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增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仰望天空,是一望无垠的蔚蓝;俯瞰大地,是满目青翠的绿意;远眺江面,是水光潋滟的碧波。无论哪个季节走进增城,目之所及,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图景。绿色,正成为增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增城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重要抓手,在“增绿、护绿、用绿、活绿”四方面持续发力,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绿化造林等工作,全区森林生态格局逐步优化、绿化品质显著提升,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市)”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近年来,增城大力推进绿化美化建设,让市民“畅享绿色”
增绿:坚持生态惠民 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位于广东太子森林公园门口右侧的山茶属植物主题公园是兼具科普展览、研学教育、森林旅游等功能的茶花生态大观园,环境优美、内涵丰富,很难想象这里前身曾是一处普通的灌木丛,而这一切得益于增城大力推进绿化美化建设。
近年来,增城以不断提升城市生态品质为目标,因地制宜实施微更新、微改造,全域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全区建成综合公园4个、专类公园3个、社区公园12个、游园(口袋公园)180个,基本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建成272个乡村绿化美化项目、249个美丽乡村、48个特色精品村、4526个小花园、小公园等“四小园”生态模块,生态宜居休闲共享空间逐步形成。推进“口袋公园”建设,为市民提供优质休闲游憩空间,让市民“畅享绿色”。
此外,增城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为抓手,找准森林生态修复切入点,采取多项举措,稳步推进退化林修复,全面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森林资源迈向高质量发展,十年共完成碳汇造林10.8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累计流转林地12.8万亩,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251.92万吨。优化调整树种结构,优选优用乡土树种,美化沿线景观,培育系统稳定的景观廊道。立足绿化美化公共空间,通过补植草皮地被、更换老树大树复壮种植土、防治乔木病虫害等一系列的集中治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区园林绿化景观。建成以增江画廊为重点的601公里绿道、以荔湖碧道为核心的114.5公里碧道,395公里的生态景观林带,基本形成贯通城乡、绿量充足、景观优美的绿色生态廊道网络。落实2023年义务植树活动,2023年全区共举办义务植树活动90余场次,种植高山榕、三角梅、香樟、玉兰、木荷等乡土树种14500余株,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不断增强。
护绿:坚持齐抓共管 “林长制”促“林长治”
“增绿”是前提,“护绿”是关键。2019年,增城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启“长”上尽责、“制”上创新、“林”上发力新篇章,推动巡林工作常态化。
据了解,增城通过织密全域覆盖长效责任网,形成层级分明、责任清晰、运转高效的林长制工作组织领导体系。明确全区1236名林长、315名护林(绿)员、364名林(绿)管员的责任区域和任务目标,建立“河长+林长+检察长”联动的资源管护模式,研发涵盖森林灾害防治、园林绿化、林业产业、监护监控等16项内容的林长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增城大封门森林公园荣获“2022年广东省林长绿美园”称号,生态改善和绿色往“双赢”发展。
同时,增城在全市率先构建“林业部门投保+保险公司理赔+受灾群众获益”的保险机制,充分发挥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在重点防火时段,镇街领导“分片包干”督导森林防火工作。突出重点时节和重要区位森林防控,全区科学设置森林防火临时检查站179个,日均超1000人在岗在线值守巡护,持续深入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确保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无缝隙全覆盖责任体系。2022年,全区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森林火灾受害率为零。
用绿:坚持绿色发展 “美丽经济”蓬勃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增城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对企业固废、农业面源等重点领域全面开展净土清废行动,并加强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激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美丽经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据了解,增城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新路径,鼓励发展绿色生态农林业、生态文化旅游等,不断打造林业产业集群,以风景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业、森林康养、休闲业快速发展,依托森林海废弃矿坑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森林海旅游度假区,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包袱”向“美丽资源”转化利用。
目前,增城逐步形成大东坑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湖心岛湿地公园等森林旅游集群地,林业园林第三产业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全区建成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家、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3家、省级以上自然教育基地1家、省森林小镇4个,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优势,促进林、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城乡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活绿:坚持生态保护 激发内生动力
近年来,增城厚植绿色优势,强化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有效激发内生动力,持续释放“绿色福利”。
据了解,增城设立自然保护地服务中心,将全区21个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推进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把自然保护地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与景观景点、群众多元化需求结合起来,加强公众与自然之间的连接,不断提升自然保护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古树名木被誉为“活文物”“活古董”,是增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彰显增城人文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增城城大力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对全区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建档,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古树名木日常巡查、养护、复壮、修复等工作,让古树得到细心照料,永宁龙山古树群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树群”。此外将古树名木纳入党建工作,发动全区1029名党员对2016株在册古树名木100%认领巡护以及村民乡贤出资为古树名木买保险。在与科研院校合作的基础上,增城组织林业、园林相关专业人才63人,开展常态化古树名木保护跟踪调查375人次,邀请专家现场“会诊”105人次,让古树和后续资源有了专业“医生”,实现“老有所养”。

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要求,近日市审计局党组成员、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高翔带队前往相关单位,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反馈会。市纪委监委派员参加了审计结果反馈会。
会上,在向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反馈了审计结果后,高翔同志对下一步审计整改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扎扎实实抓好审计整改,切实把整改成效转化为治理效能;二是严格落实整改主体责任,精准推进审计整改落实,同时举一反三,健全长效机制、加强源头治理;三是市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市审计局将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整改成效进行“回头看”,确保审计发现问题全部整改到位。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对抓好审计结果运用和下一步审计整改落实做了表态发言。
3月24日,由增城区发展和改革局、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广州南粤基金集团有限公司指导,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主办的“识变应变 未来可期”2023年年会暨第十二届创投峰会在增城区碧桂园希尔顿酒店举行。500多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基金合伙人等齐聚一堂,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进行深度探析,共同挖掘独属于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的投资机遇。区委副书记、区长霍阳出席活动并讲话。
霍阳表示,增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创投行业发展,吸引了一批创投机构在增城投资,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乡村振兴基金,一大批高新技术项目在增城落地。此次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年会暨第十二届创投峰会在增城举行,这对增城是一次很好的契机,当前正是抓实体经济、抓内循环的关键时刻,希望与各位业界同仁一道,借助广东创业投资行业的大力支持,促进增城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增城区将不断完善企业服务政策,期待有更多人才、企业、投资人参与进来,携手共谋发展、共创繁荣、共赢未来。
峰会上,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苏艳华从区位、交通、配套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增城区的投资环境,希望借助此次创投峰会在增城区举办之机,吸引更多企业家、投资人一起关注增城,投资增城,选择增城,布局增城,兴业增城。
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与广州南粤基金集团有限公司、仕捷(广州)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进行了签约,达成合作意向。峰会期间还进行了十余场产业主题分享和圆桌论坛,话题涵盖宏观经济、生物健康、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并从战略角度共论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形势对投资的影响。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