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婚要栽四方竹,佛山这一习俗,大家有没有听说过?
四方竹,是西樵山上独有的品种,山上各村都有栽种。民间习惯,种植四方竹必须由对爱情忠心的男子种植才能成活。
习俗的由来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山上有一个打柴的男子与一个漂亮的姑娘相爱,他们常以歌传情。当男子去姑娘家求婚时,姑娘的母亲嫌他是个打柴郎,挡在门口以歌回绝他的求婚,歌道: “不是花鞋莫逛街,不是利斧莫砍柴,除非山中天地变,竹子成方送女来。”打柴郎听后,决心要使竹子成为方的。于是捏呀捏呀,捏了三年,竹子还是圆的,后来姑娘的母亲把女儿许配给一个官家,花轿抬到半山,姑娘跳下山崖自尽了。打柴郎出家当了白云寺的和尚,仍天天捏竹不断,一直捏了三十年,一株方形的竹子出现了,他把竹子移植到姑娘的坟头上,方竹越长越盛。人们都赞打柴郎是个坚心的男子。于是,四方竹就成了坚贞爱情的象征。男子求婚时要在女子家门前栽种四方竹的习俗便在西樵山上流传下来。
小云亭在西樵镇白云洞倚虹楼后,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因旁有小云泉,故名“小云亭”,依山建筑,面积14平方米,是一座六根圆形花岗石柱的攒尖顶亭,亭底内装饰天花板,檐口饰木雕花草图案,绿色琉璃瓦顶,亭中横挂古篆体“小云亭”三字,为商承祚书。
时下许多年轻的情侣都喜欢把“七夕”当作情人节过,但是大家可知道,“七夕”又叫“乞巧节”吗?
“乞巧,乞巧,
祈出心灵手巧,
祈出如意郎君。”
乞巧节是女儿节,佛山又称为“七姐诞”,是未婚少女的节日。七夕前,同族姐妹们组成了“拜七姐会”,在祠堂里,组织“摆巧”(又称“摆七夕”)、“赛巧(斗巧)”、“迎仙”、“拜仙”。姑娘们通过摆巧、赛巧等各种活动赛出自己的心灵手巧,并祈祷得到一位如意郎君。
那么,旧时佛山的未婚少女,有哪些习俗是“七夕”必做的呢?快跟佛博君去了解下“摆巧”仪式都有哪些吧!
“迎仙”、“拜仙”
每逢农历七月初六的晚上,姑娘们沐浴更衣,个个梳妆打扮得如天上仙女,她们端出 “慕仙秧”(长约3—5厘米),小心翼翼的放置香案上,在钵中央圆孔处点燃小油壶灯,罩上玻璃罩,开始了第一轮礼拜,谓之“拜仙禾”或“拜神菜”。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到了初六初更(戌时,19点至21点),焚香燃烛,向空礼叩,谓之“迎仙”。自三鼔到五鼔,(子时、丑时、寅时,即23点至凌晨5点;子时是初七日的第一个时晨,广东人拜神都流行在子时上头柱香),姑娘们按年龄大小顺序进行“拜仙”,因为有七位仙女,所以连拜七次,对着星空朗月,求七姐赐予聪明、智慧、美貌,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姑娘们相信心诚则灵,幸福和好运便会降临。
1932年吴玉成在《南粤神话传说极其研究》写道:“拜仙之举,在粤南儿女心理中,视为莫大隆重之典礼(男儿对正月之炮会,女儿对于七夕之拜仙,均视为一年一度之庆典,无论贫富,必要与的)。”
“赛巧”、“乞巧”
拜仙礼后,姑娘会进行赛巧手活动——“对月穿针”。她们一人一个蒲团,并排跪在香案前,手执彩线对着月光将线穿过针孔,如能一口气穿过七枚针孔,便是“得巧”,穿不到七孔就叫做“输巧”。
鹊桥会 民国 扇画
在三水,姑娘们或两手在背后,或两手高举过头、或蒙着双眼用五色丝线穿针,由上年的巧手当裁判,看谁穿得又准又快。然后,用火把先前“拜仙”的纸制圆盆(梳妆盆),盆内有纸制衣服、巾履、脂粉、镜台等物,每样都有七份,还有数量相当的纸制金银,烧给七位仙女,然后,食品玩具馈赠亲友。
胡朴安写道:“礼拜后,于暗诹中持丝绸穿针孔,多有能过者,盖取‘金针度人’之意。并焚一纸制之圆盆,盆内有纸制衣服、巾履、脂粉、镜台、梳蓖等物,每物凡七份,名曰梳妆盆。初七日,陈设之物仍然不移动,至夜仍礼神如昨夕,曰拜牛郎。此则童子为主祭,而女子不与焉。”
《佛山忠义乡志》有关于佛山七夕节的记载:“七月六日夕,闺人陈瓜果筵乞巧”。
《牛郎织女》佛山木版年画 民国
因为旧时佛山七夕风俗的兴盛,张贴在家中观赏祈福的七夕画和焚烧给织女的七夕纸,在清末、民国时期用量很大,需要木版印刷来大量复制,成为佛山木版年画的一个品种。
不知您家是否还保留传统的“七姐诞”习俗呢?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