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源街:组织召开“惠城、泰兴片区”和“马基涌、逢源北片区”微改造项目实施方案专家评审会(图)
(图:逢源街道“惠城、泰兴片区”和“马基涌、逢源北片区”微改造项目实施方案专家评审会)
3月15日,逢源街道办事处在逢源街退役军人服务站3楼会议室召开了逢源街“惠城、泰兴片区(惠城社区、泰兴社区)”和“马基涌、逢源北片区(马基涌社区、逢源北社区)”两个片区的微改造项目实施方案专家评审会。逢源街道办事处主任郭飞鹏主持会议,区发改局、区科工信局、区规划资源分局、区住建园林局、区水务局、区卫生健康局、区教育局、区文广旅体局、区商务投促局、区城管执法局、区应急管理局、荔湾区逢源派出所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并邀请了建筑、给排水、规划、园林绿化和造价五位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加评审。
与会专家与各职能部门认真审阅了逢源街“惠城、 泰兴片区”和“马基涌、 逢源北片区”微改造实施方案,听取了编制到单位的汇报,并结合规章制度和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在总体方案中增强西关文化以及玉器文化的宣传,进一步挖掘运用西关特色元素,同时完善现状调研数据,公共设施的设置要合理合规等。
广州市民政局2022年工作情况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聚焦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解难题、增福祉,广式养老服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长者饭堂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基层治理“五社联动”实践、全国婚俗改革工作经验被民政部推广,越秀区、白云区成功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南沙区被确定为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全省民政工作综合评估连续优秀。各项民政工作有力有效,充分发挥了惠民生、兜底线、救急难、保平安重要作用,为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坚持党对民政工作的全面领导
聚焦迎接、宣传、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重要主题主线,深化民政基层党建“强基前列”工程和模范机关创建,制定实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施意见和总体方案,迅速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领悟,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不断提升,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局面加快形成。抓实抓好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整改和省委巡视、市委巡察以及专项审计整改工作,4项市委巡察党委书记点人点事事项全部整改到位,33项“党组织书记领头攻坚项目”圆满完成。
二、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度有温度
时刻把特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扛在肩上,以实际行动织密兜牢了民生安全网。切实做好疫情防控。主动扛起特殊人群应急救助服务等多项重大任务,抓实近300家民政重点机构疫情防控措施,守牢8.2万名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健康安全,有力守住了红线、兜牢了底线。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有力有效。及时推进低保和临时救助适度提标扩围,城乡低保标准提至1196元/人/月,及时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6次启动价格临时补贴,发动慈善力量资助2.5万名特困群众1分钱投保“穗岁康”。全年发放低保金5.6亿元、特困供养金2亿元、临时救助金1310万元、重大节日慰问金3484.4万元。成立市民政局疫情防控和特殊人群服务工作指挥部以及三个指挥中心,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保障特殊人群基本生活和应急服务需求。社会救助改革持续深化。出台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若干措施,印发困难群众消费性减免及补贴、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等政策,上线社会救助审批一体化平台,简化困难群众申办材料、流程,发布两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地方标准,加强社会救助对象信息动态查询、监测预警,第七届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介绍广州社会救助绩效评价实施成果。残疾人福利和流浪救助精准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分别提高至188元、252元/人/月,全年发放补贴资金4.1亿元。扎实开展政府购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服务精神障碍残疾人超1万人次。拓展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巡查救助网络,237名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769名长期滞留受助人员妥善安置,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全市救助管理工作报告并给予充分肯定。
三、“一老一小”保障树品牌创一流
坚持把“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作为大事要事,发挥全国先行示范作用,助力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广式养老服务获督查激励。养老兜底保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等工作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制发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修订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办法、民办养老机构资助办法,发布《养老服务标识规范》,编制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基本规范等地方标准。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资助居家养老上门服务40万人次,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4500多户。建成村居颐康服务站1475个,提前实现覆盖全市50%以上村居的年度目标。多措并举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养老床位入住率和照护服务能力,护理型床位占比超80%。成功举办养老健康产业博览会、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发放民办养老企业疫情防控专项补贴和一次性运营补贴1523万元。重拳实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养老机构收取预付费人数、金额实现“双压降”。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达标见效。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创建工作高分好评通过国家评估组验收,圆满完成民政部西藏重症孤儿康复支援项目,发布全省首部儿童福利机构地方标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至2808元/人/月,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176个镇(街)全部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打造“花城有爱、暖心惠童”活动品牌,5452户困境儿童实现“微心愿”,天河区、增城区未成年人保护的社工志愿服务特色突出。“12345”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热线提效升级、作用明显,全年主动排查困境儿童54335人次、临时监护困境儿童26名、处置个案79宗。
四、基层社会治理基础筑牢夯实
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着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基层民主建设扎实推进。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自治组织动员体系建设,推动2806个村(居)将保护生态环境、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古树名木和历史文物等内容依法纳入村规民约。基层治理“五社联动”、城乡社区议事协商“116”工作法扎实深入、成效明显,全年议事协商5.45万次,解决社区问题6.69万件。规范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管理,完善职业发展制度,推动“一站式”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示范建设,“社区随约网上驿站”服务人数超百万。越秀区六榕街、黄埔区夏港街获全国城乡社区治理专项表彰。社会组织积极作用更加突出。社会组织党建提质扩面行动走深走实,“双同步”“红联共建”“三亮三树”等工作常态长效推进,全市社会组织党组织2055个,管理服务党员22397名。制订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连续九年举办公益创投活动,有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一论坛一基地”,创新开展社会组织“暖企·直达”“法在‘社’里”等行动,全面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依法打击非法社会组织18个。全市登记在册社会组织8004个,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超2.8万个,社会组织发展量稳质升,助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营商优化等作用日益凸显,8家上榜广东先进社会组织。慈善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广州市志愿服务规定》正式立法,出台慈善促进条例配套政策及社工服务站管理办法等文件,社工站服务项目目录、慈善行为记录、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抽查等机制不断完善。建成“双百工程”镇(街)社工服务站176个,成立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176个,创建慈善空间1010个,设立社区慈善基金488个,与236条社工“红棉守护”热线、广益联募平台、广州公益时间积分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支持社区疫情防控、困难群众排查、应急保障等作用明显、成效突出。番禺区《慈善组织项目监测指南》等团体标准亮相全国标准体系论坛。从化区“枢纽增能型村级社工站推动协同共治助力乡村振兴”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持续举办“中华慈善日”“羊城慈善月”系列活动,实施“微心愿·善暖万家”品牌慈善项目,帮扶35364户困难家庭实现“微心愿”。联动开展穗赣两地社会工作“牵手计划”,助力江西赣州社会工作发展。
五、民政专项服务品质不断优化
坚持民政公共服务为民属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区划地名管理提档升级。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的意见,稳慎开展南沙区部分镇街行政区划变更方案调研审核,有序移交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和楼宇的命名、更名审批职能。完成广州中山、广州东莞界线和区、镇(街)界线联检,审核录入国家地名信息库数据6万条、广东省地名词典词条6.1万个。修订《广州市地铁车站命名规则》,升级地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地名审核一体化在线办理。组织编纂地名保护名录和地名词典,发布第一批《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保护传承地名文化,受到广泛好评。婚俗改革纵深推进。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中期评估顺利通过,“花城有囍”“花城有爱”等婚姻服务品牌有力打造,婚俗新风蔚然兴起。荔湾区、花都区婚姻登记处迁建新建工作按时完成。全力保障群众婚姻登记需求,婚姻登记历史档案电子化完成率超96%,居全省前列。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全城通办”服务让3万多对办事群众免去往返奔波。殡葬服务管理见行见效,清明、重阳群众拜祭保障工作平安有序。殡葬行业专项整治、殡葬业价格秩序治理等行动持续深入,自然人“身后事一站式联办”服务平台可联办事项增至16项,全年办理联办事项2.14万件,节地生态安葬率85%,居全国前列。全年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7.67万宗逾8000万元。
六、民政事业发展支撑持续强化
坚持系统观念、服务大局,着力形成有利于民政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南沙方案》贯彻落实迅速有力。主动融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大局,主动争取省民政厅支持,有力形成省市区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的发展格局。压茬推进民政领域落实《南沙方案》60项近中期重点任务,港澳老人在穗享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大湾区社会组织创新平台建设等10项近期任务取得标志性成果。民政科技创新和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创建全国首个民政行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推进实施首批6个市重点研发项目。探索揭榜挂帅攻关机制,3个项目揭榜成功,获得立项支持。10项课题获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一、二、三等奖。民生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积极推进市第二老人院、市老年医院、市第二福利院等25项民生重点工程建设,9项建成使用、8项施工建设,8项前期筹建;同步编制未来3年计划,新推动7项重点工程纳入近期实施计划。福彩销量稳中有升,保持全国前列、全省排头兵地位,全年销售福利彩票31.26亿元,筹集公益金9.4亿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此外,民政法治建设、精神文明、意识形态、安全生产、消防、应急反恐、信访维稳、审计、保密、统一战线、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督查督办、招标采购、老干、后勤服务管理等工作扎实开展、卓有成效。
广州市民政局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全市民政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上担起更大责任、展现更大作为,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为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党建引领、固本强基,夯实高质量发展政治保证。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
持续强化思想引领。旗帜鲜明讲政治,持续深入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制度机制,落实“第一议题”和政治要件落实闭环制度,扎实学好用好党章,严格执行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做到对党忠诚,增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广州民政系统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提升基层党建质量。严格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深化开展党支部评星定级,高标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完成民政智慧党建云平台建设并推广使用,举办党建纪检业务系列培训班,推动落实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开展“两优一先”评选表彰,建立一批“党代表工作室”,推动局系统党代表积极发挥作用。打造一批党建工作示范点和活动阵地,构建民政领域基层党建品牌方阵。
推进“党建+”融合发展。系统总结民政基层党建“强基前列”工程经验成效,深入实施抓党建促重大任务攻坚计划,遴选新一批“党组织书记领头攻坚项目”。做优做强局系统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品牌。推进“没有围墙的党校”建设,深化“民政党建学堂”建设,做实“双选双育”工作,着力提升青年党员及后备发展对象素质能力。发挥广州民政党员“心连心”服务站和“民政走进城中村党团服务队”作用,积极参与“城中村”治理工作,以“党建+”成效破解民政重点领域改革发展难题。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提升片区综合监督工作成效,完善局系统全方位、立体化综合监督格局,联动完善纪检、信访、法制、人事、财务、审计和相关业务处室监督工作协同协作机制,积极构建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监督责任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心固本的工作格局,推动局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维护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化民政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锻炼,聚集各方面优秀人才,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打造肯干、能干、会干、实干的干部人才队伍。
二、坚持精准救助、兜底保障,守牢高质量发展民生底线
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关心关爱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力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让群众更感温暖、城市更具温度。
完善精细化救助帮扶机制。科学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联动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认定、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标准。落实价格临时补贴和分类救济机制,提高困难群众应对经济波动能力。健全社会救助政策体系,修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实施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若干措施,持续落实特殊人群应急医疗救助服务工作。健全特困人员评估和护理服务、社会救助对象常态化预警等机制,主动对接民政部、省民政厅信息数据扩展核查项目,探索社会救助资金发放记录共享,推动社会救助更加精准高效。加强残疾人福利保障,稳步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规范补贴发放管理。深化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工作,统筹整合部门资源,扩大试点服务范围,推进规范化、制度化运行。
强化数据赋能“智慧救助”。完善“穗救易”平台与“穗好办”“粤政易”对接功能,扩展主动发现、智能匹配、智能发送、服务处理、监督预警、疫情防控等内容,畅通政府与慈善、社会组织、社工等社会力量协同救助服务渠道。优化社会救助一体化平台,扩展线上入户调查、跨市联办通办、核对常态化预警、电子印章、生物认证等功能,打造个案式、立体式、互动式社会救助审核审批平台。健全完善核对智能化平台,推动社会救助申请数据、共享数据、结果反馈数据、跨区域核查数据深度融会贯通,丰富预警监测指标,增进动态管理效能。探索人工智能社会救助,实施社会救助申办、资金发放、动态管理等全流程改造,打造“智能申请、智能审核、智能监管、智能服务”四位一体的社会救助系统。
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支持南沙区探索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照料护理服务、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异地申办等工作。推动各区结合区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务项目,打造“一区一品牌”,构建全市“1+N”救助服务体系。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常态化开展全市困难群众电访服务,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应急保障工作。探索构建救助需求指数模型和智能化应用场景,发挥好核对工作在精准认定、数字监督、决策咨询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提升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水平。分层分级、全方面、全覆盖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综合评价,加强社会救助事中事后监管。持续开展社会救助数据专项治理排查,统一规范资金数据,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工作指引。多措并举加强社会救助基层力量,常态化开展全市社会救助交叉检查、入户核查。加强全市核对工作培训指导,加快应用两项地方标准,提升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三、坚持服务一老、守护一小,稳住高质量发展民生基本盘
突出抓好“一老一小”服务保障,率先贯彻落实省、市“民生十大工程”有关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工作的各项安排,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减少千家万户的后顾之忧。
夯实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基础。全力争取广州养老服务再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努力推动优质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基本养老服务触手可及。根据国家、省要求动态调整我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深化基本养老服务与其他涉老政策的衔接。协同开展养老服务设施补短板行动,推动已建居住区按标准补齐养老服务设施。修订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就业补贴及岗位补贴办法,加强全市养老服务人才分类培养。完善市为老服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推出智慧养老服务示范项目和应用场景,提升“智慧养老”服务水平。
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统筹提升颐康中心服务能力、使用效益和长者饭堂、医养康养、家政+养老“3+X”服务品质,推进村居颐康服务站建设,全面形成“1+N”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制(修)订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评估指引,出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地方标准。完善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机制,优化孤寡老人服务。实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培训。做实颐康中心和颐康服务站养老服务向导功能,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对象主动发现机制。
推进养老机构提质增效。持续实施国家强制性标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大力提升星级养老机构比例。深入实施养老机构综合监管,持续推进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解决养老机构消防审验和消防安全达标问题。发展临终关怀、认知障碍照护等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专区及床位,提升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养老机构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护服务能力。
引导支持养老服务消费。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养老服务,大力发展成本可负担、方便可及的普惠性服务。结合实际探索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养老模式,试点打造一站式融合养老社区。研究建立广州市养老产业统计调查制度,探索制定养老产业统计指标,建立广州养老企业名录库,支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办好广州老博会、供需交流对接会、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推进跨境养老服务合作,加大力度支持南沙区率先探索,提高公办养老机构面向非户籍人口的床位比例,增强对常住南沙港澳老人的吸引力。
用心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健全“六位一体”的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大力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切实做好困境儿童兜底保障。推动修订《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规定》,加快推进政府保护机制建设,印发实施《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委托监护、收养能力评估等配套政策,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完善政策制度、健全服务体系,合力推进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区级未保机构提质转型,稳步有序推动花都区儿童福利院创新转型,统筹市社会福利院和番禺区社会福利院提质工作,推动市儿童综合康复中心加快建设全国儿童福利机构标杆示范院。巩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创建成果,探索符合不同区情特色的实践模式,推动镇(街)未保工作站建制立标,努力打造走在全国前列的“广州标准”“广州品牌”“广州经验”。
四、坚持落细落小、末端发力,加快构建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深入构建党建引领城乡社区自治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制度,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加强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实施《关于规范村民委员会调整工作指引》,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切实推动村居减负增效。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不断巩固基层政权基石。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拓宽村(居)务公开渠道,抓好“两委”干部队伍建设,完善社区专职人员职业发展体系,持续开展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评选,完善分级分类培训体系,提升村居队伍自治服务能力。
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加强镇街议事协商能力,指导开展镇街议事协商能力建设试点,推动居民群众列席镇街有关会议,完善镇街议事协商制度。深化城乡社区议事协商机制,持续推广“116”工作法,出台城乡社区议事协商规范化工作指引,规范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等议事决策程序。引导城乡基层广泛运用议事协商机制推动群众参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推进白云区寮采村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试点工作,打造全国村级议事协商示范名片。
健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组织实施《广州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整体提升城乡社区服务水平。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活动,深化和谐社区(幸福村)建设工作,推动解决社区问题,完善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制订《广州市关于开展智慧社区试点示范建设工作方案》,率先建成一批基础设施现代化、政务服务标准化、公共服务集成化、社区服务便利化的智慧社区示范点。支持南沙区开展社区治理试点示范建设,增强“社区随约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品质。
拓展社会工作服务效能。坚持慈善、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高质量推进“双百工程”社工站建设,组织实施社工服务站管理办法及配套文件,更新完善社工服务项目目录,联合推广医务、驻校社工服务,扩展社会工作服务覆盖范围。优化“红棉守护”热线,提升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工服务水平。健全社工服务督导协调机制,落实常态化督导任务,加强社工人才队伍能力建设,规范社工服务站管理。推进广州市社会工作智慧管理系统建设与上线推广应用,加快对接“穗好办”“穗救易”等系统平台。
五、坚持活力有序、健康规范,创新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社会组织改革,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支持社会组织助力稳经济、惠民生,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更大作用。
提升社会组织党建质量。坚持党对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社会组织党建“提质扩面”行动,配合理顺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党建工作体制,持续推进社会组织党建示范基地及党建“三支队伍”建设,深化落实“红联共建”“三亮三树”等制度,完善全覆盖、多元化、高品质的党员教育培训平台,激发社会组织党建活力。
完善社会组织登记发展制度。严格落实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双重管理为主的管理制度,对不同行业、领域、类型的社会组织进行分类指导和登记管理。充分发挥市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推动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落实业务主管、行业管理职能职责,建立健全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联合审核机制。深化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创新公益创投制度,放大公益创投“种子”效应。组织实施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环境。
深化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持续推进社会组织领域专项整治,常态化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开展年度抽查监督和财务审计,及时发现消除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社会组织年度工作报告、涉外活动等重大事项报告,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风险,完善社会组织信息平台建设,提升信息数据运用能力。深化社会组织“互评互学互促”活动,常态化开展等级评估和品牌社会组织创建,定期开展社会组织法治教育培训,保障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促进社会组织作用发挥。加强社会组织行业自律,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制定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参与营商环境建设。持续开展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七项行动,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志愿服务组织、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在社会稳定、行业协商等领域风险防范中发挥作用。搭建服务全国社会组织平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一论坛一基地”作用,积极推动大湾区社会组织协同融合发展,组织开展枢纽型社会组织与社区社会组织“手拉手帮扶”活动,推动社会组织在经济建设、基层治理、协商民主、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六、坚持贴近群众、创新服务,打造高质量高品质民政专项服务体系
着眼民政公共服务更加暖心贴心,推进专项服务优化提升、优质共享,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办好让市民群众满意的身边事。
深化“慈善之城”创建。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做好帮扶、慈善等提高转移性收入,助力共同富裕。联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慈善盛典,打造湾区慈善平台,推进湾区慈善协同发展。举办中华慈善日暨羊城慈善月系列活动,推介慈善项目,普及慈善知识,推广使用慈善标志,引导支持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大力发展慈善信托,研究扩展慈善信托项目运作实施方式,引导慈善组织、信托公司创设慈善信托。推动创建“慈善之区”,开展区域慈善指数评价,打造广州“慈善之城”创建新品牌、新亮点。组织实施《广州市志愿服务规定》,开展志愿服务普法宣传。持续推进社区慈善基金、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建设,打造示范性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和示范性慈善社区,实现社区慈善基金、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社区慈善项目社区服务率100%覆盖,全力争创全国“五社联动”助力“一小一老”服务示范点。
持续夯实区划地名工作基础。启动全市地名规划和新版行政区划图编制,推进行政区域界线高质量管理。建立市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优化地名审批管理,加强地名命名、更名、使用和文化保护监督检查,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更新完善国家地名信息数据库内容,不断提升区划地名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保护利用老地名,传承地名文化,组织编纂第二批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和地名词典。大力推动南沙区“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全国试点工作,形成广州地名管理特色经验。
持续提升救助管理综合效能。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进一步压实镇街属地管理责任,畅通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联动渠道,形成综合治理合力。探索建立精细化救助服务工作模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精准性。优化救助管理机构服务模式,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更好满足受助人员寻亲、就业、社会融入等深层次需求。
打造婚俗改革广州样板。持续挖掘广州市婚俗改革工作特色,高质量完成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终期评估迎检工作。重点推进黄埔区婚姻登记处迁建新建,实现全市婚姻登记机关提档升级;推广婚姻登记智能自助服务终端,努力提升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水平。擦亮“花城有爱”“花城有囍”婚姻服务品牌,深入推进婚姻家庭辅导“三维平台”建设,健全多层次、全覆盖、便捷化的婚姻家庭服务格局,举办形式多样的集体婚礼和结婚登记颁证活动,持续开展婚俗改革公益宣传,推广 “小型婚礼”“大美婚俗”新风理念,为幸福助力添彩。
巩固殡葬综合改革成果。平稳有序做好殡葬服务管理,提早谋划制定清明、重阳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优化祭扫便民服务,确保群众祭扫保障工作平安有序。强化殡葬事业单位公益属性,进一步推动殡葬服务提质增效,充分满足群众殡葬服务需求。开展殡葬行业专项系列整治“回头看”行动,持续整治殡葬市场环境,修订完善安葬(放)设施管理、殡葬服务价格管理、困难群众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减免等政策,加快市殡葬业务网上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推广节地生态安葬,推动思园设施升级改造,为绿美广州建设贡献力量。
七、坚持统筹兼顾、安全稳定,加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底板。
加速推进落实《南沙方案》。坚持省市区一体推进、一体落实,加快推进民政领域落实《南沙方案》60项重点任务,年底前取得新一批阶段性工作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在跨境民生合作的新赛道中塑造发展新优势、探索更多新经验,形成广州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的特色和优势。
稳步推进民生重点工程建设。保障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稳投资,推动市福彩综合业务中心、市观音山公墓首期、市老年病康复医院二期、市社区居家养老综合体示范平台、市民政局精神病院住院大楼5个项目如期完工,加快推动其他项目筹建工作,凝心聚力推动重点工程再出新成效、再树新标杆,打造设施一流、全国领先的民政民生基础服务设施。
拓展民政领域服务经济发展新空间。进一步挖掘民政领域民生消费需求,发挥好全国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先行示范作用,用好广州(中国)婚姻服务创新综合平台,引导推动银发经济、“甜蜜经济”双发展。实施“社联万家、社助消费”2023年助力消费升级专项行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主动服务、搭建平台,助推各领域行业经济发展。加强民政领域经济监测运行和行业发展统筹调度,继续保持福彩销量稳中有升,筹措更多福彩公益金,打造广州福彩示范品牌。
深化民政科技全面发展。强化民政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民政工作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努力在系统集中、业务应用、流程再造、风险管控方面取得新成效。依托广州市民政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平台,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全面整合资源,聚焦民政服务对象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加强国内外科技成果在民政领域的应用和场景打造,高水平推进民政科技基金课题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以科技创新支撑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加强民政法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加强民政领域重点立法、开门立法,汇集民智民力提高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深入推进民政依法行政,抓好政务公开、高水平执法和法制审核等工作,加强民政法治队伍建设,强化法治工作保障。推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民政标准体系,强化标准统筹衔接,加强养老服务、儿童福利保障、基层治理、社会组织等领域重点标准研制,加快标准化在民政业务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推动制定《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国家标准,力争市老人院创建广东省康养结合养老服务标准化示范点。
全面实施民政服务保障“能力倍增”计划。充分研判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在人员力量、设施设备、资金保障等方面实施“能力倍增”计划,全面提升民政服务保障和应急处置的能力。突出重点领域、重点机构、重点部位,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责任,持续开展安全稳定大检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平稳有序落实“乙类乙管”政策,最大程度保护民政服务对象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各有关单位:
根据《广州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广州市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穗知规字〔2023〕1号)和《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2023年度第一批广州市知识产权项目(保护类)申报指南的通知》的有关要求,我局对2023年度申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项目”、“广州市社会公共资源商标品牌知识产权保护项目”、“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项目”、“知识产权文化建设项目”“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建设项目”等5个前补助项目的13个申报单位进行了形式审查,现将形式审查结果予以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时间为2023年3月16日—3月22日。公示期满后,我局将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对通过形式审查且经公示无异议的项目进行评审。
任何单位和个人如对形式审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于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我局反映。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请提供异议申请书(须盖公章)、单位主体资格证明(须盖公章)、联系人、联系方式、异议事项证明材料等;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请提供异议申请书(异议人须签名)、异议人身份证明、联系方式和异议事项证明材料等。邮寄材料以邮戳时间为准,如未按上述要求办理或逾期递交材料的,我局不予受理。
联系电话:020-81309319 乔锦杨、020-86351911 周杰。
异议材料递交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北路311号1106房;邮编:510050。
附件:2023年度第一批广州市知识产权前补助项目(保护类)形式审查结果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3年3月16日
(联系人:周杰,电话:020-86351911)
附件
2023年度第一批广州市知识产权前补助项目(保护类)形式审查结果
序号 | 申报类型 | 申报单位名称 | 形式审查结果 | 备注 |
1 | 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项目 | 广东中策知识产权研究院有限公司 | 通过 | |
2 | 北京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 | 通过 | ||
3 | 广州市社会公共资源商标品牌知识产权保护项目 | 广州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广东省知识产权开发与服务中心) 广东太平洋联合律师事务所 | 通过 | |
4 | 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 | 通过 | ||
5 |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机制建设项目 | 广州市花都区电子商务商会 | 通过 | 皮革皮具产业 |
6 | 广州慧宇中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通过 | 皮革皮具产业 | |
7 | 广州市白云化妆品产业促进会 | 通过 | 化妆品产业 | |
8 | 广东集之家律师事务所 | 通过 | 珠宝动漫产业 | |
9 | 广州市保利锦汉展览有限公司 | 通过 | 展会业 | |
10 | 广东翰锐律师事务所 | 通过 | 展会业 | |
11 | 广州市海珠琶洲会展与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 通过 | 展会业 | |
12 | 知识产权文化建设项目 |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 | 通过 | |
13 | 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建设项目 | 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 通过 |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