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空间站氧气资源实现100%再生
科技日报北京4月13日电 (占康 刘相 记者付毅飞)记者从4月13日召开的第三届全国载人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大会上获悉,目前中国空间站环控生保6大再生系统稳定运行,空间站氧气资源实现100%再生,水资源闭合度提升到95%以上,每年减少上行补给6吨。
“我们在轨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维护环控生保产品。”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蔡旭哲在大会论坛交流中表示,“尤其是再生生保产品的稳定运行,让我们在太空中可以呼吸到源源不断的新鲜氧气,喝到充足的水。”
环控生保系统是保障航天员在太空环境里生存、生活和工作的基础措施,用于在太空密闭环境中为航天员创造基本的生活条件和适宜的工作环境。据悉,中国航天员中心环控生保团队55年来成功研发载人航天器三代环控生保系统,圆满完成15艘“神舟”飞船、5艘“天舟”飞船、2艘“天宫”目标飞行器、5套“飞天”舱外航天服以及“天和”“问天”“梦天”空间站三舱组合体环控生保产品研制任务。特别是空间站任务启动以来,该团队相继攻克电解制氧、二氧化碳去除、微量有害气体去除和水处理、尿处理等世界技术难题,环控生保系统成功实现由“补给式”向“再生式”的转换。
本次会议以“建造生命空间,逐梦浩瀚星空”为主题,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49所等单位承办。

有助更好诊疗相关遗传病
科技日报北京4月13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研究人员创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健康人体组织合子(两个配子遗传物质融合在一起)后基因组突变图谱,此项科学进展可为诊断和治疗遗传病开辟新途径。而就组织数量和采样的捐赠者数量而言,这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研究13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使用从948名遗体捐献个体收集的54种组织和细胞类型生成了图谱,可用于诊断医疗状况,逆转导致疾病的基因突变。这一进展也为理解癌症的遗传基础以及由细胞功能障碍(包括衰老)引起的各种病症指明了方向。
在一生中,一个人会产生千万亿个细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个细胞一次又一次地受损。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每天自我修复数千次。
每隔一段时间,细胞就会在DNA修复过程中犯错误,或者遗漏一个错误,这种变化会继续传播。新研究则提供了一个窗口,有助了解这些变化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以及在生命不同时期发生的程度——这种情况被称为体细胞嵌合体,是细胞从原始“DNA蓝图”发生突变的结果。
为了生成图谱,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计算方法,使用大量RNA测序来表征全身大量组织样本目录中的突变。他们能够将突变映射到“发育树”,以此来追踪突变发生的点。
研究人员发现,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许多突变会系统地出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见,而大多数可检测到的突变发生在生命后期。
研究发现,食道和肝脏等一些组织发生了很多突变,而大脑等其他组织发生的突变较少。研究人员解释说,这是因为食道和肝脏暴露在许多环境毒素中,细胞必须在嘈杂的环境中传输信息;大脑中突变少则是因为大脑主要由不复制的细胞组成。
一个普通人,在任何时间点都由大约30万亿个细胞组成。但实际上,每个人在最初都是一个单细胞,而第一个受精细胞的细胞核内就携带着“DNA蓝图”。正是使用这些原始DNA指令,细胞分裂并复制成大量细胞,形成不同的组织,在体内执行独特的功能。科学家们早已知晓基因变化是疾病的基础,现在人们也拥有了多样技术手段可改变基因组,在图谱的指导下,很快将有可能改变由于“坏运气或坏习惯”而获得的突变,把它们改回原来的样子。
为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4月7日下午,张岳炎二级巡视员带队到海珠区开展消防安全专项督导,检查组先后检查珠江中街道办事处、青凤社区微型消防站、可逸家园消防中控室、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点等消防安全工作落实情况。
张岳炎二级巡视员强调,一是要强化防控责任,坚决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心抓好消防安全管理,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工作责任链条,扎实推进各项火灾防控措施落实落地。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日常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衡量日常检查督导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三是要主动直面问题,消除隐患。区、镇街要通过检查解决本辖区消防安全隐患突出、消防组织不健全、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等问题隐患,形成整改闭环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市公安局、市消防救援支队等有关负责同志等参加活动。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