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植物园来了
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在首都设立国家植物园,是世界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代表了国家植物迁地保护的最高水平。这个国家级的植物园长啥样?和我们之前去过的有啥不同?可前去“打卡”吗?一起了解下吧~
国家植物园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经扩容增效整合而成的,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相当于约840个标准足球场大!
在这个超大植物园里,世界各地珍奇植物应有尽有:从巨魔芋、千岁兰、海椰子,到红皮猴面包树、何其美鹿角蕨等都可以看到,可谓是“足不出国可大饱眼福,家门口外能看世界珍奇”。
尽管该园目前已有1.5万种迁地保护植物,但它还要继续扩容拓展“内涵”:计划收集3万多种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收藏500万份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建成20个特色专类园、7个系统进化植物展示区和1个原生植物保育区。
是不是已经很心动了?很多网友会问:国家植物园能参观吗?当然可以!在“国家植物园购票平台”微信公众号上,提前预约购票即可,且仅需10元。
其实,国家植物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植物的迁地保护,这并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挖过来栽在植物园里,而是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迁移到植物园,还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
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是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原则,在全国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区域性国家植物园。届时,在国家级植物园打卡将不仅仅只能在北京实现。
这两天佛山人的感受
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天气清凉体感佳
神兽归笼心情好
美中不足的是阴天控场
受冷空气影响
佛山天气持续阴雨湿冷
昨天夜间到今天早晨
佛山出现持续性降雨
今早三水录得最低气温14.6℃
据佛山市气象台预计
本周佛山将带来“一周四季”的体验
前期体验冬季的阴雨湿冷
中期气温缓慢回升,如深秋般清凉
后期的天气则仿佛步入闷热的初夏
具体天气预报:
4月19日:阴天,有小雨,15-19℃,日温差小;
4月20日:阴天间多云,有小雨,气温轻微回升,16-21℃;
4月21日:阴天间多云,局部有阵雨,气温17-26℃,白天升温明显;
4月22日、23日:多云,有阵雨,气温逐日小幅回升,分别为20-28℃、22-30℃;
4月24日:多云间阴天,有雷阵雨,气温23-30℃。
暖湿天气将至
肯定会有小伙伴开始担心:
回南天又要来了?
放心
可能性不大
回南天是冷透过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的现象。
也就是说,想形成回南天,首先要有足够强的冷空气。而最近的气温还不能算冷,只能说有点凉,不足以形成回南天。
“清淤固基、进排水、尾水处理系统……我们1000多亩的鱼塘,1年时间就改造完成了!”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青龙路旁,一眼望去,何氏美丽渔场里无数个方格化鱼塘排列有序。
不同于以往零星的改造,这样成规模、系统性的改造鱼塘,即将在佛山全面铺开。
近年来,佛山水产养殖业不断发展,已成为本地的农业支柱产业,人们对优质、安全的水产品需求日益强烈。为了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全面改造提升52万亩鱼塘,推行高质量零排放养殖模式。
近日,《佛山市全域养殖池塘改造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6年)》出炉,明确提出要以重建岭南特色现代桑基鱼塘、实现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为目标,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分片指导全域养殖池塘改造提升,大力推行高质量零排放养殖模式,建设美丽渔场。到2026年底,佛山将实现52万亩全域养殖池塘改造提升。
佛山千年桑基鱼塘,如今迎来了新变化。
亩产提升3000斤,便于养殖高端品种
养殖池塘,是指进行水产经济动物养殖以获得最大产出的生产型池塘,不包括环境美化、休闲垂钓、应急消防等非生产用途的池塘及水库。简单来说,这里的养殖池塘可泛指鱼塘。
然而,养鱼先养水,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是水产养殖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早在2020年底,何氏水产的千亩养殖池塘就已改造完毕,并于2021年投产。
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经理陈贺介绍,何氏水产在西樵608亩的鱼塘是由当地村居自行从村民处集约而来,另外200多亩基地在高明,是自行招投标拿到的项目。
“西樵的鱼塘是由政府改造完后交给我们承租运营的,高明的基地则是由我们自己先出资,再由政府补贴。”他说。
鱼塘改造的工程不难,但工程量不小。在改造前,由第三方专业团队对鱼塘进行规划设计。施工队进场后,清淤固基、方格化的工作就开始了。“10亩一个鱼塘,水深大约3-3.5米,改造后的鱼塘看起来整齐划一。”陈贺说,以往的鱼塘大多是村民自己挖的,深浅、大小都不一样。
固定好鱼塘的形状后,就要安装进排水分离排灌系统,让河涌的水能够引进每个鱼塘,再利用塘基里铺排好的管道将废水排出,集中到污水处理池统一处理。以往从河涌进水后,污水再排到河涌,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而污水处理池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按照“三池两坝” 的尾水处理模式,何氏水产每口池塘约10亩左右,建立了2套尾水治理系统,配套面积为31亩,包括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净化池等养殖尾水处理设施,通过水生植物、碎石、细沙、陶粒、棕片等多种介质和曝气增氧技术等净化养殖水质,达到鱼塘用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改善养殖水域环境,提升水产品质。
改造后的鱼塘变得规范,水也变深了,意味着养殖的密度和品种都可以增加。“我们可以养殖一些高端的鱼类,整个池塘的产值也比以往高。”陈贺说,以鲈鱼为例,以往亩产大概只有4000-5000斤,改造后的产量能够提升至7000-8000斤。
调整养殖结构,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佛山大部分的鱼塘是由零散的农户承包,统一改造不仅能够提升产量,也能减少不规范养鱼带来的污染。”佛山市养殖池塘改造提升专班成员余家纯说。
佛山市淡水资源丰富、养殖渔业技术背景雄厚,拥有珠三角最大的大气候调节兼水资源涵养等生态功能的池塘面积,历来是省内外重要的淡水鱼类供苗、养殖基地和集散中心。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南海、顺德为代表的万亩池塘改造工程使佛山一跃成为全国淡水渔业主产区之一。近年来,佛山水产养殖业不断发展,已成为本地农业支柱产业。2021年,佛山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占全省11%,总产量占全省18%,渔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43.3%。
佛山的水产养殖大区如南海、顺德等地也获得不少荣誉。例如,南海区获得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称号,主产区都已获得省级示范区称号。
然而,水产养殖想要进一步发展,却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水产品优质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粗放式养殖模式已经不再适用,而行业散户平均年龄偏大,专业化水平不够。同时,池塘承包期短、设施渔业用地短缺,农地政策服务也有待调整。
在佛山,冬春季节出鱼后尾水集中外排,部分高密度养殖品种没有做好相应尾水处理,短期内会对江河水生态造成不小的环境压力。
去年,珠三角百万亩池塘升级改造暨全省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现场会在佛山召开。随后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珠三角百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明确佛山任务为20万亩,并列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也提出,要“全面改造提升52万亩池塘,推行高质量零排放养殖模式”。
此次佛山出台养殖池塘改造方案,直指佛山养殖池塘改造升级痛点和难点,对如何改造、改造内容、资金补贴都进行了详细部署和规定。
事实上,佛山市实施全域养殖池塘改造提升,是在2016年以来开展水产生态养殖模式探索的基础上,按照“池塘规整、深度适宜、灌排配套、设施先进、生态优美”的建设要求,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分片指导,实施以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尾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为目标的池塘生态化改造。
“实施全域养殖池塘改造提升,不仅能够推动养殖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效益和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可实现尾水全面减排、减少病害用药、提高养殖密度,同步提升水产品和水环境质量,推进渔业提质、增效、稳产、减排、绿色的高质量发展。”余家纯说。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