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释放“强磁场”,助中小企业“质”“量”齐升
力争回归两位数增长的开发区常态,全力开创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度增长“双高”同步新模式——这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日前召开的全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锚定的目标。发令枪响,全力冲刺。该区拿出“开局即决战”的精气神,再次打响开发区品牌,聚焦“万亿制造”,锻造经济“双高”模式强大支柱。
目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集聚中小企业超4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超22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国家级“单项冠军”18家、上市企业77家。在2022年度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榜中,该区共有80家企业上榜,上榜企业数量居全市第一。在科技招商的“强磁场”下,中小企业“质”“量”齐升,蓄足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
● 湾区时报记者 范敏玲 通讯员 周亚东
优化产业生态
促进“链式招商”
坚持“制造业当家”的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拥有高质量发展走前列作示范的产业优势,已形成了5大千亿级和3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粤芯半导体三期项目是2022年广州市最大的新建产业项目。短短四年,粤芯建厂以来累计出货突破80万片,从一个新项目迅速成长为百亿级超级独角兽。
为了让粤芯这头独角兽尽情奔跑,黄埔区加快建设6.6平方公里的湾区半导体产业园,集聚上下游企业超120家,包括独角兽的慧智微射频芯片,以及巨风芯、兴森快捷等一批封装测试企业,形成了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大湾区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粤芯的发展,不仅吸引了芯片产业相关企业集聚,还带动了新材料产业领域的科技企业落地。距离粤芯半导体约5公里远的烯湾科城(广州)新材料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
“烯湾科城选择落户知识城,正是考虑到这里不断完善的产业生态,我们已与粤芯半导体达成合作。”烯湾科城运营副总经理车晓东表示。烯湾科城2019年由该区引进,将碳基复合材料、新能源与氢能源一并列为企业的重点突破方向。目前,全球首个规模化量产的碳纳米管纤维生产基地投产在即。
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塑造,建立上下游企业高效协同合作的优势,该区切切实实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阳光”“雨露”,让企业不断“强筋健骨”,成为该区开创“双高”同步新模式的底气。
强化资本招商
推动投资多元化
良好的产业投资生态,对于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全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发布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提出组建10亿元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基金,为生产经营暂时面临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股权投资等支持。
此外,该区打造“政府+国企+市场化资本”资本招商一体化模式,引导国企和市场化资本为企业提供投资、融资、场地、人才、并购等资源联动服务,切实把“招投联动”优势延伸到产业和项目最前沿。2022年黄埔区入选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的80家企业,有约70%获得过区内扶持或国企参投。
奥动新能源是新能源汽车换电技术研发及换电站运营服务赛道独角兽,拥有超过1600项全球换电专利技术。广开控股联合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股权投资的形式投资6亿元,打造奥动新能源总部项目,助力奥动新能源在区内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2022年11月,云舟生物在该区启动了45000平方米基因递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区属国企开投集团以“入股母公司+厂房代建后转让”的创新合作模式,推动项目快速投产。在最新出炉的2022年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中,云舟生物成功入选。
招早招强、培优育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持续加强独角兽及高成长性企业上市培育。
发力平台招商
激发大院大所潜力
“独角兽是从实验室里跑出来的!”独角兽、瞪羚企业的涌现,离不开科研成果的持续转化,更离不开科研投入和创新平台建设。
2019年底,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来到广州开发区,成立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下称“广纳院”)。成立以来,广纳院以“中国纳米谷”为发展主阵地,积极承接并转化国内外最新纳米科技成果,孵化一批高科技创新企业,培育纳米产业集群,成立了包括广东广纳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纳新材料有限公司、中科稀土(广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在内的14家公司。其中,由广纳院孵化的5G滤波器项目位于知识城,于2020年投入使用,实现了我国对射频滤波器芯片的自主可控。
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加大平台招商,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引进了人类细胞谱系、航空轮胎动力学、慧眼等大科学研究设施装置,以及黄埔实验室、琶洲实验室(黄埔)等一系列重大科研平台,集聚各类科研机构超1000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占广东省一半。创新研发在黄埔“触手可及”,为高科技企业诞生和成长提供坚实基础。
注重内生招商
集聚创新协同企业
2022年底,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为广州六环信息科技公司安排了用地。六环信息是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研技术骨干联合成立的公司,也是视源股份参股孵化的企业之一。
视源股份是该区本土培育的企业,目前已在区内建设企业总部及3家制造工厂。经过10余年发展,视源股份在液晶显示主控板卡领域市场份额全球第一。全球每3台电视机中,就有1台使用视源股份研发生产的板卡。同时,视源股份也是广州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最多的企业。
依托视源股份在显示技术领域的积淀,六环信息在汽车中控系统领域深耕多年,产品和服务覆盖主流汽车品牌。六环信息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近100%,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州市专精特新企业。
目前,视源股份孵化了10余家企业,均在区内得到有效推进或落地。在黄埔,通过内生孵化、外延孵化、协同孵化等模式孵化的企业不少,这成为黄埔科技招商的重要项目源。
创新的产业链条、创新的平台载体、创新的资本支持、创新的科技体系……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的崛起,是坚持科技招商,搭建多层次创新体系的必然结果。一大批扎根在此、深耕在此的科技中小企业不断壮大,聚木成林,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附件下载: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极具变化的一年。在走向“五年大变化”赶考之路上,黄埔教育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以下通过盘点2022年黄埔教育十件大事,详细解读“幸福黄埔”教育品牌的建设成果。
●湾区时报 何瑞琪
01 “文化+教育+科技”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筑牢立德树人基石。黄埔创新举措将思政课堂前移,走进红色教育基地、科技博物馆,推动“文化+教育+科技”跨领域提升。邀请科学家、艺术家、非遗传承人、老红军等上思政课,冬奥开幕式上的“龙头”雕刻师张伟潮、田汉后人欧阳维教授的开讲广获师生欢迎。
同时,遴选9所学校为2022年红色教育示范校,创建黄埔少年军校,发挥11所“廉洁文化进校园”示范引领作用。
02 艺术中学落户黄埔,创艺术类学校新标杆
广州市艺术中学隶属于广州市教育局,由黄埔区与市教育局共建,是广州市属的唯一一所艺术高中。学校对标国内一流,融合高校资源,未来该校将全面提升广州艺术教育水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艺术教育发展,同时通过共建该校也将成为黄埔乃至广州重要的艺术教育名片和城市崭新的文化地标。
学校以美学教育为基础,艺术特色为先导,兼具岭南建筑文化之美。
03 新增学位数居全市第一,教育版图再扩张
黄埔推动学校新改扩建,满足人民群众对“就近读好”的期盼,用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公益普惠学前教育体系逐步完善,2022年新开办幼儿园11所,新增学位数4920个。
新开办12所公办学校,引入湖师大、华师、广外等优质资源,新增学位数2.3万个,居全市第一。加快推动华师附中(知识城校区)等学校建设,确保2023年8所学校(幼儿园)如期开办。
苏元、戎光实验学校顺利“民转公”。投入3980万元购买15548个民办学位,实现公办学校在校生占比100%,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100%在公办学校就读。
基础教育集团总数增至13个,覆盖60所学校。在省对市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连续第2年居全市第2名,珠三角地区排名提升3位。
04 开展“书法进校园”,课堂尽飘翰墨香
黄埔依托国内顶尖力量提升软实力,推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启动全国首个书法文化教育实验学校建设,开展“书法进校园”活动。激活国家、省、市、区、校五级教研体系,持续推进课改实验区重点课题研究、国家级教学成果培育等一系列课程改革项目。
黄埔共有语文、生物、学前教育和综合类四项教学成果获得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正在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
05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午休100%“平躺睡”,课后服务升级2.0
黄埔将“双减”工作落地落实,教育“内外”兼修,校内落实提质减负,校外做好综合治理。
2022年继续投入600多万元保障设施设备保障“舒适午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午休100%实现“平躺睡”,力争2023年实现“躺床睡”占比40%。
遴选一批实验学校,开展“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等10个教育质量内涵提升项目。校内课后服务平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X”课程模式,白名单机构及科技、非遗类特色课程上架“黄埔教育集团课后服务管理平台”。
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截至2022年底,“双减”之后关门撤点、转型累计273所。黄埔区持证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已100%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资金监管。
06 启动教育数字化项目建设,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黄埔启动“黄埔数字与智能化教育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建设,实施人工智能助力高中学业水平提升、元宇宙课程等重点项目,率先在广东省、广州市实现2022年全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全覆盖。完成全区92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人工智能科创室的建设。
创新“图书馆+校园”阅读空间新模式,开展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试点探索数字化饭堂建设,逐步形成黄埔教育装备特色标准。
07 与219所学校结对帮扶,携手发展美美与共
提升特殊教育质量,为36所学校约220名学生送教上门。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特殊学生实施营养午餐补贴,2022年资助350名特殊学生。
结对帮扶心连心,与5省7个地市219所学校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玉岩学校与清远市清城区合作开办广清玉岩学校。黄埔区与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共办的第二期“黄埔·三都民族班”顺利开班。
08 实施“教科研兴学强教”工程,“创”教育之为
黄埔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服务高质量教育发展,擦亮“黄埔教育名片”,实施“教科研兴学强教”工程,着手规划校园长交流轮岗制度,持续推进“青苗计划”“青蓝工程”。
2022年引进1名基础教育高层次杰出人才和1名基础教育高层次骨干人才,招聘410名事业编制教师和1000余名雇员制教师。目前全区公办中小学特级教师30人、正高级教师45人、高级教师962人,正高级教师数居全市前列。
09 体教深度融合、打造品牌体育赛事,展示黄埔体育精气神
发挥教体一家优势,制定《关于进一步提升黄埔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目标责任制考核方案》,争取到2025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达到全省领先水平。黄埔区多个运动员获得全国或全省赛事冠军,如罗蕊参加全国体操锦标赛获冠军等。精心打造黄埔马拉松、中国网球巡回赛CTA1000·广州黄埔站、锦绣黄埔任我行48公里徒步大会“三大”品牌体育赛事。投入520万元推进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时间累计超过4万小时,累计惠民近30万人。
10 举办首届广东—新加坡中小学校长交流活动,同心创未来
黄埔多角度促人文交流,举办“新侨杯”第三届“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网球展示活动暨广东省青少年网球排名赛。充分发挥“国际理解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效能,组织粤新合作理事会系列活动首届“广东—新加坡中小学校长交流活动”,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黄埔全力促进国际及港澳教育交流。广州目前有10多所国际学校,黄埔区占了其中的8所。广州市新侨学校等一批国际学校,构建起黄埔国际教育创新的战略高地。黄埔区第一所港澳子女学校进入申报阶段。
附件下载:
区发改局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做好民生实事的工作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向区属各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各人民团体以及区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广泛征求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的意见,共收到民生实事建议29件。通过紧扣三个聚焦,体现荔湾特色,在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关爱特殊群体和民众关注热点领域等多方面切实解决荔湾区市民最期盼、最需要、最迫切的问题。
一是聚焦持续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事项涵盖领域涉及养老服务、教育提升、卫生健康、就业促进、文化惠民、人居环境改善等多个方面,体现了让更多老百姓受惠受益,对补齐城市短板、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聚焦服务保障重点特殊群体。事项覆盖人群包括老人、青少年、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突出了“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等全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关爱老年群体身体健康、关爱视障人士为孕妇免费提供产前“三项”筛查等项目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爱,让区域发展更有温度,让民生幸福更有质感。
三是聚焦后疫情时期市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领域。事项中教育、养老、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是老百姓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是群众普遍关注、迫切需要解决、受益面广的民生事项。也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更好满足全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愿。
经广州市荔湾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选择实施教育配套设施提升工程,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改善老旧社区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关爱老年群体,为老人健康保卫护航等10个项目作为2023年荔湾区十件民生实事。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