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佛山药王”如何诞生?
来到禅城区祖庙街道汾宁路11号街屋前,依稀还能看出民国时期中西结合式建筑的历史风貌。400多年前,这里是冯了性药铺的店址,200多米长的街巷,是曾风光一时的“豆豉巷”,“武林高手”汇集,各路商贾聚集。而佛山冯了性、李众胜堂等多个中成药名家的发迹故事,也与这条街紧紧连结在一起。
从“豆豉巷”壮大的药王名家
明代万历年间,佛山正值工商业繁盛时期,瞄准这一契机,1615年,冯了性父亲冯炳阳从家乡迁到佛山镇正埠渡头边的豆豉巷,在这里搭起棚子、出售自家“万应药酒”,慢慢闯出了名堂。
冯炳阳年老后,就把药铺传给儿子冯了性打理。冯了性不仅天资聪颖、生性好学,还游历过不少名山古刹,遍访名医高僧。其间,南少林一名隐士高僧被冯了性慈怀济世之心所打动,便把一份对刀伤、跌打、劳损、风湿骨痛均有奇效的药酒秘方传授给他。冯了性还因此拜僧人为师,获赐法号“了性”。
国药集团冯了性(佛山)药业有限公司大楼。 /企业供图
学成后,冯了性回到佛山,改良了父亲的万应药酒,使药效更加显著。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冯了性盖起砖瓦楼房,以自己的名字给药酒改名,将药坊定名为“冯了性药铺”。
当时,铸造、武术、粤剧等行业蓬勃发展,对风湿跌打药的需求量大,而冯了性药酒价格低廉、药效显著,因而深得人们喜爱。古籍《验方新编》对此有过生动记载:“有人风瘫,一身四体不能转动,百药不效,后服冯了性药酒一钱……霍然全愈,神效非常。”
清道光年间,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每年生意额达20万两,产品不仅风行全国,还远销美洲和东南亚各国。因为冯家人坚持“悬壶济世”的信念,定期对穷苦民众赠药,当时冯了性药铺还被称为“佛山药王”。
冯了性药铺所在的豆豉巷,更见证了佛山传统中成药的辉煌。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三十二年,在仅200米长的豆豉巷中,就有27家药店,一年四季客似云来。
1984年7月3日,企业内药工工作情景。/企业供图
自清嘉庆至光绪这百年间,佛山中成药更增添了马百良七厘散、源吉林甘和茶、李众胜堂保济丸等数十个品种,让佛山当之无愧地登上了岭南中成药发祥地的宝座。
百年老号开创“三合一”新里程
一路发展至今,不论是百年老号冯了性,还是佛山的成药业,都历经过很长一段跌宕岁月。
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高潮时,为了让佛山传统中成药不致失传,包括“冯了性”在内的佛山57家前铺后厂的老字号,一起被并入“佛山市联合制药厂”。1971年,原厂更名为“佛山市制药一厂”,把历史上佛山镇所生产的中成药,全部传承下来。
到了2000年公司转制,“冯了性”迎来老号恢复的历史性时刻。自此,冯了性,既是人名、药名,也是企业名称,成为“三合一”的佛药品牌。
来到国药集团冯了性(佛山)药业有限公司办公楼中庭,可以看到一幅全长达100米的浮雕作品,上面展示了关于冯了性和佛药的多个传说和轶事。长卷当中,生动传神地呈现出旧时药企内药工们的劳动场景:洗药、碾药、搓药丸、瓦煲煲药、明火蒸药……这反映的是各家独门验方,以及各种传统有效的炮制办法、独特的生产工艺,汇聚于此。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佛山日报记者林晓平摄
据了解,该公司现在常产药品约80种,不只“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还承担着传承七八十种优秀中成药的重任。包括创自清代佛山《集兰堂》古验方的蛇胆陈皮散、按照古方正药炮制的佛山人参再造丸等。
药企内所传承和反映的中成药文化,也不只是“冯了性药铺”一家,而是整个佛山的中成药历史文化。例如,秉承选料上乘的原则,采用地道药材不掺假,且药料的拣选严格到具体部位;在原材料加工炮制上,更加注重运用中医中药的传统理论,严格按照工艺制作,依法炮制,确保质量,例如香附去毛、蝉蜕去头爪、麻黄去节、大黄几蒸几晒等。
“佛山药王”衣钵传至第14代传人
《古今印证:佛药冯了性》一书中写道: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不论古今,都是佛山中成药中的佼佼者。经过企业团队长期的保护和技术创新,2009年至2019年,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均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
在国药集团冯了性(佛山)药业有限公司质量副总经理霍嘉茵看来,冯了性药酒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关键在于沿袭传统制法,凭借“冯了性人”代代相传,确保药效最佳。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分析,冯了性药酒采用27味药材,其中以驱风湿药物丁公藤为主,占80%以上,佐以麻黄、桂枝等药材,配方独特罕见。药材的炮制更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诀窍,其中十几种药材要经蒸煮后泡制,还要谨遵“一斤酒三两药材”古法冷浸工艺。
冯了性第十四代传承人霍嘉茵。/企业供图
如今,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依然是名副其实的明星产品。同时,冯了性的车间内外发生了巨大改变,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冯了性药业对中药的生产工艺、剂型不断地加以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开发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中成药。
“作为一名老佛山,我从小就对冯了性的故事耳濡目染。”2003年,霍嘉茵从中国药科大学毕业,进入国药集团冯了性(佛山)药业有限公司工作,历经质量检验员、工艺员、研发部等职位后,她在产品研发、工艺创新和质量提升方面累积了丰富经验。2017年,从第十三代传人谭珍手上接棒,80后的霍嘉茵成为冯了性第十四代传承人。
如今,霍嘉茵也像她师傅当初一样,为冯了性的传承和发展储备力量,积极培养两名弟子:不仅传授药酒的研发和生产制作技艺,持续改进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的质量管理技术和工艺技术,提升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还要做好400多年历史的佛山制药文化传承,为百年佛药老字号讲好新故事。
“威水史”:掀起“中药车间革命”
作为佛山中成药文化的传承者,冯了性药业在推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方面也有多段“威水史”。现代激烈竞争中壮大,冯了性药业频频掀起中药厂内的“车间革命”,推动中药传统工艺创新,走出一条现代中药之路。
其中,上世纪80年代初,冯了性药业前身——佛山市制药一厂研制出首台大蜜丸蜡壳自动封装机,引起全国药企跟风的故事,就一直为业界津津乐道。
据了解,这项轰动全国的创举,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传统大蜜丸封装工艺传承400多年,主要工序都是人工操作,从制蜡壳到成品需要九道工序,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染菌机会大,随着市场发展,再延续老工艺,必然会被淘汰。
当时,摆在全厂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引进国外的制药设备。但中药加工机械有独特要求,引进的设备难免水土不服;二是自力更生,自行研制一套设备,然而,当时工厂最先进的仪器只是一台千分之一分析天平,拿什么来支撑这么大的动作?
求人不如求己。任务还是落到了工厂内部一位自学成才、在机械方面颇有造诣的技师——陈浩森身上。那段时间,这位仅有初中学历、成功攻克全厂多个技改项目的“老药工”,便开始没日没夜地钻研。
据多名亲历这个项目的老员工讲述:白天下班后,陈浩森在家里工作,对白天设计、绘制、制作的每一个零部件反复琢磨推敲,看是否合理、尽善尽美,确定无疑后,第二天便又继续干下去。
陈浩森带队经过多年摸索实践,1980年,600型封装机终于研制成功。采用这一机器后,生产效率提高3.7倍,每个蜡丸杂菌量从手工制作的1.1万个降至10个以下,使药剂制作过程更安全、高效。
除了在国内独家发明大蜜丸蜡壳自动制壳装封机,为了实现高效率和保证药品质量,公司还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干式造粒机、药酒灌封机、颗粒包装机等先进设备。近年来,该企业对药酒生产线、中药前处理微波灭菌生产线、中药材粉碎生产线、药酒膜超滤技术等进行更新,都代表当时国内领先水平。
佛山市疾控中心主任陈爱贞:
疾控人员只是抗疫大军中的一员,荣誉属于佛山,成绩归功于市委市政府以及各部门、广大基层工作者和全体市民。疾控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将继续在毫不松懈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慎终如始抓好各项疾病防控工作,为建设健康佛山,为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和佛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他们是“病毒猎手”,利用实验室检测,捕捉新冠病毒的身影,为患者临床诊断“一锤定音”;他们是“防疫神探”,深入疫点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第一时间锁定感染源头,排查并隔离密切接触者……
他们都是佛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员。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市疾控系统闻令而动,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和专业特长,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核酸检测、环境消毒与监测、疫情风险评估、健康宣教等工作,对及早发现病例、精准锁住传染源、快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蔓延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昨日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佛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该中心主任陈爱贞自豪地捧回了获奖证书。
火眼金睛捕捉病毒身影
1月20日下午,接到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有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报告后,市疾控中心立即派出“样本收运团”到该院,通过专人专车将疑似患者的咽拭子等样本迅速运回进行核酸检测。疫情发生初期,这支“样本收运团”24小时待命,一接到电话通知,便立即前往各医疗机构收取、运输新冠肺炎检测标本。“样本收运团”成员大多数是女性,她们身穿厚重的防护服,拎着内有冷链冰排、三层包装的样品箱,朝夕奔波于医院与实验室之间。
佛山市疾控中心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证书。
核酸检测是临床诊断新冠肺炎的“金标准”。当晚,负责实验室检测的是卫生检验科主管技师张敏等人员,持续工作5个小时后,成功捕捉到了新冠病毒狡猾的身影,由此发现了全市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疫情期间,市疾控中心检验检测工作组三班轮倒,24小时对发热门诊、隔离点、公共场所、海鲜市场以及疑似病例等场所、各类重点人群的样本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样本收运团”以最快的速度收样、送检,火眼金睛的“病毒猎手”及早对感染者“一锤定音”,这两支幕后军团无缝作战,对落实“四早”策略以及控制疫情传播蔓延起到了重要作用。
抽丝剥茧揭开疾病传播真相
“最近去过什么地方?”“其间接触过什么人?”市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梁自勉堪称“防疫探长”。每一个确诊病例出现后,他都会率团队化身“突击队”“侦察兵”,争分夺秒地深入医院、患者家中,与患者面对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开展疫点处置工作。
通过全面核查、严谨推理,搜寻病毒的蛛丝马迹,精准判断患者的感染来源,找出其密切接触者并进行隔离,采取联防联控措施以防止更多人被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组如抽丝剥茧般一层一层地揭开疾病传播与蔓延背后的真相,为疫情的研判、控制和防控决策提供坚实保障。
据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市疾控中心创新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模式,建立了“一支队伍”,即市、区流调联队,由两名省级指导专家指导,两名市级流调首席专家任正副组长,抽调市区流调骨干共55人,实行7×24小时工作制;形成了“六个机制”,即“市区联动分片包干、专家指导”的二级流调工作机制、流调首席专家负责制、医防联合会商机制、疾控+公安协查机制、出入境公安专干联合调查机制、桥梁人群协查机制。
冲锋在前勇当病毒“排雷兵”
每每出现确诊病例,市疾控中心消毒杀虫科科长游建文都会立即率队赶往定点收治医院,严格监督医院和发热门诊开展消毒隔离等工作,检查临床救治一线的医护人员是否落实好个人防护措施,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
疫情防控工作中,市疾控中心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和专业特长,全力保障市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图为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合影。/组图由受访单位提供
实际上,哪里有病毒的可疑踪迹,这支环境监测和消毒组就会出现在哪里:指导医疗机构、定点隔离场所、公共场所等做好预防性消毒,控制感染风险;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背上沉甸甸的消杀药械,对报告病例的家庭、工作场所进行终末消毒,杀灭潜在的所有病毒;拎着应急采样箱到各类公共场所开展现场环境采样,对公共场所电梯扶手、小区门把手、银行ATM取款机等人群高频接触的地方进行涂抹采样,以便及时发现风险苗头……
环境监测和消毒组工作人员如同“排雷兵”,时刻冲锋在抗疫一线,全力消除病毒的生存空间,让市民生活、工作、出行、购物更放心,而他们的手指因反复旋拧采样管,被磨出水泡、长出老茧……
全员战“疫”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后勤保障组全力保障疾控人员的物资供应,依需补充防疫物资储备,确保疫情防控和日常工作两手都抓齐抓好。而风险评估组是疫情防控多面手,既实时监测疫情动态,分析疫情走势,进行疫情研判、评估;也充当了参谋员,为疫情防控和疾控应急能力提升建言献策;还是后勤兵,统筹管理应急队伍和物资,搭建疫情防控组织架构……
据悉,在我市首例确诊病例出现前,市疾控中心已做好充足准备,包括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6个工作小组、组建两支现场应急工作队、制定相关应急预案,以及开展应对疫情风险评估、应急培训演练和防护物资、检测试剂储备等工作。
疫情发生后,市疾控中心第一时间取消春节休假,动员全中心工作人员投身到战“疫”一线,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支撑作用,为防控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参考,为全面提升全市核酸检测能力发挥专业技术指导作用,切实维护了我市正常经济社会秩序。
父母把房子过户给孩子后,孩子却不让父母一同居住。近年这样的新闻偶见于报端。怎样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明年将施行的《民法典》 就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居住权。
《民法典》 第二编物权的第三分编第十四章对居住权做出了明确规定。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设立居住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居住权合同一般包括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住宅的位置、居住的条件和要求、居住权期限、解决争议的方法。
居住权无偿设立,设立居住权的住宅不得出租,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居住权期限届满或者居住权人死亡的,居住权消灭。
“根据《民法典》,父母可以在过户前先到登记机构申请居住权的登记,确保自己享有房屋的居住权,再将房子变更到孩子名下,确保居者有其屋。”广东宝慧律师事务所主任蔺存宝律师介绍说。
蔺存宝指出,居住权“入典”,提供了租赁之外一种更为有效的制度安排,从而缓和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的紧张关系,充分发挥住宅的使用价值。
“如夫妻离婚后,可以为无房一方设立居住权,由另一方享有所有权;收入菲薄的老年人可以为自己设立居住权,将房屋所有权转移给特定机构,从而获得相应的收入以安度晚年;企事业单位可以为引进的人才设立居住权,并约定以离职作为解除条件,从而保障双方的利益。”
蔺存宝特别提醒,根据《民法典》规定,设立居住权的,要向登记机构申请居住权登记。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而且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居住权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注销登记。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的,参照适用《民法典》的有关规定。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