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禅城区公办幼儿园有这些变化!
日前,禅城区2022年公办幼儿园的摇号录取结束。回望禅城教育实行公开摇号的历史,2017年以来,禅城区公办幼儿园首次采取公开摇号录取的形式,强调学前教育学位分配程序的公平、公开和公正。此外,为满足市民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禅城在增学位、优教育方面也多措并举,一起来看!
6年时间
公办幼儿园从12所增至25所
2022年,禅城区25所公办幼儿园共招生2630人,其中优教服务对象适龄幼儿及优先地段生或户籍生477人,可摇号学位数共2153个。这一数据与2021年相比,禅城区新增了5所公办幼儿园,摇号学位数增加了近600个。而在2017年,禅城区公办幼儿园有12所,其中除了符合条件优先录取和户籍生直接录取外,用于摇号的公办学位数为1318个。
公办园的比例和格局在2020年、2021年的攻坚期得以改变,2020年底,禅城在全市率先实现了“5080”目标,即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50%,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80%以上。2021年,禅城区新增7所公办幼儿园,2022年再增5所公办园,整体的摇号录取率得以提升。
从12所公办幼儿园,到25所公办幼儿园;从1318个摇号学位,到2153个摇号学位;从非户籍适龄幼儿没有机会参与摇号录取,到非户籍适龄幼儿有更多机会入读公办幼儿园,6年来,禅城教育公办幼儿园越办越多,努力满足市民群众对公办学前教育学位的需求。
公益普惠性幼儿园从94所到128所
全区5.2万个学前教育学位可满足常住人口需求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十年来,禅城常住人口0-14岁人口的比重提高了2.69个百分点,对于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学位总量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禅城公办幼儿园首次摇号时,全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只有94家。在2019年,禅城区进行摸底时,非普惠性幼儿园的比例高达30%。
禅城区通过降费引导、政府补贴等措施快速扭转了局面,针对1500-2000元每人每月收费的11间幼儿园进行精准“攻坚”,并将原来的“高价幼儿园”的收费下降为普惠性幼儿园。同时,禅城鼓励新开办的幼儿园办成普惠性幼儿园,严控非普惠性幼儿园,到2020年,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达到114所。
事实上,禅城区的公益普惠性幼儿园目前已经达到128所,可以提供学位43000个,禅城全区幼儿园已经可以提供52000个学位,完全可以满足禅城区常住人口也即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学前教育需求。与人口大数据相比对,从2021年开始,禅城全区幼儿园可以提供的总学位数就已经相对充裕。
辐射优质教育资源
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发展
在历年的公办幼儿园摇号中不难发现,禅城个别公办幼儿园学位一直比较抢手。热门幼儿园的背后,是市民群众对优质公办学前教育品牌园的认可。
在市民群众对于学前教育,尤其是优质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的追求下,禅城探索实施了“公办名园办新园”的管理模式,通过“公办+新办”“名园+分园”等形式,精准辐射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比如新开办的保利中交花园幼儿园、世纪锦园幼儿园、世茂幼儿园、悦雅幼儿园都是采取了“公办园+分园”的模式办学,分别由南庄镇中心幼儿园、禅城区中心幼儿园、明珠幼儿园和教工二幼举办。
禅城通过集团化办学的方式,由20所优质名园作为领衔园,带动全区160所幼儿园,由此,提升全区幼儿园办园质量,促进各级各类幼儿园规范、均衡、可持续发展,革新共同体内涵,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精准辐射,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十四五”期间
计划新改扩建小区配建幼儿园15所
面对未来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优质公办学位不断增加的需求,禅城教育将大力推进学前教育“5080”计划。在已提前达成学前教育“5080”目标的基础上,接下来,禅城区还将继续谋划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工作。“十四五”期间计划新改扩建小区配建幼儿园15所,新增一大批公办学位,进一步巩固“5080”攻坚成果。
如何让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自律习惯?心理学是一门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学科,一起来看如何在教育中运用这10个心理学小知识!
01、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教育启示: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老师、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成果。
02、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教育启示: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03、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教育启示:
家长要审慎用物质奖励孩子,不当奖励会削弱孩子的动力。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
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04、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教育启示:
多一点“人情味”的表扬,孩子表现会更棒。
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
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5、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
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教育启示:
评价孩子,不妨“先贬后褒”。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
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06、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教育启示: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07、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
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变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教育启示:
这一心理规律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老师、家长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08、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木板。
教育启示:
多花点时间,让孩子“取长补短”。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
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他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他的某些薄弱环节。
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09、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
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教育启示:
让孩子尽情说出自己的不满、困惑。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
家长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10、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教育启示:
在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不断积极奋发向上。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