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市民对河涌治理整体满意提升62个百分点
近年来,广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河湖长制工作连续4年获得省考优秀,市民对水环境满意度由2015年的19%跃升至2022年的81%。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创新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七级治水体系,建立“河长责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监督考核、激励问责”五大制度,构建精准高效、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治水保障体系。二是推动改革发力。着力攻坚市级4个流域管理机构改革,充分发挥流域机构在河湖长制中的协调、指导、监督、监测等作用,强化全市流域统筹和区域协作,推进流域联防联控联治,构建流域保护治理的整体格局,推进从“治河”向“治流域”转变。三是坚持系统治理。倾力打造“用户全接管、管网全覆盖、处理全达标”系统治水网络,高标准推动 206 个城中村截污纳管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空白区。开展全市 443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累计355条合流渠箱达到清污分流改造标准。新一轮提质扩容以来,新(扩)建污水处理厂 38座,全市 62 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达到800 万吨/日,居全国前列。四是创新生态治理。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治理原则,推行河涌自然水位运行、减少清淤、再生水利用等措施,充分发挥蓝绿设施的自然净化作用,实现“厂网河一体、蓝绿灰协同”的治污模式,打造广州绿色治水新名片。

南海神庙海不扬波、玉岩书院书声琅琅、黄埔军校庄严凝重……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埔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区现有1个历史文化街区、1个历史风貌区、11个传统村落、22处历史建筑和178处传统风貌建筑,保留了大量海丝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岭南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
在城市发展变化中,黄埔擦亮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底色。该区率先在全市出台区级保护传承政策,自整改工作以来,推动了4个保护发展规划、3个修复实施方案批复,在全市较早成立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联动、协同、闭环机制,形成全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张网”,进一步做好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工作。
政府主导 形成上下联动保护组织体系
走进700多年悠久历史的黄埔莲塘古村,典型的“山-村-水-田”的广府传统村落格局舒朗广阔。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莲塘村保留了时四陈公祠等36处古遗存,是区内古遗存数量最多的乡村之一,处处彰显着古风古韵。
航拍莲塘村
仔细探寻可发现,如时四陈公祠等文物、历史建筑的门口挂着一张“九佛街楼长责任牌”,这是黄埔实施的全市首个“屋长+保护责任人”制度。街道推行了街、村、专职三级“楼长制”,“楼长”负责保护每一处文物、历史建筑等,结合日常巡查工作,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列入街道执法检查内容。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量多,需要研究好监督机制,建立齐抓共管格局。为此,黄埔区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印发《黄埔区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黄埔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联动机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由区政府统筹开展各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区名城委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作用,重点强化相关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纵向传导,形成上下联动保护组织体系。
在全面摸清历史文化要素“家底”的基础上,黄埔区通过创新工作机制,织密全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张网”,全面提升保护质效和力度。
社会协同 护用并举推动历史文化活态传承
上月,2022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公布,广州有3个项目入选,其中之一是文冲陆氏大宗祠活化利用项目。这条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通过活化利用项目,依托陆氏大宗祠打造广州幸福里,形成了“活化乡愁记忆、构筑精神家园”的发展经验。
在保护中创新,在继承中活化。幸福里改造活化工作负责人表示,幸福里改造过程中,因地制宜引进了广绣非遗传承基地、醒狮文化非遗传承基地等,成为集广绣、醒狮、曲艺、龙舟、武术等于一体的文化街区。
盘活历史文化资源,破题字眼在于“活”。黄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厚内涵,将历史建筑作为现代“活”动的载体与场所,既保留街坊里弄的城市肌理,也最大程度传承历史脉络和人文记忆。
《实施意见》指出,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拓展保护利用资金渠道,采用“绣花”“织补”等方式,增加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风貌区的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
去年,黄埔区引导和支持产业项目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为高质量产业空间,统筹利用海丝文化、工业遗产、古村落等平台建设各级各类文创产业园区。在长洲岛珠江国际慢岛项目建设中,整合岛内产业资源,培育壮大人工智能、5G、无人驾驶等数字产业,将长洲岛打造成为大湾区乃至全球领先的场景应用试验和科技创新融合慢岛。
公众参与 共筑名城共建共治共享保护意识
用手机打开地图软件,搜索黄埔区的某些街区、村落、建筑名称时,页面会弹出一行醒目的滚动标签提示——“黄埔区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提示:该处为广州市传统村落/广州市历史建筑/黄埔区传统风貌建筑……”这是该区的创新之举——全国首个在导航类应用软件上全面标注辖内历史文化保护对象,以此唤起公众参与保护的意识。
众人事众人议,黄埔在《实施意见》提出“坚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该区搭建名城保护传承议事平台,广泛征集专家、学者、村民各方意见,为全区城市更新建设、社区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与思路借鉴。
由此,黄埔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传承工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有利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聚焦
融德里升级改造留住乡愁
横卧于碧水之上的鹊桥、绿树掩映下的粤剧大戏台、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墙、古老的扶胥古运河码头……位于黄埔区沙步社区的历史片区——融德里如今焕然一新。
触摸广州千年历史文脉,感受沙步村海丝文化。如今紧邻鹿步滘古运河,村落还保留区域内鹿步梁氏大宗祠、何氏大宗祠等11处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及22处传统风貌建筑等古建筑群。融德里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基本完成原址修缮和保护,还重点打造以嫁娶文化、龙舟文化、粤剧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网络,促成风貌文物建筑复建及与新生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
“这里整体改造以后,不仅让老民居、老建筑得到了修缮,周围环境也变好了,连周边生活配套都方便了许多,吸引年轻人来打卡,使得整个社区比起以前来说越来越有活力。”沙步村村民梁水生说。
日后,融德里将利用文物、传统风貌建筑等举办醒狮、龙舟、粤剧等各种活动,以及广府美食、手作体验等丰富有趣的体验项目,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方式做到活化保护,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深度融为一体。
声音
摸清“家底”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陆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摸清“家底”,是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首要前提。在这一点上,黄埔区先行对辖内文化历史信息进行系统梳理、挖掘,明确基本信息、建立历史档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保护范围、不同类型建筑的保护措施,为下一步的活化利用提供历史依据与借鉴。相关做法为实施有效保护奠定了基础。
在实施科学的保护措施上,一方面要做到日常的管理和维护,黄埔设立“屋长制”“树长制”等制度,将历史文化遗产日常巡查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了历史文化遗产动态监测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活化利用保护方面,要坚持科学决策、公共参与原则,以专家评审会方式确保方案执行过程不跑偏,也能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最后,让历史文化更好融入百姓生活,才能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是让历史建筑“活”起来的良好方式。像文冲“幸福里”项目,有些是将古建筑构件融入到街区的新建建筑中,如入口的石门框、匾额等,这些方式都较好地延续了历史文脉,也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
超高清视频产业链60余家企业展示超高清视频新魅力
“马踏飞燕”在透明OLED显示屏上栩栩如生,8K摄像机和8K电视将珠宝王冠的璀璨夺目展现得淋漓尽致,斑斓多彩的8K风光纪录片,形如壁纸的超薄Mini LED电视,维护公共安全的超高清鹰眼系统……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于5月8日—10日在广州市举行,同期举办超高清视频产业创新成果展示,超高清视频产业链上下游60余家企业展示超高清视频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内容,全方位展现超高清“新视界”的新魅力。
8K超高清视频产业
从制作、传输到终端集体亮相
8K端到端技术链已完全打通。2022年,用8K公共信号制作的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自由式滑雪大跳台等精彩赛事通过8K电视频道和“百城千屏”户外8K大屏播出,彰显了纤毫毕现的超高清魅力。这是8K超高清视频产业从制作、传输到终端呈现的一次集体亮相,惊艳了全球,激励了业界。在本次展示现场,观众得以一见这背后的8K技术链条阵容。
2023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于5月8日—10日在广州市举行,同期举办超高清视频产业创新成果展示
这次大会,世界先进的技术都汇聚一堂。自《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发布以来,8K超高清摄像机、8K监视器、8K CMOS芯片、光学镜头等多项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逐步应用。长光辰芯、国科微、海信等展示的8K全画幅CMOS芯片、8K超高清标准解码芯片、画质处理芯片在展柜中熠熠生辉,其中有些芯片助力北京冬奥会打造“科技冬奥”,规模应用于“百城千屏”超高清视频落地推广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幕后功臣”。
据了解,博冠光电、扳手科技、卓曜科技等企业成为前端摄像领域的先行者,研发了广播级、专业级与行业级8K超高清摄像机等产品矩阵。另外,卓曜科技研发的国产8K讯道机系统是目前全球最轻量化、最小型化的8K讯道摄像机系统,成功伴随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进入太空,进行国内首次8K超高清空间站电影的拍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研发的全球首套全媒体、全可控、超大规模一体化的超高清IP调度交换系统,4K/8K超高清制播系统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工程师蔺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套4K/8K超高清制播系统包括8K国产化摄像机、8K监视器以及切换台等设备,实现从摄像机端、制作端、显示端的8K直播。
同时,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终端先行”,显示技术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展示现场,不同显示技术路线和应用领域的诸多个“行业首款”终端显示产品“争奇斗艳”。LGD透明OLED拼接屏、京东方110英寸Mini LED商用显示屏、天马车载显示27英寸LTPS In-cell、维信诺12.3英寸柔性AMOLED动态卷曲全模组、聚华全球首款65英寸8K印刷OLED显示器、鸿利Micro LED-P0.4玻璃显示屏彰显未来显示技术的无限可能性。
超高清视频更多地
在生产生活场景中应用落地
在展览现场,记者深刻感受到超高清视频在越来越多的生产生活场景中应用落地。广东联通打造的广州非遗街区元宇宙,深度融合超高清、UE4三维建模、云渲染、数字人、5G、VR互动等技术,围绕中山四路骑楼建筑打造非遗橱窗、非遗展演、数字交互,成为岭南非遗的重要展示窗口;中兴通讯XRExplore一站式全场景元宇宙能力平台元宇宙,打造全方位多形态、高沉浸感的文博元宇宙体验;南京图格医疗的4K荧光内窥镜摄像系统可以实现图像采集、传输、处理、显示等全链路4K,大大增强医生诊断效率和效果,也有助于远程医疗和远程示教。
超临场感5G+8K重大活动和文体赛事直播技术突破、舞台艺术“4K/8K+5G”线上线下双演模式为文教娱乐活动打造“第二现场”。在展示现场,记者头戴VR设备,观看了一场全场景沉浸的直播秀,多视角、大范围让观看直播更加随心所欲。4K花园运营总监董明表示,4K花园自主研发的8K 3D VR直播拍摄系统“满天星”,可进行180度3D VR拍摄及信号处理及远程控制、实时VR头显监看的VR讯道摄像机系统,可以应用于大型活动、赛事、演出、文旅、直播电商的8K VR现场直播活动。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