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科院承办这场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论坛
12月2日,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年会暨校长论坛召开。会议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组织承办,包括澳门地区和珠江西岸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在内的联盟成员和支持单位云聚线上,回顾过去一年交流与合作成果、商讨来年计划的贯彻与落实。
年会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骆少明、佛山市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盘艳、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先后致辞。联盟理事长宋永华总结了建盟四年来各成员单位在机遇与挑战中砥砺同行的成果。骆少明认为,西岸科教联盟的发展壮大,关键是落地落实、共享共赢。在参与大湾区的建设中,联盟必须为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盘艳表示,市委台港澳办将一如既往发挥好协作与协调的职能,为佛山、为珠江西岸的产-教-研助力。
本届校长论坛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校企融合的创新范式与可持续发展”。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校长曾新安、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五邑大学校长张运华和肇庆学院校长吴业春,先后介绍了学校校企融合的具体实践,同时针对可持续的合作提出建设性的方案。曾新安聚焦现行高校人才培养的困境,全面总结阐述了佛科院近年来以科教融汇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此外,特邀嘉宾原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代表马燕生,在论坛上阐释了全球胜任力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本届联盟理事会上,佛科院推荐珠海横琴跨境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塔斯克机器人有限公司入盟,获批通过。
根据广东省财政厅的通告,经现场综合资料审查和线上城市答辩评定打分,佛山市通过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组织的竞争性答辩,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当选为广东省第二批省级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在竞争性答辩环节,由市主要领导作为主答辩人,率领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曾阳春、总工程师刘王生、城乡建设科科长袁海鹏,以及市财政局副局长雷绍铭、市水利局副局长邝远华组成的答辩小组,全面准确完成了答辩演讲并回答了专家组的提问,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了省示范城市的荣誉。
当选示范城市后,省级财政将对佛山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给予定额补助,同时在申报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时,原则上优先推荐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1、早起步、高起点,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早在2016年,佛山市就在全省率先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成立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和组织领导下,市水利局和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接力牵头,各区、各部门全力协助、紧密配合,高位统筹、多方发力,先后搭建了全市海绵城市工作机制,完成全市海绵城市顶层设计,建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制度,夯实了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基础。
2、见成效、促发展,构建城市生态发展格局
佛山市近年来持续、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建成区达标区域面积达52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625个,总投资118亿元,涌现出一批以文华公园、东平河滨河景观公园、三山新城科创中心等项目为代表的海绵城市优质项目,实现了海绵理念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
3、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当选示范城市后,佛山市将根据国家及省的相关要求,全流域打造海绵韧性生态系统,全维度推进新老区海绵城市建设,全要素构建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全方位建设高质量海绵社区。佛山市将再接再厉,打造以海绵城市建设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创新“工业+海绵”的绿色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和海绵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以海绵城市建设统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探索结合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开展海绵化改造的现实路径;打造以海绵城市建设传承发扬岭南水乡文化的示范标杆,书写半城山水满城绿的岭南绿韵水乡新篇章,推动全市、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中国一大批企业大胆“走出去”,到全球布局,不断延伸产业链和供应链。最新资料显示,中国制造业在出海的道路上步伐加快。
跨国并购现象增多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基本面企稳向好,企业优化国际化布局的信心不断增强,跨国并购现象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向全球产业链高端布局和发力。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对外投资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2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788.2亿美元,同比增长16.3%,连续十年位列全球前三。
以制造业大市广东省佛山市为例,2022年,佛山企业100强的总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21.25%。佛山制造业100强中,超过50家有不同程度的国际化经营。佛山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该市对外并购企业的数量是43家,占该市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22.16%;而“十二五”期间,这一比例为15.84%。
佛山市市长白涛说,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一大批佛山企业大胆地“走出去”,到非洲去开厂、到东南亚去设旗舰店、到欧洲去并购知名企业,不断扩大企业发展的国际版图,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未来,佛山制造业坚持“走出去”发展,由产品外销向全球布局转变。
在珠三角,制造业已成为走出去开展海外并购的主力军。近年来,包括美的、大自然家居、东方精工、文灿股份、德奥通航等多家企业纷纷“出海”,对欧美企业发起海外并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文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文灿集团)却逆势进军国际市场,以近20亿元人民币并购了法国知名企业百炼集团。
完成并购后,法国百炼带动母公司文灿集团迅速发展。如今,文灿已经是全球汽车关键零部件的重要成员,在全球设有17个生产基地。
2021年,文灿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大增58%,达41亿元;今年上半年,集团净利润同比增长85.83%。
“2017年前,文灿集团60%的业务都来自出口。但近年来国内的成本明显上涨,过去的价格优势开始削减。我们感觉,是时候、也有能力走出去了。”广东文灿压铸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璟说,全球化的生产和经营布局,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广东东方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方精工)是一家瓦楞纸箱包装设备制造企业。2014年,这家企业以“蛇吞象”的气概,发起跨国并购,以4080万欧元收购意大利企业佛斯伯集团60% 股份。佛斯伯是该领域的世界知名品牌,在全球瓦楞纸板生产线设备行业位列第二。
此次并购仅仅只是开始。2016年,东方精工收购欧洲高端瓦楞纸箱印刷包装产线供应商EDF100% 股权;2019年,东方精工通过佛斯伯收购了西班牙老牌企业Tiruna 集团70% 股权;2020年又收购了高端瓦线制造商Agnati相关业务资产,进一步深化了全球产业布局。
通过一系列海外并购,东方精工成为一家具有全球供应链的跨国企业, 近年来的经营业绩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此外,一些企业还采取入股或合作等方式,不断开拓海外市场。
吉利控股集团于今年5月宣布入股雷诺韩国汽车, 持股比例为34.02%,双方将在韩国市场推出高效、节能的燃油和智能混动车型,共同开发海外市场;吉利还与英之杰集团签署厄瓜多尔市场业务合作协议,不断拓展海外新版图。通过多元整合,吉利控股集团已构筑起庞大的汽车生态产业链,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海外设厂进程提速
强化本土化经营
除了海外并购,许多企业选择直接设厂、“抱团出海”或合作开发等多元模式。
2021年,家电业巨头美的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3434亿元,同比增长20.2%。
相关数据显示,当部分品类的家电在中国市场趋近饱和之时,美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效果凸显。目前,美的海外业务占整个集团业务已连续多年超过40%。
“在1300多亿元外销中,海外制造达250亿元,占近20%。”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分析认为,“以前美的战略是中国供全球,然后不同的区域做一点补充;现在则是区域供区域,中国做补充。”
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56亿元,同比增长23%;净利润21亿元,同比增长417%。在不确定性增加、世界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陶机大王”科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达)交出了一份靓丽的“考卷”。
与之对比的是,今年上半年,国内陶瓷厂商纷纷“叫苦”;科达的陶瓷机械销售却保持增长,其中,60%的海外订单贡献巨大。
2016年,科达牵手广州森大贸易公司,共同开拓非洲建陶市场。从当年开始,科达非洲市场的营业额年均增长达百分之二三十。目前,科达已在非洲建成14条生产线,分布在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等国,年产量合计达1亿平方米。
“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未来发展空间或在海外。”科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边程说,类似陶瓷等传统制造业在国内竞争激烈,不得不寻找出路,到海外“淘金”。
2018年以来,受关税变化及多个行业遭遇贸易壁垒等影响,不少企业选择“出海”谋生存。大自然家居董事长佘学彬在比较了多个国家的人工成本、供应链配套、营商环境后,选择在柬埔寨设厂。
佘学彬在海外设厂采取自建与并购两种方式同时进行。2019年7月,大自然家居柬埔寨基材厂启动建设;同时,对当地的伍町工厂、宝木工厂开展并购,形成在柬埔寨基地4家工厂的格局,成为当地园区体量最大的木业生产方,产品主要出口美洲、欧洲、非洲以及部分亚洲市场。
中国联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联塑)是全球塑料管材及管件制造商。十多年前, 联塑就开始到海外设厂,开拓东南亚市场。截至目前,已在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家开设了生产基地,同时在11个国家及地区成立了海外销售中心。
联塑的海外布局有效地应对了疫情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如泰国的塑料管道产业供应链比较完善,工厂的材料供应商都来自当地。2021年,联塑的海外市场收入达10.16亿元,同比增长42.7%。
佛山标美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内衣生产企业,总部位于佛山市南海区。2019年,企业到缅甸设厂,开启出海之路。
“国内纺织业竞争激烈,且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并将目标放在东南亚。”佛山标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伍说,“目前,我们计划在缅甸开建第二家数字工厂,员工总数将达到5000人,年营业额超过3亿元。”
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伊之密)是注塑机和压铸机领域的知名企业。该企业与欧洲特别是德国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广泛的接触,并与他们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和压铸等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目前,伊之密在德国建立了研发中心,聚焦3D打印、高分子材料特殊工艺应用等应用工艺的研发。其推出的首款创新产品——SpaceA工业3D 机,目前已经在中国、德国市场销售。
“过去十年,企业海外销售的增速远远快于国内。”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德银说, 伊之密矢志成为所在领域世界级企业, 努力以技术创新、自主研发提高产品性价比,不断扩大在全球市场份额。
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黄庆安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了全球供应链的回归或多样化,即避免供应链过长或过于集中在某地,大家增加了“备胎思想”,网格化全球本土化成为趋势,地区、次区域、跨区域治理网络的互联互通更加紧密。
大跨度布局
应对全球不确定性挑战
“扩大资源配置的空间跨度,大跨度布局是我们应对这个时代不确定性的关键一招。”周其仁说,中国制造的产品早已走遍全球,现在到了让工厂“走出去”的时候。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保持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底,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企业超过1.1万家, 约占中国境外企业总量的1/4。
“其实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难度还是很大的,但是现实逼得我们不得不往外去开拓更大的市场,尤其是对于一些在国内已经明显产能过剩的产业来说,这是必然要走的路。”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柴华说,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导致利润空间越来越低,这也使得企业要改变以往的生存模式。近年来,纺织服装等行业的中国企业开始往东南亚、非洲地区布局,在这背后,关税虽然是重要原因,但人工成本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国内的人工成本上涨比较快,东南亚、非洲地区的人工成本不到国内的1/3。
截至目前,美的在海外设有20个研发中心和18个主要生产基地,遍布十多个国家,海外员工约3万人。美的副总裁王建国表示,今年外派人员将从400人增至800人,同时还计划再新增5个海外工厂,用全球化布局来应对不确定性的挑战。
柴华说:“中国生产了全世界90%的照明产品,我们要继续往上走必须要做好全球市场。但是疫情这几年改变了很多企业的经营思维和经营方式。由于来往很困难,线上沟通效果肯定不如面对面,很多客户在这个过程中就丢失了。同时,物流不仅成本高,而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在一些海外客户宁可在当地找总代理,或者找有海外仓的企业,而不愿意直接来国内订货。所以我们去年开始改变运营模式,先把一部分产品运到海外仓,然后再由当地的公司去做分销,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带动更多的企业共同出口,辐射更多的周边国家和区域,把中国制造带到非洲,把非洲资源带回中国,这是我们的目标。”博达集团副总裁吕谋笃说,博达平台通过海外运营品牌、控制渠道、自建团队、自建海外仓和当地制造牢牢地抓住海外市场。
目前博达在国外有25个品牌;控制着当地5000家大供应商,近5万个终端渠道;有3500人的海外销售队伍;有22个海外仓,共计65000平米;并投资3亿元人民币建设了4个海外工厂,打造了跨境供应链系统,能追踪从中国工厂到海外消费者的每一个过程。这些举措使得只要市场上有需求,博达就能保障中国产品能最快速度地满足。
在品牌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企业看到了供应链单一化的缺点,都在尝试摆脱单点思维,推动供应链全球化、多地化,增强供应链安全性等工作。因此,全球布局是企业应对近年来新变局的重要战略,更是中国品牌打造长期竞争力、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