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入选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正式确定国家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广州等12个城市入选。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能力、增强其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试点城市要通过机制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搭建、数智赋能和政策支持,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迭代升级,形成龙头企业、配套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第三方平台、金融机构等协同联动、竞合共生的生态发展格局。通过试点,探索形成“遴选试点—加强指导—资源倾斜—滚动评估—持续优化—推广应用”的工作推进模式,树立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标杆,推广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经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工业和信息化部认为广州等试点城市产业发展基础较好、集群化特征明显,已经集聚了“链主”企业和大量关键配套企业,具有较强的区域带动能力和行业影响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与相关省市加强协同,在供需对接、技术推广、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做法予以推广。
近年来,广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部署以及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的工作要求,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深入实施以14位市领导为“链长”和以118家龙头企业为“链主”的双链式“链长制”,聚焦打造21条重点产业链,制定实施1+X政策体系和“九个一”工作体系, “一链一策”打造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软件和信创、时尚产业等8个万亿级以及13个千亿级和一大批百亿级产业链群,协同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畅通融合的产业生态圈。2021年,广州工业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3.8%,首次扭转了近十年来的下滑态势,比2020年提升0.5个百分点。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智能装备、高端医疗器械等3个产业集群被列入全国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对象。汽车、电子、高端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超高清视频、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从无到有到大”。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无人机、可穿戴智能装备以及协同研发设计、数字工厂等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制造业加速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今年以来,广州成立实体化运作的汽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信息服务业等工作专班,紧扣重点产业链狠抓经济稳增长,深入开展暖企服务助力企业纾难解困,积极破解一批制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急难愁”问题。创新打造“广聚群链·湾区启航”产业链供需对接品牌活动,推动跨区域、跨领域、跨链条的产业合作交流,促进上下游企业围绕项目互动、产品配套、订单采购、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开展供需精准匹配。市区联动组建招商小分队,加快推动一批产业项目洽谈签约、落地建设、竣工达产,华星光电、超视界增资、新锐光掩膜、粤芯半导体三期、芯粤能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10月27日,在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指导、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支持下,由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广东省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广东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主办的2022年广东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大会与展览会”在广州举行,展示了集群建设成果、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实施成效、装备供需对接、装备数字化升级等产业发展成效,并就装备制造产业链深入开展研讨交流。市工信局一级调研员(市管)姚江宏参加并致辞。
姚江宏一级调研员指出,希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借助对接会平台,围绕“技术研发、项目互动、产品配套、采购订单、场景开放、人才共享共用、供应链金融”等领域进行供需精准匹配,实现协同合作、共赢发展,共同助力打造万亿级、世界先进水平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广州、中山中心区45分钟通达
近日,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的万顷沙-兴中段(简称“南中珠城际西线”)公布环评报告,走向、设站、敷设方式全部出炉,将实现广州中心区与中山中心区45分钟通达。
线路北接广州地铁18号线万顷沙站,经广州市南沙区、中山市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石岐区、东区至兴中站,全长46.9公里,新建车站12座。未来可与广州地铁18号线、广花城际贯通运行,与芳白城际跨线运行,中山将一线直达冼村(即珠江新城区域)、广州东站、白云机场。
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由万顷沙往南引出,分为东西两线,西线至中山兴中,东线经中山到珠海拱北。线路采用市域D型车,设计时速160公里,速度标准与广州地铁18号线、22号线、广花城际(广州东站-花都天贵)、芳白城际(芳村-白云机场)一致。
本次公布环评报告的是西线,线路北端与广州地铁18号线万顷沙站衔接,向西经广州市南沙区、中山市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石岐区、东区至兴中站。线路在翠亨新区预留设置向南敷设至珠海市的条件,由此分叉出东线。
南中珠城际西线全长46.9公里,其中地上线路8.7公里,地下线路38.2公里;新建车站12座(地上站2座),其中初期开通9座车站,设3座预留站(地上站2座),初期平均站间距5.1公里,远期平均站间距3.8公里。工程计划2022年开工建设,计划建设总工期60个月,工程总投资314.69亿元。
环评报告指出,本工程的建设衔接广州、中山两市,并与广州地铁18号线、正在建设的广花城际贯通运营,与同期建设的芳白城际跨线运营,与多条轨道城际铁路预留衔接条件,实现中山中心区至广州中心城区45分钟通达的时空目标。全线建成后进一步衔接珠海拱北,实现大湾区西岸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
延长7.5公里、增加4站进入中山核心区
南中珠城际西线在建设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中山方向终点由建设规划的中山站延伸至中心城区兴中站,实现本线功能定位——广州、中山核心区通达,线路增加约7.5公里。此外,局部优化了南沙、翠亨新区段的路由。调整后本线全长46.9公里,较建设规划同口径长度39.8公里增幅为17.8%。
里程延长后,线路设站数量也有所增加。根据中山市国土空间规划,为实现中山市核心区通达,线路终点延伸至中山市市政府附近,同时,线路增加车站4座,含预留站1座。
通往珠海的东线为什么不同步建设?环评报告指出,考虑到珠海市国土空间暂未稳定,西岸初期三市客流交互培育尚不成熟,且同步建设广中珠澳高铁、广南联络线等多条南北向通道,本期先行建设万顷沙至兴中段,弥补珠江西岸东西向城际铁路不足,完善线网结构。
4节、8节车厢列车混跑,中山直达白云机场
环评报告指出,南中珠城际初期(2030年)日均客运量7.1万人次,平均运距11.4公里。近期(2037年)建设至珠海拱北后,线路里程由46.9公里增至93.0公里,日均客运量35.4万人次,平均运距16.7公里。远期(2052年)日均客运量61.7万人次,平均运距17.7公里。
在运营方面,南中珠城际与广州18号线、广花城际贯通运营,与芳白城际跨线运营,可灵活开行不同起止点、不同停靠站的列车,实现一线直达冼村(即珠江新城区域)、广州东站、白云机场。在初期拟开行3种:兴中-香山、兴中-机场北(大站停)、兴中-白云城市中心。近期和远期将增至5种:兴中-拱北,兴中-机场北(大站停)、兴中-白云城市中心、拱北-白云城市中心(大站停)、拱北-白云城市中心。
此外,考虑到不同区段的客流差异,南中珠城际将有4节车厢和8节车厢一共两种编组的列车同时服务。其中,初期的兴中-香山、近期和远期的兴中-拱北都是采用4节车厢的列车。
全线车站逐个数
南沙段:十六涌站为换乘站
南中珠城际西线新建12座车站,3站在广州南沙,9站在中山。南沙的3座车站分别为:十涌站(预留)、十二涌站、十六涌站。其中,十涌站为高架站,其余为地下站。
线路自广州地铁18号线万顷沙站接出,转入灵新大道,在九涌前逐步由地下转为高架,至十涌南侧设十涌站(预留)。在十二涌与十三涌之间,逐步由高架转为地下,在灵新大道与红海路交叉口处设十二涌站。之后线路继续沿灵新大道南行,下穿南沙港高速后逐步转向西,进入万环西路,下穿南中高速后,至恒大国际旅游城东侧设十六涌站,与规划广州31号线、规划广州38号线换乘。
注:线路站点名称均为工程设计暂用名。
中山段:6站可换乘规划线路
中山的9座车站分别为:香山站、火炬东站(预留)、火炬站、张家边站、中山站、岐江新城站、总部经济区站(预留)、石岐站、兴中站。其中,火炬东站为高架站,其余为地下站。
张家边到兴中的6座车站,均可换乘未来规划线路。张家边站位于兴业路与世纪大道交叉口西侧,与规划中山2号线支线换乘。中山站设在广珠城际中山站西侧,与规划中山3号线、规划中山深中线换乘,接驳广珠城际、规划广中珠澳高铁。岐江新城站在濠江西路与长江路交叉口西侧设置,与规划中山3号线换乘。总部经济区站(预留)设在岐江新城规划道路中部,与规划中山1号线换乘。石岐站设在富康路与康华路交叉口侧,与规划中山深中线换乘。兴中站位于兴中道与孙文东路交叉口,与规划中山2号线换乘,并预留向南延伸条件。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