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生菜会
生菜会是南海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庙会活动,在古南海地区广泛传播,而以南海区狮山镇的官窑生菜会最富地方特色。相传,官窑生菜会是依“凤山古庙”而形成的庙会习俗,其起于明、盛于清并延续至今,清宣统庚戌年(1910年)续修的《南海县志》中称其“游人之多,可与悦城之龙母诞,波罗之南海神诞,鼎足而三”。
旧时,官窑生菜会会期自农历正月廿三至正月廿七日,共五天。自农历正月初十开始,凤山古庙前就开始搭建戏棚狮台,并广邀戏班;至正月廿三开演大戏、唱八音、舞狮子、演武技、游神等;正月廿六为“观音开库日”,各地信众齐集凤山古庙借库、还库,拜祭观音后到古庙后“摸仔岩”摸取螺蚬祈求生儿育女,并到庙后空地的生菜档摊吃生菜包,以取其“包生”之意。吃生菜包讲究席地而坐,将生菜洗净剥开,搭配的几种风味小菜也各有寓意,如酸菜炒蚬肉取子孙显达之意,茨菇煮猪肉寄寓生个胖男孩,粉丝虾米则有长命富贵之意。当地人认为生菜会之日吃生菜包,可一年顺景、生龙活虎、人财两旺。
游神和抢花炮是官窑生菜会高潮,是日主事者组织村民抬着天后、观音、北帝、财神等神祗行宫出游,队伍扛幡、持牌,以头锣开道,沿途供人膜拜,万人空巷。正月廿七按例大烧神炮,此炮大如竹筒,腰间系铜圈,炮响圈飞,直冲云霄,抢炮者组织精壮队伍,有计划、有指挥,抢夺传接有序,互相呼应,高声吆喝,志在必得。旧习连放六炮,分别称头炮、二炮、三炮、闰三炮、四炮、五炮,其中以闰三炮为贵,又名“丁财炮”。
官窑生菜会的历史悠远,形式古朴,气氛热闹,寄寓着当地群众迎春纳福,求生气、求子求财等美好愿望,对增强了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凝聚民心,建设和谐社会有独特的价值;官窑生菜会扎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文化传统,是岭南民俗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之一,为研究岭南地区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活态的标本。
新中国建国后,官窑生菜会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后虽得以恢复,但有些传统习俗已经失传,而且年轻人多官窑生菜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等了解不够,其传承与保护仍面临不少问题,急需相关部门加以关注与重视。
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柒伍柒科技有限公司中心区域,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路畅达的交通条件,使石湾成为我国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
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名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公仔”陶塑技艺按实物形态可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类。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精华,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味,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其制作工艺有构思创作、泥料炼制、成形、装饰、上釉、龙窑煅烧6个环节,其中煅烧的火候全凭师傅的心得体会。龙窑的上中下有高中低三种火,分别用于移动烧制物品的不同部位,技艺娴熟的工匠才能把握。
石湾陶塑技艺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石湾东汉墓出土的陶器可见其艺术雏形。石湾陶塑技艺的发展大致可分4个时期,唐至明以前为形成发展期,明清时期为鼎盛期,民国时期为低谷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为全盛创新期。当代石湾陶塑名家中,以刘佳、庄家、刘泽棉、廖雄标等为代表。
石湾陶塑技艺发展到现在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现实的生存环境令年轻人难以把这门技艺当成终身职业。在此情势下,石湾陶塑技艺中注入了大量外来元素,传统技艺难以保存,急需保护。
石湾陶塑技艺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