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乐平:扛旗争先打造大平台,冲锋在前筑强大产业
2023年三水如何开新局,千亿大镇乐平率先作答。
1月13日,三水区乐平镇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大会将听取并审议2023年乐平镇政府工作报告,总结过去一年成就,并对新一年工作任务进行谋划部署。在此前一天,三水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会议议程胜利闭幕。
落实好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最好的办法就是干字当头、落在实处。乐平镇委副书记、镇长罗杰成表示,作为三水的工业强镇,在开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中,乐平镇将扛旗争先、冲锋在前,坚持制造业当家,打造大平台培育大项目挺起大产业“脊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的产业强镇。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新的一年,乐平镇正以全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推动各领域实现新发展,以新气象、新作为奋力夺取新年开门红。
产业兴镇
为制造业当家奠实底气
岁末年初,万物已是蛰伏冬藏。在乐平镇却是生机勃勃,上演着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总投资100亿元的朗华工业供应链智慧科技园项目正在进行综合楼地块桩基工程;邦普循环全球研发中心与创新总部建设项目现场,两栋主体建筑载体拔地而起……
一幕幕火热的产业项目建设场景,折射出乐平镇坚持制造业当家,以实体经济为本推动更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乐平镇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工业投资增长7.8%,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9.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67%。
而从招商引资更能直观发现,落地乐平的产业项目不仅有补链、延链的优质项目,更有前景好、潜力足的新兴产业。去年,乐平镇引进朗华、金佳祺、五全、佐尔等24个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近200亿元,增长21%。
为积极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乐平镇全力盘活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全力支持制造业发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去年,乐平镇提前完成三年3200亩低效用地改造提升任务,出让工业用地约1200亩,14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动工建设,完成投资额35.8亿元、超年度计划115%。
项目招引、基础设施建设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刷新进度,得益于乐平镇以雄厚的产业基础、优越的区位优势深度参与三水、佛山、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省的分工合作,聚力打造一系列产业园区,以大平台承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去年以来,上级支持乐平建设佛北城市副中心、佛北战新产业园、佛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南三特色产业园区等重大部署,让乐平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中,大同湖片区8.13平方公里范围明确为佛北战新产业园起步区,佛高区三水园南部片区超7700亩空间纳入佛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大同湖科技产业园3485亩范围选定为南三结对紧密协作共建专业分园起步区。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打造高水平大平台,更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重大机遇面前,乐平镇持续优化园区布局,增强园区配套,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助力制造业产业集聚、迈向高质量发展。
面向新一年更高质量发展,乐平有底气。罗杰成表示,新一年乐平镇将坚持制造业当家,开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局面,聚焦“3+2”产业集群开展精准化、专业化招商,以招大引强积蓄发展“活水”,壮大支柱产业集群;把握佛北新一轮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契机,高水平做好产业规划,打造生态环境友好、生活宜居共享、生产智造发展、产城高度融合的3.0升级版园区。
改革赋能
全链条激发发展新动力
乐平镇通过壮大支柱产业集群、加速产业园区升级夯实制造业当家本领,既是立足自身制造业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精准战略,更是对三水区两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三水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乐平镇着墨颇多,提出乐平大同湖科技产业园要高标准推进园区生态环境提质,加快生态廊道、水系连通等工程建设;佛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要提速基础设施建设,乐平加快园区路网建设,开发储备超900亩产业用地……
打造大产业大平台,乐平有基础。三水工业园区的发展史便发轫于乐平镇,从2003年只有约2平方公里启动开发面积的镇级工业园蝶变为佛山国家高新区三水园,并在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孕育出千亿级“国字号”产业园区。
作为产业重镇、佛山国家高新区三水园的所在地,乐平是三水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全镇聚集了超千家制造业企业,更有一批龙头企业在此持续增资扩产实现做大做强。
去年,乐平镇9家企业上榜省制造业企业500强,占全区近六成,兴发铝业、邦普循环年营收超100亿元。“数智化”转型成效更是位居全市前列,新增4家市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9个示范车间,2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
乐平不仅产业动能澎湃,科创气质也越来越足。去年,乐平新增高企46家,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淼城创客空间获评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恒力泰等3家企业跻身知识产权“国家队”;日丰等5家企业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52家企业入库市专精特新企业,葆德科技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
“老朋友”越做越好,“新朋友”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乐平持续引进培育一批“叫得响”的企业,让一批成长性好、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高的“专精特新”企业,延链补链强链,形成集群效应。
越来越多企业投出信任票的背后,是乐平镇在各领域推动改革赋能的成效。去年,乐平镇成立工程建设项目代办服务专班,为41个重大项目提供代办服务。此外,乐平镇创新性地依托国资国企平台力量,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招商引资及企业服务专业化队伍,一套贯穿“招引、决策、落地、投产、达产”全流程的闭环管家式服务管理机制应运而生。
“在乐平镇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为我们企业发展坚定了信心。”邦普循环佛山基地总经理王英男说,邦普在乐平投资建设了三期项目,得益于政府前置介入、联动配合,实现提前投产,大大节省了企业宝贵的时间成本。
罗杰成表示,新的一年,乐平镇将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推动营商环境改革落地落实,推行企业办事“一照通行、一网通办、一件事主题办”,升级完善“管家式”服务措施,持续做好“一对一”帮办代办服务,全链条全方位激发发展新动力,让更多企业在乐平镇实现做大做强。
配套升级
城乡融合区域协调美美与共
2022年,既是乐平高质量“长跑”的平稳启程,更是补短板、强弱项的“冲刺快跑”。佛北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拉开,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日趋完善,交通条件日益通达,人才资源不断聚集,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去年,乐平镇累计投入民生资金4.2亿元聚力增进民生福祉,高质量完成打造舒适课堂等“十件民生实事”;乐平镇人民医院新增体检科、口腔科等科室,与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启动“二甲”医院创建工作;乐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推动“救助+慈善”相衔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日前,“乐享振兴 锦绣迎春”2023年三水区乐平镇乡村振兴成果展示暨迎春花市开幕活动举行。活动中,乐平大旗头大湾区草莓产业园开门迎客,年味花市缤纷呈现,凝聚了乐平镇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优质配套促进城乡融合的成果。
同时,活动对三水区美丽宜居村、三水区特色精品村进行表彰以及颁发三水区乐平镇人居环境整治突出贡献奖等奖项,全面展示乡村振兴阶段性建设成效,展现乐平镇乡村振兴新风貌,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
罗杰成介绍,接下来乐平镇仍将在增强城镇配套和改善民生问题上持续发力。一方面是推动嘉洲广场、宏创广场加快投入使用,完善城市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其中嘉洲广场计划今年3月开业,宏创广场计划今年5月完工,进一步提速商业配套建设。另一方面是加快推动佛高区三水园工人文化宫建设,尽快迁入图书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功能分区,计划今年3月完成布展并投入使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在民生事业方面,乐平镇将大力支持医疗事业发展,全力支持和助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附属乐平医院创“二甲”工作,协助上级推动三水分院扩园建设;优化教育供给,加快推动三水区科创实验学校建设,为辖区乃至全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次第开花。从千亿产业大镇,再到佛北城市副中心,这个承载着乐平人民发展理想的镇域,蓄势腾飞正当时。新的一年,乐平镇将更令人期待。
第五章 天地
1.天地虽大
【原文】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解释】天地虽大,其化均也。前面一章末尾讲到天道和人道,紧接着下来的三章就讲天地、天道和天运,环环相扣。庄子的文章浑如天成。天地虽然广大,然而其化育万物的恩德是均等的,不会刻意偏爱某一物,也不会刻意厌恶某一物。《道德经》中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万物虽然众多,似乎很烦乱,可是不要担心如何治理,都可以归于一道。天地不会据为己有,而是各得其所,自得其治。万物的根本主人是天道,然而天道并不有为地治理万物。
人卒虽众,其主君也。百姓虽然众多,然而其主人是君主。君主必须要具有天德,方能成为天之子。天子只是无为而治理天下,使得百姓各得其所,安居其本来的德性,不要使得德性迁移。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君主之所以成为君主,根本的原因在于恢复了本有的德性,发明了本有的明德,如此才能称之为天子。而君主的德性是由上天赋予的。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所以说,远古的君主治理天下,只是无为而治罢了,自己恢复自己本有的天德,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罢了。无为无欲,百姓乐于亲近归附,如同众星捧月一样,自然围绕在周围。
2.以道观言
【原文】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下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解释】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前面讲如果没有得道,办理许多事情很难成功。反过来讲,如果得道了,许多事情就很容易办了。孙武得道,所以无往而不胜,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如果以道来观君主名分,名正而言顺,君主归于正位。君主之位的传承,“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这是西周以来关于继承制度的规定。这是天经地义的,如果不这样做,名不正言不顺,就会出现动乱了。
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来观君臣的职分,就可以明了。君臣互为阴阳。君尚无为,而臣尚有为,不可以推辞,不可以不作为。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如果互相阻碍就不行了。君主如果连臣下的工作都去做了,就无法关注更重要的事情了。治身如同治国,心如同君主,而五官如同臣下。五官的欲望如果遮蔽心了,就无法有良知了。所以阳明先生教我们致良知的功夫。
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观官吏的才能,而天下的官吏就能够各司其职。天下万物都有其本性,有些会偏于热,有些会偏于寒。比如附子生长在极寒之地,所以大热而且有毒。可以用为中药材,驱寒效果很好,但是千万要会用才可以。万物这些偏的性能,可以辅佐人体之偏。官吏如同药材,如果其才能胜任一个县,就任用其管理一个县,称之为知县。古代的官名起得特别好,如果不能知自己,如何能够知一个县,如果不能知一个县,如何能够治理得好呢?如果一个人能够知晓自己,那就是知己,也许遇见一个人,比你自己还要清楚你自己。
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以道来观万物,万物无不齐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物必有一理。一个原子也是一个小宇宙,有自己的时空参照系。以地球为参照系也可以,以太阳为参照系也可以。如此看来,地心说没有错,日心说也没有错。当然如果固执地认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这就不对了。我们可以选择任意一物为参照系的中心。霍金最近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故通于天下者,德也。所以贯通天地人的是天德。道为万物共通之太极,而德为万物各自之太极。在人有德性,在地有厚德,在天有天德。什么是道呢?道字里面是一个首,下面是走,也就是走到路起始的地方,也就是心路起始的地方,也就是不忘初心。万事万物起始的地方,称之为道,这是万事万物所共通的。而德是从每一个具体事物的角度去看的,从每个人的角度去看的。每个人原本都有光明的德性,只是被物欲所遮蔽罢了。
行于万物者,道也。行迹存在于天下万物之中的是道。庄子甚至说,道在屎尿。阳明先生格竹子,竹子有竹子的天理。公孙龙讲白马非马,讲离坚白,这是讲石头和马的天理。文以载道,甚至文字中也有道的行迹,而庄子这部经典字字珠玑,都是载道的文字。
上治人者,事也。在上位的人治理百姓,凭借的是礼乐和刑罚诸事。前一章节,庄子从无为讲到有为,纠正了无为之偏。春秋战国乱世,即使庄子大声疾呼,也如同闹市中人语,飞瀑下鱼鸣,哪有多少人能够听得进去呢?
能有所艺者,技也。能够有所擅长的,是技巧。古代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授业就是传授技艺,谋生的技巧。君子有六艺,然而如果不能上达于道,六艺也无法做到极其精湛。某方面技艺如果能够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往往这个人已经得道了。比如清代乾隆御医黄元御,因为注伤寒论而得道。
技兼于事。技巧必须兼于一事,如果离开事务来谈技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如木工的技巧,离开治木这事来谈,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事兼于义。前面讲上位治理百姓,用礼乐和刑罚诸事。还讲了君臣之义。礼乐和刑罚诸事,不可以不兼考虑君臣之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此执行礼法,天下才能够信服。
义兼于德。讲君臣之义,不可以不兼考虑君臣之德。君尚无为,而臣尚有为。作为君主,需要恢复本有光明的明德。君主需要有宽宏大度,礼贤下士之德。臣下需要有忠君爱国之德。如此均有君道,臣有臣道,君臣之义才可以明。
德兼于道。讲万物各自的德性,不可以不兼考虑道。道为万物共通的东西,而德为万物各自的东西。道和德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了,这里就不再讲了。
道兼于天。讲万物共通的道,不能不讲天。所以此篇文章的名字称之为天地。前面有讲天道和人道。天道无为,而人道有为。天道和人道还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讲道,不可以不考虑天。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所以说,古代畜养天下的人,称之为天子。无欲而天下自足,君主如果多欲,就会扰乱天下人心了。无为而万物自化。天子处于渊深静定当中,富有盛德,而百姓自然安定。大道对于天下的人,如同天放,不会像放牛一样,还要鼻子上拴绳子。
《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记》是书名,为老子所作。看来庄子以老子为师。如果能够通于一,万事都已经完成了,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孔子也讲一以贯之。汉字特别神奇,是全息的,一个字可以载道,一句话也可以载道。如果能够把一给讲清楚,也就能够把道给讲清楚了。一心可以分出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未发,可以称之为中,可以称之为一。如果一心念佛号,也可以归于静定,回归于未发之中。如果能够做到无心,鬼神都可以宾服了。所谓无心是指无有妄心妄念。如果能够做到归于静定,就不会心猿意马了。所谓的鬼是心鬼,如果贪图财富,贪就是一鬼;如果嫉妒别人,嗔恨就是一鬼。凝神可以聚气,聚气可以归于精。所以说,老子所说,并非虚言。
3.万物一府
【原文】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解释】夫子曰。夫子是指老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前面引用了老子的《记》。接下来很连贯地引用了老子所说的话。
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道生天地,天覆地载万物,可以说道比天地还要大,洋洋洒洒不知道有多大!大道如同宽阔的大马路,是特别容易见,特别容易行的,只是世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罢了。《道德经》中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君子不可以不摒弃杂念,摒弃妄心,归于真心。只有如此,才可以得道,才能称之为君子。刳心,是剖开心,挖开心。这里并不是说真的要挖心,而是说要把妄念给清除干净。
无为为之之谓天。君子无为而为之,可以称之为顺天而为,如此君子顺应天道而无为。君子如果刻意有为,就会扰乱百姓的心。
无为言之之谓德。君子富有盛德,行不言之教,所以无为无言而能感化百姓,称之为德。
爱人利物之谓仁。君子爱人如己,利养万物,而不会过度地取之于民,与民争利。如此可以称之为仁。不会过度地捕捉野兽,前面讲到如果使得野兽离散,就会影响到花鸟了。网开一面这个成语是讲关于商代得道天子成汤的故事。商汤散步时,看到一个人在野外四面张网捕鸟,还祈祷说:“无论从哪里来的鸟都能进入我的网。”商汤对捕鸟人说:“哎呀,太残忍了,鸟儿恐怕被你捕光了。”说罢,便拆掉三面的网。并小声祷告:“鸟儿啊,你们愿左飞就往左飞,愿右飞就往右飞,实在不想活了,就进入网里来吧!”
不同同之之谓大。君子能够使得不同的万物归于同,可以称之为大。天地万物本来就是同为一体,称之为大同。并非万物不同,而是人无大心。如果人有大心,万物就归于一体了。一物必有一理,天底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物。所以一物必定异于一物,虽然看似相同,实则不同。不同肤色不同民族如果能够归于大同,和谐相处,亲如一家,如此可以称之为大。
行不崖异之谓宽。君子之行不会特立独行,不会特别突出而与众不同,称之为宽。君子能够宽以待人。心宽行才可以宽。心地狭小就不能称之为宽。《道德经》中讲,和其光,同其尘。崖异,突出而不同。
有万不同之谓富。君子能够包容不同的万物,包容不同的人,称之为富有。
故执德之谓纪。所以说,如果能够执持天德,可以为天地万物的纲纪。《中庸》中讲,率性之谓道。以德性为天地万物,为百姓的统率,为天地万物的纲纪,如此可以称之为道。当然这个德性是万物各自的德性,百姓各自本有的德性。让百姓安于本有德性,勿使得迁移,这就是纲纪了。
德成之谓立。功德有成,可以称之为立。古人讲,立功立德立言,这里是讲立德。阳明先生可谓是古今以来这三者做得最好的人了。德立而根本就正了。立定就不会容易迁移改变了。
循于道之谓备。如果能够顺应大道,就能够做到完备了。自性本心即是道,自性具足一切,可以说是圆融通达的,是很完备的。如果得道了,就自给自足了,就能够安贫乐道,不向外求什么了。数学里有一个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数学也只是一种形式系统罢了,只是载道的工具罢了。数学的形式系统有自己的时空,也是一个小宇宙。科学家总是从这个命题,不断地进行逻辑推演另外一个命题。如同用谎言来验证谎言。撒了一个谎,就要用一百个谎言来圆。可是总有些命题,无法证明真,也无法证明伪。正如人生如一场大梦,我们在梦中说梦,如何能够证明我们是在大梦中呢?这是无法证明真,也无法证明伪的,只有亲自印证了,才可以的。即使亲自印证了,跟别人说,别人也不信的。
不以物挫志之谓完。不以物欲挫伤志向,伤害德性,如此可以称之为完全了。前面讲备,这里讲完,合称完备。
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君子明白了这十个道理,如德、宽和富等,就能够包容万事,如此心就大了。什么是大心呢?相对小心而言,相对心地狭小而言。大心是天地万物同为一体的心。德性就很充沛了,万物就归之,百姓也归之了。韬,是包藏,包容;沛是充沛的样子。
若然者,藏金于山。如果能够如此,就可以藏金回归于山了。世人千方百计在山里去淘金,而圣人是相反的,不贵难得之货。金子的本性本来就是该藏于山的,只是由于世人贪婪挖掘出来,就破坏环境了。世人不知真金就在自己本性当中。世人贪婪地挖掘地球,不光是把金挖掘出来,而是把火也挖掘出来,搞得金木水火土失调了,本来五行是和谐的,如此就乱了。比如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真火,藏在地底下。可是世人却挖掘出来,使得地球虚火浮越,有了厄尔尼诺现象。人的肾中藏有真火,如果太过纵欲,就会虚火浮越,人就会折寿了。
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圣人把珠宝归藏于深渊之中。世人总是到大海,深渊中去挖掘珠宝,这些东西本来就该呆在深渊之中。如果出现在世上,世人贪爱,就会不择手段去谋求。圣人不以货财为利,不接近富贵。《道德经》中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不乐寿,不哀夭。圣人不以长寿而乐,不以夭折而哀伤。圣人已经摆脱生死的束缚了,进入不生不死的大道之乡了。
不荣通,不丑穷。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困为丑。圣人已经得道了,能够安贫乐道,知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有位得道高人曾经说过:世人是最弱智的,其实有一种办法能够使得世人很少生病,能够长寿,能够保持年轻,可是世人却不懂得去追求。
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圣人不会获取整个世上的利益为自己所私有;也不会以当侯王统治天下为显贵,不想炫耀自己的功德。
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地位如同侯王那样显赫就会彰明,然而又有什么用呢?天地万物本来都同为一体,都会回归于一。本来并无生无死,生死都没有什么分别。贵贱存乎位,并不是侯王有多珍贵,而是所在的位子的高贵。上至侯王,下至黎民,每个人本来德性都是相同的。
4.不考不鸣
【原文】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
【解释】夫子指的是老子,老子接着跟我们讲道。下面所讲的内容都是圣人老子所讲。
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大道安定,像渊深的潭水;大道无形,清澈得像潺潺的流水。大道无形无相,渊深寂寞。漻,清澈的样子。
金石不得,无以鸣。前面讲道,马上讲金石。如果金石不得道,就不能鸣响了。古人使用金石来制作乐器。一物必有一理,金石也必有天理。大道的行迹存在于万事万物。不仅仅是金石有道,月亮、石头、白马和花朵等无不有道。公孙龙谈白马非马,无非向世人开示大道之妙;谈鸡有三条腿,无非也是说道;谈石头的白和坚,无非是讲道。
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所以说,金石本来有声,可是如果不敲打也是不会鸣响的。苏东坡有一首琴诗:如果琴上有琴声,为何放在匣子里又不会自己鸣;如果手指上有琴声,为什么不在手指上听呢?手指对应于心,而琴对应于万物实相。只有心和万物的实相触碰在一起,才会产生万事万物。只有手指触碰琴弦的一瞬间,才能创造出美丽的琴声。琴声如梦如幻,对应着万事万物。爱因斯坦思考月亮的道理思考了几十年,如果去看月亮的一瞬间,心和月亮实相共同作用而创造了月亮这个现象实体。庄子前面讲过风出大树的公案。风对应于心;大树的万种孔窍对应于实相;万种声响对应于万事万物。只有风吹大树的时候才能发出万种声响,树欲静而风不止,是心动而不是大树动。
万物孰能定之!如果不是大道能定万物之理,又有谁能够定呢!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具有王德的人,真正的天子,只是怀素而行,以通晓世事为耻辱。黄石公传《素书》于张良,张良凭着这部书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由于大素不素,所以本书定名为《庄子素解》,以此明志。具备天子之德的人,立足于本原。什么是本原呢?所谓本原就是本心自性。本心即是道,自性即是道。如果能够立足于道,足不出户而能知天下事。并不是走得越远,看见越多,知道就越广。《道德经》中讲: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王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顿悟而得道,并在四书五经中找到印证了。对于得道的人,恢复本有良知良能,似乎料事如神,只不过是人人都具有的能力罢了。
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所以说天子的德性广大,无所不包。其心志的显露,是由于外物的感应所引起。前面有讲金石如果不敲打,也不会发出声音。意上面是音,下面是心,为心之响。心不被外物所采,也不会有感应。眼睛去看石头的实相,一瞬间就创造了石头的白。眼睛去摸石头的实相,一瞬间就创造了石头的坚。圣人的心如同明镜,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不将不迎。
故形非道不生。所以说万事万物的形体,如果不是道,是无以生的。如果明道了,才明白万事万物如何生。现代科学发现了许多的基本粒子,例如中微子,电子等。然而这些粒子只不过是观测的一瞬间所创造出来的现象罢了。测量中微子的实相的时候,一瞬间创造出了中微子这个现象实体。当今世界已经发现了中微子有三种震荡方式,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每次观测的时候,观测者和外在观测条件不同,所以就创造出了三种震荡方式。也许以后还会发现有其它的震荡方式。然而中微子的实相只有一个。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中微子震荡之谜。例如电子的实相只有一个,观测的同时创造了左旋和右旋两种状态。
生非德不明。道生万物,而如果无德性就不行了,就不能够显明。每个人都有本有的光明德性,如果不恢复这个,德性是不会发出光明的。
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所以说寡欲守中,保存形体而穷尽天年;恢复树立自己本有的明德,还要帮助百姓去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如此明明德于天下,大道就发明了;这难道不是具备王德的人所做的事情吗!
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天子之德性何其宽广!忽然出于心,只是无心应物罢了;勃然而动,并非有为而动心,而是应物而动罢了。如同明镜一样,明镜之光忽然出,只是由于为了应外物;明镜并非刻意动,其实放在那里一动不动,只是影子在动罢了。万物随之而出入,随之而动罢了!
此谓王德之人。如果能够如此,可以称之为具备王德的人。具备王德的人恢复了本有的光明德性,仁爱天地万物,仁爱百姓。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大道无形,看它的时候,似乎昏暗不明的样子,很难见道。古人特别尊师重道。明代岭南理学大师陈白沙得道后,在广东江门筑钓鱼台而传道。弟子湛若水为了表达拜师求道的决心,决议不去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能够有得道的善知识指引,更容易见道,当然也要看自己的根器如何。大道无声,听大道可是似乎也听不见。正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冥冥之中,独见晓焉。虽然昏暗不明,但是冥冥之中,却唯独能够看到一丝亮光。每个人的本心如同生锈的铜镜。有些地方遮蔽得不太厚,如果沿着这个地方专一精深地打磨,做致良知的功夫,就可能看到一丝亮光。哪怕一丝亮光,这也可以给修道的人无比的信心。因为见到了心性的光芒,称之为明心见性,也可以说是得道了。
无声之中,独闻和焉。虽然大道无声,但是一片寂静中,似乎能够听到有应和声。这个声音并非是我在的声音,而是能够听到自身的心声。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所以说,大道隐藏得很深邃,不容易得道。可是如果能够得道,就能够主宰万物了。实际上并非主宰万物,而是主宰自己的心,万法唯心造。深之又深的功夫,讲得很形象。阳明先生致良知的功夫,也是要专一而精深。如果不能专一,也就无法做到精深。在这个地方打磨一阵,换一个地方又试一下,如此无法精深。如果不能精深,就不能打通锈迹。
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如果能够凝神就能够聚气,聚气就能够生精。如果能够使得神定了,不心猿意马,如此就能够进入精深的状态了。在佛山仁寿寺里写着这样一句禅语:念一声阿弥陀佛,即是无上甚深禅。
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道即是心。所以本心与万物对接,虽然虚心应物,然而虚而不虚,能够供应万物求取。物来则应,物去不留。西施照了,就是西施的影像;东施照了,就是东施的影像。不会评价美丑。有时驰骋不停,心猿意马;有时又能够聚集归于虚无的归宿,归于寂静的大道之乡。
大小、长短、修远。不管万物是大小、长短还是深远,都能够归于一,归于寂静虚无。正所谓万法唯心造。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心的叩响,如同金石一般,需要敲击才能发出鸣响。李连杰主演的《太极张三丰》的片头歌曲唱道:“不慢也不快,没有胜又何来败;没有动,哪有静。”没有大,哪有小;没有长,哪有短;没有近,哪有远。《道德经》中讲,高下相顷,难易相成。大小只是现象实体罢了,实相是无大无小的;长短和远近都是现象实体。相对论中,物体长度会随着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质量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如此看来质量也和观测者有关,与心有关。
5.寻找玄珠
【原文】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解释】黄帝到赤水的北岸游览,登上昆仑山向南方眺望,回来的时候,把玄珠遗失了。玄珠用来比喻妙道。正如佛经用摩尼宝珠比喻无上道。
使知索之而不得。黄帝派知这个人去寻找玄珠,可是找不到。知代表着智巧。即使学富五车,未必能够得道。王阳明有一次会见了许多博学的长者,聊完以后大发感慨。《道德经》中讲,博者不知,知者不博。博闻多识未必就得道了。阿难以博闻强记而著称,可是他却差点因为没有能够得道,不能加入佛经集结的僧团,后来精进而得道才有机会加入了。
使离朱索之而不得。黄帝派视力很好的离朱去找,可是还是找不到。真正的明,并不是目明,而是能够见到自性。离朱据说百步之外,秋毫之末这么细小的东西都能看得分明。可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他眼前放一片叶子就看不到泰山了。
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黄帝又派能言善辩的喫诟去找,还是无法找到。《道德经》中讲,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大道离语言文字相,指月之指非明月。语言文字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罢了。语言文字可以载道。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最后派象罔去找,结果找到了。象罔,取之有象,可是实则无形无相,比喻无心。大道至简,可是人心险曲,就无法找到,即使看到都看不出来。正所谓正法眼藏,骑驴找驴。
黄帝知道了,就感到很惊讶,他说道:“真是太奇怪了!居然象罔能够找到玄珠?”求道并非需要太多智巧,太多智巧就会有所知障。
6.治乱之率
【原文】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齧缺,齧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尧问于许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齧缺之为人也,聪明叡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
【解释】尧的老师是许由,许由的老师是齧缺,齧缺的老师是王倪,王倪的老师是被衣。古代的老师都以传道为第一要务,这些人都是得道的人。
尧帝向自己的老师许由请教,问道:“齧缺可以配天子之位吗?我凭借王倪总可以邀请他吧。”尧帝想着凭借老师的力量,总该可以邀请到他了吧。
许由回答道:“天下近乎岌岌可危了!”殆,近。圾,岌岌可危。
许由又说道:“齧缺的为人,虽然足够聪明睿智,办事快速敏捷,才性过人,而竟然用人的智巧改变从天承受而来的秉性。”叡知,睿智;数,急。从天而受的秉性即是德性,为了办成事而可以迁改德性,不拘一格。许由如此评判自己的老师,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许由又说道:“他很擅长如何去禁止别人犯过错,而却不知道如何使得过失不要产生,从源头上禁止。”正是由于德性迁移了,所以就有过失了。
许由又说道:“他这样难道能够与天德相配吗?难道能够配天子之位吗?他只知道乘人道而无天道了。”
许由又说道:“他方将以己身为本,而改变万物的行迹,不是使得万物各自安于自己的本性,不是使得百姓各自安于自己本有的德性。”
许由又说道:“他很崇尚智巧,为了快捷办成事情而不择手段。”前面讲了他办事高效快捷的个性。
许由又说道:“他会被绪余细小的事情所驭使。”天子尚无为,而臣下尚有为。如果被细小的事情所束缚,就无法做到无为而治了。
许由又说道:“他会被外物所拘束,被物欲所牵引。他心向外驰求,四顾四方,忙于应接外物。”絯,拘束。
许由又说道:“他做事求完美,期望事事都做得适宜,期望得到众人的认可。”
许由又说道:“他被物所化,而不能保持恒久的本性。”他从上天继承的德性发生迁移了。
许由又说道:“我讲了这么多,你看看他如何能够与天相配呢?如何能够担当天子之位呢?”
许由又说道:“虽然他不能做天子,他的德性足以成为族人的首领,可以成为一方的尊长。族人不断地聚集,族人也需要有人带领,族人有共同的祖先。虽然可以作为族人首领,但是不可以成为尊长的尊长,也就是不能成为天子。”
许由又说道:“刻意有为地治理天下,这是导致乱产生的根源。应当无为而治理天下。”《中庸》中讲率性之谓道。德性为根本,自性本心为道。
许由又说道:“多欲有为治理天下,这是臣子和百姓的祸害。如果多欲有为,就会扰乱天下人的心。”北面,指面朝北。在古代,天子面南而坐,百姓和臣下觐见天子面朝北面。这里用北面代指臣下和百姓。
许由又说道:“如此多欲治理天下,就会产生面南而坐的盗贼了。”南面是天子和诸侯王之位。前面讲田常为大盗,盗窃了齐国,连仁义也一起偷了。田常虽然南面而坐,成为诸侯王,然而却是窃国盗贼。
7.非所养德
【原文】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解释】尧帝在华地巡游。华为地名。
华地看守疆界的人看到帝君,就说道:“啊,圣人啊!请让我为圣人祝福吧。”“祝愿圣人万寿无疆。”
尧帝听了以后,婉言谢绝,他说道:“还是别了,谢谢你。”辞,是婉言谢绝。
这个人还是依旧很热情地祝福道:“祝愿圣人永远富足。”
尧帝听了以后,还是婉言谢绝,他说道:“还是别了,谢谢你。”
这个人还是不识趣,还是不依不饶地祝福道:“祝愿圣人多子多福。”
尧帝听了以后,还是婉言拒绝了,他说道:“还是别了,谢谢你。”这是世人常有的美好愿望,希望能够长寿、富贵和人丁兴旺,在春联里经常都会写“财丁兴旺”。怎么尧帝对这些都不动心呢?
这个人听了尧帝连连推辞,就觉得很纳闷了,他问道:“长寿、富足和多子,这些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为何唯独你就不想呢?”
尧帝回答道:“如果有很多的儿子,就会多了一层忧虑和恐惧;如果太过于富足,就会有太多的麻烦了;如果太过于长寿,就会受到困辱了。这三者,并不是滋养德性所需要的,所以我就推辞了。”其中滋味,只有细心品味才知晓尧帝的一片苦心。
8.修德就闲
【原文】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
【解释】封疆的人说道:“一开始我以为你是得道的圣人,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仁义的君子罢了。”
封疆的人又说道:“上天生育万民,必然会授之以一定的职分和差使。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的。虽然你多儿子,可是如果能够授之以恰当的职分,又有什么可忧惧的呢!”虽然有多个儿子,但是不废长立幼,不废嫡立庶,就不会有什么好担忧的。正所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封疆的人又说道:“你虽然富有四海,然而能够让人人分享,得到安定的生活,又会有什么麻烦事呢!”范蠡为儒商鼻祖,曾三次富甲一方,又三次散尽家财。范蠡又有多少麻烦事呢?
封疆的人又说道:“对于得道的圣人而言,如同鹌鹑那样随遇而安,居无常所;如同等待喂食的小鸟;如同飞鸟一样,不留踪迹。”彀食,等待母喂食的小鸟。指大道之母,圣人以大道为母。圣人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封疆的人又说道:“天下有道的时候,则与万物一起昌盛;天下无道的时候,则修养自己的德性罢了,就闲居隐居起来,退藏起来。”
封疆的人又说道:“如果长寿千岁,在世上呆够了,就出世去做神仙去了。”
封疆的人又说道:“乘坐白云,以白云为马,回归于天帝之乡。”天帝之乡,也就是大道之乡。大道并不遥远,在于每个人的自性本心。
封疆的人又说道:“前面所说的三种忧患,多忧惧、多麻烦事和多困辱,都不会降临在圣人身上,身体也不会遭殃,身心康泰。这样又有什么好觉得屈辱的呢!”他跟尧帝说完这番话,就扬长而去了。
尧帝跟随着他,因为这个人出言不凡,不简单,估计是隐居的得道高人,就说道:“请先生多加赐教。”
封疆的人又说道:“你还是请回去吧!”
9.后世之乱
【原文】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子高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顾。
【解释】尧帝治理天下,而伯成子高这个人被立为诸侯。前面庄子讲,都是治理天下惹的祸,天子尚无为,而不是有为治理天下。
尧帝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帝又把帝位禅让给了禹。伯成子高就辞职,不当诸侯了,归隐田园耕田种地去了。
禹帝去拜见他的时候,他正在田野耕作。
禹帝快步地走到下风向。古人特别注重礼,看禹帝特别的谦卑虔诚,愿意谦下地向他请教。下风向的位置为卑位,以示恭敬谦卑。禹帝立定之后就问道:“昔日尧帝治理天下的时候,你被立为诸侯。尧帝禅让帝位给了舜帝,舜帝禅让帝位给了我。可是你却辞官归隐,辞掉了诸侯的职位,在此耕地。请问,你这是为什么呢?”禹帝并无怪罪之意,而是谦卑地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德性不足以留下这样贤德的人才。
子高听了就回答道:“昔日尧帝治理天下的时候,不需要赏赐而百姓就能够得到劝勉,不需要刑罚而百姓就会敬畏。”
子高又说道:“作为当今天子的你,虽然有赏罚,可是百姓还是不能归于仁。百姓的德性从此就衰落了,社稷的道德从此也衰败了,刑罚从此开始设立,而且名目逐渐繁多。后世的乱从此开始了。”
子高又说道:“先生你为何不走开呢?不要在这里影响我做农活了!”阖,何不。也许不能完全归罪于禹帝吧,人心不古啊。
子高说完,就低头卖力地耕作,头也不抬一下。子高对于用赏罚治理天下,扰乱人心的做法感到不满。他这是劝诫禹帝,让他反思。俋俋,低头用力耕作的样子。
10.同于太初
【原文】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解释】泰初有无,无有无名。泰初,即是太初,宇宙未形成之初。太初的时候,只有一个无,虽然称之为无,可是无并没有一个名称,而是勉强称之为无。这个无也可以称之为道。道,也只是勉强起了个名字罢了。然而道可以分出有无,善恶,大小。这里的有无相对的有无,跟太初的无是有根本不同的。太初的无等同于道。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生一,然而虽然有一,但是万物还没有外形。一缕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就可以分出七色。这七彩斑斓的颜色对应于万物的外形。如果七色回归于一,就无色了。
物得以生,谓之德。万物得道而生,万物各自的太极,可以称之为德。大道赋予万物各自的德性,赋予百姓各自本有的光明德性。《道德经》中讲,万物得一以生。
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未有形体之前,已经有了阴阳之气的分别。然而却是无有间隔的,没有分开独立的形体,还是浑然一体的。阴阳不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此称之为命。
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大道流动而生万物,万物成了而随之同时生出理,称之为形体。留动,流动。万法唯心造,并非物动,而是心动生出万物。一物必有一理。理依存于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物和理是同时产生的,并非先产生了物,而后生出物的理。如同莲花开放一样,是花果同时的。
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形体保有至神。五脏六腑藏有至神,肝藏魂,肺藏魄。五脏六腑和合而生神灵。每一个众生都有各自的礼仪和法则,每一个众生都有上天赋予的德,称之为性,或者称之为德性。自性之中具有一切法。
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如果能够修身养性,就会回归于本有的德性,回归于本有的光明德性,进而明明德于天下。禅宗有《传灯录》,所谓传灯就是传的心灯。禅宗大师弘扬禅宗妙法,点亮世人心里的心灯,发明世人本有的明德。如果上天赋予的德性回归了,就恢复了初心,就回归了太初,就归于道了。
同乃虚,虚乃大。如果回归了本有的德性,回归了至德,就处于虚无寂静的大道之乡了。平常我们说同心同德。人人都本同有此心,本来是心心相印的。人人本来的德性都是相同的,只是由于物欲遮蔽,所以德性有所迁改罢了。如果能够回归虚无寂静之所,就有大心了。如此就能够归于大同了,归于天地万物同为一体。如此可以称之为大。
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喙,鸟嘴。合上鸟嘴巴,无声地鸣叫,如此就可以暗合于道了。天地大美而无言,沉默是金。圣人行不言之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或者也可以如此理解,鸟的鸣叫声音和鸟嘴吧一致,也就是心口一致,就可以合于道了。佛家有念佛法门,心口一致地念佛号,就可以进入静定了。如果能够合于道,就可以与天地合了。
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如果将鸟的嘴巴融合,虽然不会发出鸣叫声,声音不分明。与大道浑而为一,似乎冥合没有形迹。没有区分善恶、长短和明暗,回归于一。似乎是愚昧,似乎是昏暗不明。如此可以称之为玄德。玄德是深奥玄妙的天德,也是每个人身上本有的德性。如此就同归于大顺。顺应而回归于大道,可以称之为大顺。《道德经》中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不宰,是谓玄德。
11.忘己之人
【原文】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宇’。若是则可谓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解释】孔子向老子请教,他问道:“有人修道似乎跟大道完全背道而驰一样。常人认为是可以的,自己却认为是不可以的;常人认为是正确的,自己却认为是不正确的。”相放,相悖逆。佛陀讲,颠倒众生也是这个道理。由于人心险曲,所以看到真正的道,就颠倒了。正道会被看为是歪道,歪道被看为是正道。张果老倒骑驴,也是为了提醒世人。《道德经》中讲,不笑不足以为道。
孔子又问道:“善于辩论的人,他们说:‘像离坚白这样的公案,就好像是悬挂天宇那样显而易见’。像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圣人吗?”县,悬挂;宇,天宇。离坚白是名家公孙龙的言论。前面有探讨过离坚白,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离坚白实则是反复指明离坚白相。外离相即禅,也就是说,公孙龙反复向世人指明大道罢了。如果去仔细研究公孙龙的六个章节的书,就可以明白公孙龙的一片苦心了。可以说,公孙龙也是得道的圣人,只是抛出这样的言论,容易误导世人罢了。接下来看老子怎么评价。
老子回答道:“这只是小官吏经常地更换职事,被技艺所系累罢了。因为更换了职事,就要去学另外的一门技艺。如此就会使得形体劳累,也会使得内心惊怵。”胥,小官吏。老子所说,公孙龙只不过换汤不换药罢了,都是要讲明大道,何必还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呢?换来换去地讲,使得百姓为这么多的名目所累。
老子又说道:“善于捕捉狐狸(或竹鼠)的狗,经常被人用来打猎;身手敏捷的猕猴,经常被人从山林中抓出来。”执留,亦作“执狸”。留,也有解释为竹鼠的。猿狙,猕猴。老子虽然没有直接讲公孙龙,可是这一句已经讲完了。公孙龙属于能言善辩的,就像是猕猴一样,也许总有一天会为此惹祸的。
老子又说道:“孔丘,我只是想告诉你,你所不应该去听闻的东西,和你所不能随便说的东西。”老子苦口婆心告诫孔子。不要去被这些言论所左右,还是安心于道,处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就可以了。不要过多地说一些奇谈怪论,扰乱天下人心。虽然说百家争鸣,可是如此更加扰乱天下人心了。公孙龙曾经是孔子的弟子,传承了孔门的心法。
老子又说道:“天底下有头有脚的人,心不明,耳不聪者众多。”无心,心不明,可以称之为无心。无心是失去了本心。无耳,耳不聪,可以称之为无耳。如果像师旷那样善于音律,并不能称之为耳聪,不能称之为有耳。如果能够听闻到自己的心声,如此才能称之为耳聪。天底下这么多迷惑的人,公孙龙如此高调展示自己,会引来灾祸的。
老子又说道:“天底下有完整形体,而又能够与无形无状的大道合而为一的几乎就没有了。”普天之下,学道的人多,而得道的人如同白昼的星星一样稀少。
老子又说道:“人的行动或者静止;死亡或者生存;废黜或者兴起,这些都不是由人单单能够左右得了。”人的命运兴衰,有自己主观努力的分成,也有运气的成分。老子劝诫孔子,不要为了名利而去有为多说。
老子又说道:“倘若果真存在着什么需要治理的话,那就是在于安守自己的本来德性。忘掉外物,不被外物所束缚。忘掉上天所谓注定的归宿,还是要顺其天性而有为。不要什么都不做,该做还是要做的。如果一切都归咎于天,这是不对的。如此称之为忘己。”
老子又说道:“能够做到忘己的人,就已经入于天道了。”如果能够做到忘己,能够做到无我。已经是恢复大心了,有了大我,打破小我了。
12.自为危处
【原文】将闾葂见季彻曰:“鲁君谓葂也曰:‘请受教。’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请尝荐之。吾谓鲁君曰:‘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季彻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蜋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且若是,则其自为处危,其观台,多物将往,投迹者众。”
【解释】将闾葂见了季彻,说道:“鲁国国君对我说:‘请先生赐教。’我虽然一再推辞,可是盛情难却。我已经告诉他治国之道了,不知道说得对不对。请让我试着说给你听听。”
他接着说道:“我对鲁君是这样说的:‘务必要躬身施行恭敬和节俭,选拔出公正、忠心、没有私心的贤臣,并加以任用,如此百姓哪里敢不心服口服呢!’”辑,顺和。如此也是有为治理天下的。
季彻听了,俯身而笑道:“按照先生所言,对于帝王的德业,犹如螳螂愤怒地张开双臂,想要阻挡车轮一样,必然是不可以胜任的。”局局,俯身而笑的样子。将闾葂讲得似乎很有道理,可是为什么说不能成功呢?庄子前面已经讲了,不要有为治理天下。
季彻又说道:“假如是这样的话,则是把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不仅仅是君主危险,而且贤臣也是危险的。这样的人如同处于明处的高台之上,是人人向往的瞩目位置,也是人人所投足的地方,如此就危险了。”苌弘为了帮助周王室削弱晋国的势力,反而遭受杀戮。汉代晁错力主削弱藩王势力,发生了七王之乱,汉景帝迫于压力,腰斩了他。
13.性之自为
【原文】将闾葂覤覤然惊曰:“葂也汒若于夫子之所言矣。虽然,愿先生之言其风也。”季彻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岂兄尧、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解释】将闾葂听了以后,觉得很惊讶,就说道:“我听了先生所言,感到茫然不知所解。虽然如此,但愿听闻先生所讲的治国之道。”覤覤,惊讶的样子。汒,茫然不解的样子。风,方,治国之术,治国之道。
季彻听了,说道:“大圣人治理天下,鼓舞民心,使得回归各自本有的德性。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灭除其害人之心,归于正心。使得百姓都有志于恢复本有的德性,有志于求道。百姓只是安守其本性而已,完全不知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摇荡,鼓舞。前面庄子有讲,远古时期,社稷大治,古人在家都不知道该忙些什么,出门都没有什么地方是想去的。而后来却为了追求贤德的人,不远万里必定驱车前往。
季彻又说道:“我虽然这么说,可是你要知道先后顺序,哪个是兄,哪个是弟。岂能把尧舜教百姓移风易俗当成是兄,当成是先的;而把冥冥混沌、无知无欲当成是弟,当成是后的。”《大学》讲,知所先后,近乎道已。百姓原本的德性就是无知无欲的,只是由于失去德性了,失去道了,所以才需要尧舜的教化。然而尧舜的教化,也是有为的治理,这也并非最高明的方式。溟涬,冥冥混沌,无知无欲的样子。
季彻又说道:“想要恢复于本同的德性,可是却居心教化,有为而治,这是不对的。”每个人的心如同生锈的铜镜。铜镜原先本来都是光亮的,只是后来被锈迹遮蔽了。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锈迹去掉就可以了。
14.机事机心
【原文】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卬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解释】孔子的弟子子贡到南方的楚国游历,返回到了晋国,在经过汉水南岸的时候。他看到一个老人在修整菜畦。老人家挖了一条隧道,通入井里。抱着瓮打水,然后再拿出来灌溉菜园子。估计是打出水来,直接顺着隧道灌溉菜园子,节约了一些灌溉的气力。似乎非常地卖力,可是却收效甚微。圃畦,菜畦。搰搰,用力的样子。
子贡看到了,就问老人家道:“假如有一种很厉害的机械在此,一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用力很小而收效非常显著,你愿不愿意使用呢?”
修整菜园子的老者仰起头,看着子贡说道:“怎么做呢?”卬,通仰。
子贡听了,似乎很得意地说道:“凿木头做成一种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用它来提水就好像是抽水一样方便。快得就好像是溢出来的沸汤一样。这个机械的名字为桔槔,也就是吊杆。”挈水,提水。数,快速。槔,桔槔,古代提水的一种机械。只要学过简单的物理学就知道,这是利用了杠杆原理。
那个老者听了以后,生气地改变了脸色,而后又转而为笑道:“我曾经听我的老师跟我说过,凡是机械,都必然有机巧之类的事,会设计得很巧妙。凡是有机巧的事,必定存在着机心。”
老者又说道:“机心如果存在于胸中,则纯净朴素的自性本心就不完备了。”当今科技不可谓不发达,电脑、手机、飞机、导弹和航母等各种机械设备被人类发明出来。然而有这些设备,必然会有机事,有机事必然有机心。古代只是一个打水的简单机械,尚且如此,由此可见当代人的机心之多。
老者又说道:“如果朴素的自性本心不完备了,则神灵就不能保持静定了。”我们知道,别有用心的人,心神不定,眼睛是贼溜的,不敢直视别人眼睛。
老者又说道:“如果神灵不能定,不能凝神而聚气,就不能聚气而生精。如此就不能载道了,不能符合于天道了。”
老者又说道:“我并非不知道你所说的这些,只是我觉得羞愧而不愿意去做这些事情。”
子贡听了就羞愧难当,低头无言以对了。当今西方自以为科学昌明,岂不是应当感到羞愧呢!
15.何暇治天下
【原文】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解释】隔了一会,种菜的老人问道:“你是做什么的呢?”
子贡回答道:“我是孔丘的徒弟。”
老人说道:“你不也是跟你的老师孔丘一样嘛!无非是显示自己的博学多闻,还要处处效法圣人去挽救天下。”
老人又说道:“夸诞一些,说一些惊世骇俗的仁义的话,想盖过众人罢了。”於,夸诞。
老人又说道:“似乎只有自己能懂,独知抚弄着琴弦,吟诵着悲叹世事之歌,以此来博取美名于天下的吗?”
老人又说道:“其实你完全可以不像你的老师那样。你只需要忘却你的神气,不要心猿意马,神气向外求。忘却你的形骸,破除你的形骸的束缚,而就差不多近于道了!”不向外求,而是反求诸己。
老人又说道:“你如果自身都无法治理好,又有何暇去治理天下呢!你赶紧赶路吧,走开吧,不要再来妨碍我做事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不能修身,如何能够治理天下呢。
16.风波之民
【原文】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
【解释】子贡感到很卑微惭愧,神色都不太对劲了。怅然若失的感觉,似乎心无所归依。因为之前一直都觉得自己的老师孔子最了不起了。如今被这位老者一说,无言以对。正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呀!并不是孔子不够贤德。卑陬,卑微惭愧的样子。顼顼,怅然若失的样子。
子贡一直走了三十里地,这才慢慢缓过神来。
子贡的弟子看到了,就问道:“刚才那个是什么人呢?你为何见了他,就神色不对,一整天了还不会够缓过神来呢?还不能恢复往日神态呢?”子贡也带徒弟了,出息了。
子贡回答道:“以前我一直以为天底下只有我们的先生孔子能够得上称之为圣人,可是不知在这样的乡野之地还有如此的高人。”
子贡又说道:“我以前听先生孔子说过,事情要求办得合适,功业要尽量去办成。用力越少越好,见功效越多越好,这是圣人之道。”
子贡又说道:“今天我听了老者的话,才知道并非如此的。如果能够执持于道,不失去道,就能够使得德性保全,不被迁改。如果能够保全德性,保存本有的明德,就能够保存自己的形体。正所谓仁者寿。如果能够保存自己的形体,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等不受伤害,神灵就能够得到保全。相反地,如果能够凝神聚气,就能够保全自己的形体。如果能够保全自己的神灵,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道。”子贡有此感悟,实属不易。如果能够保存德性,久而久之,就能打通任督二脉,打通玄关。如此就可以贼天地之气,如此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大盗,不盗而盗。窃国大盗不能被称之为大盗。
子贡又说道:“真正的圣人只是寄生人世,和百姓并存罢了,也不知要去什么地方。其实圣人已经处于大道之乡了,无处不是道,无处不是故乡。所以就不知去什么地方了,没有向外求的心了。圣人有大智慧,可是看起来似乎茫然无知的样子,本有的光明德性淳朴而无亏。”每个人的本心如同明镜,如果被物欲遮蔽一部分了,如此就有亏了,就不能称之为尽心了。所谓尽心就是要使得心的本体展露无遗。汒,茫然无知的样子。淳备,淳朴而完备无亏。
子贡又说道:“功利机巧这些东西必然会使得世人忘却本心。”阳明先生苦心劝勉世人,教世人致良知的功夫,就是要恢复本心。
子贡又说道:“对于刚才所说的那种真正的圣人,如果不能合于心志的事情,他是不会去做的。他的志向是上达于道。所做的事必然是符合于道的。如果不是符合于他的本心的事,是不会去做的。”请注意,这个本心是关键之处,本心不是机心,机心是妄心,是机巧之心。当然心只有一个,只是被物欲遮蔽,就有了种种不同心的名称罢了。并非另外有一个心称之为机心。
子贡又说道:“虽然天底下的人都赞誉他,与他的思想相一致,他还是傲然不顾;虽然天底下的人都诋毁他,与他的思想完全不同,他也不会动心,也不会理睬的。”謷,通傲。傲然不顾,这是一种难得的真正的士大夫贵族精神。傥然,无心不理睬的样子。阳明先生一开始讲心学的时候,遭受许多的非议和排挤,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弘扬正统儒学。
子贡又说道:“天下的诋毁或者赞誉,对圣人的德性并无增益,也无亏损。如此才可以称之为全德的人呀!”
子贡又说道:“相比之下,我自惭形愧呀,我只能被称之为容易为是非所动的人。”风波,比喻容易被是非所动。是非、诋毁、赞誉一来,本心就被大风所动,起波浪了。
17.以告孔子
【原文】反于鲁,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解释】子贡回到了鲁国,把情况跟孔子一五一十都说了。
孔子说道:“你所说的那个种菜的老者是一位修浑沌道术的世外高人。”浑沌氏,这是虚构的人名,代指得道高人。
孔子说道:“那位老者只知一守一,只是归于一,不知其二。”不知其二,就是抱一守中了。老者处于未发之中,还没有分出阴阳,没有分别心。老者所修的浑沌之术,也是不二法门。
孔子又说道:“那位老者只是治理内心,而不治理外在,只是返璞归真了,不向外求。”孔子也是得道高人,起码是明心见性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可以逍遥了事,不问世事。但是儒家历来推崇担当,在具体的事上去磨砺自己的心性。
孔子又说道:“德性光明而洁白,如同白色的生绢。只是无为而治,恢复本来的朴素罢了,恢复本有的自性本心罢了。体悟自性,抱神守一。老者只是逍遥游于世俗之间罢了,你又有什么好觉得惊讶的呢?”禅宗有著名的“麻三斤”公案。加工麻,需要浸泡和打磨,去除杂质,才能够得到需要的麻。去除杂质类似于去除物欲。
孔子又说道:“况且浑沌的道术,你和我的水平都不足以去识别它!”孔子此话也许有几层含义,第一是称赞子贡所遇见的是世外高人;第二是虽然也识得此道,但是不可以置百姓于度外,只顾着自己逍遥快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罢了。
18.东之大壑
【原文】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苑风曰:“子将奚之?”曰:“将之大壑。”曰:“奚为焉?”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
【解释】有一天,谆芒打算去东方的东海。谆芒是虚构的人名。大壑是大海。刚好在东海的海边遇见苑风。苑风是虚构的人名。
苑风问道:“你要去哪里呢?”
谆芒回答道:“我要去东海。”
苑风问道:“你去那里做什么呢?”
谆芒回答道:“所谓的大的沟壑,也就是大海,它作为物有这样的德性:任由江河怎么注入,永远都不会满;任由怎么样取水,也不会枯竭。我将要到大海去游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庄子以大海来比喻大道。大道虚无,可以包容天地万物;大道可以生育天地万物,永远都不会枯竭。
19.愿闻神人
【原文】苑风曰:“夫子无意于横目之民乎?愿闻圣治。”谆芒曰:“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愿闻德人。”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愿闻神人。”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
【解释】苑风问道:“先生您不想去帮助和治理百姓吗?但愿能够听听您讲讲圣人治理天下的道理。”横目之民,指百姓。之所以说横目,是由于百姓横目四顾张望,期盼着能够有圣明的君主无为治理天下,贤德的大臣辅佐君主。
谆芒回答道:“你要问圣人之治吗?设立官职,施行政令要不失其宜,要恰当符合于道。”人的一身之中,五官对应于百官。如果五官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哪里经络不通了,这就麻烦了。
谆芒又说道:“提拔和任用人才,是针对其某方面的能力来用他们,并非要求是全才的。”万物之性有所偏倚,所以用物可以纠正人身体之偏。比如用热的药材来纠正人体的寒,比如吴茱萸;用燥的药材来纠正人体的湿,比如茯苓。具有某方面偏才的人,就要用来纠正国家之偏。
谆芒又说道:“洞察事情的真实情况,不被假象所蒙蔽,才去做该做的事。”毕见,尽见,全部见到真实情况。
谆芒又说道:“所言所行,只是修身自为而已,并非有为去扰乱民心。如此天下就可以自化了。如同慈母一般,用手去招呼百姓,顾盼四望,四方的百姓无不纷纷来投奔。如此可以称之为圣人之治了。”手挠,用手去招呼百姓。顾指,顾盼张望。
苑风问道:“但愿先生能给我讲讲大德之人。”
谆芒又说道:“所谓的大德之人,安居无思,没有妄想,处于静定;行动的时候不谋虑,不使用智巧;心中藏有是非、善恶,没有分别心。”没有是非、善恶这一点是极其不容易的,如此就是所谓的浑沌功夫了,这就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了。
谆芒又说道:“四海之内人人都能够蒙受福利,他就感到喜悦;人人都能够得到给养,百姓就能够安定,他就感到心安。”
谆芒又说道:“如果不能做到人人得安乐,大德之人就会感到惆怅,如同婴儿失去了母亲;若有所失的样子,如同失去道了。”怊乎,惆怅的样子。傥乎,若有所失的样子。大道如同母亲,如果天下人人得道,就是找到了母亲。大德之人忧虑大道不行,忧虑天底下的人不能找到大道的母亲。《道德经》中讲,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谆芒又说道:“大德之人的财用有余,可是不知从哪里来;饮食取用充足,可是不知从哪里出。如此可以称之为大德之人的仪容。”大德之人并不是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富有盛德自然就会富足。世人只是担忧自己不够财用是否富足,不会担忧德性是否富足。大德之人刚好相反,务于本,而不会务于末。大德必有大位,德要配位。大德之人少私寡欲,所需极少就可以富足。如果欲望很多,再多的财用和饮食也无法满足。
苑风问道:“请先生讲讲什么是神人。”世人只知神人,而不知不神之至神。前面讲大德之人,这里讲修道层次更高的神人了。
谆芒又说道:“至高无上的神人乘坐日月之光遨游,形神俱泯灭。万法唯心造,如果能够入于静定,进入无上正等正觉,山河大地粉碎。觉后空空无大千世界,觉心朗照,如同日月,称之为照彻空旷,虚无广大。”《金刚经》中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现代科学对于宇宙的研究已经逼近了实相,可是却遇见了不可克服的瓶颈。天地万物由原子组成,而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集中了绝大多数的质量,原子内部大多数的空间是虚空。当今科学探究标准粒子模型,最难克服的就是无法找到赋予粒子质量的机制,也就是说粒子继续分下去,是没有质量的,也就是说整个宇宙的质量为零。这是令科学家感到震惊和不可接受的事实!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可以转变为能量。质量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而速度离不开观测者,离不开心。如此看来,质量和心相关,和观测的行为相关。意在于电子,由电子的实相和心相互作用,共同创造了电子一物,这属于现象实体。也就是说,电子是观测的一瞬间产生的。电子是如此,原子核也是如此。由此看来,佛家所说万法唯心造并非虚言。当今科学前沿,有人通过微观的规律推导出万有引力公式,推导出牛顿定律。研究表明,万有引力是一瞬间产生的,突发产生的。由此可见,当今科学会面临着一次彻底的革命,这是真正科学思想的回归。在这里谈物理的事情并非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当今物理学界的《科学实在论》,就是研究这方面的专门学问。阳明先生有个山中之花的公案。人去看那朵花的时候,花一瞬间显现出来。人如果不去看那朵花,花和心都归于寂静。如果心归于静定,天地万物都归于寂静。如此天地万物就销亡了,山河大地就粉碎了。只有真正去实证印证,才可以知晓如此境界。
谆芒又说道:“通达于天命,进入无生无死之地。尽七情六欲而归于玄同,归于未发之中。如同将七色归于玄同,回归于一缕无色无味的太阳光。与天地同乐,而万事万物随之销亡。万法唯心造。意在于一物实相,心与实相相互作用而创造出一物。如果此心如如不动,万事万物都销亡了。万物复原回归于本来的性情。如此可以称之为混沌未开,与道冥合为一”。
20.乱而后治
【原文】门无鬼与赤张满稽观于武王之师。赤张满稽曰:“不及有虞氏乎!故离此患也。”门无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乱而后治之与?”
【解释】门无鬼、赤张满稽两个人一起观看武王伐纣的军队。门无鬼、赤张满稽是虚构的人物名字。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孟津观兵的故事。周武王发兵到了孟津这个地方,当时天下八百诸侯云起响应,可是姜太公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就班师回朝了。
看这两个人在观兵的时候谈论什么。
赤张满稽说道:“周武王之德还不如有虞氏呢,也就是如不舜帝。所以才会遭受此祸患。”尧帝禅让帝位给舜帝,而舜帝禅让帝位给禹帝。周武王却用武力去讨伐商纣王,所以说不如。使得百姓遭受刀兵之祸。
门无鬼听了,就说道:“天下太平的时候,有虞氏才去治理天下呢?还是天下乱了而后才去治理呢?”
21.行而无迹
【原文】赤张满稽曰:“天下均治之为愿,而何计以有虞氏为!有虞氏之药疡也,秃而施髢,病而求医。孝子操药以修慈父,其色燋然,圣人羞之。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解释】赤张满稽说道:“天下太平这是人人本有的心愿,而为何要多一个有虞氏来治理呢!”人人恢复本有的德性,天下就太平了,无须有为治理。
赤张满稽又说道:“有虞氏治理天下的方式,就好像是给人治理头疮一样。非得要等人秃顶了才装假发。非得要等到发病了,才去医治。”疡,头疮。髢,假发。上医治未病,而下医治已病。
赤张满稽又说道:“孝子手里拿着药,给慈父治病。脸色看起来很憔悴的样子,圣人以此为羞愧。”燋然,憔悴的样子。圣人想着使得慈父不生病,而不是生病了才去治疗。
赤张满稽又说道:“至德大治之世,不崇尚贤德,不使用能人。”《道德经》中讲,不尚贤,使民不争。如果推崇曾参、史鳅这样的仁德的人,人人就会不择手段去谋取仁德美名。使用能人,太多机心,太多智巧,就越能扰乱民心。
赤张满稽又说道:“在上位的天子如同高树上的枝条,只需要顺承天命,上达于天道,富有光明的德性。百姓就如同野鹿一样自由自在地自得其乐。”高树的枝条也不做什么。正所谓,天子尚无为。标枝,高树的枝条。
赤张满稽又说道:“人人都身心端正,而不知有义。心安居于未发之中,如此就是中宫。心不会跑偏了,不会偏心。如果是吃货,心跟着舌头跑,如此就是偏心了,不是正心了。”如果能够身心端正,如何需要义呢?
赤张满稽又说道:“百姓本来都有大心,都有大爱之心。人人都相亲相爱,天下如同一家人。如此不知有仁,可是胜却仁。”以天地万物同为一体,不得不去爱万物,如此可以称之为仁。
赤张满稽又说道:“百姓都能够诚实,内心都处于至诚,都能够做到诚意,可是却不知忠厚为何物。”正是由于有了奸诈,所以就有忠厚。《道德经》中讲,国家昏乱,有忠臣。
赤张满稽又说道:“百姓办事妥当而不知有信誉这一回事。”说了就能够做到,不会增加一分,也不会减少一分。大道和世人不需要有约定,而大道真实不虚。
赤张满稽又说道:“百姓如同虫子蠢动一样,相濡以沫,互相滋养,而不知道已经帮助了对方,并不以此为莫大的恩赐。”互相帮助对方,而不会记心上。
赤张满稽又说道:“所以远古大治的时代,虽然有善行,可是却没有任何行迹;虽然有善事,可是却没有记录和传颂。”《道德经》中讲,善行无辙迹…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如果提倡仁义,崇尚贤德,百姓就有了争取美名的欲望,就扰乱人心了。
22.知其惑者
【原文】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道谀之人也。然则俗故严于亲而尊于君邪?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而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解释】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在至德大治的年代,孝子不会阿谀奉承他们的双亲,不会为了双亲高兴就这么做。忠臣不会谄媚他们的君主。可是忠臣和孝子尽忠尽孝好到了极点。易牙为谄媚齐桓公,居然将自己亲生儿子给烹煮了。想象一下,一个连自己儿子都不慈爱的人,如何能够尽忠尽孝呢?
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凡是父母所说的话就加以肯定,父母所做的事都是认为是正确的,世俗的人就称之为不肖之子。在那个至德的年代,阿谀奉承没有什么市场。
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君主所说的不管对错都应承下来,所做的事情不管对错都加以赞赏,则世俗的人就称之为不肖之臣。
而未知此其必然邪?然而可是人们却不了解,世俗的看法未必一定就是正确的。
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道谀之人也。世俗的人认为正确的就以为是正确的,认为是好的就以为是好的,则难道不能称之为阿谀奉承之人吗?如此可见,从众也是谄媚的表现。
然则俗故严于亲而尊于君邪?然而如此看来,难道世俗的看法,难道比父母双亲还要值得敬重,比君主还要尊崇吗?这样就太过于荒谬了。
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如果说自己是谄媚的人,则勃然大怒而变色;如果说自己是阿谀奉承的人,则会愤恨而变色。怫然,愤恨生气的样子。
而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而终身都谄媚的人,终生都阿谀奉承的人,只不过是多方采用巧妙的譬喻、虚伪的粉饰和华丽的辞藻来博取众人的欢心罢了。请注意庄子这里讲从众心理。世俗如果像至德时代那样,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那时符合于道,公众心理都是如此。可是世风日下,当大多数的人都失去本有德性,都失去道的时候,就很危险了。如果还一味地媚俗,一味地为世俗唱赞歌,就是谄媚的人了。难怪庄子会发出,天下皆醉我独醒的感慨了。如果不能说真话,就不能明白终始,不明白本末。如此本末倒置了,不能坐在该坐的位置了。
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君主要符合于道,不能媚俗。可是君主垂衣并不拱手,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穿上华美的衣裳;衣裳上设计许多美丽的颜色;伪装仁慈的容貌;以谄媚于世人。可是如此又不自知,不能称之为阿谀奉承之道。
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愚之至也!君主与世俗阿谀奉承之徒为伍,与他们的是非相通。世俗的人认为是是,就是是;认为是非,就是非。却不觉得自己是平庸的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如果能够知道自己愚笨之处,并非大愚。如果能够知道自己迷惑之处,并非大的迷惑。这有点类似于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苏格拉底觉得很纳闷,雅典城里所谓的聪明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他觉得他自己知道自己的无知。
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如果是大的迷惑,终身无法去解脱了;如果是大的愚笨,终生无法明白了。人生如同一场大梦,这是大的迷惑,这是大的愚痴。只有不断地修行,不断地做致良知的功夫,方能解脱。
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如果三个人一起赶路,其中有一个人迷惑了。要去的地方尚且还可以去到,这是由于迷惑的少,不是大的迷惑。迷惑的人也是少数。
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如果两个人迷惑,而且是大的迷惑,如此虽然很劳苦可是就去不到了。这是由于迷惑的人占多数,少数服从多数,迷惑的人就胜利了。请注意,庄子的一片苦心在此体现无疑。阳明先生一开始弘扬心学,被人排挤诋毁。正是迷惑的人占绝大多数了。阳明先生如此好的根器,直至三十六岁在贵州龙场那个地方顿悟而得道。也是在那个时候,他才不迷惑了。由此可见,整个世上迷惑的人何其多,不迷惑的人何其少。真是可悲啊!
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而当今天下,全天下的人都是迷惑的,不是少数的几个人迷惑。庄子我虽然有祈求和方向,可是如何能够实现得了呢?如何能够让天下的人不迷惑呢?整部书洋洋洒洒,无非是想唤醒世人罢了,然而世人只是注意到了此书的文采,如此就辜负了庄子的一片苦心。
不亦悲乎!庄子呼唤世人从大梦中醒来,不要迷惑,不要迷失本来的光明德性。然而如同闹市中人语,飞瀑下鱼鸣。
23.至言不出
【原文】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解释】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大声,雅正的乐曲,比喻大道。《折杨》和《皇荂》,古代民俗小曲。里,是下里陋巷,用来比喻世俗的人。雅正的乐曲入不了世俗人的耳朵,像《折杨》和《皇荂》这样的民俗小曲子,世俗的人听了就乐得笑起来了。庄子所讲,是属于雅正的乐曲,属于大声。然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又有多少人能够听得懂庄子的妙音呢?
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所以说,高雅的载道言论不会止步于世俗人的心中,不会留在人们心里。至言,也就是真言不出来,不能传承于世上,世俗的言论就胜利了,占了上风。所以庄子大声疾呼,把真言唱出来,让春秋战国乱世的人们能够听到。此绝唱几千年后,仍然动人。倚天一出,谁与争锋呢?
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缶,是土缶,俗音。钟,是正音。如果用两个缶,就会祸乱一个钟的正音了。所以就不知道去哪里好了。这里呼应了前面的话。如果两个人迷惑,一个人清醒,就去不到目的地了。所谓的目的地,就是大道之乡,就是每个人本有的德性,本有的自性本心。俗音多了,就会乱了正音了。当时百家争鸣,白马非马,离坚白,合同异,这些都是杂音而已。虽然这些言论也是载道的文字,但是实在是扰乱民心罢了。
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而当今天下,所有的人都是迷惑的,我虽然有所祈求,祈求天下人都觉醒,都归于正道。虽然已经指明了回家的方向,大道的方向,可是世俗的庸人们如何能够得到呢!
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如果明知道世俗的人不会那么容易得道,可是还是勉为其难地去做,又增加了一层迷惑罢了。佛法本来是医治人心的药,如果执着于佛法,反而又增加了一层迷惑了。如果执着于药,又是一种病了。六祖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果过了河了,还背着船走干什么呢?如果已经得道了,就不用再执着于法了。世间太多的杂音,勉为其难地去讲道,讲白马非马,讲合同异,就又增加了世人一层迷惑罢了。所以说,还不如不要管了,不要硬推给他们了。
不推,谁其比忧!庄子我知晓不硬推给世人的道理,可是又有谁能跟我的忧心相比呢!孔子这些圣人可以去把道推给世人,把仁义推给世人,可是庄子不去这么做。庄子难受,但是又不能去做什么,又是天下少有的明白人,如何不为生灵担忧呢!当今世上,科技高速发展,各种高精尖的武器越来越多。只是由于世人迷惑,不知人人本来同为一体罢了,还在那里争斗。对于明白人,如何能不忧虑呢!
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丑陋的人,在半夜生了孩子,急忙取火来借着火光看孩子。急迫地要看到孩子的样子,唯恐长得像自己。厉,丑陋的人。遽,急忙。汲汲然,急迫的样子。虽然子不嫌母丑,然而慈母爱子的一片苦心,在这里写得很生动了。庄子用这个比喻特别生动。庄子也许是说,我虽然这么讲别人,搞那么多不同的言论,扰乱世人的心。可是这里也洋洋洒洒写了不少,这些载道的文字如同是我的孩子。庄子担心这部书也扰乱世人的心了。也许在两千多年前的某个夜晚,庄子在竹简上写到这里,马上拿着竹简来瞧瞧,如同看自己的孩子一般。前面已经讲了,需要让至言传承于世,如此正音就多一些,世人就不会迷惑。由此可见,古人立言的慎重,实属不易的。
24.失性一也
【原文】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解释】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生长百年的大树,破开做成祭祀用的牛形酒樽,再用青色和黄色绘制美丽的花纹。可是锯断的那些木头和碎末,就随意抛弃在沟里了。
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相比酒樽和水沟里的那些碎末,则美恶就有分别了,但是它们在失去树木本性方面是相同的。仁义出来了,不仁义如碎末被抛弃在沟里,被世人所唾弃,然而仁义和不仁义在失去本有德性方面是相同的。
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前面刚写完仁义那句话,接下来一看,庄子马上就转到仁义上面来了,有点惊喜,与庄子有点默契了。盗跖和曾参、史鳅,虽然在行仁义方面有不同,一个是大盗,另外两个是有名的仁义之士,然而再失去本性方面是均等的。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讲大盗失去本性还情有可原,讲曾参、史鳅失去本性,还得讲更清楚一点。之所以讲失去本性,有五个方面:第一,被五色扰乱眼睛,使得眼睛不明。反观见自性,也就是明心见性,如此才能称之为目明。神射手不能称之为目明,只有射中自己的自性,才能称之为目明。
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第二,被五声扰乱耳朵,使得耳不聪。仁义之士大声听不入耳,所谓大声即是大道。大音希声,听不见大道的声音,耳就不聪。返闻自我心声,如此称之为耳聪。
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第三,五种气味熏蒸到鼻子里,气味冲逆而上,会伤害脑门。困惾,冲逆。中颡,伤害脑门。大道无臭无味,对人自性无伤。
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第四,五种味道污浊口舌,使得口舌受到伤害。口舌吃了太多的美味,追求物欲,如此心就乱了。
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第五,追求心性爽滑,比如去驰骋田猎,令心发狂,使得心性飞扬。趣舍,追求。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如此这五者,都是伤害自性的,也不利于修身养性。《道德经》中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25.自以为得
【原文】而杨墨乃始离跂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也。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鸮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皮弁、鹬冠、搢笏、绅修、以约其外。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纆缴,睆睆然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解释】而杨墨乃始离跂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也。而杨朱、墨子用力去追求,自以为有所得,然而这并非我所谓的得。离跂,踮起脚跟,用力的样子。墨子提倡兼爱非攻,用机心去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防守和攻城的机械,用力去阻止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如此一来被人学到了,用于攻城。
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对于所谓有所得的人,却被困在里面了,难道可以称之为得吗?所谓有所得,是得道,是恢复本有的德性,可以逍遥自在,不被束缚。
则鸠鸮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则如此说来,斑鸠、鹪鹩被关在笼子里,也可以称之为得了。庄子的比喻好生动,杨朱、墨子之徒,自性还被关在笼子里,如何能够称之为得呢?当今之世,许多人动不动地宣称自己开悟了,得道了。如果不能摆脱这个臭皮囊的束缚,还被困在这个笼子里,如何能够称之为得道呢?如果不能打通任督二脉,不能打破玄关,盗取天地之气,滋养身心,如何能够称之为得呢?盗取天地之气,不盗而盗,如此才能称之为大盗。窃国大盗只能称之为小盗了。
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追求声色犬马,就好像是将许多木柴都搬进心房里来堆放。不断地添加柴火,欲火就会越烧越旺了。
皮弁、鹬冠、搢笏、绅修、以约其外。皮弁,是皮帽。鹬冠,用鹬鸟羽毛做成的帽子。搢笏,朝笏,古代臣子朝见天子手里所带的狭长的手板,所用材料一般由竹子、玉石或者象牙制成。绅修,腰带。用皮帽、帽子、朝笏、腰带等这些东西约束身体。
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纆缴。内在像用木柴安好了栅栏,装得满满的,仁义礼法所设立的栅栏,唯恐心会发生了错误。在外就用绳索、丝线来约束捆绑身体。外在穿得那么多,很规范正式,都不好意思去干坏事了。也许我们身上挂个什么牌子,就会自觉检点约束自己的行为了。纆,绳索;缴,丝线。然而前面我们探讨过心的本性,如同倔驴,越抽打它越不动弹。如同牛的脾气,要按住牛喝水,比登天还难,需要顺着它,口渴了自然会喝。
睆睆然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这样的所谓的自以为有所得的人,眼睛直瞪瞪地看着笼子外面,可是却不知道自己被困在笼子里面,还以为自己已经得道了,如此是不是十分悲哀呢!睆睆然,目视不动的样子。
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交臂,犯人被反绑住手。历指,犯人被竹板夹住手指。囊槛,木笼,关野兽的笼子。则如同犯人被反绑住手,被木板夹住手指,又如同虎豹被关在木笼里,还怡然自得,眼睛直瞪瞪地,没想着东张西望,想办法打开笼子。如此还以为是自由的,等到被宰杀的时候,悔之晚矣!
庄子素解全集观看链接//www.aki-driving.com/home/article/nlist/catId/29.html
1月14日17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有关情况。
国家卫健委:
我国新冠感染死亡判断标准
与国际基本一致
会上,有记者提问:我国新冠感染死亡病例的判定标准是什么?与国际上是否一致?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发布会上表示,自2020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将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死亡病例判定为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该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主要国家的判定标准基本一致。
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归因分析分为两类:一类是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另一类是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
国家卫健委:
去年12月8日至今年1月12日
全国新冠死亡病例59938例
本轮疫情以来,是否做了相关统计,目前全国新冠死亡病例的总体情况如何?
焦雅辉表示,为了提高医疗机构报告效率,国家卫健委组织开发了全国医疗机构死亡病例信息报告平台,于2022年12月31日投入使用,医疗机构自2022年12月31日起,每日报告前一日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情况。另外,也要求医疗机构将2022年12月8日至12月29日期间的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进行统一的收集、汇总和上报。
通过分析显示,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死亡病例中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主要合并疾病为心血管疾病、晚期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及肾功能不全等。
焦雅辉表示,下一步将按照“乙类乙管”传染病有关规定,及时更新相关数据信息,并向社会公布。
“由于冬季本身是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和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加重的季节,近期又与新冠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叠加,因此老年人的病亡人数比较多。这也提示我们要更加关注老年患者,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的生命。”焦雅辉说。
国家疾控局:
实施“乙类乙管”后
将公布重症、死亡病例数及接种信息
实施“乙类乙管”后,疫情信息如何发布?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杨峰在发布会上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甲管”期间,每日对外公布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信息的方式,调整为与其他乙类传染病保持一致,由国家疾控局授权中国疾控中心在其中心网站上对外发布,内容包括现有住院病例数、重症和危重症病例数,死亡病例以及疫苗接种信息。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