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道德经 第七十七章 天道损补
详细内容

道德经 第七十七章 天道损补

时间:2022-10-26     人气:2383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永
概述: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第七十七章 天道损补


1.【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


2.【注解】


上章提到强大处下,柔弱反而处上。天道抑制强的扶持弱的。这一章通过譬喻来深入阐释天道损有余补不足。对于有余的就削减它,对于不足的就补充它。这么看来只有保持中道才能够平衡。中医在人体讲阴阳平衡。如果阴阳失衡人就会生病了,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就称之为平人。古圣先贤说平常心是道。可能世人眼里的平常心和圣人眼里的有所不同。人们常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也是这个道理。世人常讲富不过三代,可能也是符合天道的。


天道是最公平的了,对于强大的抑制它,对于柔弱的扶持它。世人可能会有疑问觉得恶人做了那么多坏事,似乎没有看到老天对他们的惩罚,反而是许多好人却没有得到老天的眷顾,是不是天道不是很公平呢?天道并不是不公平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因果报应并不是马上就回报的,就像我们做任何事情,也不希望能够马上立竿见影收到效果,但是却不断地在积累的。报应来得越早就越有机会警醒和改正,来得越迟就报应的越猛烈,可能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已经被灾难吞噬了。中医有个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隔几天见到病症就不同,逐步从浅到深。如果病入骨髓,深入五脏六腑就没有得救了。圣人对于一些兆头非常的敏感,这些兆头有可能是天象,有可能是一些直觉感应,对天道有敬畏的心,不敢越雷池半步。


天道在人世间是亘古不变的。不管科技如何发展,天道始终在我们身边。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然而,现代科学的昌明并未能够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并没有能够使得人们生活的更加健康长寿。现在的药品看似非常的多样化,但是处方并没有多大变化,很多都是用的古方。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好东西,包括中医药等。西方的思维习惯于精确和分析,在医学研究方面也是遵循着这种思路。在寻求治疗药品的时候,精确的知道某种药物中主要是某种成分、某种化学成分或者从植物、动物中提取某种成分,然后对症下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单一的成分病毒很容易产生抗药性,使用不久,这种药可能就会失效或者效果不大了。不但如此,如果吃进化学药品,虽然疾病症状消失了,似乎治疗好了,但是可能是隐藏起来了,没有显现出来而已。这样对五脏六腑产生了许多的伤害,有很强的副作用。现在西方研究药物方面思想有所转变,转向多种成分的混合。例如治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并不是用鸡尾酒来治疗艾滋病,而是配比药物方面有点像调鸡尾酒那样,因此得名。这种治疗方法也是一位华人科学家发明的,采用三种或者三种以上的药物成分来进行治疗,而且这些药物还可以经常的发生变化,就不会使得病毒产生抗药性,现在对于初期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疗效都非常的好。我们的中药处方吃了一段时间,可能医生又给我们换一换,不知不觉就把疾病治疗好了,又没有多少副作用。我们老祖宗说了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把这些成分搞得太清楚了,单一的药物,那么对于治病来说也没有多少好处。


(1)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这里用张弓射箭来比喻天道抑强扶弱,损有余而补不足。中医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如果有余就泄掉,如果不足就调补。中医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一门哲学。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名相治国,名医活人。如果不能悟得天道,可能难以言医。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道就如同张弓射箭一般。如果射箭的人,把弓抬得太高了,就需要往下适当调整一下,否则只能射向天空,不能命中目标了。如果弓压得太低,就需要适当调整一下,往上抬一抬,否则就会射到地上去了。如果用力过大,就需要适当调整,减少一下力度,否则可能拉的过满,就会射得太远了,弓也可能会崩断了。如果用力比较小,就需要加大力度,否则箭还未命中目标就会中途掉下来了。只有恰到好处,箭才能够命中目标,角度方向不高不低,力度不大不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也是如此,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只是施与而不接受,都是减少多余的气,这样来补万物的不足,均调阴阳四时,以利于万物的生长。圣人有很高的德行和涵养,就布施仁德于四方,以补世人的不足。天道如此,损有余而补不足。世人知道天道如此,如果能够谦下待人,必然天道补之。如果大国以谦下对待小国,天道也会补偿它。大家在看长跑的时候,往往一直跑在最前面的那个未必就能够得冠军,可能最后有个后面的冲到最前面去了。争强争霸的国家,可能天道就会削弱它,不是天道有意的削弱它,而是自己树敌过多而成为众矢之的。


(2)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之道则不然。佛陀说颠倒众生。众生处于人道。天道和人道恰恰相反了。人道背道而驰。天道只是施与而不接受,人道只是接受而不施与。天下的诸侯王、王公贵族都以天下来奉养自己。身居高位的人本来就已经大富大贵,拥有了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还要不断地搜刮百姓。富有的越富有,贫穷的越贫穷。这样的做法都是损百姓的不足,以补一人的有余,百姓不堪重负。


损不足以奉有余。世人往往损贫穷的来供养富有的,夺取弱小的来给强大的。怀道的君主不光是关注权贵阶层,更要关心弱势群体。老人和小孩都是柔弱的,就要多给予关心和帮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在劝说齐宣王施政一定要先照顾鳏寡孤独这些弱势群体的时候,齐宣王觉得有道理。孟子就趁机追问:“既然觉得有道理,您为何还不赶快施行呢?”也许是齐宣王的一个借口,也许是捉弄孟子,齐宣王竟然说道:“没办法,我这个人就是有个毛病,喜欢各种奇珍异宝,这些也是要花钱的。”孟子说道:“天下百姓谁不喜欢奇珍异宝,如果王能够将心比心,至少照顾百姓基本的财货所需,那就不算什么毛病了。”齐宣王还不死心,继续说:“我这个人还有一个大毛病,就是我这个人特别爱美色。”孟子接着说:“好美色不是大王一个人的毛病,是天下人的通病。希望大王也把大家的这个毛病治好,让天下因为王的照顾,从此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无旷男和怨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君主知道自己需要的东西,也可以知道世人需要什么东西。君主如果与民争利,就不会长久。君主如果能够节制自己的物欲,适当减少自己的,就能够补足天下人的。


(3)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谁能够在有余的高位,自己节省自己的爵禄,减少自己的欲望,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来造福于百姓呢?只有有道之君能够做到这样的。尧舜虽然富有天下,但是并不自恃己功,并没有想着从老百姓那里索取什么过多的财物。尧帝甚至把自己的帝位拱手相让给地位卑微而德行高远的一介草民。有道之君知晓天道如此,如果自己有余,天道自然会折损它,倒不如自己自觉守道了。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圣人具有大爱,有为恩泽于世人,但是并责求世人回报他。前面讲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世人往往稍微有所成就就自恃功高,天道就会削弱它了。圣人知道其中的微妙,就非常的低调,不会骄傲。刘邦定天下,分封功臣。张良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功劳很大。刘邦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可是张良谦虚的推掉了,只选择了留城这个小地方,楚地距刘邦的家乡沛县不远,这样刘邦就不会把他当做什么祸害了。张良一直保持低调,刘邦统一天下后尽量不去碰触国事和皇族事务,后来得到了善终。他从黄石公那里得到的素书也没有传给后世子孙,而是随他一起入葬了。张良可以说是识时务者的典范了,安享晚年,没有麻烦。圣人知道如果自恃功高,天道就会折损他的福报了。战国时候楚国宰相孙叔敖为楚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临终前和自己的儿子说,楚王今后一定会赏你,不过赏你的时候,你一定只要那最坏的一块。楚国后来改革的时候,对其中有罪过和有谋逆嫌疑的人全收拾了一遍,只有孙叔敖的儿子因为他的封地没什么价值而留下。


功成而不处。圣人功成事就,知道不能再身居高位了。如果身居高位,天道就会折损他了。功成身退,这个是天道了。可能有许多人看不透不理解。世人往往感叹,夫妻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国家也是如此,有几个帝王能够和功臣共富贵呢,这并不是帝王的品行有问题,而是天道使然。如果大臣功高盖主了,就会遭到折损。功臣足够的强大,就如同大树的树干一样,可能就会遭到砍伐了。范蠡功成身退,文种不舍得他的位子,就引来杀身之祸了。汉文帝推崇黄老之学。他功成名就了,但是却丝毫不敢自奉甚厚,否则天道会折损他的。他当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有增添。他关心百姓的疾苦,他的老婆窦皇后也是贫民出生,两人都深谙百姓的疾苦。他刚当上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绵,给他们做衣服。汉文帝的时候,布鞋已经非常普遍了,但是汉文帝连上朝都没有穿布鞋,而是穿着草鞋,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破了,就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后宫嫔妃也是朴素装饰。在他死前,留下遗诏,明确要求他的陵墓,都要用便宜的瓦器,不得使用昂贵的金银作为饰品。不得过多的扰民,尽可能的节省。后来赤眉军攻入长安的时候,很多皇帝的陵墓都挖了,只有他的陵墓没有人动。这可能也是富贵权力招致祸害的一个代表吧,正因为节俭德行让他能够安眠于地下不被世人惊扰。


其不欲见贤。如果有贤才的好名声,天道也会折损他的。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不崇尚贤,大家也不会追求贤的美名。世人离不了名利,这贤才或者贤君也是一种物欲。圣人虽然有功于社稷,有功于百姓,但是却不会争抢功劳。圣人也不想世人尊自己为贤人。如果被世人尊为贤人,也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也会有名声。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也会折损他了。圣人把自己的功德隐匿了,不想让世人知晓,担心天道折损了。如果想当贤才,想当圣人也是欲望来的,连这个欲望都省却了。世人常说见贤思齐。如果被世人看做贤人,就会迷恋于好的名声。贤人的好名声可能也会给自己找来麻烦。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