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域经济运行调节数字化支撑平台
4月23日,在广东省政府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一个数字化智能分析平台——“粤经济”亮相会场。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又一标志性成果,“粤经济”成为全国首个服务省域经济运行调节的数字化支撑平台,也是广东率先运用数字化手段指导经济运行分析决策实战的创新实践。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全力服务省委、省政府“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工作部署,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广东于去年9月启动“粤经济”平台建设。依托数字政府一体化底座构建标准统一、布局合理、管理协同、安全可靠的省市两级经济运行调节数字化支撑体系,为各级各部门提供经济运行态势感知和辅助决策支撑。今年1月,“粤经济”移动端1.0版本上线并在省市两级政府推广使用。4月23日,“粤经济”平台在省政府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首次应用。
首次摸清经济运行指标和数据家底
建立全省经济运行数据“词典”
“粤经济”平台围绕涉及国计民生的核心经济指标和数据,首次横到边、纵到底全面梳理全省经济运行指标,摸清数据家底,形成全省经济运行数据“词典”。建立常态化报送和动态调整机制,有效提升经济运行指标和数据及时性、鲜活性和覆盖面。
通过整合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进出口、居民收入等30大类、195小类反映经济态势的4229个主要指标,汇聚发改、工信、统计等21个省级单位和各地市主要经济数据89万条,覆盖实体经济、农业、工业、服务业、财政、科技、房地产、资源环境、文旅等14个重点领域,汇集各级经济政策文件2380份,“粤经济”平台形成高价值、高可用、高标准、广覆盖的省域经济治理指标体系。
移动端应用持续迭代
打造指尖上和口袋里的经济数据“百科全书”
为适应多种应用场景,“粤经济”平台推出适用于多个终端的不同版本。
“粤经济”移动端(小屏)以“掌上看经济、 数智感态势”为核心理念,建设经济形势、区域经济、态势研判、营商环境、经济资讯、政策一览、省情一览、湾区经济、政策仿真等9大板块95个场景应用,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各领域经济指标全覆盖,初步具备经济运行态势感知和分析能力。
“粤经济”PAD 端(中屏),围绕省政府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应用场景,汇聚省市两级全域经济指标,建设经济走势、经济指标、区域经济、态势研判、政策一览、省情一览6大板块,全面展示各类经济指标最新数据,为省市领导研判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粤经济”PAD 端打造出经济运行领域的“GPT”,为各级领导提供有价值的辅助决策参考。
用好数据“晴雨表”
增强经济态势监测预警的实时性和精准性
借助“粤经济”平台,各级政府可有效强化宏观经济预测能力,及时掌握市场运行态势,进一步提升对重点行业领域监测与分析的时效性和精细度。
“粤经济”平台基于全省经济结构特征,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和业务场景,构建起核心经济指标预测模型,不断完善经济指标体系,增强覆盖经济运行全周期的统计监测和综合分析能力。平台通过充分挖掘税务、住建、工信、金融等部门业务环节数据,捕捉细颗粒度信息,实现实时和高精度监测预警;通过跟踪监测税收发票、企业用电量、股票债券、外汇交易等经济运行重点数据,及时感知经济运行态势和市场变化。此外,平台还加强对贸易活跃度、线下航班起飞数、订单成交量等线上线下商业数据的收集分析,帮助及时捕捉和分析市场主体信心恢复度。
基于数字化智能化模型开展仿真模拟
合力形成各类经济政策协同效应
全省各级各部门通过“粤经济”平台开展基于量化模型的事前模拟评估、事中事后满意度评估调查,以及基于市场实际数据的事后评估,进而增强经济政策调节能力。
“粤经济”平台围绕减税降费、财政补贴等各类惠企政策,通过建立场景化情景模拟,可在施政前推演出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政策实施力度的模拟效果。通过联合相关部门依托粤省心12345政府热线、企业诉求响应平台等服务,及时收集企业和群众对出台政策的评价建议,为行政部门及时优化修订政策提供依据。此外,“粤经济”还利用企业生产、居民消费等数据,准确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帮助优化后续政策设计,提高政策调节能力。
加强省市两级互联互通
全面赋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粤经济”平台建设遵循省市两级协同发力、互联互通,全面赋能区域宏观经济研判和调度。
省级平台建设方面,目前已实现经济数据从填报、治理、入库、应用全流程处理,支撑经济数据常态化报送、指标订阅和对标分析。接下来,将加快建设经济资产赋能、研判支撑、应用配置三大支撑中心,充分运用AI技术,搭建AI算法分析平台,提升对各地各部门的公共支撑能力。
市级平台建设方面,由省统一建设“粤经济”平台地市标准版,提供给各地选择部署使用,各地在标准版功能基础上,可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个性化拓展。目前,广州、东莞、惠州、揭阳市已完成标准版部署,预计年底前可覆盖全省各地市,并实现省市互联互通。同时,“粤经济”平台将加快与各经济领域业务系统对接,提升跨层级、跨部门协同支撑能力,切实发挥平台实战作用。
数字政府2.0向纵深推进
全力服务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依托数字政府“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大治理、大协同”优势,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部署,推出了一批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应用,有力支撑起政府决策指挥和营商环境建设。
为深入落实省委“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工作部署,依托粤商通平台覆盖全省活跃市场主体优势,推出“产业梯度转移和招商引资对接平台”,在市县镇三级试点。在线展示本地产业专业和招商资源,搭建起政企全天候对接的高效平台。同时,优化“全省市场主体诉求响应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部门响应工作机制,为企业及时解疑纾困,有效提升服务企业的水平和效率。此外,继续提升“粤公平”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能力,推动公共资源阳光交易,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按照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建设部署,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正在依托省域治理“一网统管”底座,通过整合全省信息化资源加快搭建一体化平台,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指挥调度和基层治理的能力。
据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杨鹏飞介绍,今年将重点围绕数字政府2.0和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两方面持续发力,紧紧抓住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这条主线,强化数字化平台应用赋能政府治理,进一步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数字政府建设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态的牵引带动作用。
中新广州知识城召开高质量发展规划建设战略咨询会
图为中新广州知识城。中新广州知识城供图
俯瞰广州东北部,两座人工湖绿意盎然,三山环抱一谷的空间格局依次铺开。城中有园,园中有产,这里便是中新广州知识城。
2010年,中新广州知识城从凤凰湖畔的8.08平方公里起步,十三年过去,当年的阡陌农田、偏远郊区,逐步蝶变成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日前,中新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将中新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
深化中新合作,中新广州知识城上下求索。
4月23日,一场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下称“广州知识城”)高质量发展规划建设的战略咨询会在凤凰湖畔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以及全国知名设计大师围绕如何打造广州知识城环九龙湖片区,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要把一个城市做好,最重要的是先把规划做好。”刘太格说,十三年前,广州知识城的规划从做大产业项目出发,发展至如今的宜居城区,更需要考虑如何吸引人、留住人,规划布局、城市系统则应做得更加合理化。
当下的广州知识城,迫切需要拉开城市空间布局,塑造一个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空间载体。
从凤凰湖“萌芽”到九龙湖“繁茂”
中新合作起步区,从凤凰湖畔拉开序幕。
环湖四周,风光旖旎,是冉冉升起的一座现代化新城。从腾飞科技园、知识大厦,到中大肿瘤中心、广州新侨学校……生产、生活要素一应俱全。
“广州知识城的发展居然这么快。”刘太格因参加此次咨询会,再次来到广州知识城。2008年,《中新广州知识城概念性总体规划》由刘太格领衔设计,时隔多年故地重游,他惊喜于广州知识城的变化之快,是他当年做规划时没有预料到的。
十三年来,广州知识城历经战略构想、起步成长、提质升级、高速发展四个阶段,规划面积从123平方公里扩容至23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扩张至100万人,从阡陌之地成为现代新城。
这里知识经济成色十足:通过全力打造“三集群两高地”,筹建产业项目154个,预计达产产值超5500亿元。
这里创新力量日渐雄厚:已布局40家科研平台、9个研究机构、6所研究生院、475个海内外顶尖项目,构建国际一流创新生态。
这里内外交通畅通无阻:已形成“五横五纵”路网格局,规划建设8条轨道交通、7条高速公路、7条城市快速路,一小时可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
“规划对于城市发展,相当于指南针对于轮船的作用,指南针做得好,你就能达到目的地。”在广州知识城规划之初,刘太格借鉴新加坡花园城市先进理念,提出构建带状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的总体构想。在他看来,扩大规模对广州知识城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凤凰湖畔日新月异,广州知识城的空间规划格局也在与时拉开。
驱车沿九龙大道往北,一眼望去,便是已突破“百米大关”的知识塔。作为未来广州知识城的标志性建筑,滨湖天际线的制高点位于知识塔,向东西延伸至文化塔和智荟塔,科技馆、生态走廊塑造天际线的波谷。
“大湾区九龙湖,中国式现代城”寄托着社会各界对于广州知识城九龙湖环湖总部经济带的新期望。陂头岭遗址公园、环湖公园、科技馆、文化塔……在当天的战略咨询会上,未来筹划的一批新项目逐一披露。
从生机勃勃的凤凰湖到蓄势待发的九龙湖,折射出广州知识城十三年来的发展变迁。
广州知识城正在布局“一核两心多园”城市空间,环九龙湖打造总部核心经济带,南北构建新龙、枫下两个片区副中心,建设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教创新园等价值创新园区,从北到南形成优势互补、多点开花的城市空间载体,打造“环山绕水的现代新城”城市名片。
从产业新区起势到综合性新城腾飞
广州知识城以产业起家,从这里起飞、走向世界的创新故事口口相传。
百济神州、康方药业纷纷推出一批世界级“拳头”产品,填补中国本土创新药出海等多个领域空白;集成电路产业粤芯半导体4次增资扩产,集聚烯湾科技、深南电路、创维、兴森快捷等上下游企业80多家。
多位专家在调研后,看到了广州知识城的多元属性。广州知识城的“新”,不仅“新”在创新创业,也“新”在能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其规划跳脱出大园区的思维定式,强调的是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便利、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广州知识城正从产业新区迈向综合增长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表示,广州知识城的规划历经几次调整,规划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比例逐步缩小,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提高,用地结构的变化折射出知识城从产业新城向综合性新城的转变。
在潘安看来,广州知识城与其他城市不同的一处是“宜游”,知识城“三山相拥,城景交融”,是环境非常优美的地方,适合工作、生活,也是面向全球、大湾区游客的乐园。
知识经济关键点在人,如今越来越多的全球人才集聚广州知识城,对人才的需求分析,也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
知识城对于广州到底是什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认为,广州知识城远离中心城区,一方面要考虑怎么建才能留住人、吸引人,另一方面要考虑规划能够反映未来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城市格局。
人民城市人民建。在李晓江看来,广州知识城的建设要聚焦全域城市化,把人的需求分析清楚,做好多样化供给,从年轻人友好转向全龄型友好,将园区建设模式转向有魅力的城区建设模式。
近年来,广州知识城除了诞生高精尖的产业大项目,国际一流水准的教育、医疗、商业服务等遍地开花。2021年,迎来第一批学生的广州新侨学校,其作为华侨中学联属学校,将新加坡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带到广州。
“一个建筑离不开一个地域、文化、时代,广州知识城是有文化、现代化的花园城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认为,广州知识城要立足自身,做好人与自然的融合、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从千年岭南积淀到世界文明交织
从4500年前的陂头岭窖穴遗迹,到中新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的示范区。广州知识城,远不止步于一座未来之城,这里有历史馈赠的丰沃土壤,更有国家赋予的政治使命。
当天,沿着九龙大道,专家队伍一路调研广州知识城,在九龙湖畔停留了长达半个小时。湖心岛上的陂头岭遗址公园规划策略,吸引了一众专家驻足探讨。
这几年,在知识城考古发现的陂头岭48座窖穴遗迹,将广州的拓荒痕迹追溯至4500年前,这也是目前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窖穴。
从出土的陶鼎、陶罐、双肩石铲、玉块等文物,可以捕捉到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痕迹。
在一座崭新的城市里,掘出“千年遗迹”,知识城重新审视了“何以南国”的历史坐标。
广州市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郭明卓曾专门到陂头岭遗址现场考察,他在会上用“颠覆认知”形容当时的“收获”,并称这里将来一定会成为非常重要的遗址保护地。
“我更希望这近1万平方米的遗址,成为九龙湖的人文积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说,环九龙湖的城市规划要本着敬畏生态和自然的态度,思考如何保护璀璨的中华文化遗产。
中新双边合作,在这片土壤上崛起一座中国式现代化新城,这是一次千年岭南文化和世界文化交织的新尝试。
潘安表示,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新”,有双重内涵:一是中国和新加坡双边合作不断深化的见证和结晶;二是集科创高地、宜居之都、智慧绿色于一身的现代化新城。
十三年来,从荒芜之地到未来之城,广州知识城不断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崭新之姿”。
今天,顶级规划专家再来思考广州知识城环九龙湖片区的战略谋划,应将这片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土地,置于特别的历史时空和国家大局中。
广州知识城承载了三重使命:从产业载体来看,知识城需要突破“卡脖子”技术,形成知识经济产业集群高地,成为关键核心领域自主创新的“策源地”;从城市发展来看,知识城在广州东进战略上需要把城市做强;从国家战略来看,知识城是制度性开放和深层次改革的“新高地”,是中新高质量合作的“新样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诠释者”。
中新关系应时代而生,顺潮流而兴,如今开启建设“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新篇章。双边关系如何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进发,这是对一座千年“新城”的历史考验。撰文:刘珊 傅鹏 陈思勤
(南方日报 2023年4月25日)
附件下载:
李希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常委会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发挥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作用 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二十届中央纪委常委会4月25日就“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举行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论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准确把握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重要要求,自觉在服务保障改革大局中找准职责定位,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应有作用。
李希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统领,从机构职责上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党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机构设置上更加科学、在职能配置上更加优化、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李希指出,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确保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平稳有序推进。要强化监督检查,把检查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和机构改革进展情况纳入日常监督、巡视巡察重点内容,督促涉改部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改革任务要求。要压紧压实责任,推动各级党委切实担负领导责任,推动有关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协同做好相关工作。要严格执纪执法,严明组织纪律、财经纪律、保密纪律,对相关问题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确保改革不受干扰、各项任务如期顺利完成。
李希强调,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融入改革大局、持续纵深推进。要进一步落实党对纪检监察工作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领导,推进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始终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正风肃纪反腐。要进一步有效推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完善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体系、党内监督体系、基层监督体系和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保证权力规范运行。要进一步完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加强内部力量和资源整合,打通理顺工作中的堵点难点,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水平。
主题教育中央第十六指导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