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湾区 面向世界 ——2023年大湾区(广东)国际航运大会5月19日在穗召开
2023年5月19日,2023年大湾区(广东)国际航运大会在广州南沙召开,本届大会由广州市政府、广东省交通运输厅联合主办,广州市港务局、南沙区政府、黄埔区政府以及香港船东会承办,来自中央口岸单位、粤港澳大湾区有关政府部门、国际港航企业、金融行业、物流供应链、产业链企业、国际友好港以及行业协会等200余名领导和嘉宾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共襄盛会。
据介绍,本届大会以“开放湾区 面向世界”为主题,与会代表及各专家学者围绕探索建立大湾区面向世界的港航合作新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运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机制、绿色低碳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为提升大湾区在国际航运领域的综合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提供智慧和方案。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林飞鸣、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赖志鸿、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吕玉印、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副主任柯良栋、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分别发表致辞。未来,粤港澳三地将继续携手努力,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大湾区国际航运交流品牌,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港航业融合发展、共同增强大湾区港口群对国际港航产业链供应链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深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谱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的辉煌贡献力量。
首聚广州襄盛会
据悉,2021年,香港船东会在一年一度的亚洲物流航运会议期间举办了第一届大湾区国际航运大会,受到了国际航运和贸易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香港原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论坛致辞演讲,来自大湾区及世界各地逾1700位港航界人士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受邀参加。2022年《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发布后,打造大湾区国际航运交流品牌已列入广州落实《南沙方案》的重大事项。
作为世界海运史上唯一一个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广州港始终高举开放、交流、共享与合作的大旗,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2022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56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86万标箱,继续保持着全国最大的内贸集装箱中转港地位。2023年1-4月,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14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83万标箱,同比均实现正增长。2022年,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广州全球排名第13位。在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的国际都市游船活力指数中,广州排名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目前,广州港集装箱航线已达263条,其中外贸航线157条,在美国、欧洲、新加坡、越南等地设立海外办事处6个。已建成内陆港或办事处32个,开通海铁联运班列36条。国际友好港口数量达54个,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广州正谋划建设临港经济区,对标世界一流,充分发挥广州港口的优势和特色,从近期、中期、远期科学规划发展路径、发展区域,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广州临港经济区总体规划以及交通、航运物流产业、高端航运服务业、临港汽车产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依托港口,推进临港产业发展,实现物流与产业相配套、运输与服务相融合,形成以港促产、以产强港,港产城协同发展的格局,将广州临港经济区建设成为物流高效畅顺、港城深度融合、产业升级创新的发展典范。
“开放湾区、面向世界”的会议主题,是今天广州与大湾区人民共同的愿景。本次大湾区(广东)国际航运大会的举办,将集聚粤港澳各界精英和智慧,搭建互联互通友好合作的平台。广州这一中华文明的窗口也将持续地向世界传达开放和合作的决心。目前,世界局势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面临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港航产业融合发展,共同构建全球航运新生态,如何立足湾区,携同港澳,打造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如何保障国际国内贸易运输通畅,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是粤港澳大湾区港航产业的共同课题。这届大湾区(广东)国际航运大会的举办也将超越行业局限而成为一场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的盛会。
联合共建促发展
本次大湾区(广东)国际航运大会上,举行了“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共建启动暨签约仪式。来自广州市港务局、广州交易集团、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广州港集团、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中远海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香港船东会、澳门海员工会、南光物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共同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建设按下“加速键”。
自《南沙方案》出台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广州市港务局和广州交易集团携手南沙区共同推进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建设,紧紧围绕“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四个主题,聚焦粤港合作、港口航运、航运金融、大宗商品、物流与供应链等多个领域,研究分析国内外航运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广泛调研省市政府部门、国内外航运机构、大小型行业企业以及知名专家教授,充分听取港澳方面意见,提出了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总体建设思路,按照“做大做强广州航运交易所,重组广州航运交易有限公司”这一分步到位的工作思路筹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积极争取市区两级对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的资金、场地和重组事项等支持,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前期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
《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战略合作协议》指出,各合作方在遵守“平等自愿,互利互惠、诚实守信、长期合作”的原则下,根据各自发展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与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的合作模式,主动导入业务资源、市场资源,创新开展各类航运要素交易,共同拓展新业务新模式,将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世界级航运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平台。
下一步,作为加快南沙建设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的有力抓手,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将吸引更多的粤港澳三地政府、航运企业参与共建,积极推进名称使用核准及交易场所资质申请,实现航运服务资源跨境跨区域集聚整合和高效配置,助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吸引大湾区乃至全球的航运服务要素进一步集聚,不断提升大湾区港口群总体服务能级和竞争力、提升我国在全球航运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友好合作绘蓝图
本次大湾区(广东)国际航运大会上,多领域合作达成共识:
香港运输及物流局与广州市港务局签署合作协议,在建立双方港口及航运事务沟通合作机制、推动建设大湾区航运物流公共服务网络、大湾区高水平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大湾区国际航运资讯服务品牌、研究举办海事人才及青少年交流活动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致力于将穗港打造成为国内国际领先的港口航运管理示范区,提升湾区港口群面向世界的国际港航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国海事仲裁委与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合作协议,旨在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纠纷解决方案,提升区域国际海事商事争议解决服务功能,改善营商环境,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
中国船东协会与粤港澳港口航运发展联合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建立双方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双方在航运资源、技术、产业、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同为大湾区海事商业服务专业知识和最佳做法的信息和技术交流提高效率。
香港船东会与广州航海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就在《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框架下进一步加深校政企合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航海教育培训融合发展,打造航海教育培训交流品牌等方面达成共识。
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新加坡海领船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扩大业务范围、推动企业落户,发挥资源优势、共推南沙航运企业集聚,建立互动机制、积极巩固合作关系等方面达成共识,旨在发挥南沙国家新区、广东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三区一中心”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广州港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就南沙港区重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海铁联运、中欧班列发展、国际海铁联运码头工程、国际集装箱服务功能等多项内容达成共识,旨在深化双方合作,进一步推进南沙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增强国际航运枢纽功能,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与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和品牌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双方市场地位和综合竞争力,共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各方合作协议的签订将充分调动航运产业链的各方资源,汇聚行业各方力量,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开展深度合作,高质量发展航运产业,为携手打造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建成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门户、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思想碰撞出火花
在本次大会上,共举办了8场主旨演讲、3场圆桌会议,迸发了无数新鲜的观点和深度的洞见。粤港澳嘉宾们围绕港航合作新发展、智慧绿色港航建设、产融结合与创新发展、粤港澳高水平服务中心建设等议题,发表了几十场演讲,进行了多场讨论和座谈,为粤港澳航运业和世界经济带来一场国际性、前瞻性、前沿性的智慧碰撞。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广州市港务局、南沙区政府、国际航运公会、香港运输物流局、中远海运集团、香港船东会、深圳海洋大学等多家单位代表就绿色航运、建设海洋强国、创新升级供应链,大湾区港航融合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一流港口群等进行了专题讨论。
国际航运公会秘书长Guy Platten代表国际航运公会(简称ICS)发言,他表示中国目前在国际航运中地位重要,在国际海事组织中影响力巨大,希望未来能加强与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的其他ICS成员共同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减少航运排放,共同塑造全球航运业的未来。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讲解了全球化的三波浪潮与当前的逆全球化趋势,他提出,中国要在逆全球化下建设海洋大国,应该解放思想,大胆走出去,拥抱“第三次开放”,引领全球化。
香港运输物流局局长林世雄表示,香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与大湾区的合作,出台多项措施推动本地航运业发展,船舶租赁税务宽减措施,并积极与国际航运业合作,吸引更多高增值海运业机构来港落户,落实海事服务人才培训项目,提高香港国际航运业,继续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远海运集团副总裁林戟提出,港航物流产业应该从打造韧性供应链、智慧供应链、绿色供应链三方面发力,创新升级供应链,助力提升大湾区全球竞争力。
香港船东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华光海运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赵式庆介绍了香港船东会、香港船舶注册、海上保险业、绿色交通等情况。希望能将参与大湾区航运业的不同群体聚集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努力。
深圳海洋大学筹建办负责人、院士林间从战略引领、一体布局、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阐述如何打造大湾区未来海洋与国际航运人才高地。
广州市港务局局长、一级巡视员孙秀清提出,未来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发挥大湾区港口群比较优势,巩固港口群发展基础,推动大湾区港口融合发展,优化港口战略协同,对标先进提升大湾区国际航运服务水平,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一流港口群贡献力量。
南沙区政府常务副区长魏敏向大家介绍了南沙的基础、发展和机遇,表示将依托南沙区位优势、战略优势,全面深化改革,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门户枢纽功能,发展好航运产业,更好地服务扎根大湾区的企业,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下午的圆桌交流中,各嘉宾围绕“高质量建设广州临港经济区 打造湾区面向世界的港航合作新平台”“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 促进粤港澳国际航运服务融合发展”“绿色低碳共识下的国际港航新合作”三大主题开展深度讨论交流,为打造大湾区面向世界的港航合作新平台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行业领袖、专家学者和行业前沿的观察者用精辟的论述,向世界发出“湾区声音”、提出“湾区方案”,为世界港航业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共同推动大湾区国际航运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合作。
2023年大湾区(广东)国际航运大会让世界看到了广州的热情,见证了粤港澳港航业的凝心聚力、携手并肩的深厚友谊和不断超越、创新发展的信念。“开放湾区 面向世界”的故事和精神,也将成为世界港口航运界的佳话,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梅花点点开 戏韵湾区传
5月18日晚,随着京剧《阳明悟道》在广东省友谊剧院上演,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剧目演出全部结束。此前的11天,17台终评剧目在广州、香港、澳门精彩上演,戏剧的艺术之光点亮了大湾区的璀璨星空,也让大湾区的观众过足了“戏瘾”。
据悉,17名“竞梅”演员以现场演出的形式参加终评,经终评评委现场观摩,差额评出15名获奖演员。获奖名单将于5月21日揭晓,并与第25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同时在广州颁奖。
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于5月8日在广州拉开帷幕。本届梅花奖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
花开湾区
17出好戏在穗、港、澳精彩上演
今年恰逢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也是广州第四次举办梅花奖。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本届梅花奖在广州设立主会场的同时,在香港、澳门设立分会场。开创了穗港澳携手同办“梅花奖”的先河。
17台登上梅花奖终评舞台的剧目,其中粤剧《文成公主》、秦腔《诗圣杜甫》等15台剧目在广州演出,另有2台分别在香港、澳门演出。
国家京剧院《春草闯堂》剧组于5月15日在香港高山剧场演出。1979年,“春草”的首任饰演者刘长瑜曾携该剧赴港演出,大获成功。此次,刘长瑜的亲传弟子张佳春以“春草”一角在香港角逐梅花奖,也是对刘长瑜为京剧艺术奉献一生的致敬。
上海昆剧团《牡丹亭》剧组于5月16日在澳门威尼斯人剧场演出。《牡丹亭》与澳门历史渊源颇深,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三次写到澳门,可见这里让他倾心难忘。此次昆剧《牡丹亭》在澳门开演,可以说是再续四百多年前汤显祖澳门之旅的前缘,也是对汤显祖倾情创作《牡丹亭》的一次艺术呼应。
17位进入梅花奖终评的优秀演员,携参演剧目在穗、港、澳闪亮登场,为大湾区观众带来了一场艺术盛宴,对加强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大湾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11天的终评演出期间,广州各大剧场人潮汹涌,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蜂拥而至,各场演出均一票难求。
林女士在观看了《荒唐宝玉》之后表示:“《红楼梦》的故事看过很多,这个来自黑土地的宝玉别具一格,非常民俗化。”第一次看黄梅戏的广州市民王女士表示:“黄梅戏真好听!”更有戏剧爱好者追着剧目辗转于几个剧场,“能集中看这么多好戏,真过瘾!”
薪火相传
多位梅花奖得主甘当绿叶
在本届梅花奖终评演出的舞台上,很多剧目中,都有往届梅花奖得主甘当绿叶,为“竞梅”演员的终评演出保驾护航,体现了戏剧人“一棵菜”的团结协作精神,也体现了戏剧艺术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由“竞梅”演员章益清饰演祝英台,由著名表演艺术家、“三度梅”获得者茅威涛饰演梁山伯。章益清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和茅威涛老师演对手戏,这对于我来说压力巨大。但有茅老师他们的辅助、帮助,让我很快就走进了祝英台的世界。”
京剧《石评梅》中,余书豪的饰演者李鸿图是叶派著名小生,曾获梅花奖的他也是为青年演员郭伟甘当绿叶;越剧《唐琬》中,观众看到越剧张派的郑全和尹派的梅花奖得主陈丽宇的合演;昆剧《牡丹亭》中,梅花奖得主吴双饰演判官、完颜亮两个角色,当年他以《川上吟》的曹丕一角“竞梅”时,罗晨雪在剧中饰演曹丕的夫人,此次罗晨雪“竞梅”,他在《牡丹亭》中出演配角为她保驾护航……
粤剧《文成公主》中,二度梅花奖得主欧凯明,梅花奖得主黎骏声、陈韵红齐齐为青年演员李嘉宜配戏。欧凯明说,“《文成公主》集中展现了广州粤剧院的总体实力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可见剧院对年轻演员的重视,帮助青年演员成长,我们希望能够起到老带新、传帮带的作用。”
名角心声
粤剧《文成公主》参评演员李嘉宜:要想塑造好文成公主,需要同时具备小生、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的表演功底,十分不易。但我认为,只有敢于突破,走出舒适圈,才能在舞台上找到不一样的自己,让角色与自我互相成就。
粤剧《文成公主》参评演员李嘉宜
秦腔《诗圣杜甫》参评演员王航:这部戏中要通过四个行当塑造出杜甫在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人生时期的形象。通过无数次与先贤的心灵对话,逐渐提升艺术感悟,深化了对角色的理解,我努力走进诗圣杜甫的心里。
秦腔《诗圣杜甫》参评演员王航
河北梆子《郝士超折子戏专场》参评演员郝士超:这台折子戏将我从艺30多年来的所学集中展示给观众,我用最佳的状态和最好的心态将这台演出完美呈现。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为我未来的技艺精进提出更高的要求。
河北梆子《郝士超折子戏专场》参评演员郝士超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参评演员章益清:我和祝英台同为绍兴地区的人,很有缘地在舞台上对接,完成了一次现代与古代的对话,我觉得这是演员与角色的一种缘分。这个角色非常经典,我们用当代的一种方式去呈现,让角色更加灵动。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参评演员章益清
龙江剧《荒唐宝玉》参评演员栾兰:我们选取贾宝玉人生最具代表性的“荒唐点”,塑造出一个不拘礼法、个性张扬的“黑土地贾宝玉”,全剧充溢着浓浓的龙江剧艺术风格特色。很高兴将传承于恩师白淑贤的双手书法“绝活”再次亮相舞台。
龙江剧《荒唐宝玉》参评演员栾兰
越剧《唐琬》参评演员郑全:我于2008年和《唐琬》相遇,当时觉得与她距离很遥远。15年该剧一路演下来,也是我在舞台上不断实践的过程,从唱腔、人物内心的挖掘上,每一次演出都有新体验。希望大家喜欢唯美的《唐琬》。
越剧《唐琬》参评演员郑全
昆剧《瞿秋白》参评演员施夏明:经过大量的案头工作并数度赴瞿秋白纪念馆采风之后,我确定了人物塑造的主基调,更通过借鉴传统程式动作,提炼现代生活肢体语言等方式,最终达到以程式演人物的舞台效果。
昆剧《瞿秋白》参评演员施夏明
京剧《石评梅》参评演员郭伟:这部为传承弘扬京剧程派艺术而量身定制的戏中有大段极具情感张力的“程腔”。最后一场歌与舞的结合不仅使这部剧“好听、好看”,更是将京剧中的唱、念、做、舞化为一种情感的外延与精神的象征。
京剧《石评梅》参评演员郭伟
晋剧《望海楼台》参评演员郑芳芳:这次改编主要以一把古琴来贯穿,因为古琴最能体现一个古代女子知书达礼的形象。我们是“老戏新演”,唱腔是程派的嗨嗨腔,它奔放,希望给观众一种新的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
晋剧《望海楼台》参评演员郑芳芳
京剧《马超》参评演员唐恺:这次改编的《马超》是一出武生戏,但它有文有武。我们丰富和加强了文戏、武戏,使剧情更加合理连贯,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唱念做打的技巧更加丰富,舞台场面更加好看,相信广大青年观众会非常喜欢。
京剧《马超》参评演员唐恺
黄梅戏《共产党宣言》参评演员袁媛:相比传统戏的柔美,现代戏更铿锵有力,要通过攒拳、提筋这样的身段动作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但又不能过于程式化。结合黄梅戏的表演特色,我会在柔美中体现英雄人物的刚毅。
黄梅戏《共产党宣言》参评演员袁媛
京剧《春草闯堂》参评演员张佳春:《春草闯堂》是经典保留剧目,数十年来能常演不衰,离不开刘长瑜先生毫无保留地传艺和一代代京剧人的辛勤耕耘。我全力以赴,尽善尽美地完成演出,希望给香港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
京剧《春草闯堂》参评演员张佳春
昆剧《牡丹亭》参评演员罗晨雪:全本《牡丹亭》历经数年研磨,凝聚几代艺术家心血,是倾注我们全团之力精心创作的一部作品。这是本届梅花奖在澳门上演的唯一作品,我会用心用情地演好它。
昆剧《牡丹亭》参评演员罗晨雪
黄梅戏《汤显祖》参评演员梅院军:我们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去描绘一个真实故事。黄梅戏将汤显祖的浪漫、本真和善良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们会全力以赴,打造一个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汤显祖》。
黄梅戏《汤显祖》参评演员梅院军
歌剧《与妻书》参评演员孙砾:用男中音声部特有的魅力来塑造林觉民这样一个英雄人物,我很珍惜这次机会。用歌剧的艺术手段讲述我们中国的故事,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合。
歌剧《与妻书》参评演员孙砾
话剧《雾重庆》参评演员王弋:话剧《雾重庆》创作于1940年,于1941年在重庆首演,重庆有“雾重庆”之称来源于此剧。这次上演的2021版是该剧的第五个版本,创作团队在保留原剧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人性角度的解读和价值升华。
话剧《雾重庆》参评演员王弋
京剧《阳明悟道》参评演员冯冠博:《阳明悟道》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在贵州的龙场,是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民族风情非常浓郁。剧中很多场戏都融入了地域元素。希望大家在剧场能感受、体悟京剧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京剧《阳明悟道》参评演员冯冠博
2023年5月6日下午,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建管中心主办组织召开“广州市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深调研课题座谈会。课题牵头人、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李朝晖出席并讲话。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建管处、市建管中心、市造价站、市招标办以及市建筑业联合会、市建筑劳务行业协会、中建四局、中建科技华南公司、阳晟劳务公司、晋拓建筑公司、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上,与会单位代表围绕建筑技能工人差异化薪酬、招投标激励措施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明确了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李朝晖充分肯定了本次座谈会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课题调研,确保形成优秀调研成果;二是要携手合作,将产业工人建设与企业信用关联起来统筹推进;三是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以工程质量为共同的价值取向,培育高水平技能工人,助力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