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党建引领惠万家 万家甘泉党旗红
在荔湾区开展的“党建引领惠万家 万家甘泉党旗红””主题活动现场,区副区长游志红向西村街、逢源街、华林街、彩虹街多个街道的党员突击队授旗。荔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万家甘泉””用水设施改造工程。
荔湾区充分贯彻“应改尽改”的指导思路,发动辖区居民了解、参与到改造过程中。一是多方渠道“听民声”。针对进度缓慢、需协调问题较多的街道,自来水公司、街道、居委会、居民一同开展推进会以答疑解惑。二是共商共议“汇民智”。如涉及居民不同的诉求,采取社区党群联席会、居民代表协商会等不同形式开展沟通协商,保障居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三是全程监督“解民惑”。建立问题台账管理,对重点难点问题实行跟踪督办和信息公开,第一时间摸底调研。
在老荔湾现场施工过程中,面临老城区施工场地紧张、居民不配合等情况,荔湾区因地制宜,拓展项目实施思路。
一是优化项目建设报批流程。荔湾区明确居民小区、内街内巷开挖可免予办理开挖审批,并拓展绿地作为项目泵房的备选地址。二是充分结合现场条件灵活开展作业。在充分征求当地居民意愿的基础上,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叠压泵、布表上天面、管道走管“穿针引线”等新办法。三是每周末开展项目监督检查。日夜兼程打通居民供水“最后一百米”。
截至2022年底,荔湾区供水服务到终端工作计划改造用水户共约3.5万户。该项工程实施四年来,已累计完成老旧住宅小区供水改造27900户,让8万余市民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整个工程将于2023年底完工,届时预计有逾10万市民受惠。
现场图片
非遗工作站 活力新源泉
1月9日,2022年度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授牌仪式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举行。
此前,广州市文广旅局公布了5家2022年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名单,分别是:广州市肌骨健康非遗工作站、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广报传播)、广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传播工作站、吾乡瓜岭非遗工作站、广州市广式硬木家具非遗工作站。
早在2018年,广州市文广旅局就启动了在全市范围建立非遗工作站的工作计划,如今,经过三次申报、评选,广州市级非遗工作站共有21家。它们与非遗名录、传承人、传承基地一道,构筑起广州非遗形态多元、层次多样、各有侧重的非遗保护及传承发展的支撑网络。
那么,非遗工作站如何真正变成激活基层非遗活力的支点?我们从新获评的各家工作站的工作记录中,或可一窥端倪。
驱动力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品牌化”驱动传承
非遗传承与发展,不仅要有生活化的环境和氛围,也需要有对其运作机理、技艺水平的深入研究。广州市肌骨健康非遗工作站建站牵头单位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教授许学猛介绍,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肌骨同治疗法”保护工作以肌骨健康科普为抓手,效果不俗。“肌骨同治疗法”入选广东省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许学猛牵头制定并发布了《肌骨健康锻炼指南》的广东省地方标准。今年,他希望创作并发布“肌骨同治疗法”非遗文化歌和宣传片、出版《肌骨同治疗法》非遗文化专著,通过一线实践者的执笔记录和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完整、准确、全面记录这门宝贵的岭南骨伤针疗法。团队还计划举办相关文化研讨会,组织公众服务活动,促进肌骨“非遗”成果及时转化,造福百姓健康。围绕肌骨“非遗”的保护,团队还将委托知识产权保护单位,在医疗器械、养生保健、文具印刷、工艺品制作等多个方面进行多元化保护尝试,并对未来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中长期规划。
“非遗”概念图
广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传播工作站负责人屈汀南则将目光瞄准了古老与时尚的对撞。这位强调非遗传承一定要走品牌化之路、以现代生活拉动非遗传承的著名设计师介绍,去年7月在广州塔开启的“首届广州非遗艺术时尚周”依托“非遗+时尚”的理念,以时尚的手法、艺术的语言向观众展示当代非遗魅力,为培育更多“非遗+”新业态做了新的探索。第二届时尚周计划在今年举行。同时,他正在与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合作,“用现代的语言、流量的语言,讲好广绣故事。”
出席授牌仪式的广州市文广旅局一级调研员陈泽华表示,非遗工作站可以成为引领很多非遗项目、活动开展的支点,工作站不仅要深入做好自己范围内的基础性工作,也可以考虑加强站间的合作互鉴,携手做好传播。
创新力 跨界“吃住行游购娱”,培育新兴业态
广州市广式硬木家具非遗工作站的负责人邱志坤介绍,目前工作站有1家牵头单位,3家合作共建单位。半年来,工作站各合作单位主要开展了对辖区内从事本非遗项目的手艺人进行调查摸底工作,初步建立健全了非遗传承人、手艺人名册,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今年,工作站拟以中国非遗技艺美学展为主,邀请十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携百件作品参与展示,同期开展如技艺培训、视频拍摄、非遗研讨会以及技艺图谱书籍整理等活动,促进非遗技艺的交流、借鉴、融合。
吾乡瓜岭非遗工作站相关负责人陈桂明介绍,2022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增城区筹建了第二个非遗生活馆——新塘镇非遗生活馆。工作站在这里开展非遗公益课,也走进校园,将非遗带到师生身边。工作站还借助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扩大非遗的传播。瓜岭古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2013年被评为全国第三批传统古村落,“我们还利用瓜岭村古村和历史建筑(宗祠、碉楼、古建筑),以及古村街道、自然风貌、农创园、百年荔枝林等特色资源,通过集中引入增城本地非遗项目,打造本地非遗交流、研讨和发展平台。”目前非遗生活馆签约市级传承人1位,区级传承人13位,引进了多项国家、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今年将深挖古村特有的两项非遗项目——龙舟景和瓜岭饼印。此外,非遗生活馆与多个文旅团队都有紧密联系,一起探讨非遗项目如何与古村文化相结合,如何更好推广非遗。目前这里的非遗文创开发已经颇具规模,民宿、私房菜馆、农庄、音乐餐吧、小吃街、农副产品展销区、农创园、音乐文化协会等项目陆续诞生,在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植入了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演和体验活动。
文创前沿
传播力 “窗口、指南、平台”角色多样化
在此前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广州非遗主题新媒体频道“非遗”在“新花城”平台正式上线,打造国内领先的创新型非遗传播新媒体平台。频道聚焦全国、广东、广州发布的非遗相关动态资讯等;加强对非遗发展新方向、新路径、新模式、新技术的关注;对非遗传承人、传承团体、传承单位等实践主体,非遗街区、古村落、城乡社区、学校等非遗传承的活态场景进行个性化的呈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现广州非遗的丰富内涵。
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协调支持下,“新花城”广州“非遗”频道致力于成为展现广州非遗独特魅力的崭新窗口、推动广州非遗复归生活的精品指南、助力广州非遗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平台。
作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广报传播)推出的垂直细分平台,“非遗”频道的主要运营力量来自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专业团队。这支团队通晓广州情况、熟悉岭南文化、贴近非遗及相关领域,为受众提供优质资讯产品。而更多的功能也在计划当中。
1月9日,广州水务迎来了一位意料之外的来访者,一如往日忙碌的市水务局因一面锦旗的到来而洋溢着融融的暖意。他是来自荔湾区龙津街洞神坊的居民代表,向市水务局和市水科所分别送上锦旗随后开展了供水服务到终端改造回访座谈会。
早前,洞神坊社区供水管网改造前老旧锈蚀严重,水质和水压得不到保障,居民用水困难。改造后使用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新建变频恒压泵配套不锈钢水箱,管网采用钢塑复合管材重新铺设,新装远传智能水表,水质有保障,水压达到0.4Mpa,真正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安全水”和“满意水”。
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市已累计进场施工132031户,完成改造107292户(其中涉及荔湾区龙津街27个地址共1313户)。共安装智能水表约10.8万个,新建加压设施1450套新建各种管道共约1739公里,惠及人口约32.2万。
为推进我市居民住宅用户共用用水设施改造,创新城市用户共用用水设施管理机制,推进供水服务到终端,2019年3月7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推进供水服务到终端工作方案》,推进完成我市2000年前建设的既无物业管理、又无加压设施的老旧用户共用用水设施改造工作。改造后的用户共用用水设施移交属地供水单位维护管理。
改造目标是解决水质二次污染、管网漏损偏高等问题,建立起责权明晰、管理专业、监管到位的用户共用用水管理体制,实现供水单位供水服务到终端,确保广大市民饮用水质量与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
由于我市供水服务到终端改造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保障改造工作按计划实施、保质保量完成,自2019年起,由市水务局牵头,市水科所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供节水专项工作组,派驻市水务局提供供水服务到终端和农村供水改造工程现场技术指导,协助市水务局督促指导各区加快推进改造工作。
居民代表向市水务局赠送锦旗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