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顺德:探索老年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顺德区均安镇又一次登上央视。3月23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老有所医解难题》专题报道,聚焦均安医养结合成果。
老有所养,不仅是许多家庭关切的“家事”,也是“国之大事”。为有效解决镇内养老难问题,顺德区均安镇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主动担当、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家门口、普惠性、医养相结合的健康安居模式,为促进老年健康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顺德经验”“均安经验”。
去年,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选广东省第一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医养结合的“均安模式”更是被省委深改委在全省推广。医养结合,均安走出了一条怎样的路径?均安先行带来了哪些经验?
创新机制破解医养结合难题
医养结合,谁来“医”?谁来“养”?怎么“合”?在这过程中,均安“摸着石头过河”。
由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造而成的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功能定位不再是提供单纯的基本医疗、基本公卫服务,而是“医、护、药、康、养”五位一体卫生健康服务的供给,可为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中药、中医适宜技术、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一体化服务。
王文权说,当时在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各种养老模式中,医养结合还是个新模式。医养结合服务涉及建设、消防、食品安全、卫生防疫、医保等有关条件,需要多部门、多方面的资源合力。
为此,各级各部门多次到均安深入调研、沟通协调、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养老备案、养老机构补助、医保政策等新政出台落地,促成社区卫生服务站向医养结合服务中心转型。
凝聚共识和力量,从整体大局、供需各方包括市民受益的角度因地制宜共同施策,也是医养结合“均安模式”的一大亮点。
均安镇副镇长洪新田介绍,2021年以来,市、区两级分别印发《佛山市基本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管理办法》《顺德区养老机构资助办法》,从医保政策、资金补助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在原有的医护人员基础上,增加医生排班以及康复技师、护理人员。也就是说,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采取的是团队式服务,以医带养,康养融合。服务团队主要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康复技师、检验师、药师组成。
如果老人病情严重需要转诊医院,依托医联体建设,均安医院畅通与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急诊急救绿色通道,为转诊病人提供“一免三优先”(免挂号费,优先接诊、检查、住院)。
在这样一种体制机制运行下,各种相关资源可以得到“有效链接”。无论是均安医院的专科医师团队、护理团队、临床药师团队、康复技师,还是护工等,都可以相互链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资源的价值作用,从而实现以医带养,康养融合。
为提升人员队伍能力建设,为老年人安心、快乐、幸福地养老保驾护航,均安医联体按照“以事定岗、按岗聘用”的薪酬绩效考核方式,对临床一线、业务骨干,以及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给予工资绩效倾斜。
因地制宜盘活社区卫生服务资源
“耐心负责医养好,情真意切似家人。”这是去年8月吴婆婆家属送给均安镇南沙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的锦旗,以感谢两年来该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对吴婆婆的悉心照料。
年逾90岁的吴婆婆患有高血压、胆管结石等疾病,长期规律服药。2019年6月吴婆婆入住了南沙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由工作人员照料生活起居。
一天,吴婆婆突然肚子疼,并伴有发热、寒战等症状。医生立即前来诊查,经过详细检查,怀疑是胆管结石发作。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附属均安医院(以下简称“均安医院”)与南沙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建立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吴婆婆被转到均安医院住院治疗,并在治疗后转回南沙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接受进一步康养服务。
整个就医过程中,吴婆婆得到了及时、优化的医疗服务,让吴婆婆及其家属大力点赞。
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肯定。2019年4月,均安镇南沙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成为佛山市首家公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启用南沙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主要是基于社会痛点去思考如何让长者‘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均安医院院长王文权表示。
统计数据显示,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的均安,常住人口16.3万人,户籍人口9.93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1.9万人,约占户籍人口数的19.1%,老龄化程度较高。此外,该镇还有超过2000名失能老年人。这些老年人的照护难题,可谓养老事业的“难中之难”。
王文权表示,均安依托医疗联合体“一盘棋”优势,盘活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服务及闲置用房资源,统筹用好人力物力资源,积极探索公益性、普惠性,与其他养老机构错位发展的医养结合模式。
从2018年起,均安因地制宜选址南沙、天连、南浦、星槎4间社区卫生服务站,构建东南西北4间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既保留原来的社区医疗服务功能,又把服务站改造为融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心。
在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天连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护士站、医生办公室、评估室、康复治疗室、多功能活动室、放映室、餐厅、手工制作室、阅览区等功能室和适老化场所等一应俱全;中心还设有远程探视系统、动态床边监护系统等智慧养老服务;房间均为套房,装有紧急呼叫铃及防滑装置,方便老人使用;医生、护士、护工24小时在线,随时待命。
截至目前,通过政府主导,均安医联体多方筹资、运营,村居联动,社会资源爱心助力,南沙、天连两个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已交付使用,可以提供100个床位,主要解决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尤其是三无、五保等特困老人的“医养护”问题,有效弥补了传统模式养老机构因床位紧缺、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等因素造成的缺口,缓解了住院占床、医保支出及家庭照护压力,惠及民生。
突破地域“均安模式”走向全国
均安医养结合的探索实践不断深化:
——2021年6月,省委深改委将医养结合“均安模式”纳入第二批基层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清单;
——同年9月,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基地;
——同年10月,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广东省第一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易事。
实际上,医养结合服务中心设在村居,远非一个社区服务站那么简单,还需要对老人进行护理及生活照顾、人文关怀。
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主要入住对象是辖区内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尤其解决了三无、五保等特困老人的“医养护”问题。这就需要从业人员更多的付出,不仅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还要付出更多的爱心、细心和责任心,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变化,工作内容可谓繁杂。
“当你全身心投入,也能享受到这份职业的乐趣和获得感。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些失智的老年人,他们有时连自己是否吃过饭都不记得了,但仍然记得我的名字,还要把手里的零食塞给我吃。”均安医联体医养结合办主任李凤娣感慨地说,这时她总能感受到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和获得感,而这也正是她与同事长期坚持下去的动力。
从业30年的李凤娣是患者的健康守护者,她以身作则,带领团队用心服务,推动医养结合工作规范化,为长者提供优质的医养结合服务,相继获评全国“敬老爱老模范人物”、广东省先进女职工。
“安得医养中心千万间,大庇天下老人俱欢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医护人员首要职责就是服务市民,不管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在王文权看来,在基层,虽平常但可以不平凡,聚焦群众需求也可以做出很多不平凡的事情,“感谢均安,感恩能够从事这份职业,让我们有机会可以帮人。”
如今,“均安模式”登上央视,成为全国医养结合的学习标杆。但对于均安来说,这只是又一个新起点。
3月29日,三水区吉事办企业服务中心与佛山农商银行三水支行签署创业担保贷款借款合同,从申请贷款到签约放款,只用两周时间,比以往提速70%。
这得益于近日发布的《三水区创业担保贷款办事指南(2022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压缩了审批流程,并增加合作银行,鼓励更多创业者申请、享受政策优惠。
相比去年,今年的贷款办理流程更加简化。以往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申请人需先到区、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提交申请资料,由镇(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区就业中心对资料进行审核后,交由经办银行入户调查。银行审批通过后,再签约发放贷款。从申请到放款,大概要一个多月。今年,申请人无需再到区、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提交资料,而是直接对接银行。
三水区吉事办企业服务中心总经理杨沛琼说,公司在与银行商量其他业务时,偶然提起想申请创业担保贷款,银行工作人员便为其提供了详细的资料清单。公司根据清单准备好材料后,由银行先对资料进行审核,并直接与镇(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对接审批。“以前听朋友说办了一个多月,没想到这次两周就搞定了。”
除了高效的办理流程外,区级创业担保贷款对贷款条件进行了适当放宽。市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对重点扶持对象可提供3次贷款机会,对于非重点扶持对象只提供1次贷款机会。三水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禤英华介绍,通过对三水近年创业贷款申请人情况的统计发现,有50%的申请人为非重点支持对象。
结合申请人实际情况,三水去年9月修订了《三水区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和贴息资金管理办法》,放宽了申请人条件,增加了非重点支持对象的贷款机会。区级政策与市级政策形成互补,推动更多群体享受政策优惠。
华南地区已于3月24日入汛,而地铁站是城市防汛工作的重要部位。3月29日,记者从广东省水文局佛山水文分局获悉,该局拟在年内设置20个地铁口内涝监测站点,为地铁交通和市民提供内涝监测预警服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地铁口内涝监测站点4月动工
地铁站一般分为地下站、地面站和高架站,其中地下站是地铁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近年城市防汛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极易发生雨水倒灌。2021年,郑州、纽约等国内外个别城市出现强降雨造成的严重城市内涝灾害,导致地铁站因雨水倒灌而被迫暂停运行。
为了保障乘客安全和地铁运行安全,佛山水文分局计划年内在魁奇路站、湾华站等地铁口建设20个内涝监测站点,基本涵盖广佛线佛山段各站点。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预计4月起动工建设,7月至8月有望启动地铁交通内涝监测预警服务。
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极端天气下,为地铁交通提供水浸监测和预警服务,有利于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早做准备,及时启动各项预案,及早开展排涝等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和地铁运行安全。
据悉,佛山市地铁交通内涝监测预警将沿用城市内涝四级预警,即分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个预警级别。“当发布黄色及以上级别的预警时,建议市民慎重考虑出行方案,如发布某地铁站橙色及以上级别的预警,则建议市民不要到该站。”该负责人说。
推动内涝预警服务精准化
记者了解到,佛山在全市设置了67个陆地城市内涝站点,对内涝黑点、低洼路段等积水水位进行实时监测;累计发布内涝各级预警近400次,发布内涝短信100余万条。8年来,佛山水文分局大力推进佛山城市内涝预警工作,让交通部门通过监测数据实时掌握低洼路段的积水状况,并通过短信平台等及时向市民发送内涝实时预警信息,借助广播、电视、微信等为市民提供出行指南,帮助公众合理安排出行计划,避免人员、车辆误入深水路段造成重大损失。
“短信靶向发布的功能正在开展测试,未来将对内涝点周边的市民靶向发布内涝预警,探索精准化、精细化的内涝预警服务。”佛山水文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加快内涝监测站点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深化预警预报方案,联合市水利、气象等部门,着力提升内涝预警信息化、智能化、一体联动性,加强数据共享,拓展数据发布平台,为城市内涝应急处置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
佛山市水利局举办水利防汛值班系统培训班
提升专业能力打好防汛主动战
为了更快更好地应对突发汛情雨情灾情,3月29日,佛山市水利局召开2022年度佛山市水利防汛值班系统培训班,集中学习“广东省水旱灾害防御协同指挥系统”“广东省山洪灾害预警监测平台”的操作使用,提升汛期值班值守人员的专业能力。
广东省水旱灾害防御协同指挥系统是广东省水利厅开发的集合紧急信息报送、值班值守、应急联动会商等事项的多功能平台,可有效畅通省市区镇四级水旱灾害防御指挥链条,促进水旱灾害防御业务提质增效,提高各级水利部门的上下联动和会商决策的效率,使我市水旱灾害防御指挥体系更加高效、规范、准确。
广东省山洪灾害预警监测平台可实时联动气象、水文监测站点的相关数据,达到预警预报的功效。
据介绍,佛山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汛期短时强降雨、台风强降水等天气较多,且西部山区较多,容易突发山洪灾害,高明区更合镇、杨和镇以及三水区南山镇均为山洪灾害隐患点。
目前华南地区已正式入汛,佛山市水利局结合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标准化建设,大力推动山洪灾害群策群防体系建设工作,按照“方向对、跑得快”的原则,修订完善区、镇、村级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并通过对村居开展宣传、培训和演练等,强化基层干部群众的风险意识,力求妥善解决乡村监测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筑牢防汛安全网,打好防汛主动战。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