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红之后怎么走?指数开门红,基本和预判一致
【市场复盘】
指数开门红,基本和预判一致,后面要看高点落在哪。开门红好理解,一是假期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支持反弹,二是元旦后操盘手基本阳康回归,三是机构熬过年底效应要进场布局新的方向,四是第一天的走势基本预期了2023年有行情,资金偏乐观五是宏观逻辑支撑经济和股市要复苏。盘面上,泛科技板块强势暴涨,新年第一天就高歌“我命由我不由天”,会不会太飘了?军工、有色、电力、化工、汽车等板块纷纷上扬,仿佛在不断向人诉说“我还可以抢救一下”,病毒更新版本,蒙脱石散概念,好的买不到,买到就是套;旅游、酒店餐饮板块大幅回落,酿酒、食品饮料等板块走低。另一边的新能源(光伏较强)则完美承接了大消费流出的资金。华泰证券280亿配股,霸王条款圈钱,特别恶心人,市场用脚投票。牛市旗手变成熊市推手。
【操作策略】
2023年A股有望迎来复苏牛,至少上半年是,应变大于预测。春节之前市场难有大行情,而且机构观望在入境放开后出现二波疫情冲击,我也预判过后面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趋弱,最后国人会变麻木,开始的紧张会有,量能萎缩,也是主力不敢大举进攻的原因。2022年经济数据披露一般是在10号前后会出现C浪调整,界时将跌出一次阶段性的绝好机会总体以看涨做多为主,春节后有望走出一波较大的春季行情,目标是先收复年线,站上年线就是重新进入牛市。预计今天惯性冲高,关注高点是否会落在3100-3150,短线冲高适合减仓,大趋势不变。对于经济复苏,先吵预期,再炒业绩反转,最后年中风格切换。主线大消费(复苏)、泛科技(科技安全),大基建,题材粮食、有色、军工、活跃股。如果没有变数,1月美国国务卿访华。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第二章 齐物论
1.天籁之声
【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yi)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而独不闻之乎?山林之畏(cui)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ji),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xiao)者,叱者,吸者,叫者,譹(hao)者,宎(yao)者,咬(jiao)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人簌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解释】南郭子綦这位高士依靠着案几而坐,仰天而吐气,似乎精神已经脱离了他的躯壳的样子,有点心不在焉的样子。
弟子颜成子游站在前面侍奉自己的师父,这位弟子说道:“这是怎么了?形体固然可以如同枯槁的木头一样,而心难道可以如同死灰一样吗?今天我眼前这个坐着的人和昔日坐着的人似乎很不一样的。”弟子对师父不太理解,不过弟子说话够直接的,不怕得罪师父的。
子綦说道:“颜偃,我这样不是很好吗,为什么有这样的疑问呢?现在我忘却了我自己,你知道吗?”弟子不能够理解他的境界,所以有了误解的。这位高人说了,他忘记了自己了,把自己给搞丢了,已经做到无我了。他问自己弟子能否知晓这样的境界的。
子綦又说道:“你听闻过人籁,而没有听闻过地籁,你听闻过地籁而没有听闻过天籁!”我们说有天籁之音,什么是人籁呢?什么是地籁呢?什么是天籁呢?我们接着来听听这位高人怎么讲。
子游问:“弟子我冒昧的请教一下它们的真实内涵的。”这位弟子倒是很好学。籁是古代管状乐器,可以说是箫的。人籁是人为发出的乐声的。
子綦回答道:“大地吐气,这个气就被我们称之为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起来,这个风就吹到了大地上的万种孔窍当中,而你难道没有听闻过这样的声音吗?”
子綦又说道:“在崇山峻岭之中,有百围那样的大树,这棵大树上有各种各样的窍穴,有的长得像鼻子,有的长得像嘴巴,有的长得像耳朵,有的长得像圆柱上的方孔,有的长得圆圆的,有的长得像舂米的臼窝,有的长得像洼地,有的长得像浅浅的池塘。”这棵大树的孔窍各种各样的,这位高人这么形容够生动的了。
子綦又说道:“大风吹到这些孔窍上面,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激流的流水声,有的像箭镞飞的声音,有的像大声的呵叱声,有的像细细的呼吸声,有的像叫喊的声音,有的像放声的嚎啕大哭的声音,有的声音很深沉,有的像鸟叫的声音。”
子綦又说道:“似乎前面的刚唱罢,而随后又有人随声附和。”苏东坡有一首诗句,讲的是手指和琴。如果说琴上有琴声,为什么放在匣子里又不自鸣呢?如果说手指上有琴声,为什么不在手指上听呢?手指类似于我们的心,而琴类似于外事外物的实相的,而琴声对应于外事外物的。琴声如梦如幻,外事外物也是如梦如幻的。大树的孔窍类似于万事万物的实相,而大风就类似于我们的心的,发出不同的声音就类似于万事万物的。如此说来,心生万物并不虚假。万物虽然有万种不同,而且不断生发变化,可是还是可以齐物的,根本的还是齐心。
子綦又说道:“徐徐清风吹来,就会有小的附和的声响;如果是呼呼的大风,就会有大的附和的声响;如果是迅猛的暴风停歇了以后,所有的孔窍都安静了下来。”我们的狂心歇下来了,一切外在都安静了。
子綦又说道:“而你难道没有见过大风过处,万物都随风摇摆的样子吗?”禅宗有个风动幡动的公案,不是风动,也不是万物在动,而是仁者心动的。
子游又问道:“地簌你说的这个我就知道了的,只不过是众窍而已,也就是那些大树上的这些孔窍;人簌也知晓了的,也就是说比竹,敢问先生什么是天簌呢?”什么是比竹呢?把长短不同的不开孔的竹管排成一排,做成乐器,称为比竹。人为的吹奏比竹乐器,可以称为人籁了的。如果把高矮不同的人,音调不同的人放在一起进行,就称之为合唱,那样的更是真正的人籁之音了。一根竹管如果不开孔,可以作为定音器使用,看似只有一个音,可是里面却蕴含着五音,可以称之为胎藏。如果开孔了,就散发出五音了。如果音声和谐就会成为雅正的乐音。大树开万个孔窍,所以就有了万种声音。大树无孔则无声,无声为大音。正所谓大音希声。前面庄子有讲到,大树有的孔窍像耳朵、鼻子、嘴巴,这是隐喻来的,我们何尝不是类似于大树呢?由于我们的身体开了孔窍了,也就会有许多的音响了的。如果不开孔窍,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音响的。
子綦回答道:“虽然说风吹响的声音有万种不同,而使得他们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还是由于它们自己的,都是它们自取的,除了它们自己,还会有谁在那里发动和主宰呢?”弟子问天籁而老师这么回答,是不是有点答非所问呢?实则不然的,天籁为上天所主宰的,上天与人相应、与地相应的。大树上的那些孔窍,各有各的根器。对于世人来讲,各人也有各人的根器,修行有无成就还是看自己的。个人的命运,有几分是天注定,而有几分是靠个人努力的。在地籁之中有天籁,在人籁之中有天籁的。
2.大知闲闲
【原文】大知闲闲,小知閒閒(jianjian);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gou),日以心斗:缦(man)者,窖(jiao)者,密者。小恐惴惴(zhuizhui),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gua),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shuai)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ya)也如缄,以言其老洫(xu)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zhe),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解释】前面第一段有讲到大树和孔窍,大树实则比喻人,而孔窍实则比喻五官的,而万种声音,实则为万事万物的。
大知闲闲,小知閒閒(jianjian)。大智慧似乎很广博,闲闲这个词似乎是很清闲和逍遥,似乎是没有什么事,没有什么束缚;而小聪明似乎明察秋毫,明辨一切是非。大树如果没有孔窍,一切就安静了;人如果没有五官,没有孔窍,一切也就安静了,也就闲下来了。庄子中还有一个寓言的,有一个人没有五官,后来开孔了不久就死去了的。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大言似乎就如同炎炎烈火那样大放光明一样,这里所说的大言是合于大道之言;大言似乎很难让大家相信的。小言是指拘泥于一些小聪明的言语的,言语比较琐碎,似乎很容易让大家相信。六祖《坛经》中有做了很形象的比方来的。讲大道的就像下大雨一样,也就是法雨,对于小根器的人来讲,如同小草,接受不了那么多,东倒西歪了的;如果听的人有大的根器,就会全部都接受了的。下雨如果下在大海里,就不增不减了的。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人在睡着的时候,魂魄相交,也就是心肾相交的,如此身体才会健康的;觉醒来的时候,形体就舒展开了,心肾就不相交了。这里讲觉醒了形开了,形象生动,眼睛打开了,五官都打开了。
与接为搆(gou),日以心斗:缦(man)者,窖(jiao)者,密者。觉醒了以后,五官就与外事外物交接了,眼睛就要去看了。整天都要以心去斗量了,这里并不是说勾心斗角的。以心来斗量外事外物,就会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了。有时候会觉得很沮丧,有时候会觉得很深沉,有时候会谨小慎微。在夜里,形体没有舒展开的时候,类似于把大树的孔窍都给堵住。白天觉醒了,心就通过五官来感知外在世界了。
小恐惴惴(zhuizhui),大恐缦缦。接受了外在的事物,对于不好的事情,就会有惊恐了。小的恐惧有点惴惴不安的样子,大的恐惧就惊恐万分了,有点失魂落魄的样子了。
其发若机栝(gua),其司是非之谓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绪的,不同的念头呢?似乎内心有个开关按钮一样。我们不知道这个按钮在哪里,内心的念头总会绵绵密密的不断的,想停都无法停下来。此心发出来的时候,如同弓弩发射出来一样,就像有一个机关在那里司掌着是非分别。此心未发动之前,是没有是非分别的,发动了就有是非分别了。
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此心没有发出来的时候,也就是如《中庸》中所说的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如果没有发出来,此心就持守,坚守矢志不渝。这样就是守心,守住静定的心。
其杀(shuai)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由于这个机关常人不知晓,不能去控制分别是非,所以整日的会有不同的情绪,正如前面所说的小的惊恐,大的惊恐,而恐伤肾,也是中医里面说的。而肾是人的生命之源。正是面对外事外物有这些不安的情绪,使得身心衰落如同秋冬的落叶一样,一天天的不断地衰落。
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由于我们总要面对外在的事物,而且此心容易沉溺在其中,很难恢复到我们每个人的本心,每个人的本源。我们的人生像是在看电影一样,虽然说是如梦如幻,可是还是很当真的。
其厌(ya)也如缄,以言其老洫(xu)也。沉溺在物欲之中时间久了,我们的心就闭塞到了极点了,被物欲所拥堵了,如同被绳索束缚住了一样,一点都不自由了,很难像庄子前面所说的那样逍遥游了。已经衰老,衰败到了极点了,这里并不是说人的年龄大,而是心老了。
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此心被拥堵,已经心如死灰一样了,不能恢复一点点阳气,没有一点点生气了。
喜怒哀乐。由于面对外事外物,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形态,各种各样的情绪了。面对外境就有了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喜怒哀乐未发就称之为中。前面有讲竹管如果没有开孔,就没有发出很多的乐声,只是作为定音器。如果开孔了,就可以散发出乐声了,如果和谐的话,就是美妙的乐曲。如果不和谐就是噪音了。此心如果未发出来,类似于定音器那样就是中了。如果发出来了就是喜怒哀乐。如果喜怒哀乐比较和谐,适度的话,心情就平和。大树如果没有孔窍,就不会散发出万种声音。
虑叹变慹(zhe)。又会思虑过多,思虑多了又会感叹,感叹了又会反复举棋不定,反复了又会执着了。自己想定了,就会执着难以改变了。
姚佚启态。又会放开随便了,又会懒惰了,由此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了,变得越来越堕落了。
乐出虚,蒸成菌。乐曲由空虚中来,正是由于大树有空虚,所以有音响;正是由于比竹有空虚,所以才有乐曲;正是由于心有空虚,所以能够产生智慧,如果被物欲填满了,智慧就出不来了。如果不是空虚的,全部都闷在里面,特别是许多物欲,好的坏的都闷在里面,就会蒸出来许多细菌了,也就闷坏了的。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日夜循环,日复一日都是如此,而不能知道为什么萌发这些消极的东西。我们的念头日复一日的在那里不停地念叨,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绝大多数都是消极的。正是这些消极的念头在无形中消磨着我们的意志的。如果性格比较好,习惯比较好,无意识的这些念头就比较积极,人就会积极向上。如果比较消极,那么影响整个人的生存状态。可是我们又无法停止念头,我们无法阻止这些念头的萌发。庄子是有办法的,我们继续看看吧。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算了吧,算了吧,如果找不着日复一日的如此的根本缘故,那就算了吧。庄子还是提醒我们要去找到这个根本原因的,也就是找到宇宙和人生的实相的。如果一旦找到了,就知道这一切发生的根本原因了的。是不是这个宇宙有个主宰呢?也都会知晓的。
3.有真君存
【原文】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zhen),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解释】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前面庄子点出了要探求这一切发生的根本原因,这里庄子继续指点我们去探求的。并非彼万物之中无有我,也并非我完全可以脱离开万物而存在的,实则我和万物为一体的。苏东坡有一首诗讲到,如果说琴上有琴声,为什么把琴放在匣子里却不自鸣呢?如果说手指上有琴声,为什么不在手指上听呢?手指代表我,代表心,而琴代表万物的实相,琴声代表着万物。注意这一点,琴声代表万物,而不是琴代表万物。如果离开了手指,琴也无法有琴声;如果离开了琴的实相,也无法有琴声的。前面讲的大树的例子,并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大树的孔窍在动,而是我们的心在动的。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如果能够这么理解呢,也几乎近于真理,近于道了的。可是我们还是不知道是什么主使的,是什么主宰着我们的。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zhen)。如果果真有什么外在的主宰,而似乎我们又丝毫看不到其端倪的。百丈禅师曾经说过:如虫御木,偶尔成文。木头里面有蛀虫,我们切开来看看,看到虫子蛀木头留下的痕迹似乎像什么文字一样,似乎虫子会写字一样。我们看到这个宇宙这么精巧,如同鬼斧神工,似乎留下了神斧凿的痕迹的。有无什么外在的主宰呢?庄子说似乎又发现不了什么端倪。
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虽然看不见什么端倪,可是自己却是可以去修行,可以去验证的。虽然可以验证,可是还是不能见具体的形象的。世人是有情众生,可是大道却是无形无相的。要验证宇宙和人生的实相,这个是可以通过修行自己去验证的,可是有这个无形的,即使自己验证了,告诉别人也未必相信,所以庄子要通过许多的寓言故事来告诉我们。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我们的身体有百骸骨,有许多的骨头;有九窍;有五脏六腑,这些都很齐备地存在的,而组成了活生生的人。我跟这些东西谁最亲近呢?什么是我呢?难道说某个部分就是我吗?这些东西不也是物吗?什么是我呢?
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你对身体每一部分都喜悦吗?有无偏私呢?有无特别偏心的呢?喜欢嘴巴多一点还是耳朵多一点呢?我们说要正心,心为君主之观,如果偏心于嘴巴,这个心就跟着嘴巴走了,就是吃货了的。如此分析了一遍,找不到这些有形的东西能够作为真的主宰。难道这些东西都作为臣妾吗?都是服从于真心的吗?真心才是真正的君主吗?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上面虽然没有把真心这个君主给点出了,可是为了方便理解,在注解中也提及了的。庄子可谓是一片苦心的。难道身体各部分这些臣妾不足以互相制衡吗?到底哪个该听从哪一个呢?难道是轮流来当君臣吗?今天我做主,明天你做主吗?到底有无真正的君主存在呢?这里有点像《楞严经》中的七处征心,到处找心在哪里。
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如果到处求得其实情,都找不到,到处找都找不到真正的主宰在哪里。这也没有什么关系,至于找得到找不到,都没有什么关系的。找到了不会增加一点,找不到也不会减少一点,可以说不增不减的,对于这个真心。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我们每个人一受母胎而成形以后,虽然不亡,不失去性命,可是也是在等待失去性命罢了。这是不是很可悲呢?不管是长寿一点,还是短寿一点,总归还是要去该去的地方的。佛家有讲:“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一日已经过去了,寿命也就随着减少了一日了,就好像是一个水缸里的鱼一样,每天水都在往下漏一点,总会有干涸的一天,这又有什么好乐的呢?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我们每个人与外物互相侵害互相消靡,物欲如同刀刃一样伤害自心自性的。前面有讲到等待生命消耗殆尽,可是这个进程行进的非常迅速,如同飞驰的车一样,无论如何都无法去让它停止下来,如此看来难道不感到悲伤吗?我们在享受物欲的时候,还感觉到很惬意很快乐的,不知晓在加速消耗我们的生命的。难道要等到我们老迈的时候,才能够反省吗?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我们不知晓自己真的主宰在何方,而终身都在为了这个身体而忙碌,做了这个身体的奴仆了。终身都不见有什么大的功德。即使是显赫一时又有什么用呢?这样又算是大的成功吗?过了五百年后,也许只是在史书上留了一笔的,可是这个名字也只是符号而已。也就是这样子了,终身奔波疲惫到了极点,而还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到底在何方。如此看来不是很悲哀吗?
人谓之不死,奚益!世人还想着长寿不死,又有什么益处呢?即使再长寿,一百岁,两百岁,甚至是五百岁又如何呢?也不过是在等待失去性命罢了。当然庄子这讲并不是让我们消极对待人生的,而是要看到生命的这个实相,让我们更好的过好生活,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日复一日,自受形了以后,形态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被物欲所侵害,自己还以为在享受,不断地变衰老。心也在不断的变衰老了,上面落满了灰尘,这难道不是很大的悲哀吗?这是很可悲的。这是由于不知道真心是真正的主宰的,心可以不老的啊。如果不知道这一点,才是真正的悲哀的。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人的生命,难道注定就是这么让人迷茫的吗?
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难道只有我自己感到迷茫吗?还是也有人不感到迷茫的呢?庄子是个明白人,可是这么反问来启发我们思考的。
4.无有为有
【原文】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解释】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前面讲到庄子揣着明白装糊涂,说很迷茫。如果迷茫,就需要有老师了,这里就来讲老师。如果仅仅是随着自己充满成见的心而以它为师,那么又有谁没有老师呢?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以此为老师那就可能又偏差了。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这里呼应前面的日夜相代。何必要知晓日夜相代,知晓这一切萌发的根本原因的人才有老师呢?不仅仅是这样知天的人,以本心为师的人才有老师。而愚人也有自己的老师,而且很执着,很难去接受明师和善知识。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如果还没有成心就已经有了是非在那里,已经有了成见在那里了,这就好像是今天出发去越地而之前早就已经到了一样,这难道不是很滑稽的事情吗?
是以无有为有。所以说,无有老师就是真正的有老师。所以说圣人无常师。一个杯子,如果没有清空就无法装进新的东西。
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无有老师就是真正的老师,虽然有神一般的大禹那样的才德,也许都未必能够知晓,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庄子要我们要去掉心中的成见,恢复我们的本心和初心。
5.夫言非吹
【原文】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gou)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解释】夫言非吹也。前面讲老师,老师给我们一般的是言教,而真正的老师是行不言之教。这里庄子就先破除对语言的执着,也就是离语言文字相。前面有讲大风吹大树,大树有万种孔窍,而生出万种音响。这里庄子把风吹和言语进行类比。我们说话,难道不也是气流吹动在人体的孔窍中发出来的吗?言语能够代表着实相本身吗?庄子在这里讲,言语并不是风吹,这是在启发我们去领悟的。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说话写字虽然有言语,可是言语并不一定非得要指向特定的东西。比如对于月亮来说,古印度是一种言语,中文是一种言语,都是指向同一个东西。同一个东西,可以是不同的言语。而同样一个言语,同样的一个声音,可是在不同的地方,也许指向不同的东西。古人有讲,指月之指非明月。言语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们习惯于把手指当成了月亮本身了。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果真有说了什么言语吗?难道真的什么都没有说吗?言语可以说是非有非无的。如果说了什么,这也不对。言语就类似于大树被风吹一样,风一停止,声响也就化为虚空了。为什么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却又说未曾说一字呢?佛祖所说的都是宇宙和人生的实相,这个是超越了语言文字的。如果说言语没有吧,可是也不能这么说。如果没有指向月亮的手指,就很难看到月亮了的。
其以为异于鷇(gou)音,亦有辩乎?鷇(gou)音是刚刚破卵而出的小鸟的叫声。言语跟这个小鸟的叫声又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呢?可以把小鸟的叫声定为月亮,人模仿小鸟的这种叫声也可以约定为月亮。时间久了以后,人们一听到这种声音,就以为是月亮了,而且会把这种声音等同于月亮本身了。难道可以辨别出小鸟的这个叫声不是言语吗?这也呼应了前面“特未定也”那句话的。某种叫声对应于某种实物,这个并不是一定的。
其无辩乎?虽然前面说了似乎没有什么分别,小鸟的叫声也可以对应着某种实物。可是时间久了还是有所辨别的,大家都约定俗成,某种声音对应着某种实物了的。风吹大树,大树有万种孔窍,某个声音还是对应着某个特定形状的孔窍的,这个还是可以分辨的。
6.莫若以明
【原文】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解释】道恶乎隐而有真伪?大道怎么会隐藏起来呢?大道本来就是想给世人带来光明的,大道本来至简至明,如同天上的日月一样,再明显不过了。只是世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已。正是由于世人一叶障目看不清大道,所以就会有迷有悟,也就有了真伪。世人迷于大道的时候,就以为大道是伪的。世人悟道了,就知晓大道本来是真的。
言恶乎隐而有是非?言语怎么会刻意隐藏起来呢?言语本来就是想让大家明白的。圣人老子留下五千真言,本来也是想给大家讲明白的。庄子写的这些文章也是想让大家看明白的,可是真理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所以用了许许多多的比方。言语也是载道的,所以也会像前面说的有真伪。世人迷了本心,就会把经典当伪经来看,甚至会诋毁。世人如果悟道了,就对经文深信不疑了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就有了是和非。
道恶乎往而不存?大道怎么会走了呢?大道从来都未曾离开我们左右,大道怎么会不存在呢?大道一直都存在的。庄子讲:道在屎尿。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都有大道的形迹。
言恶乎存而不可?言语怎么会存在,怎么会是实实在在的呢?言语只不过是类似于大风吹大树孔窍而发出的万种声音罢了。每种声音都对应于一个事物。言语也只不过指向实在事物罢了,类似指月之指的。虽然言语只是指月之指,可是怎么能够不认可言语呢?如果没有言语,如何能够把事情说明白呢?如果没有载道的文字,真言如何流传给子孙后代呢?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大道有成物之功,一事一物可以说是大道的小成就了的。一事一物之中都隐含着大道的形迹的,可是我们却很难去发现。言语也是小成,而言语也是载道的工具的。言语往往浮华而美丽,我们往往只是注意到了华丽的辞藻,而忽略了其中隐含着的大道。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物有小成,所以就有了诸子百家的小成,儒家有儒家的一套,墨家有墨家的一套,而各家都各自为师。如此一来,各家都各自以为是,就有了许多的是非了。到底该信哪一家呢?庄子这里说了,世人所认为非的,我这里就认为是。世人所认为是的,我这里认为非。大道隐于其中,世人看不出来。世人把真的当成伪的了,把伪的当成真的了。所以庄子这里是拨乱反正。难道真的是弄反了吗?张果老倒骑驴就是为了提醒我们的。佛陀常说:颠倒众生,也是提醒我们的。也许庄子所说的还有些道理吧。当然了儒家孔门心法,也是正道来的。孔子也是得道的高人来的。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如果说想纠正是非,把世人认为非的,纠正为是;把世人认为是的,纠正为非。这样来争执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去发明世人本有的明德。也就是《大学》中讲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7.谓之道枢
【原文】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解释】这一段文字很优美,可是如果要理解好也不那么容易。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如果以我来观物,万物无非是彼。如果以物自观,也就是说假如我们站在物的本身去观,万物无非皆为此。此可以称之为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物一太极。心和物本来是不分彼此的,正是由于心和物的实相共同发生作用而产生了我们眼中的万物。心类似于风,而万物的实相类似于大树的孔窍;而万物类似于万种音响。如果物我分离,心物分离,就已经把世界割裂成彼此了,就不完整了的。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如果自彼方观察此方,则此方无是处。如果从此方观察此方,则此方都是的。我们东方人有罪业,而念佛求生西方,如果西方人有罪业,而念佛往生东方吗?如果我们能够自净其心,都是做善事,处处都是乐土的。眼睛不了解的是眼睛,自己最不了解的是自己。自知者明,如果能够真正知晓自己的自性本心,就全明白了。所以前面庄子说莫若以明。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所以说:彼也是因此而生,而此也是因彼而生。这里就呼应了《道德经》中的前面两个章节了的。无美就无丑,无善就无恶,无大就无小,无爱就无恨。怎么理解这一点呢?我们把药放在舌头上就有苦味,可是放在喉咙就不会有苦味。喉咙尝不到苦味也尝不到甜味。当舌头上放蜂蜜的时候,也只有舌头能够品尝了。
彼是,方生之说也。彼此,这样的说法,这个是方生之说的,这是庄子给这个学说起的名字的,也就是生灭之说。本来是无生无灭的,如果分出彼此,这就有了生灭了。月亮本来是无圆无缺的,可是从古至今流下了多少诗句。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虽然说是有这样的说法,有方生之说。可是方才生了,就死了;方才死了,就又有生了。生生死死循环不已。我们人也是如此,不断地循环不已,然而如何跳出这个循环呢?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刚认为这样是可以的,是对的,又马上觉得是不可以的,也是不对的。不可以执着于彼,也不可以执着于此。比如股票投资,执着于长线、短线和中线似乎都不对。倾向于左不对,倾向于右不对,倾向于中总可以对了吧?执着于中也是不对的。所以说,佛家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如果执着了就不对了。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的产生由于非生;非的产生由于是生;是的消失由于非的消失;非的消失由于是的消失。是非是互相依存而存在的。有贵就有贱,如果不贵难得之祸,也就不会有贵贱的概念了。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所以说圣人不会去取这个方生之说,而只是对着天道而照的。圣人之所以如此,也是由于前面所说的缘故的。圣人的心如同明镜,可以照天照地,可以照万物的。镜子照万物,没有美,也没有丑;没有是,也没有非,不做什么评价,只是如是而已。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前面有说彼此的分别,彼此是不同的。庄子在这里说,此也是彼,彼也是此。正如佛家所说的,烦恼即菩提的。我们的思维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陷阱。我们如果有学习素描的经验,就知道黑和白之间有无数个层次。有时白就是黑,有时黑就是白,这个怎么解释呢?我们的眼白是白色的,可是在素描里面也许用的浅黑色来画眼白的。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也是一个是非,彼也是一个太极;此也是一个是非,此也是一个太极。彼此互为阴阳,彼中也有阴阳,此中也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现代科学也验证了庄子的说法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有许多美妙的东西。一切都是相对的,我们可以把参照系建立在任何一物上,我们可以建立在地球上,太阳上,同样可以建立在月球上。我们就超越了地心说和日心说。从宏观世界观察微观世界,就有了量子理论;从宏观世界观察宇观世界,就有了相对论。两个理论属于不同的视角,并无根本的矛盾的。如此就统一了物理学了。
果且有彼是乎哉?这里庄子要破除我们的执着。果真有彼此吗?果真有美丑吗?美丑只不过是世人的观念罢了。在公猴的眼里,母猴也许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假如西施进化出来,脸上的毛没有褪尽,世上的女人也是如此。可是吴王夫差也许还是觉得她是最美丽的。美丑只不过在人的观念之中罢了。
果且无彼是乎哉?庄子又担心我们执着于无,所以又反问了一句。难道果真就没有彼,也没有此吗?果真没有彼岸和此岸吗?虽然前面说没有美,也没有丑,也不能完全那么说的。这也就呼应了前面说的,方可方不可。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彼此如果不成对的出现,不产生生灭,没有分别心,可以称之为大道的枢纽了。如果不执著于善恶,不执著于美丑,如此就可以称之为大道的枢纽了。如此就可以推开大道的天门了。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如果掌握了大道的枢要,就好像是天门已经装在了环洞中,可以任意的开阖而应变无穷的变化了。天门的门轴要安装在环洞中,才可以开阖。这也就是类似于《道德经》里面的那个众妙之门。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如果能够掌握了大道的枢要,是也可以是一无穷,也是一宇宙;而非也是一无穷,也是一宇宙了。 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朝菌不知晦朔,寒蝉不知道有春秋。对于朝菌来讲,它生活在它的宇宙里,有它自己的时空;而寒蝉生活在它的宇宙里,有属于它的时空。
故曰莫若以明。所以说,莫若以明,也就是说,不如发明自己的本心的。
8.天地一指
【原文】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解释】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如果以手指来比喻并不是指向手指本身,不如以非手指来比喻不是指向手指本身。古人有一句话:指月之指非明月。这里加上一个月亮,也就是非手指来说明,就可以把事情说得很清楚了的。手指指向月亮,如果没有手指指向月亮,我们很难看到月亮。可是却很容易把手指当成了月亮本身了。
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当时名家公孙龙有关于指非指,白马非马的说法。可是这么说,很容易把人给弄糊涂了,容易误导了别人,所以庄子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的。以马来比喻马并不是马,不如以非马来比喻马不是马。我们看一匹白马,果真是马吗?我们来看一下实相是什么?爱因斯坦就一直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当我不去看月亮的时候,月亮果真是不存在的吗?”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啊。如果我们不去看这个马的时候,这匹马并无什么颜色,颜色只是光波反射进入眼中而形成的;马的形状也是在心中的形象而已;连马这个名字也是人给起的。而马到底是什么呢?只能说是一物,所以说马是非马。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如果能够知晓马实际上是非马,指实际上是非指,就得道了的。一指之中蕴含着天地的奥秘了,一马之中蕴含着万物的奥秘了。
9.朝三暮四
【原文】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解释】可乎可,不可乎不可。前面说指和马,这是要超越名相的。庄子这里接着讲,如果别人谓之为可,我也谓之为可。如果别人谓之为不可,我也谓之为不可。如果别人呼之为马就是马,别人呼之为牛就是牛,这是圣人和光同尘的。比如对于一匹马来说,我们从最开始就称之为牛也未尝不可;而牛从最开始就称之为马也未尝不可的。名称只是起来给别人叫的罢了,我们却执着的认为名称就等于实在的外物。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道是人走多了就形成的,本来天下没有路。外物是我们称呼它,才有相应的名字的。这个名字只是指月之指罢了。
恶乎然?然于然。为何谓之如此呢?为什么说是这样的呢,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就说是这样的。正如佛家所说的如是,如是而已。语言文字只是指月之指罢了,很难去用言语来说清楚。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为何谓之不是如此呢?为什么说不是这样的呢?本来就不是这样的。
恶乎可?可于可。为何谓之可以呢?本来就是可以的,所以就是可以的。可和不可说的是是非。
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为何谓之不可以呢?本来就是不可以的,所以就是不可以的。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万物本来都是这样的,万物本来都是可以的。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而每一物都是全息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物一太极。站在每一物的角度来看,每一物都是可以的,都是对的。站在每个人的角度来看,自己的想法都认为是对的。假如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外物,也许就觉得不对的了,要站在外物的本身去看,一切就都是对的了。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天底下没有一物不是这样的,没有一物是不可以的。一物一太极,每一物都承载大道的痕迹。站在每一物的参照系来看,每一物都是可以的,都是对的。在0.8倍光速的飞船上来看光速,是不变的;在0.9倍光速的飞船上来看光速,也是不变的。
故为是举莛(ting)与楹(ying)、厉与西施、恢诡憰(jue)怪,道通为一。所以说小草的茎干和房屋高大的柱子并无什么区别;丑女和美女西施并无什么区别;万物各种奇奇怪怪的样子,也本来并无什么区别,以道来讲呢,也都是通于一的。这里庄子点题了的,讲到齐物于一了,都归于一了。这里跟《道德经》中第二章是相通的,万物本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前面讲到,风吹大树,大树有万种孔窍,虽然不同的孔窍有不同的形状,而发出来的音响也是千差万别,都是奇奇怪怪的样子,可是都是相通的。
其分也,成也。天地万物本来为一体,分开了,就成一物了。
其成也,毁也。虽然说是成一物了,可是正是由于成一物,所以也就会有毁灭的时候。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方生方死,刚生了就又死去了。本来无生无灭,如果有生就有灭了。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如果外物无成也就无毁,也就又恢复为一了。比如一束太阳光,如果没有经过三棱镜,就不会分出七色。如果没有分出来,就又归于一了。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只有上达于道的圣人才知晓万物通于一,也就是知晓齐万物于一的。虽然说能够通于一,可是却不用自己的好恶为好恶,而是以众人的好恶为好恶。这个庸字,为和的意思,中庸之道为中和之道。一即为中;庸即为和。一心如果处于静定,就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如果一心发出来,就有了七情六欲了。一心如果分出来,就成一事一物了。如果分出来七情六欲能够和而不同,能够适度的话,心情就愉悦。庸人就是众人的意思,虽然众人有所不同,可却是和而不同的。
庸也者,用也。庸,可以说是用,也就是用众人的好恶为好恶,不用自己的好恶为好恶。也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别人为参照系。如果要考察一物,必须要以一物为参照系。如果要考察原子,考察微观世界,必须要以原子为参照系,缩小到内部去观察。否则就会有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一物一是非,一物一太极,一物一宇宙。
用也者,通也。用,也就是用众人的好恶为好恶,也就是和而不同了的。如果能够和而不同,就可以通了。如果能够通,也就是说,虽然不同,可是能够条条大路通罗马了。众人的好恶虽然不同,可是和而不同,也都能够乐于接近道,如此就可以通向道了,也就顺着道走,总有一天可以回家的。
通也者,得也。如果能够都通了,也就是都顺着道走了,总有一天就可以得道了。也就是说众人个个都可以自得,个个都可以得道,个个都可以回家了。
适得而几矣。如果能够个个自得,那也就几乎接近于道了,离道也不远了的。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如果能了却是非,混而为一,已经能够做到不知其然,不区分善恶、贵贱和美丑等,如此可以称之为道了。上达于道就混而为一,而分开就是成物了。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未能上达于大道的人,费尽了精气神,劳其神明而不能通达于一。虽然很尽力了,还是不知道万物本来是齐的,本来是同的,而非得要人力去统一。如此可以称之为朝三。
何谓朝三?什么是朝三呢?
狙(ju)公赋芧(xu)曰:“朝三而暮四”。养猴的人给猴子分发橡子,他说:“早晨分三升橡子,而晚上分四升橡子。”
众狙皆怒。众猴子都感觉到很愤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当养猴的人说:“如此就改为早晨四升橡子而傍晚三升橡子吧。”
众狙皆悦。按照这样的分法,众猴子都感觉到很喜悦。庄子这么讲说明众人容易颠倒。张果老倒骑驴也是提醒众生颠倒的。佛陀说颠倒众生也是这个意思的。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不管是怎么样分配,总的橡子数目都是一定的,都是相同的。虽然名方面有所不同,只是调换了一下顺序,可是实在的是没有损失的,而猴子就产生了喜怒的情绪,也是同样的原因的。未达道的人以为万物有什么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了是非,实则是相同的,跟朝三暮四的这个故事是类似的。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所以圣人以是非来调和,虽然万物不同,可是圣人调和完以后是和而不同的,而不会互相侵害。圣人不仅仅是调和,遵循天道而平息其不同,使得万物归于一。如此可以称之为两行。一行是随顺众生,和光同尘,和而不同;另外还有一行为止息万物之分,而归于一,此行的功夫,如果能够入于静定,万物不待统一而统一了。两行分上下,上达于道,而下分为器,和而不同。
10.圣人所图
【原文】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解释】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古时候的真人,其智慧已经到了极致了的,已经恢复了本心自性了,已经恢复了本有明德了,已经成为真人了。
恶乎至?为什么说古人已经知到了极致了呢?
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古人已经能够认识到未尝有一物了的,心外未尝有一物了的。知已经达到了极致了,已经尽心了的,已经尽性了的,不可以再加一丝一毫,也不能再减去一丝一毫了的。古人已经能够知晓风吹大树的道理了。大树有万种孔窍,风吹大树,而产生了万种音响。风类似于心;而孔窍类似于万物的实相,而音响类似于万物。音响如梦如幻,虚幻不实,离开了心有独立的一物存在吗?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一等的人呢,以为是有物存在,而没有物我的界限,没有分别心。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其次一等的人呢,以为万物有界限,可是还没有是非之心,还没有好恶之心。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再次一等的人就都有了是非之心了,是非就彰显了,如此道就亏了,大道就衰落了。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的。如果区分了丑女和西施,有了美丑的是非之心,道就亏了的。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正是由于大道的亏损,而私爱和偏爱就形成了的。原本是大爱,分开来就成了私爱,私爱就成为一物了的。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然有成私爱和亏大道两者存在吗?如果这么说也是不对的。本来人人都有大爱之心,每个人的心如同太阳一样,只是暂时被私欲所遮蔽了罢了。太阳并不亏少一丝一毫,只是被掩盖起来罢了。
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果真没有成私爱和亏大道吗?如果说没有的话,也是不对的。人人以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人人就有了私爱,爱自己,爱和自己相关的人和物。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有成和亏之分,就好像是昭氏弹琴一样。不仅仅是庄子在这里说弹琴,苏东坡也有一首诗的。如果琴上有琴声,为什么放在匣子里又不自鸣;如果手指上有琴声,为什么不在手指上听呢?本来手指和琴是一体的,本来心和物是一体的。如果手指弹琴,就分开来五音了。一音一响都是一物。如果五音和谐,就成为了雅正的音乐。如此就成一物了。就类似于大道亏损了,分出了外物了。
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如果昭氏不弹琴,而琴又归于寂静了的。无成为一物,而大道就不亏了的。大风如果吹大树,类似于不弹琴的。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昭文弹琴技艺极其高超;师旷执杖击打乐器;惠子对着梧几而操琴。这三个人弹琴的技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的。三个人可谓是知晓音乐的天机了的,接近于道了的。
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正是由于他们在这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所以一直弹琴到了终年。
庄子素解全集观看链接//www.aki-driving.com/home/article/nlist/catId/29.html
佛山市柒伍柒科技有限公司南庄镇南庄村澳冲经济合作社南庄村澳冲开发区24号仓库出租 使用权竞投项目(招标编号: nzz-202212-005)拟于 2022年12月30日 09时00分00秒于佛山市柒伍柒科技有限公司农村招商投资交易平台通过线上竞投方式进行竞投,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资产名称 | 资产地点 | 资产面积 | 交易底价 | 交易结果 |
南庄村澳冲开发区24号仓库 | 南庄村澳冲开发区24号 | 资产建筑面积830.68(平方米) | 人民币134,570.16元/年(不含税) | 罗永良,以成交价:人民币182,570.16元/年(不含税)竞得。 |
备注: |
佛山市柒伍柒科技有限公司南庄镇南庄村澳冲经济合作社
2023年01月03日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