医疗水平持续提高为当地的群众服务,这是于冬男等人去到当地第一个想要真正落地的事情。他们决定首个推进的就是腹腔镜手术项目,虽然这个项目在2017年就已经有技术落地,但做这个手术的频率几乎只是一年一台。在于冬男带领的团队的积极推进下,在援加纳期间共完成了17台腹腔镜手术,此外他们还培养了当地的护理团队让他们得以继续推进手术项目。
为了让有需要做腹腔镜手术的人不为医疗费担忧,于冬男更整合当地资源成立一个慈善项目。根据当地实际的调研情况,医疗队开创性地开展了“微创在加纳,光明看世界”的慈善基金创立和行动,整合当地资源成立慈善项目基金,将企业、国家援助、医疗队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援外事业推向新篇章。截至2023年2月15日,已经开展腹腔镜公益项目6例,眼科项目10例。“建立慈善项目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在推进微创手术项目的时候,如果老百姓太穷了,他其实享受不了这个手术,为了促进手术能够推进下去,必须要做到医护人员的培训,还要有医疗援助,老百姓通过慈善基金的项目可以得到一部分的药费资助。这样有了技术,又有了物资援助,才能形成一个闭环,让老百姓愿意去看病,不再因为因病致贫而拒绝治疗,这样我们国家的援助才有了实际的作用,让老百姓享受到这种医疗福利带来的福利。”于冬男说。
据了解,援加纳医疗队被评为“2022年度援外医疗工作表现突出集体”。2023年03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纳大使馆联合加纳卫生部对第11批援加纳医疗队及全体队员联合授予“援外光荣证书”,以表彰该队队员在过去一年对加纳卫生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传递中加友谊做作出的重大贡献。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