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南海区打造诗酒渔场 烟火九江,让乡村大地无处不美学!
详细内容

南海区打造诗酒渔场 烟火九江,让乡村大地无处不美学!

时间:2022-12-12     人气:2421     来源:南海九江     作者:
概述:无论走过多少路,最牵挂的是那一抹乡愁。当前,佛山正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化的领头羊,南海提出要建设成为“最岭南”的人文之城......

无论走过多少路,最牵挂的是那一抹乡愁。当前,佛山正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化的领头羊,南海提出要建设成为“最岭南”的人文之城、家门口的“诗和远方”。九江地处桑园围核心,拥西江五千米之浩淼,享鱼塘四万亩之粼粼,数百年来儒、渔、侨、商在此激荡,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在此沉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为重塑乡村风貌、唤发文化自信,九江镇决定实施“九江乡村美学复兴计划”。


九江镇党委副书记朱敏华在“党建引领 全民聚力 美学赋能——九江镇乡村振兴工作推进大会”上发布九江镇乡村美学复兴计划。(戳图详看报道)


通过系列具体行动,以美学设计优化城乡建设规划,以美学项目带动全域文旅升级,以美学教育滋养全民善美品格,以美学复兴引领全面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建设从“硬件塑形”升级为“软件铸魂”,凸显时代潮流与乡村振兴美美与共,让九江大地无处不文化,无处不美学,全面打造“诗酒渔场 烟火九江”。


让乡村聚落留住美丽乡愁


故乡是记忆中的一艘船,是盘根错节的大榕树,是屋旁潺潺的小河流。以深耕儒林湾重大平台为契机,将美学融入城乡规划,让人们既能享受城市配套,又能品味乡村味道。善用专业力量,注重空间的规划和构造,因地制宜,让乡村规划设计与九江岭南广府文化、桑基鱼塘肌理、特色乡土建筑等充分融合,延续乡村本土记忆,焕起乡愁。


让山水林塘彰显生态底色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九江最重要的底色;清晨在鹭鸟声中醒来,是最具诗意的乡村想象。通过突出保护桑基鱼塘、河涌湿地、江心岛屿、野趣山岗、古树名木、野生鹭鸟等珍贵的九江特色生态资源,加快推进万亩美丽渔场、二十公里西北江湿地公园、十公里农旅活力环和南乡森林公园建设,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再现烟锁海岛、江阔堤固、渔场如镜、鱼跃鹭飞的水乡自然美景。


让乡村大地镌刻历史记忆


九江百条村,村村有段古。通过发动地情专家、乡亲乡贤、热心人士参与编写村志,深研文化语境,深植本地资源禀赋,深挖建筑文物、历史故事、人文风俗、特色方言、名人事迹等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九江故事。活化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激活朱九江公园、吴家大院、玄憬龙等博物馆群。运用新形式、新材质、新媒介,为古建筑、古村落、古遗址注入新活力,实现岭南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发展。


让美学魅力激活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乡村美学的集中展示区。加强前期规划设计,利用文化再生、艺术介入等方式,对河涌岸、榕树头、四小园、休闲场所等小微公共空间和社区空间实施再造,形成空间小而美、内容新而特、主客共享的再生空间;聚焦传统风貌建筑、工业遗址等植入文化内容,打造市民游客文化休闲、艺术体验的时尚消费空间;实施美丽种子计划,美化乡村公共空间,实现开窗见绿色、漫步在公园、四季闻花香。


让乡村经济厚植文化内涵


乡村振兴既要经济先行,又要善于文化赋能。融合文化创意、生活美学和深度体验,加强运营理念和运营主体培育,塑造“一村一品”乡村美学经济产业品牌。加快落地游船体验、蚕房美食、文创盲盒、乡村民宿、农旅观光等项目,培育户外、民宿、研学、露营、骑行、剧本杀等休闲度假业态,推动“好玩九江”更出圈。


让数字科技赋能乡村美学


科技是艺术的翅膀,美学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试水国风园,结合研学创新时尚化、现代化表达,引领国潮新风尚。探索乡村旅游数字经济新业态、乡村文旅管理新模式,完善文旅设施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发展数字藏品、虚拟演艺、云上赛事、沉浸式景区、AR/VR实景探索游戏、虚拟人等项目,创新体验场景与商业模式,升级文旅产品和消费模式,让游客从线上线下享受沉浸式的乡村体验。


让水上文旅再现水乡画卷


水是九江的灵魂。串联璜矶鹭鸟天堂、九江龙舟训练基地、龙腾鹭影文旅项目、烟桥古村、河清等主要景点,打造海晏河清、正道烟南之旅。推动岸线整治工程,打造西北江生态文化景观碧道。携手西樵、龙江,深入挖掘沿线历史故事,活化以堤围、古窦闸、河涌水系一体的桑园围游径,提供尝河清烟火、观鹭影龙腾、品窦闸古韵的丰富文旅体验,把桑园围打造成覆盖全域的文化公园。


让九江蚕房化身百变IP


蚕房是九江独具特色的时代印记。统筹保育、系统规划、整体推介沙头蚕种场和分布在各村(居)约200所蚕房资源,探索“传统+潮流”的多样化形式,用创新点燃传统,活化和丰富蚕房功能定位,让蚕房成为餐饮美食、文化体验、本土艺术作品展示、体育健身、红色阵地等功能百变的游玩休闲目的地,打造独具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乡村艺术殿堂、乡愁记忆载体和文旅体验基地。


让圩里九江焕发百年生机


新时代要留住旧记忆,老城区要有新活力。围绕万寿街区民国建筑群,在原有街坊里弄的城市肌理上,保留和修复骑楼、名人建筑、九江涌、粤剧馆等城市乡愁记忆符号。谋划圩市复兴计划,规划建设老字号一条街、创意办公区、粤剧艺术馆、侨乡创意酒店、双蒸体验馆和九江圩原真生活馆,以“圩里九江图”文旅新场景为主题,以民国特色、侨乡文化为亮点,植入文创新业态,形成九江里文创街区。


让民间祠堂凝聚乡建力量


让祠堂是读懂乡村的文化密码。深入思考与年轻人需要、城乡融合进程相适应的祠堂“进化”路径,把崔氏宗祠、何氏宗祠、树德堂等乡村祠堂建设成为多功能的文化宣传阵地、村民议事空间、课堂文化娱乐场所等,让祠堂成为凝聚浓浓乡愁的阵地,激发乡村振兴奋进力量的源泉。


让风貌塑造贯穿城乡景观


城乡风貌需要兼顾“颜值”与“内涵”。通过采用传统材料、结构形式,结合现代新技术和新工艺,对地标建筑、自建房、农房、田头棚、绿化、标语、栏杆、路灯、公厕、三线、公告牌、村口标识、市政设施等融入乡村美学规划,通过色彩设计、文化融入,引入现代文化创意。以“美学乡建”为主题,推动乡村私宅潮玩翻新。让乡村处处洋溢活力,彰显文化软实力,塑造九江独特风貌。


让文艺活动更具烟火气息


文艺源自烟火,演绎烟火。鼓励本土文艺作品创作,融入怀旧复古、时代新潮、童真童趣,支持利用蚕房、侨房、祠堂、书斋等场所,开设书画馆、摄影馆、艺术展馆。加强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多样化举办九江赛龙舟、数鱼花、炸煎堆、舞狮、正道成人礼等传统民俗活动,深入打造“儒林湾之夜”“农民丰收节”等文艺品牌,推动传统与潮流相融合,打造更多微文旅IP,让文化传承走进寻常百姓家。


让九江美食名扬五湖四海


九江美食独具一格,是“舌尖上的艺术”。煎堆碌碌,啖大谷叉烧;鱼生如雪,饮双蒸米香。充分发挥九江美食旅游协会作用,制定九江特色美食烹饪标准。结合龙舟文化,打造九江龙船饭标准,让龙船饭成为九江美食独有品牌。挖掘九江双蒸、奇峰酱油、辣椒饼等本地调味料,以及叉烧、鱼生、煎堆、河鲜、沙头腊味等特色美食背后的故事,以故事激发味蕾。依托本地传统食材,不断改良创新,创新融合历史韵味、品质时尚的美食文化。


让美学素养根植大众内心


让美学的生命力在于深入人心。利用蚕房、侨房等旧建筑,开设乡村美学研习社;将九江镇委党校建设为乡村美学人才的孵化基地;在全镇各读书驿站开辟“美学书架”,在乡村推广规划设计、艺术创意、文学艺术等书籍;开设大众美学实践课程,有序开展美育进校园、进家庭、进厂企、进社区,依托读书驿站、农家书屋等阵地,开展亲子美学阅读、美学读书分享会等,让群众学习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创新美学传播方式,加大力度研发和推广富有九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蕴含美学韵味的文创产品。


让善美之风互生发展动能


善美精神,是乡村的内在气质,蕴含着推动乡村振兴生生不息的力量。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乡村建设,积极开展村规民约、政策宣讲、移风易俗、文化进村、示范典型评选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引导村民改变以往乱堆乱放的陋习,培养村民乐善互助精神,在社会广泛凝聚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


让机制创新护航美学复兴


乡村美学需要内化于心,也需要主动作为。梳理九江乡村的人文历史自然资源,建立数据库。选取精品四小园、乡村市政绿化、建筑材质运用成功案例,建立样本库,为村居具体实施提供参考;挖掘本土设计师、规划人才、艺术家等力量,建立九江乡村观察团和乡村振兴人才库;由乡村振兴、文化部门统筹指导,实施乡村振兴建设项目审核把关机制,提升项目文化门槛和美学标准。


让美学复兴汇聚蓬勃力量


大众是乡村美学的拥有者和受益者,更是乡村美学的推动者和创造者。大力弘扬九江的乡贤文化,让海内外乡贤成为乡村振兴和美学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积极调动广大群众、企业、智库专家、非遗传承人等在乡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公有资本的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吸引各类社会资源和人才回留。成立乡村美学志愿队伍,参与建筑装饰、绿化、彩绘、雕塑等志愿行动。开展“发现九江”探宝之旅、“青春美学集中营”、“美学创业计划”等青年活动,凝聚一批有家乡情怀、有艺术水平、有运营能力的年青人参与乡村建设,主导美学复兴,让年青人恋上九江、聚在九江、乐在九江,创在九江。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