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中街:微心愿微改造微服务(图)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区居民对追求美好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早日实现居民的企盼。桥中街道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计划重点对珠岛花园1-4期、钢力厂宿舍、大坦沙净水公司房改房,3个小区进行微改造。由于其小区房屋建设年代久远,环境管理水平不高,部分雨污管网破损、花基垃圾成堆。2023年3月15日上午,由桥中街道社建办牵头颐和、长安、坦尾居委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荔湾分院的相关工作人员,对三个小区进行走访调查,征求公众改造意见,优化改造设计方案,努力把民生实事办成好事,让居民群众更舒心、更满意。
(图:区人大常委会钟秀霞副主任一行到桥中街道调研)
(图:区人大常委会钟秀霞副主任一行到桥中街道调研)
2023年3月22日下午,荔湾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秀霞率社建工委一行到桥中街道调研人大工作,桥中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德生、人大工委主任劳承杰和街党政办(人大办)相关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在桥中街道“三中心”,调研组一行观看了大坦沙岛更新改造建设宣传片,详细了解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推进情况,对人大代表街道中心联络站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进行现场验收,逐一对表检查了桥中街人大工委工作要点、工作计划落实情况和人大代表履职情况等十大项共21小项的工作台账。
人大专题座谈会上,钟秀霞副主任对桥中街人大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落实全区人大各项部署工作;二是要紧紧围绕年度工作计划要点,克难求进,规范化推动街道人大工委监督、履职职责;三是要充分调动市、区人大代表优势,强化专题调研和议案建议工作,结合街道重点工作,全力提升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水平,打造人大工作亮点。
春分时节的广州,花开满城,有着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荔枝湾畔的永庆坊,如平素般游人熙攘,天南海北的口音汇成奇妙的韵律,在骑楼之间回荡。
航拍位于广州新中轴线南端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
“90后”广彩传承人陈韵诗的“广彩茶室”开在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的一处三层小楼中。传统广彩的图样、器型等元素被重新演绎成多种多样的形态,成为墙上的装饰纹样、空间的光影氛围,由单纯的瓷器变成了一种“体验式空间”。
2020年,永庆坊二期内广州首个非遗街区落成,众多非遗项目入驻。伴随着永庆坊微改造后带来空间格局变化,以及客流量的激增,这些古老而优美的艺术被注入了更多丰富的表达,也在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之路上,找寻到了许多新的可能。
建筑改造和商业业态的有机融合,历史文化和当代生活的交错共生,是永庆坊改造的要义。无论是创意办公、餐饮民俗还是商业配套,进入老街的业者们,都在努力尝试如何与在地文化结合,如何构建一种不着痕迹的“新日常”。
“日常”这个词,随着城市的发展,内涵也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新广州人”与地道的“老广州”们一道,在每一天里丰富着广州城市生活、生产的样貌,也在其中品味着饱满的获得感,积累着对自己、对城市、对国家的信心。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是广州市重大文化设施和重点民生工程,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文化馆。地处城市新中轴线南段的中心位置,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约14.2万平方米。它不仅是一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还是一座风情浓郁的岭南园林,峰回路转,轩旷廊秀,与碧波荡漾的海珠湖融为一体。虽然还没有正式开放,但每天希望预约入馆的电话,从早响到晚。这是人们对品质文化生活的强劲需求,也是岭南文化活力四射的体现。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已经进入试运营阶段的广州粤剧院。经过1400多个日夜的汗水浇筑,一座属于粤剧的文化地标在珠江新城华丽崛起。1200座的红线女大剧院、500座的红豆厅……当高腔响起,水袖飞动,掌声喝彩声间,我们看到了粤剧传承保护、精品创作、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的新动能,看到了打造本土广绣题材的大型古装粤剧《百鸟朝凤》、大型新编历史粤剧《文成公主》等更多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岭南风韵精品力作的雄心,还看到了“粤韵飞扬——周末名家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将如何以创新的面貌,走入人们的日常。
所谓日常,就是相依相伴,不弃不离。3月21日,广州艺术博物院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公告,为准备新馆的开放,位于麓湖的现址,将于4月1日起闭馆,随即在网上掀起了怀念“麓湖时期”的情感波澜。从1957年到2023年,从越秀山,到麓湖,再到城市新中轴线,广州总是将最好的位置交给这座人民的艺术殿堂,交给群众的精神需求。这种情怀似乎了无踪迹,却从未走远。
所谓日常,不仅有日复一日的寻常,也有变化万端的新知。3月21日,在身着汉服的年轻人们如常在广州农讲所的红墙黄瓦下“打卡”的同时,棂星门前,如云盛放的红棉树下,农讲所纪念馆馆长颜晖带领同事们,踏上前往雷州半岛、寻访农讲所学员足迹的行程。访故居、探遗址、寻后人、查线索,他们要重新检视那些100年前的闪光瞬间,丰盈今天广州的城市记忆。
城市的记忆,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无声无形的。它如涓滴依恋,沁入每个人的心田,让人们乐于为自己生活的这方热土,奉献一点力量。
黄埔区龙湖街迳下村油菜花田旁长长的草坡上,来自周边村落和小区的大人孩子们支起了摊位,扎起了帐篷,卖力吆喝着稚气未脱、天真烂漫的画作,小火车改造的餐吧内,食物的香气伴随着欢声笑语。这是龙湖街“好意有邻”社区艺术节的现场,也是“龙湖街妈妈行动队”大展身手的又一天。作为助力广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及运营模式”探索的众多星星之火之一,“妈妈行动队”与其他的志愿者同道们一起,开展自然科普、农耕研学、乡村美育、环保推广……汇聚“最后一公里”的力量,用文化治理社区、温润邻里。
城市的记忆不仅仅是属于城市的。推动《南沙方案》落实,举办“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做大做强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广州合作中心)……广州的城市记忆,正愈加深刻地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脉动融合;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参展国家和影片数量创历史纪录,海丝联盟城市数量再创新高……广州的城市记忆,也正更好地与中国和世界的协调同步。
城市是人的聚合体。每个人的蓬勃向上,就是城市的欣欣向荣;每段人生的恣意绽放,就是城市的轻舞飞扬。
数据看广州文化
2022年广州新增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增加近30%。新增海丝申遗联盟城市6个,总数达到34个。
2022年广州新增省级非遗项目12项,新增数量和总量均居全省第一;新增认定市级非遗项目48项,全市非遗项目总数增加了27%;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作216项(含扩展项目)、非遗传承人200名、非遗传承基地100个、非遗工作站21个。
2022年广州舞台剧目、文学、美术等获得国家级荣誉22项、省级荣誉52项,话剧《大道》等4部作品荣获文艺创作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和“群星奖”。4K/8K影视制作能力和居民4K机顶盒普及率保持全国领先,14部作品获省广播影视奖。
2023年,广州将推动十个总投资近1000亿元的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