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三十三章 亦孔之昭
详细内容

第三十三章 亦孔之昭

时间:2020-02-16     人气:5347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第三十三章 亦孔之昭

1.淡而不厌

【原文】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解释】诗曰,「衣锦尚絅(jiong)」。《诗经》中讲:“身穿锦绣的衣服,外面还要加上一件麻布制的罩衣的。”古人穿着打扮很注重涵养,里面穿的是名贵的衣服,可是外面要套着一件朴素的外衣。现在的人恨不得把名牌,好的东西都穿在外面了。絅,也就是襌衣了,这也是为什么我起这个“禅衣老人”的号的缘故的。


恶其文之著也。君子不太喜欢过于纹饰于外,过于张扬。君子内圣外王,在内富有盛德和智慧,但是对外过于显示。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所以说君子之道,是符合中庸之道的,隐藏不会过于显露,可是却能够日益彰显。夫妻之道也是如此,不要一开始拍拖的时候,都掩饰自己所有的不好的,待到天长日久,秉性全部显露,那样的伤害更大的。


小人之道,的(di)然而日亡。小人之道,很快的显著,如同昙花一现一样,不消一日就消亡了的。什么是小人呢?有小心的人就是小人,有大心的就是大人。如果岁数小却有大爱的心,可以称之为大人。虽然须发皆白,可是却有小心,也只能称之为小人。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君子之道,看似平淡无奇而又不会觉得没有意味。我们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间心心相印,以心印心,看似平淡,可是却可以长久。世间许多恩怨,正是过于浓烈,而不能长久的,甚至反目成仇的。历史上张耳和陈余为刎颈之交,却反目成仇,都想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简而文。君子之道,看似简单,可是用起来还是文饰很美的。虽然说大道至简,只要把此心恢复本来的面目了就可以了,但是要发出来却是无所不包的,徇烂夺目的。


温而理。君子之道,待人待物温和,像之前所说的柔和。一旦柔和以后,容易多情而不讲原则。可是君子持守中庸之道,虽然温和,可是却能够比较理性,做事也很有条理。


知远之近。知远本是源自于近。远近互为阴阳,光讲远近可以讲好久了的。有位得到高人,他得道之后恍然大悟,留下了这样一句诗句:“此去蓬莱无多路,只在谭生拄仗前。”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虽然看似大道离我们很遥远,到处去求道,等到得道了,方知大道就在自己的周围,极近之处,甚至就是自己的本心和自性。我们要去求着个中庸之道,莫向外求,只要向近求就可以了。


知风之自。知晓风气变化的缘由在哪里,知道风从哪里吹过来的。前面我们讲此道如同深渊一样,这个深渊并不是死水的,而是有源头活水的。知晓风气衰落缘由,就可以对症下药了的,根本的还是要医治世道人心。


知微之显。君子之道可以知晓隐微的真理本来是很彰显的,只是由于我们被物欲所遮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


可与入德矣。如果知晓了君子之道,可以做到前面那几点,就可以入德了的。我们平时说要入道,入大道之门,这里讲入德。什么是德呢?德为万物各自之太极,道为万物共通之太极。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人也有德。这里讲入德,是说可以谈学问了,可以谈中庸之道了,是从人的角度来谈如何入德,如何培养盛德。


2.亦孔之昭

【原文】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解释】《诗经》中讲:“虽然潜伏着,隐藏得很深,可是却也是很大而且光明的。”君子富有盛德,如同日月,虽然时机不到,在等待腾空而起的天时,只是潜伏着,但是一点也无法掩盖其伟大和光明。自性光明如同日月,虽然有物欲遮蔽,可是还是掩盖不住其光明。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所以君子经常内省,自己反省自己有无过失,有无能够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自己的志向。君子有志于道,小人有志于名利。君子反省自己有没有违背中庸之道。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君子之所以常人所不能及的缘故,正是因为这种在人看不见的地方做的比较好的,君子能够很好的做到慎独而无愧于心的,无愧于道的。


3.不愧于天

【原文】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解释】《诗经》中讲:“看你独自在你的室内的时候,能否无愧于上天。”屋漏,这里指的是屋子的西北角。大家如果留意农村的那些房子就知晓了,最暗的地方上面会开一个透明的天窗。这个西北角西北角一般都是比较暗的了,虽然别人都看不见,可是上天还是可以知晓的,神明还是可以知晓的。君子虽然潜藏起来,但是并不会在那里做坏事,而是在那里修养自己的德行。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所以说君子虽然不动,不去做什么,可是却能够得到世人的敬重;虽然不去说什么,可是世人却都能够相信他。


4.不怒而威

【原文】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解释】周朝的时候,宋国是殷商的后裔,这是他们在祭祀自己先祖成汤时候所念的诗句。《诗经》中讲:“集合大众默默的祈祷,少有争执而庄重。”这里引申来讲君子之道。君子面对神明,面对圣明先祖,无言而信的,不用多说什么,这刚好对应前面的无言而信。无愧于先王之道的。作为成汤的子孙,要继承成汤的遗志的,并不是要去造周朝的反,而是要有志于道。殷商正是因为失去民心,失去君子之道而失去了国家的。随时随地,不管是在哪里和谁都不争的,在心里也不起纷争的。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fu yue)。所以说君子虽然不去赏赐百姓而百姓自然就去服从了,虽然不怒却有威严,比刀斧还要令百姓感到惧怕的。严刑峻法并不是治国的良策来的,法制和德治互为阴阳,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天子富有盛德,德治如日月,对应于乾卦,这时候相对来说法制就可以减少了。如果天子无有盛德,这时候类似于坤卦,乱世用重典也无济于事的。


5.不显惟德

【原文】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解释】《诗经》中讲:“先王之德光耀天下,众诸侯都争相效法。”这首诗句歌颂周文王和周武王。天子有不显之德,行不言之教,不怒而威。虽然说不去显,不去动,不刻意去有为去扰民,可是只要修养好自己的德行,自然可以光耀百姓了的。众诸侯也会争相效法了的,由此可见从上率下的作用是很大的。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所以说君子之要能够笃行而恭敬,笃行于中庸之道,不失于道,天下就会太平了。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信服了,不用命令百姓去做什么百姓自然就去服从了。


6.予怀明德

【原文】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解释】《诗经》上讲:“我怀有明德,而不会疾言厉色。”周文王持守君子之道,怀有明德。《大学》里有讲明明德,作为君子首先是要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不仅仅如此,还要去发明别人本有的明德的。不仅仅是君子怀有明德,每个人身上都有本有的明德,都有一个无上珍贵的宝贝,只是世人不知而已。世人骑驴找驴,自己身上的宝贝不懂得珍惜,还要到处去找,到处去争。周文王不怒而威,不用说百姓就信服了的。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孔子说道:“如果以声色去教化百姓,这个是末了的。”如果以刑法去教化,以声色去教化百姓,这个是最末的方法了的。君子知晓只要修行自己的德行,做到至诚,就可以感化百姓了的。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大声吼叫,去打自己的孩子,这个是最末的方法了。


7.上天之载

【原文】诗曰,「德輶(you)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解释】《诗》曰:“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这是完整的一句诗句,这样相对来说更容易理解一些。《诗经》中讲:“有句老话这么讲,明德如同鸿毛那样轻,可是鲜有人能够举起它。”輶是一种很轻便的车,引申形容明德的轻。天子富有盛德,所以轻如鸿毛,不会使得百姓有压力。天子在上位百姓都觉得很舒服,不会搜刮民脂民膏。


毛犹有伦。鸿毛尚且还有丝线的,还可以看到细细的毛发,可是真正的明德甚至连一点形迹都看不到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是要持守大道的,而大道是形而上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丝线虽然很细,不注意看看不到,可是毕竟还是有一物存在的。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上天载道,是无声无臭无色的,这是至道来的。这个形而上的道才是根本的,鸿毛虽然细,毕竟还是形而下的。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