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副区长苏明庆带队赴北京市考察学习市容环境卫生提升工作
5月10日至12日,海珠区副区长苏明庆带领海珠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18个街道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共33人赴北京市考察学习市容环境卫生提升工作。
在北京市西城区,考察组一行于西城区政府参加工作座谈会,学习西城区环卫保洁、垃圾分类、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经验,并与西城区副区长王中峰、西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冰及有关负责同志深入交流。随后,分别前往金融街街道文华胡同、文昌胡同、闹市口中街和杨梅竹斜街进行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现场调研,详细了解三级“吹哨”三级“报到”、“西城家园”社区治理等智慧管理平台使用情况。接着,在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一级巡视员李宗泽、天安门地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同志的讲解陪同下,考察组一行实地调研了天安门广场“席地可坐”精细化保洁工作。北京市西城区开展背街小巷分级管理、全区环境卫生监督考评,天安门广场使用新型小型环卫保洁作业车辆等措施,为海珠区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经验。
在北京市海淀区,考察组一行到海淀区市政服务集团,与海淀区城市管理委员会、海淀区市政服务集团召开座谈会,就城市道路、背街小巷环卫作业、垃圾分类及城中村治理等开展工作交流。在海淀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春明等有关负责同志的陪同下,现场调研了中关村西区环卫一体化作业及清水街道朱房村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此外,在海淀区万寿路街道主任蔡曦亮、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负责人的陪同下,考察组先后参观了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周边、五棵松商圈夜间市容管理情况。北京市海淀区核心区试行环卫保洁一体化作业、重要商圈开展外摆管理、城中村“准物业管理”等做法,为海珠区进一步提升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举措开拓了思路。
通过考察学习北京市西城区和海淀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下一步,海珠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与各街道将认真查找自己与所考察地区在工作方法、标准和成效上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并立足海珠实际,全力把城市管理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好,切实提升全区市容环境卫生水平,不断推动海珠区城市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黄莉)

近年来,花都区通过激发“党建线、居民线、品牌线”发挥作用,有效解决垃圾分类过程中遇到的基础设施简陋、居民观念守旧、主观意识淡薄,精准分类率不高等难点、痛点问题,提升社会文明建设、平安花都建设、市域社会治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激活党建“线”,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成立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全区188条行政村全部建立村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推动各级党组织“一把手”亲自抓,进一步强化垃圾分类工作组织领导,建立党组织管理垃圾分类责任制度,压实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打通“区—镇(街)—村(居)—队(组)”四级生活垃圾治理的“主动脉”。
激活居民“线”,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以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为切入点,统筹协调、整体联动,积极构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志愿者“五位一体”多方联合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层层压实责任,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参与度和配合度,做到垃圾分类全链条衔接,推动垃圾分类高效有序运转。积极引导“秀全大妈”“狮岭一家人”等10个镇(街)的“广州街坊”志愿者队伍,打造“党员+志愿者+义工”的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模式。
激活品牌“线”,广泛探索垃圾分类亮丽特色。探索建立“一村一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每条行政村设计一条农村垃圾分类参观线路,将垃圾分类设施设备与本村特色的历史遗址、人文景观、公共设施等点位相结合,打造垃圾分类品牌,持续深化“厨余垃圾不出村”经验推广,实现分类收集车辆及厨余就近就地沤肥处置点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目标。利用微信群、QQ群、公众号等途径开展“环保达人之环保有嘻哈”“分类能手大闯关”“我愿意为垃圾分类代言”等宣传培训活动,拓宽“线下+线上”宣教渠道,形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花都经验”,受到央视关注和报道。原创歌曲《变废为宝》《红绿蓝灰》等优秀作品被“学习强国”全国总台采用并推广。(温科全)
运用智能算法和AI技术,智能抓拍城市管理问题图像,快速发现流转并处理问题……广州白云智慧城管系统从该区视频汇聚平台接入24000多路视频摄像头,并逐步建立“视频巡查智能识别”平台(以下称“视频识别平台”),实现城市管理事件自动抓拍并快速处理,真正为城管巡查工作减负。
自动抓拍识别生成工单、街道接到工单马上处理
在白云区城市管理监控指挥中心,白云智慧城管系统自动抓拍识别到黄石街马务社区007网格有一处商户占道经营情况后,后台工作人员快速审核后生成工单,再快速流转至黄石街马务联社,提醒该街有关工作人员安排处理。
白云智慧城管系统自动抓拍识别到城市管理事件,后台工作人员审核后生成工单。
在后台“事件处理”流程中,工单的具体类型、地址、所属网格和派单到的具体单位,都清晰可见,并附有AI视频抓拍照片,其中占道经营的地方有红框自动标注显示。笔者赶至工单所在位置时,黄石街有关巡查人员已经在现场督促商铺清理占道经营的物品,教育提醒其落实“门前三包”。很快,商铺门口恢复干净整洁。
有关工作人员接到流转工单后,赶赴现场处理商户占道经营问题。
工作人员处理完工单拍照上传至系统平台。
自动抓拍识别城市管理事件,为繁重的城市管理巡查工作减负,这是白云智慧城管系统的又一重要作用。“有了这种工单流转处理模式,就不用执法队员天天到处去巡查发现问题,可以为基层工作减负,我们收到工单会马上响应处理,高效率很多。”黄石街综合行政执法办一级主任科员陈伟森说道,他们通过城管智慧系统接到工单后,马上赶赴现场处理,并现场拍摄处理后的照片,再将照片上传至系统平台,形成一个工单处理闭环。
生成工单超15000条、实现城管巡查工作减负
据悉,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以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为一体的智慧城管系统。去年底以来,为提高全区城市管理问题发现的效率,该局从区视频汇聚平台接入24000多路视频摄像头,并和海康威视合作成立“白云区智慧城管战略合作实验室”,赋予每一路摄像头AI自动识别功能,逐步建立了基于区视频汇聚平台数万路摄像头的视频识别平台。
具体来说,这个平台运用智能算法和AI技术,实时抓拍辖区内城市管理问题图像,并通过算法识别问题类型、过滤无效抓拍后,生成位置、问题描述相关信息,抓拍线索经工作人员审核后,会根据线索定位,直接派发到相应标段,目前已实现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垃圾分类、“六乱”等60余种城市管理事件的自动抓拍。据最新统计,从2022年底上线试运行以来,该视频识别平台至今已生成工单超过15000条,对提升白云区市容环境卫生水平起到有力支撑。
“以前都是派人走街串巷去巡查的,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效率也不高。”白云区城市管理监控指挥中心主任李峰边查看视频识别平台边对笔者说,智能抓拍减少了“镇街、市政所、村社”等中间环节,还能通过平安白云小程序提醒标段负责人,做到了“发现快、响应快、处置快、回复快”,真正实现减负。
李峰介绍,一般情况下,生成问题工单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内处理完毕,所有问题工单基本做到每日清空,“相当于安插了2万多个电子哨兵,有问题就直接可以发现,马上处理。”(全碧芳、李峰)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