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艺
一、简介
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柒伍柒科技有限公司中心区域,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陆畅达的交通条件,使石湾成为我国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
二、溯源
1、发展阶段
石湾陶塑技艺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石湾东汉墓出土的陶塑可见其艺术雏形。石湾陶塑技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唐至明以前为形成发展期,明清时期为鼎盛期,民国时期为低谷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为全盛创新期。
2、唐代南方陶器
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石湾出现大型窑场的历史最迟可上溯唐朝。50~70年代先后在佛山石湾和南海奇石发现唐宋窑址,发掘出的均属半陶瓷器,火候偏低,硬度不高,坯胎厚重,胎质松弛,属较典型的唐代南方陶器。
3、宋代极盛时期
宋代是陶瓷极盛时期,整个社会的消费时尚推动了陶瓷业的空前发展。从事陶瓷制作的窑场遍布全国,日用陶瓷、建筑园林陶瓷和艺术陶瓷的品种急剧增多,造型、款式日益翻新,因而后世有“唐八百、宋三千”的赞誉。陶瓷器生产是宋代经济中最重要的商品生产之一,外销商品中绝大多数是陶瓷器。为适应外销扩大对外贸易,陶瓷业逐渐从内地向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发展。
当时石湾陶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交通便利和陶土比较丰富。官窑水道渐趋淤浅,水运交通中心不得不移至佛山和石湾。佛山与石湾相连,汾江和东平河直通广州,产品运往广州出口十分便利。石湾一带又有陶泥岗沙,取材方便,于是本来就有陶瓷业基础的石湾便很快发展成为岭南重要陶器生产基地。
宋代石湾生产的日用陶器,造型及装饰手法都注入了艺术表现形式,器形饱满、均衡,线条流畅,富有变化,种类也比唐代丰富得多,有魂坛、堆贴瓦檐重叠式矮身陶罐、彩绘花瓶、陶琴等,涉及器皿、文玩、动物、人物等各个陶塑类别。石湾陶器五弦琴,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是案头文玩类陶塑的佳作。
宋代石湾陶器的装饰艺术非常重视纹饰。纹样题材广泛,形象丰富,极尽工巧细密,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从石湾宋墓和奇石宋窑中出土的遗物来看,宋代“彩绘花卉颇有写意绘画的笔意,如绘兰草、竹叶,用笔疏朗,情趣盎然”。此外,还有绳纹、弦纹、波浪纹、瓜棱纹、缠枝花卉纹、二方连续纹等。其中缠枝花卉纹十分精美,花卉蔓草舒展自如,卷曲合度,缠枝的曲、伸、卷、缠都饱含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
石湾地处南国一隅,向以生产日用陶器为主,制陶技艺虽然达到了一定水准,但与北方诸名窑比较,要逊色得多,在宋代陶瓷之林中尚无显著地位。南宋至元,佛山是中原移民的聚居地。他们把北方的陶瓷技艺带到石湾,与石湾原有的制陶技艺相融合,大大地提高了石湾陶器制造水平与艺术水准。因此,则 “石湾集宋代各名窑之大成”,定、汝、官、哥、钧诸名窑产品被石湾模仿得惟妙惟肖,八大瓷系的造型与釉色之美以及装饰手段也全被石湾消化吸收,从而成为南国“善仿”为特色的名窑,特别是以“广钧”、“泥钧”而名闻天下。
4、明清鼎盛期
自明代起,石湾打破了过去单一日用陶瓷出口的状况。艺术陶塑、建筑园林陶瓷、手工业用陶器等也不断输出国外,尤其是园林建筑陶瓷,很受东南亚人民的欢迎。至今在东南亚各地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庙宇寺院屋檐瓦脊上,完整保留有石湾制造的瓦脊就有近百条之多,建筑饰品还是无法统计。明代以后,种类和题材则渐趋广泛,渔、樵、耕、读、牧、奕、饮、琴、游、戏乃至拍蚊、搔痒、挖耳等等百姓日常劳动、生活情景,各类花鸟虫鱼、野兽家畜与菜蔬瓜果等百姓熟悉的事物,以及达摩罗汉、观音、寿星、济公、八仙、钟馗、关公等等百姓熟悉与喜爱的神仙人物与历史人物,都在石湾陶塑艺术中得到真实生动的表现,褒忠贬奸、扶正嫉邪、祈福求安、尊老爱幼等等百姓的道德观念与社会态度在石湾陶塑艺术中得到传神的体现。例如清代末年就出现过以欧洲侵略者的形象作为外部造型的尿壶,以表达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社会思潮。因此有人称石湾陶塑题材“堪称为一部浓缩的中国民俗文化百科全书”。
三、艺术特点
1、石湾公仔
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公仔”陶塑技艺按实物形态可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类。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精华,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其制作工艺有构思创作、泥料炼制、成形、装饰、上釉、龙窑煅烧6个环节,其中煅烧的火候全凭师傅的心得体会。龙窑的上中下有高中低三种火,分别用于移动烧制物品的不同部位,技艺娴熟的工匠才能把握。
作为民窑,石湾一直面向广大民众,因此,陶塑艺术均以实用为原则,并将秀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有着明显的装饰特色。石湾陶塑艺术与建筑的关系尤为密切,为了适应祠堂、庙宇和一些建筑的装饰需要,花盆、鱼缸、花座、花窗、影壁等制作艺术得以发展。为了满足宗教活动需要,石湾大量制作了偶像、门神。石湾后来的观赏、玩赏类陶塑艺术是从实用性很强的准艺术脱胎而来的,所以也带有实用性的痕迹。
2、造型生动传神
石湾陶塑工艺的第一特色是造型生动传神,产品不论人物、动物或器皿的刻划,都致力于艺术典型化的塑造。每件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各种造型达到了“百物百形,千人千面”的艺术境界,较少雷同化,对物象的剖划细致入微,因此形象构相如生。自明清至今,历代艺人们塑造了数以百次的《屈原》、《钟馗》和《关公》的形象,面貌长相,大同小异,各具特色,绝无相同音。这是艺人们各自强调自己的艺术理解,形成自己风格,而不互相抄袭照搬的缘故。这种造型方法,正是石湾陶塑工艺的优良传统。建国后五十年来,石湾陶塑工艺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发展,人才辈出。不少古代和现代的杰出人物,成为创作题材。
3、胎釉浑厚朴实
石湾陶塑的第二个特点是胎釉浑厚朴实。它有胎壁厚、釉层厚的古雅厚重的特色。目前传统的釉色有70多种,加上1963年在国内首创的 12种结晶釉,共有90多种釉色。这近百种釉色为石湾陶塑艺术增添了五彩斑斓的艺术美感。石湾的名釉品种繁多,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科学成就,如《石榴红》、《翠毛釉》、《天目》和《东瓜皮》等,在国内享有名望。由于石湾制釉采用本地原料为主,并有自己一套烧制技术,各种釉色均有突出的地方特色。陶器胎土的使用方面,石湾的红、白陶土混合使用,成了区别于国内外其他产区的主要标志。由于造型和釉色互相配合,使产品有深邃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
4、技法多姿多彩
技法多姿多彩是石湾陶塑的第三个特色。陶塑工艺产品生产的成型技法上,至今还保留着手印原作的传统技法。同时根据普及品的不同要求,适当采用了现代的注浆成型技法,既保留了传统的手工特色又满足了大批生产的要求。在产品的造型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刀塑、按塑、捏塑;贴塑四种方法,使各种造型具有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在产品的施釉技术方面,也是多法并用,经常采用的上釉方法有:搽、挂、挡、泼、填、刮、雕等十多种方法,各种单色釉和复色釉都要求有艺术效果的大统一和小变化,因此,窑变也是石湾美术陶瓷工艺产品的一个主要特色。
四、中华陶与石湾陶塑技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不断有新的陶瓷生产基地崛起,石湾过去发展的许多优势已不明显。有资料显示,石湾陶瓷行业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发展之后,石湾的陶瓷原料中心的地位已不明显,特别是近距离的廉价的优质黑泥和低温瓷。
面对这种现状,“中华陶”意识到,要想生存发展,要想让石湾陶塑技艺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机,就是必要进行改革,把现代社会的流行时尚元素融合到石湾陶塑技艺里,使其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大众审美观和品位,更能迎合现在年轻人的口味。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著名诗人郭沫若曾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石湾陶艺;相信融合传统工艺和现代元素打造全新“石湾公仔”必将把石湾陶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引领全新的时尚潮流。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粤剧的发源与发展
粤剧,又称“广府大戏”,发源于佛山,其源流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当时,佛山的粤剧戏班有一个惯例,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个戏班都会返回佛山,解散旧班底,重组新班,而新班的首场戏定要在祖庙万福台上演,审阅通过之后,新班才可以乘着红船到广东四乡演出。
由于广府人的先祖来自不同地域,所以粤剧的发展也受到戈阳腔、昆山腔、徽班、秦腔等多个剧种的滋润与影响,取各家之长,自成风格,既与传统的戏曲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
最初,粤剧演唱用的是桂林话,后来逐渐演变成粤语,流行于两广和港澳地区。随着广府人徙居海外开枝散叶,粤剧也变成了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可谓有华人的地方必有粤剧。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过“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把粤剧与中国最古老的昆剧相提并论,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从此,“南国红豆”成为粤剧的美称。粤剧不但受到两广人民喜爱,而且深受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可见其魅力四射。如今,粤剧剧目已多达一万一千多个,堪称世界之最。
粤剧唱腔以梆子、二黄的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同时保留了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腔调。伴奏器材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种。管弦乐以高胡、二弦、扬琴等乐器为主,打击乐则有沙鼓、卜鱼、高边鼓、大钹等。
最初粤剧的角色行当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后来简化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粤剧的表演粗犷、质朴。好的演员一般都具有耍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绝活。
粤剧的传统剧目,早期有“江湖十八本”。清同治年间,又有《西河会》、《双结缘》、《雪重冤》等所谓“新江湖十八本”。清光绪中叶,出现了偏于唱功的“粤剧文静戏”,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整理改编的剧目有《宝莲灯》、《平贵别窑》和《赵子龙催归》等。
二、行当分类
戏剧内的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元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化妆
早期流行浓脂厚粉,但是所用化妆品比较简单。小生不抹胭脂,最多是划黑少许眼眉毛,花旦只是涂上粉末。根据行内习惯,所有老倌都是自行照着镜子化妆。一般旧式化妆是先拉起脸部皮肤,用布条扎著头发,用白色颜料画了个底稿,确定线条对称公正,然后才正式填上其他鲜艳颜色。对于净角的化妆,行内称呼为“开面”。先用白色颜料描画底稿,在眼睛及口部附近涂上黑色,把眉毛画得长长并向上翘来表现威严,在其他的地方涂上红色,就完成整个“开面”过程。当然不同行当就有其独特的化妆方式。丑角常有一个大白点在脸的中央。其实化妆颜色以红、黑、白、蓝、黄为主。红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刚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恶阴险,蓝色代表狂妄凶猛,黄色代表剽悍干练。
到了20世纪20年代,薛觉先把京剧、话剧及电影化妆法和传统化妆法结合。化妆转趋轻描淡扫,朴实自然。最常见的化妆就是“红白脸”,先把整个脸涂上白色粉底,然后围绕著眼睛及颧骨涂抹红色胭脂。有时候画了长长的眉毛,并使用鲜红色的口红。
戏服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做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然而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
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在20世纪50、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根据《广东戏剧史略》对服装的描述:“粤尚顾绣,大率金钱为贵,于是金碧辉煌,胜于京沪所制。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梨园名角,竞相采用,奇装异服,侈言摩登,斗丽争妍,渐流诡杂”。可见其疯魔程度如何如何。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绣花戏服开始受到欢迎,直到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当需要不同的戏服。例如:小生通常饰演文质彬彬的角色,有时候甩袖,所以长袖称呼为文袖。小武需要打斗,短袖才方便演员动作,所以短袖亦称呼为武袖。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的戏服会出现文武袖。
头饰
粤剧发饰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头套、发髻、饰物,并有系统地上片子、戴头套及插头饰饰物。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发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养用具。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头饰,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头饰种类繁多,用料各有不同。公主及贵妃配戴的头饰也有正凤和凤冠之分。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并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其实男角亦有头饰配戴的,但不多,如太子盔之类。红楼梦中贾宝玉及洛神中的曹子建所配戴的便是太子盔。太子盔又名“紫金冠”,为太子或年轻将领作用的。冠顶作云龙吞珠图纹,加上大红球缨,插上雉鸡尾的则是军中的主将。
三、表演技艺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舞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四、唱腔
17世纪初(清朝初期),外江班把戈阳腔及昆山腔传入广东。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本地班逐渐出现,但唱腔仍以梆子为主。后来随着昆曲衰落及受徽班影响,转为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公元1911年—1912年初(辛亥革命时期),志士班的改良从演唱语言入手,在将官话变为广州方言,又称为新腔。抗战时期,不断有著名老倌冒起,各自钻研粤剧并发展自己的唱腔。例如:薛觉先的“薛腔”,潇洒典雅,韵味醇浓。马师曾的“马腔”,半唱半白,生动通俗。小明星的“星腔”,感情细腻,低回宛转,荡气回肠。罗家宝的“虾腔”则真假嗓结合,清新悦耳,还有以甜、脆、圆、润、娇为特色红线女的“红腔”、新马师曾的“新马腔”、何非凡的“凡腔”、芳艳芬的“芳腔”、陈笑风的“风腔”等等。
4.26世界知识产权日
今年“4·26”是第23个世界知识产权日。结合今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主题“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有力支持全面创新”,为积极推动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深入推进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4月26日上午,佛山市召开“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佛山市知识产权工作白皮书》和“2022年度佛山市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十大典型案例”。
市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浩斌在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佛山市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全面打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全力构建统一领导、协调推进、上下联动的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建设机制,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坚实保障。
盘点知识产权工作亮点
佛山市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以及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先后受邀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及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会议,在国际高端平台交流知识产权的“佛山经验”;连续两届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全年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10万件,累计注册商标总量突破60万件;“佛山推动‘专利标准化’创新模式”改革创新举措入选2022年广东省知识产权十大亮点;“佛山打造‘四位一体’知识产权金融模式 定制式帮扶企业融资纾困”“佛山打造协同联动、共享共治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体系”等3个改革事项入选2022年广东省知识产权创新举措,5个知识产权案例入选2022年广东省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获评2022年度广东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成效突出单位。
下一步,佛山将落实推动省、市、区、镇四级联动共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护航工程”,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白名单制度,构建全市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制造业创新主体的研发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加强知识产权金融赋能,为制造业企业融资纾困解难。发挥知识产权转移转化联盟作用,助推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建立健全“1+2+N”【“1”即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示范区;“2”即建设佛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中国顺德(家电)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N”即建设一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平台+机构+资本+产业+人才”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智慧服务体系,提升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水平。
市市场监管局二级调研员谷办才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佛山建立了由市长担任召集人的市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设知识产权保护高地。行政保护快速高效,2022年全市办理知识产权行政案件超过1400件,其中市场监管系统办理涉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等案件1300多件,有5宗商标、专利案例入选2022年广东省知识产权典型案例,2宗专利行政裁决案件入选2022年全国专利行政案件20强。司法保护公平公正,全市公安、检察、法院系统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在佛山分别成立了巡回法庭和诉讼服务处。纠纷调解多元协同,2022年佛山市8个知识产权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知识产权纠纷案件超过7000件,仲裁机构办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17件,公证机构办理涉知识产权保护案件和证据保全1万多件。维权援助全面直达,2022年开展商标监测预警公益服务6800多次,市保护中心和顺德家电快维权中心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2342宗,知识产权海外纠纷应对指导佛山分中心提供公益性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1009宗,全市建立了36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
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副支队长吕晓东在发布会上介绍,当前,佛山市涉知识产权类刑事犯罪特点和趋势是侵权造假犯罪占比高、犯罪侵犯主体主要集中在知名品牌、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复杂性隐蔽性强,打击难度大,对佛山市部分企业科技创新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2022年,全市公安机关共破获涉知识产权类犯罪案件168起,捣毁窝点130个,打掉27个团伙。仅今年第一季度,已累计侦破案件95起,捣毁窝点84个,打掉团伙21个,涉案价值近2亿元。
市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四级高级检察官曾宇辉在发布会上介绍,2020年至2022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侵犯知识产权罪审查逮捕案件357件640人,受理审查起诉案件343件609人。设立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实现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统一履职,以机构专门化、队伍专门化、职能一体化建设为抓手带动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能力快速提升。聚焦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等侵权犯罪,依法严厉打击侵犯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犯罪,办理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典型案例,其中“甄某某假冒注册商标、职务侵占案”入选2022年度广东检察机关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大力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工作,促进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立案监督,对办案全流程实施全时全面监督,重点监督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线索应当移送而不移送、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不应当立案而立案、长期“挂案”等违法情形,坚决防止和纠正以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纠纷、经济纠纷。
市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庭庭长焦艳在发布会上介绍,在支持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佛山法院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工作,由禅城法院新城知识产权法庭审理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全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形成“1+1”的管辖布局,有利于构建案件审理专门化、管辖集中化、程序集约化的审判体系,提升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化水平,统一全市知识产权案件的裁判标准,促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整体效能的有效发挥,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2022年,全市法院共新收知识产权案件10123件。
发布会现场还发布了“2022年度佛山市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十大典型案例”,涵盖全市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办理或查处的涉及专利侵权纠纷、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擅自使用地标名称等多种侵犯知识产权类型典型案例,通过发挥典型案例的教育示范作用,提升公众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