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海丹灶非遗项目再“添丁”康体书法!苏村拜斗!
日前
南海区人民政府公布了
第七批区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丹灶的汉字书法(康体)、苏村拜斗
两个项目正式入选!
至今,丹灶镇共有九大非遗项目
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两个非遗项目
PART.01
汉字书法(康体)
丹灶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部,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先生的故乡。
1888年康有为隐身在北京南海会馆的“七树堂”汗漫舫,专心探究书艺,撰写出至今享誉海内外的书法理论巨著《广艺舟双楫》,对中国书法碑学研究和推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善作擘窠大字,碑帖兼融,写出浑厚大气、风格独特的“康体”。康有为的小行书亦写得体势开张。康体书法有两大特色是最值得称美的:一是圆笔,二是大器。
康氏大力提倡学北碑,他指出“书法之炒,全在运笔”,在创作实践上纯用圆笔。以圆笔作碑体,其来由有二:一是运帖入碑,这种圆笔,传自他的老师朱次琦,也是帖派书家的老本领;二是取自少数的圆笔碑刻,他所推崇的摩崖石刻《石门铭》正是魏人圆笔的典范。以圆笔作碑,消除了北碑中习见的干硬板滞的缺点,笔势更显得灵动开张。
康有为的门生梁启超、徐悲鸿、刘海粟和萧娴等,都追随先生从碑版中寻找到新的艺术源泉和养分,并通过各自的艺术修为和艺术创造,在继承发展碑学和“康体”书法中各有所成。而李瑞清、曾熙、于右任等人在康有为碑学思想影响下,集多家大成,作品不拘一格,超然脱俗。
作为康有为先生的故乡,丹灶的书法传承有着良好的民间基础,群众书法活动蔚然成风,书法爱好者遍布全镇。
PART.02
苏村拜斗(民俗)
在南海区丹灶镇银河苏村经济社,流传着一项独特的习俗“拜斗”活动,每年都吸引周边过千名市民参加。
苏村历史悠久,人地杰灵,是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的家乡。公元1131年,为避天灾地劫,由贡生罗贵申报朝廷苏怀远任先锋,赠“武功首弟”令旗,金斗一个,带领珠玑巷三十三姓97户人家集体南迁,率先在西樵山上游南海古银河两岸定居(即现时的苏村天后庙附近),开村建业。
“斗”是古代的吉祥物,是古代市制容量单位,是量粮的器具,岭南人通常习惯用圆形八字斗,用杉木做成,颜色为红色,并视其为神圣物,是上天赐给民间的如意吉祥斗,象征家庭幸福,睦族和谐,乡间友爱,五谷丰登,如意吉祥,财源广进。
相传苏村开村先祖苏怀远号召先民努力开枝散叶,去各地开拓发展,并且训话:“你们空手去哪有饭吃,乞食都要有只兜”,“搵食行远点,带只斗”。所以流传至今,苏村家家户户都保传有一只斗。日常用斗来装米,凡有婚嫁喜事,新居入伙都用斗盛放好意头的物品敬神,供奉祖先,希望保佑平安,带来好运。“拜斗”拜的就是每家每户的“斗”。
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当年开村时带的金斗和先祖苏怀远,感恩先祖恩德,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九日,四面八方的村民自发地聚集到苏村天后庙,将耕种的粮食蔬菜等捐出,善心人捐资行善,村民们自行组织齐齐动手煮斋饭,用斋饭敬神,饭后集中到天后庙前广场,于广场中间放置一个“金斗”,村民们手持生菜和风车等物,围绕金斗转运祈福。
“食斋”是苏村人忆苦思甜,不忘先祖沿北江南下,历尽艰辛、风餐露宿,粮食用尽后食野果、野菜充饥,开拓南海建设岭南的初心。
“拜斗转运”是祈求天调雨顺、五谷丰登、斗转星(腥)移、转高时运、心想事成,展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苏村拜斗活动已近九百年历史,通过这一传统活动,凝聚民心、积德行善、救世济民,传承和发扬苏村历史文化,告诫子孙后代要珍惜现时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美好生活。
为进一步提升丹灶镇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留住和吸引更多新兴产业青年人才到丹灶工作生活,3月23日,新兴产业青年调研座谈会(仙湖氢谷片区)在澹如书屋召开,了解青年人才的发展需求,做好青年人才的服务工作,助力丹灶镇积极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
近年来,丹灶坚守产业为根、创新为魂,高起点打造48平方公里的仙湖氢谷,高标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氢能产业发展走在全国最前列,引进百亿级央企国家电投华南氢能产业基地项目落户丹灶,仙湖实验室积极对接大院大所,汇聚一大批“翘楚”平台项目、院士项目、省市区人才团队项目,打造了丹灶人才聚集新高地,使得一批高端创新青年人才相继落户。
青年人才是决定一个地区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如何吸引青年人才、发挥青年力量,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永恒命题。2022年,丹灶镇提出要奋力建设大湾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标杆镇,打造年轻有为的现代化活力新丹灶。座谈会聚焦新兴产业青年人才所想所需,参会人员围绕交通住宿、医疗社保、子女教育、生活配套、娱乐休闲、婚恋交友等方面各抒己见,并就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谈认识、提建议。
“丹灶很多地方都存在乘坐公交车难的问题,现有公交车的次数频率不够,路线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希望能够增设直达佛山西站、桂城、禅城等公交路线,以满足青年人的出行需求。”“吸引更多青年人扎根丹灶,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仙湖附近的商业配套较少,青年人购物娱乐不方便,每次都要去很远的地方消费。”“建议关注青年人才的职业发展,引进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丹灶镇党委副书记冼增强认真听取发言,不时与大家深入交流,现场气氛活跃。冼增强要求有关部门将此次座谈会的内容及时整理、认真研究,切实做好青年人才的发展保障服务。
“希望大家多给政府一些意见和建议,我们将逐步把丹灶打造成大家都喜欢的地方。”冼增强表示,把青年人才留下来,企业才有未来,一个地方才有未来。接下来,丹灶镇将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积极推动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与企业一起形成合力,根据青年所需,提供丹灶所能,为丹灶新兴产业青年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确保青年人才引得进来、留得下来、干得下去。
本次系列调研由丹灶镇委党校、党建办(人才办)、经发办、人社分局、团镇委、宣文办等部门联合策划,本周还将继续组织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大金智地、华南五金产业基地等片区的企业青年代表或管理人员座谈,并同时向企业、院校发放《新兴产业青年调研问卷》,为建设大湾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标杆镇、打造年轻有为的现代化活力新丹灶提供决策依据。
近年来,丹灶镇坚持党管人才,建立三级联动的人才服务机制,以高质量人才服务吸引、留住人才,向人才提供6大类85项业务的咨询、指引、协办、代办等“保姆式”服务,统一承接优秀人才认定、人才津补贴、人才落户、人才创业项目等各类需求。座谈会当天还邀请了南海区专职人才客户经理做人才政策宣讲,为企业深入解读人才政策,提高人才政策知晓度,助力企业做好人才管理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
佛北战新,创新梦想。一起解读万亿佛山的新战略。今日我们同大家点评的是佛北战新产业园中的一个网红镇街,三水芦苞。
早几年热播的《十二道锋味》节目,将芦苞的长岐古村带进全国观众视线,芦苞一时声名在外,还常年吸引一批批全国顶尖级书画家过来写生创作。芦苞,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因为这里有诗和远方。
800多年前,著名诗人杨万里行经芦苞时,就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而800年后的今天,千年古镇芦苞也迎来了一次自己做作者的机会。
在佛北九镇街中,芦苞的“王牌”是什么?那一定是“环境留人”,在佛北战新产业园中创造向往的生活。
北江边上的芦苞,不但有着著名的古建筑胥江祖庙,有长岐、独树岗等历史文化名村,有芦苞温泉、芦苞涌花海等绝美景观,还有芦苞腊味、鱼干、臭屁醋、河鲜等众多美食……
这么多得天独厚的资源,都是芦苞在佛北片区中错位发展的优势所在。芦苞已经提前做好了起跑的准备,提出要一边依托先天历史禀赋打造文旅产业战场,一边在新增工业用地、盘活低效用地上下功夫,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战场,全力将芦苞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打造成为佛北战新产业园的拓展区。
未来,以“文旅+装备制造”建设“双发展战场”的美丽芦苞,定能成为佛北战新产业园奋斗者的向往所在。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