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里水“亿元村”自治之路→
临近仲夏,午后,骤雨初歇,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在紧邻南海区里水镇艺术河畔的河村社区。
此时的河村经联社大头岗9号旧厂房改造现场,正如这变化多端的天气一般,热闹非凡。机器轰鸣声,焊接声、捶打声交织在一起,施工人员正争分夺秒抓紧收尾,赶在今年6月竣工。
穿梭在施工现场,步履匆忙的河村社区两委干部刘立铭喜悦地告诉记者,大头岗9号旧厂房改造项目从去年7月开始打桩建设,尽管尚未竣工,由于看好改造前景,已有企业老板斥资几百万预订承租。
作为南海最先发展起来的村居之一,河村社区去年村组两级总收入达1.1218亿元,人均分红1.5万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亿元村”。高速发展的背后,有政策东风,更有立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力推进“工业上楼”的新变革。
河村位于里水镇城区南面,东临里水河道,生态环境、区域位置优越。
区别于其他村组,河村每年都会提留40%资金用于村居再发展,提留资金也因此成为村集体收入逐年上涨的源头活水。依托这份可持续发展的“藏养之道”,河村社区充分释放土地空间,以产业反哺乡村,产村融合,城乡一体,村容村貌变得更美,村民们的幸福感更强了。
提留40%集体收入再发展
村民荷包鼓了,心也稳了
从里水大道南驾车拐入碧湖路,继续前行,进入河村社区山塘工业区,周边低矮的厂房中,一处8层高生产车间格外显眼,犹如山塘工业区的一座新地标。
“这里以前是建于八九十年代的低矮砖瓦厂房,里面都是一些低端的印刷、五金、制鞋等行业。改造前,消防隐患很多,周边的居民都很担忧。”土生土长的河村社区居民陈锦初,是亲历者和见证者,“经过重新规划改造,我们的社区每隔几天都不一样,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讲起河村的改造和变迁,作为河村社区党委书记的张永祥也十分感慨。他告诉记者,河村在发展规划中历届班子都一直坚持资金提留的模式,从1994年开始,每年年终会将收入的60%作为股东分红,其余的40%会留存在村组两级中,作为改善集体福利和发展资金,这也使得河村的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正是得益于集体收入“分六留四”,2020年,河村经联社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重新规划改造山塘工业区,将之变为8层高的标准厂房,“车间从去年起整栋出租给一家钛金属制造企业,一年租金收入从65万元增加到600多万元,差不多翻了10倍,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益跨越式提升!”负责社区村改项目的刘立铭说。
山塘工业区成功改造的范例,给了河村经联社坚定的改造信心和良好范例,河村的各个经济社纷纷抢滩村级工业园改造的利好政策。
与珠三角其他富饶的村居一样,村级工业园曾是奠定河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时代功臣。然而,因其效益低、税收少、存在安全隐患等,如今已无法适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
以河村社区为例,这里虽位居广佛交界的重要地段,然而,一边是现代城市范的建筑和五彩斑斓的艺术河畔,另一边却是工业厂房,低矮破旧。附近居民都希望能淘汰落后的产业,提升土地的效益和环境,这些都坚定了河村改变现状的决心。
“要拆,要改,还要规模化、集约化、连片化改造!”河村村、组两级干部铆足了劲,要将原来落后产业改为引进环保、新材料等“两高四新”产业。在此过程中,河村还探索出村民集资、毛地入市、延期改造等多种因地制宜的改造模式。
“尤其是看到山塘工业区强烈的收益对比,不少村民都心动了,纷纷自筹资金拆旧建新。”刘立铭表示,很多规划中的村级工业园项目都是奔着高容积方向去的,9层的工业大楼也有不少,各个经济社都达成了改造的共识,村级工业园改造在社区内已经步入良性循环阶段。
目前河村已推出了10大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超10万m²的旧厂房正在推进改造。其中,江边经济社的江边商业楼和江边工业厂房项目已于今年4月投标,预计总投资2700万余元,均为自有资金筹集,计划2024年投入使用。
“比如江边商业楼项目处厂房,改造前租金仅7、8万元一年。改造后,保守估计两个项目年租金可达到380万元。”江边经济社社长李永源说,借助村改,江边还给过去没有土地证的旧厂房办上“身份证”,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村民的荷包鼓了,心也稳了。”
向存量要空间、重塑河村经济生态,如今,村级工业园经历蝶变,正成为河村社区实现“村居蝶变”的重要空间载体,更是助推基层治理的一把坚韧利器。
用好“钱袋子” 打出“和谐牌”
给村民一个安全满满的幸福社区
下午4时,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上映出一片斑驳。河村社区月池经济社办公室格外热闹,村民们有的开着小汽车,有的骑着摩托,有的推着三轮车赶过来。无一例外,他们的车上都被大米和花生油的包装箱塞得满满当当。
“我家四口人,今天领了200斤米,120斤油!”陈锦初笑吟吟地说。
“今天是端午福利发放的第一天,所有入股的村民都有一份大米和花生油。”河村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麦志隆告诉记者,不只是月池经济社,其他经济社村民,都会收到一份端午“大礼包”。
村里富起来了,每逢节日会给村民送上一份福利,丰富大家的生活,这一传统已经持续了20多年。不止如此,在河村,还有一条亘古不变的宗旨,那就是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要齐头并进。
和所有“亿元村”一样,河村社区最大的特色是出租屋多,下辖6个经济社,户籍人口4300余人,流动人口有1万多人,是本地人口的三倍。复杂的人口结构和巨大的文化差异,给社区工作人员带来了数不清的难题。
如何调解本地人与外地人口的矛盾?又如何破解村内综治工作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关系。”在麦志隆看来,没有外来务工人员,居民就没有那么多收入,同样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也能获得更多工作机会,挣更多的钱。
为了缓解人口带来的综治压力,河村成立了综治工作中心,实现调解会、治保会、妇委会、综治办一体化运作,并投入超百万元,率先在里水建立首个村级视频监控室,在村主干道、停车场出入口设置200个视频监控点。监控岗位实行24小时责任制,实时传送着社区各个角落的动态,当监控范围发生异常情况,可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置。
“自从有了视频监控,社区治安水平提高了,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大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张永祥说。
不仅如此,河村还组建起一支42人的治安队伍,每天负责调查登记了解全村人员的情况,一旦出现矛盾和问题就要立马解决,为社区居民筑起社会安全“防护罩”。
“滴滴!”临近傍晚,月池经济社社长吴显潮的手机响了起来,原来是月池车辆管理微信号收到村民的意见反馈,他立马跟进回复。两年前,为了缓解村内停车难,河村利用社区闲置地,种上树木,硬化地面,建起了8个生态停车场,提供超1000个停车位,白天免费对外开放。为了管理好这些公共停车位,月池经济社采取了微信服务号形式。
80后的吴显潮是去年换届后进入村社干部岗位的,在他的创新下,原本只是服务停车位管理的微信号“升级”为集信息发布、意见反映、工作监督等为一体的点对点沟通平台。当遇到涉及治安、环保、法律等超出职能范围的问题,吴显潮就会向其他各部门寻求解决办法,并及时回复村民解决流程、时间段等。
“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社区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共建人。”在他看来,微信号就像和村民沟通的“桥梁”,你来我往中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也提升了村民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如今,河村各个经济社以党建引领,发动167名党员、11名网格员等一线力量,通过三级党建网格,下沉到各村察民情、听民声,将问题摆上“台面”,一同商议解决,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过亿资金改善村容村貌
既有美丽“面子”,又有文明“里子”
“经济好,环境美,我宁愿住在村里,也不愿去城里住楼盘。”晚饭过后,天还没黑,70多岁的麦宜沛迫不及待来到江边经济社村的村前公园。此时,公园内已经人声鼎沸。舞池内,村民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扭动身姿,不远处,是去年翻新的灯光球场,喝彩声、口哨声此起彼伏。
在里水“村村有特色,一村一品牌”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河村的品牌定位为“文明窗口·幸福河村”。从2003年开始,河村就要求各经济社每年按照集体收入,以约5%的比例将资金投入到村容村貌建设。按照里水“公园化战略”和“美村计划”,至今镇、村、经济社三级投入过亿元。
“小时候一穷二白,环境杂乱,现在感觉像住在花园里。”自小在河村长大的陈锦初感受颇深,“每隔一两年,村容村貌就会升级一次,前段时间月池村完成了雨污分流改造,几乎闻不到臭气了。”如今,走进河村,硬化道路旁花木扶疏,一方方水塘串联如珠,每个自然村都有一个公园,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扮靓“面子”,还要有文明“里子”。
尤其最近几年,河村深入推进乡村善治,健全公共文化体系,新型卫生服务站、设施完善的幼儿园、读书驿站、灯光球场......这些公共服务设施对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一视同仁、免费开放。
其中,河村幼儿园400余名学龄前幼儿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了2/3,这是河村配套不断完善,本地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共享发展成果的佐证,让外来人口的归属感更强了。
“你在这儿生活感觉如何?”“这儿就是我的家,很幸福!” 在河村生活了18年的外来务工人员郑彩梅笑道。
内外兼修下,社区有了活力,村民的精神文明日渐丰盈。
“每个经济社都成立了篮球队、足球队、龙舟队、舞蹈队等,每年会举行比赛。”麦志隆说,在河村社区中心公园的创益中心内,还有曲艺社、太极队等兴趣小组,也全部对外免费开放。
私伙局里,畅怀对唱,以曲会友;篮球场上,挥洒汗水,以球传情。而每年村里的篮球比赛可称得上是河村的盛事,已经持续了25年,赛事由企业组、经济社共组成15支队伍进行对抗。
“只要参加,就有奖励,社区每年在此投入的资金超过了20万元。”麦志隆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的总决赛,“有企业队请了外援,把周边村居的篮球爱好者都吸引过来了,河村公园挤得人山人海。”
不管你是哪里人,来了就是河村人。以实招改善“硬环境”,以暖意润泽“软环境”,作为“微细胞”的河村正成为基层治理“能量场”,为南海带来日新又新的活力。
夏天已经到来
不少人发现
有种颜色的衣服
特别容易招小飞虫
那就是——黄色
为何黄色的衣服
更容易吸引小飞虫?
这要从昆虫的趋性说起,趋性就是昆虫对某种刺激进行趋向或背向的运动,简单来说就是昆虫会朝着吸引它的环境方向飞,比如温度、光线、化学物质等,有趋热性、趋光性、趋化性等习性之分。
蚜虫、蓟(jì)马、小绿叶蝉、白粉虱、烟粉虱、斑潜蝇、黄曲条跳甲、蕈(xùn)蚊等多种害虫都对黄色敏感,具有非常强烈的趋黄性。
这些飞虫对人体有害吗?
在生活中最常见的“趋黄”的昆虫就是蚜虫和蓟马了,如果你穿着鲜黄的衣服走到了蚜虫或者蓟马的地盘上,不出一会儿,你衣服上就会沾满这些小飞虫。
不过可以放心的是,蚜虫和蓟马对于人体来说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危害,它们不会叮咬人体,也不会在人的身上寄生。但是有些种类的蓟马会分泌酸性液体,使人发痒,这时候如果被叮咬,只要涂一些清凉油就好了。
夏季防虫手册
赶紧收藏
↓↓↓
目前,中考志愿填报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远离闹市喧嚣的和顺一中也热闹了起来。石门中学、南海中学等多所著名重点中学都派出团队,前来学校举办招生宣讲会。
和顺一中就像是一座超级“金矿”,源源不断地向重点高中培育和输送着金子般发光发亮的人才。
解读和顺一中中考成绩
学校中考屡创佳绩,名列公办学校前茅,2021年南海区属公办高中上线人数345人,比去年增加42人,增幅15%,艺术中考成绩位列南海区前茅。
创办于1958年,有着64年办学历史的和顺一中,以“和乐课程”建设为统领,打造了“和美德育”“和悦课堂”“和馨教师”“和爱家校” “和雅校园”五大工程项目,创建了具有浓厚“和文化”气息的“和教育”特色品牌。学校勇立潮头,深耕课堂改革,“和教育”特色品牌已经成为广东教育区域的一块名片。
和顺一中
办学理念:让师生感受教育的幸福
办学规模:现有学生1800多人,教师150多人,其中省级名师1人,市级名师2人,区镇名师26人。
获得殊荣:
中国青少年创客实验基地
全国重点课题实验学校
广东省一级学校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传承基地
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五大学科被评为佛山市示范教研组
佛山市教育科研示范学校
佛山市德育示范学校
佛山市最佳口碑学校
佛山市南海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南海区高效课堂示范学校
南海区特色品牌学校培育单位
勇立潮头深耕课堂改革,“和悦课堂”让学生爱上学习
一草一木皆传情,一墙一壁皆育人。走进和顺一中,你会发现这里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党建文化园、“和”文化墙、状元桥、荷香水韵、农耕文化基地、自动取阅读书亭……每一处校园景观,都散发着古典儒雅的气息,一动一静之间散发着和谐的智慧,“和文化”早已融入校园的每个角落。
“君子和而不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和顺一中秉承“让师生感受教育的幸福”的办学理念,以“育和谐发展的和美少年”为育人目标,尊重生命成长历程,让学生努力实现和谐发展。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和悦课堂”的实施,让学生爱上学习。
“学生在学校的60%时间都在课堂,可以说,学生的知识、能力品格都是在课堂上形成的。”和顺一中校长叶俊表示,课堂是体现教学品质的主战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发光发亮,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有所成、提高成绩,这就是教育给师生们带来的幸福感。
和顺一中从2008年就开始探索课堂改革,志在让课堂更有趣,让学习更有效。“之所以要推行课堂改革,根源就是课堂教法陈旧,学生接受能力下降,让教学出现了瓶颈。”校长叶俊表示,从“先练后教,层级递进”,到“两环三进”,再到“和悦课堂”,和顺一中不断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
2012年,和顺一中被评为佛山市教育科研示范学校;2015年,和顺一中“先练后教,层级递进”高效课堂模式还入选了南海区最具影响力的十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前教师集体备课设计好教案,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质疑、点评,课后落实不布置作业,让学生充分预习并消化当天学习内容,不断向“减负高质”目标进发。
“三进”是指三个层次,分别是从学会知识,到获得能力,再到灵活应用。按照认知规律将三个层次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模块、每一节课乃至每一张教学案中。
和顺一中打造的“和悦课堂”是“和而不同,愉悦共长”的课堂,重在一个“悦”字。除了传授知识,还会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学习、思考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等,从而体会到学习的“悦”。教师则在这过程中发现不同层次的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产生被认可的感觉,得到愉悦的学习感受。
鼓励多元化发展,“和乐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经过多年的探索深化,课堂改革让和顺一中的教学品质稳中有升。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天地为师,大和至乐”的课程理念,努力创建“和乐课程”,让学生实现和乐境界,努力提升综合素养。
“和乐课程”由“文明人”课程群、“世界人”课程群、“生态人”课程群,三大课程群组成。
“文明人”课程群是积累学识,涵养文明的沃土,让学生通过礼仪修养方面的课程,提高品德素养,实现与自己和,与他人和,与社会和。
“世界人”课程群是激活创意,探索世界的源泉,让学生通过创客、航模等科技课程,拓宽视野,实现与文化和,与时代和,与世界和。
“生态人”课程群是亲近自然,回归生态的田野,让学生通过农耕劳动实践课程,来感受劳动的快乐,实现与自然和,与生态和,与天地和。
校长叶俊介绍,这些课程是对于基础学科的补充、拓展,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及文化素养。针对“生态人”课程群,未来学校将会开发桑基鱼塘课程,让学生收获更多别样的劳动体验。
和顺一中学生陈泽鸿是2021年佛山中考高分特优生,他非常喜欢学校的课程设计,认为这些课程能扩宽学生眼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学校的创客课程让我学习到许多有趣的科技知识,我非常仰慕爱因斯坦、霍金这样伟大的科学家,日后想要从事天文学的研究。”陈泽鸿说道。
据了解,和顺一中已开设了花语文学社,数学兴趣小组,英语俱乐部,航空、航海模型小组等10多个社团,配以18门“和乐课程”校本课程,七八年级轮流开设,学生自由选择。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和乐课程”,让学生们能在丰富多元的课程中舒展个性,享受学习的快乐与成长的喜悦。
近几年,和顺一中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表现突出,获得国家级奖项 227 人次,省级奖项184人次,市级奖项173人次,区级奖项 404 人次。
提升钻研创新能力,“和馨教师”打造实力教师团队
学校发展必须提升学校教育品质,而一切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培养与提升。校长叶俊认为,要让教学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加强老师钻研、创新的能力,尤其是科组的领头雁带领作用。
近年来,和顺一中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练内功”的培训策略,打造“勤奋奉献、钻研创新、和谐合作、追求卓越”的教师团队。学校通过师徒结对,明确师徒双方的职责和权利,骨干教师向青年教师队伍传授教学经验,邀请青年教师来到自己课堂一起学习交流,还经常旁听青年教师的课,并为他们指正不足。
学校还每年开展“和馨教师”评选活动,评选“优秀师傅”和“优秀徒弟”,激励骨干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得益于此,和顺一中成为了一所市内有口皆碑的公办学校,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五大学科被评为佛山市示范教研组,涌现了一批名师。
叶俊校长被评为佛山市名校长;
曾碧文老师被评为佛山市名班主任;
在佛山市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古丽芬老师荣获佛山市第四名、胡洁莹老师荣获佛山市第六名,两位老师荣获佛山市十大青年教学能手称号;
黄锦波老师获南海区特等奖第一名成绩;
黄小燕、林怡老师获南海区一等奖;
陈绮媚老师获佛山市数学综合赛课一等奖……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课堂改革的内涵,各学科的教学模式要有学科特点,提高老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校长叶俊表示,学校还将在“和乐课程”上增加更多如机器人、科技创新领域等前沿的内容,充实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提升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