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
详细内容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

时间:2020-02-16     人气:1138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孔子说道:“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事,都记录在典籍上。他们在世的时候,这些政事就能够推行;他们去世以后,这些政事就废止了。”......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

1.文武之政

【原文】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解释】鲁哀公向孔子问怎么处理好政事。


孔子说道:“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事,都记录在典籍上。他们在世的时候,这些政事就能够推行;他们去世以后,这些政事就废止了。”


孔子又说道:“所以说以人来立政事,就好像以地来种树那么简单,那么快速。以地来种蒲苇,生长起来是很快的。以人来立政,也是很快的。”孔子这里用种蒲苇来打比方,人在政事就容易推行,人不在就难了。对比一下前面周武王和周公做的很不错了的,即使先人已经不在了,还是能够推行他们的政事,甚至是礼乐也不曾修改的。


孔子又说道:“所以说为政关键在于能够得贤才;得贤才关键在于修身,自己修身就能够积累大德,就能够得到贤才的帮助;修身关键还是要以中庸之道去修;修道关键还是要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之大心。”如果能够有仁爱天地万物的大心,持守中庸之道,就能够修身尽得天下贤才,政事何愁不推行呢?


2.亲亲为大

【原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解释】孔子又说道:“仁道,可以说是人道的,以亲爱自己亲近的人开始为大,再逐步去爱别人,再去爱天地万物的。”中庸之道前面已经讲了,要从最简单自己最容易做的事情开始做起。先要从孝顺父母等开始做起,这些做好了就可以治国平天下了。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好,其它的如何谈起呢?爱吾老以及人之老,爱吾幼以及人之幼。从孝顺自己父母,慈爱自己小孩开始的,也就是从亲亲开始做起。如此做到了极致,就会爱物,对天地万物都有仁爱之心了的,这个才是真正的仁了。


孔子又说道:“义就是各得其宜的。以尊敬亲近有道德的大善知识、大贤才为大。”前面说仁以亲亲为大,这里说义。亲亲首先亲爱自己的亲人,那怎么样亲爱合适呢?对小孩不能够溺爱,对妻子不可以过分宠爱,对父母要孝顺但不对的地方也要纠正的。亲爱自己家族里面爵位高的,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吗?还是亲爱自己家族里面的大善知识、大贤才呢?如果这些做好了,也许有人就会说很讲义气了的,义是这么来的。


孔子又说道:“亲亲的亲疏的分别,尊贤也有相应的等级分别,礼就产生了的。”这里又讲到礼了的。亲亲之中,我们说百善孝为先,以孝顺为最大了的。亲疏之中,以孝顺父母为最亲了的,当然其它的并不是不亲。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如果孝顺父母都做好了,其它的自然就做好了的,并不矛盾的。亲亲之杀,这个杀字不要误解了的。杀是切到什么为止的,引申出来亲亲要有一定的程度和界限,也要符合中庸之道的,不可以溺爱,也不可以仇恨过分了的。尊贤也要有个限度和范围的,也不可以过分,也不可以不及的。尊贤如果助长了对方的傲气,这也就不好了,也不可以不及的。


孔子这一句话就把仁义礼给讲清楚了的。


3.不可不知天

【原文】「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解释】前面讲中庸之道一味把大家拉到跟前来,不可好高骛远,只要从最亲近的事情做起就可以了的。这里担心大家走偏了的,以为一味的近就是了的,这里再说一下进行纠正的。


孔子又说道:“在下位的,如果不能够知晓上位,百姓也很难治理得好的。”在下位的人,也要知晓上位的要求,上情下达,如果不能够通达百姓就不好治理了的。不仅仅是上通到天子,还要知晓天命的。


孔子又说道:“所以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以修身为本的。”首先就要从修身开始的。


孔子又说道:“君子要考虑如何修身,不可以不侍奉好亲人的。”侍奉好亲人并不是一味去讨好亲人的,而是处理好孝顺父母、孝悌兄弟等家庭的关系的。如果这些都处理不好,如何能够管理得好百姓呢?


孔子又说道:“君子要考虑侍奉亲人,不可以不知人道。”前面讲道不远人,我们要持守中庸之道,也必须要知人。侍奉好亲人,也要推及别人。爱吾老以及人之老,爱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又说道:“君子考虑知人道,不可以不知天命的。”文武王、周公知晓天命,知道秉承天命,顺着天命去做事情的。武王孟津观兵,虽然八百诸侯群起而响应,可是时机未到,天命未到就不敢轻举妄动的。


4.天下达道

【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解释】孔子又说道:“天下的达道有五,也就是五伦;如果要行至达德,也就是得道有三。”孔子在这里讲道和德了,前面讲仁义礼。


孔子又说道:“五条达道,也就是五伦分别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 孟子有讲: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个也是一个道理的。中庸之道可以说有这么五条最基本的,如果每一条路修好了,修到了极致,都是可以达道的。舜帝修到了极致,有大德所以承受了天命的。


孔子又说道:“这五者,是天下的达道的。”如果修好了任何一条达道,就可以达中庸之道了的。我们的家是至善,只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本心而已。我们是坐在家里想家的,骑驴找驴的。孔子教我们莫向外求的,只要把自己身边的这些事情修好,就可以修好自己的心了的。


孔子又说道:“知、仁和勇,这三者,就是天下的达德了。”前面讲完道,这里又讲德了。德,繁体字分开来看是行一直心。这个是禅宗的重要法门的。古人讲:直心是道场,如果能够做到直心,没有险曲之心,就可以得道了。德也可以说与得相通的。道为天下万物共通之太极,而德为万物各自之太极的。比如人也为万物之灵,所以人有德的。知,也就是能够知人,知道,知天。如果能够有智慧,也就能够知这些了的。可以说最难知的就是自己,尤其难知的是自己的本心,自己的自性。仁,前面说是人道,不仅仅是如此的,既要人道,还要爱物的。当然首先要从人道开始做起的,就可以爱物,爱天地万物的。勇,这个不是子路那样的匹夫之勇的,而是要有那种大勇。能行常人不能行,能忍常人不能忍的大勇的,勇于精进,勇于断掉物欲的,勇于按照圣人教我们的去做的。


孔子又说道:“前面讲了这三种达德的路,知、仁和勇,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有三种,其实是一个事情来的。”中庸翻来覆去说的也是一个事情来的。知、仁和勇虽然看似分开来说,有三种的,但是实际是一个事情来的。如果能够有仁爱天地万物之心,自然就知了,自然就能够有大勇的。


5.生而知之

【原文】「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解释】孔子又说道:“有的人是生下来就能够知的;有的人是学习以后才知的;有的人是遇见困顿和患难而知的。等到真的知了,也就都是一样的了。”孔子这里分开来讲什么是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根器,有不同的机缘。孔子虽然说有这三种人,可是也许有的人三种都有的。比如王阳明先生在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去做圣贤,不是生而知之又是什么呢?并不是不学的,从小开始都学圣人之道的,也不能说他不学的;并不能说没有患难的,他曾经由于弹劾宦官而被贬到了贵州龙场这个地方,差点丢了性命,可是正是在这个地方得道了。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等到知道了,知天命了,也都是一个知了,也都有了大智慧了的。王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前面孔子讲完知了,下面孔子就要讲行。


孔子又说道:“有人生下来就合于道,能够安贫乐道,自然去行之;有人利而行之,有人冲着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利益而去修行;有人勉强而行之,而不是自愿的,只是迫于某种压力而行之。虽然不同的人有的原因,可是等到成功了,达于道了,也都是一样的了。”前面有说持守中庸之道有大利益的,大德必有位的。对于勉强而行之的那种,一开始也许不了解,被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得不去了解,等到了解了以后就觉得挺好的了。知行是合一的,打个形象的例子,比如我们走路。我们走在一条陌生的大路上,我们不是站在路的起点就能够知晓沿途和终点的风景了的,而是走一段可以看到一段的。行和知是一个事情来的,并不是两个事情的。


6.好学力行

【原文】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解释】孔子说道:“如果能够好学也跟知离得不远了的。”前面讲有人学而知之,如果能够好学,那离真知也不远了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能够力行,也就离仁不远了的。”前面那句讲好学,这个是为了知;这句是力行。力行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去做的话,光知道这个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如果能够去力行,也能够促进知。


孔子又说道:“如果能够知耻,就离大勇不远了的。”如果能够反省自己,反求诸己,也就能够知耻的。觉得自己很惭愧,不能够好学,不能够力行,就能够有大勇了的。


7.知治天下

【原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解释】孔子又说道:“如果能够知道了这三者了,也就是知、仁和勇这三者,就可以知晓如何修身了。知晓如何修身了,就知晓如何去治人了。”这里说治人,并不是以强权强力去治人去整人的,而是要先立己而后才可以立人,先要正己才能够正人的。先要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才能明明德于天下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能够知晓如何治人了,则就可以知如何治理天下国家了的。”下面孔子就会教如何去治理天下国家的。


8.天下九经

【原文】「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解释】孔子又说道:“大凡要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原则分别是:修身、尊贤才和亲亲。”这是前三条,前面已经解释过了的。


孔子又说道:“敬重大臣、体谅群臣。”敬重那些德高望重、忠心耿耿的大臣;不仅仅如此还要体谅群臣的辛劳。


孔子又说道:“像对待自己子女那样去爱百姓、吸纳百工各种有专长的人。”如果能够做到爱民如子,百姓就会誓死追随了的。


孔子又说道:“还要怀柔远方的人和诸侯。”这里怀柔是分开来讲的。诸侯本来大多都是亲人来的,怀念亲人那样去对待诸侯,他们就会忠心耿耿的镇守一方了的。柔远人,并不是一味以弱来示人,而是以德来柔远人。


9.修身道立

【原文】「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解释】孔子又继续解释这九项原则有什么效果和作用:“修身好了,道就立起来了。”作为天子首先是要修身,修身首要的就是正心。如果自己都不能推崇中庸之道,如何能够在天下推行呢?首先要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才能去明明德于天下的。自己得道了,持守中庸之道了,则可以成为万民的表率。


孔子又说道:“尊贤,则不惑。”尊贤就不会有什么迷惑的了。尊贤才,贤才就如同君王的镜子一样,有什么不正的都会照得清清楚楚,不会有什么迷惑的。对于学习佛法也是一样的,也是要亲近善知识。


孔子又说道:“如果能够做到亲亲,那么五伦里面的亲人们都不会有什么怨恨了的。”如果亲人们能够处理的好,才有可能对外人好的。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又说道:“如果能够做到敬重大臣,就不会头昏眼花了的。”敬重那些德高望重的大臣,就不会做错事了。


孔子又说道:“如果能够做到体恤群臣,那些群臣就会尽力去报答知遇之恩的。”古代士人有种精神,士为知己者死,如果君王能够礼贤下士,这些人会精忠报国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能够爱民如子,把百姓当自己的孩子那样爱,那么百姓就会感化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百种技艺的工人都来归附了,那么财用就会很充足了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能够做到以德柔远方的人,那么四方的百姓都会来归附的。”有人就有土,有土就有财了。


孔子又说道:“如果能够用思念亲人那样去怀念诸侯,诸侯也会尽心去镇守一方疆土,如此则天下都会感到敬畏的。”一有什么事情,诸侯都会兴兵勤王的,天下都会感到敬畏,哪一个都不敢轻举妄动的。


10.非礼不动

【原文】「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解释】接下来孔子又发挥一下,继续把这天下九经给讲得更明白一些。孔子又说道:“永远都要保持着干净和纯洁,身心都要保持的,要穿着干净整洁的服装,如果不符合礼的就不去做,如此可以称之为修身的。”九经第一条是修身。这里说齐明,是要保持内外的清明的。明明德就是说首先要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再去发明别人本有的明德的。穿衣服也是重要的,如果把盛服穿上,就感觉很不一样了,时时刻刻也提醒自己的。


孔子又说道:“怎么样去尊贤才呢?要避免谗言,不要因为别人进谏的谗言而远离贤才的;要远离美色的,最怕难过美人关的,不要因为美人的谗言而残害贤才的;不看重财货而以德为贵的。如此就可以使得贤才感化为国效力的。”


孔子又说道:“怎么样去亲亲呢?尊重亲近的人的位。给适当的位子,也要尊重血缘关系的位子的,假如是父母就要孝顺,兄弟就要孝悌的。重视亲近的人的福禄,当然不是要多少给多少,而是要适当的。跟他们的好恶尽量的保持一致的,当然不合理的也不要刻意去顺从的。如此亲近的人也都会感化的。”


孔子又说道:“怎么样去敬大臣呢?对于德高望重的大臣,就完全去信任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安排合适的工作给他去做的。如此就可以感化大臣的。”把如此重要的责任和权力交给大臣,当然是要建立在知人的基础上的。刘备选择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如此的信任,诸葛亮必定也会去尽心竭力去报答知遇之恩的。


孔子又说道:“怎么样去体恤群臣呢?如果能够做到对群臣讲究忠信,还要去重视下属的禄位和待遇,就可以使得士人为国家尽力的。”


孔子又说道:“怎么样去爱民如子呢?如何做才可以说是爱民如子呢?使用百姓的民力要合时、合理。假如百姓正是在忙农活的时候,纷纷都调动去修工程了,就会误了农时了的。对百姓所征收的赋税和徭役要尽量的轻,不要去在百姓身上收敛财物。如此就可以感化百姓了的。”


孔子又说道:“如何去激励管理好百工呢?每个月都要考试考核,每天都要去省察观察能否胜任。要看百工既有的禀赋能否很好的完成任务。如此就可以使得百工发挥很好的作用的。”


孔子又说道:“如何去做到柔远人呢?这里是讲如何接待远方来的客人,外交也要讲究礼貌的。迎来送往可不是小事来的。对于别人的好处尽量的去赞扬,对于自己的长处也不要去自夸的,如此就可以柔远人,使得远方的人都想来归附了的。”


孔子又说道:“怎么样去怀诸侯呢?对于有的诸侯国快要亡了,要绝代了,就要去帮他们,不使得他们断绝了;对于有的诸侯国已经废了好久了,也帮他们找到继承人给恢复立国了;对于有的诸侯国陷入混乱了,陷入危险了,也都要去帮扶;对于诸侯国的进贡往来,要多赏赐一些给诸侯国,而少收对方的进贡,也就是礼尚往来的,如此就可以怀诸侯了的。”周朝灭了殷商以后,分封了好多的诸侯,其中有一些诸侯国已经废掉了,又重新恢复分封了的。


11.行之者一

【原文】「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解释】孔子又说道:“治理天下国家有这九条基本的原则,虽然说是九,可是根本的还是一个事情来的。”如果事事都能持守中庸之道,也就可以了的。


12.不豫则废

【原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解释】孔子又说道:“凡是关于前面所说的达道达德九经这些事情,都要有预备有计划就可以立得住了,如果没有预备没有计划就会失败了。”


孔子又说道:“说话前也要有预备和腹稿,如果没有的话,可能就像走路一样乱走了,说话也是没有什么条理的。”


孔子又说道:“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有预备和计划,这样就不会有困扰了的。”


孔子又说道:“行事之前就要先定下来,这样就不会内疚和后悔了。” 事情已经发生了,后悔也是没有用的。


孔子又说道:“道和方法行事之前就要定好,这样遇见困难了,有行不通的道了,可以去应对,不会黔驴技穷的。”


13.诚身有道

【原文】「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解释】孔子又说道:“在下位的不能达于上位,不能够上达于道,直到上知天命,百姓是不能治理得好的。”要说能够治理好百姓,这个是不能相信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一个人号称能够达于上位,这方面做得不错了的。可是我们来检验看看,如果连朋友都不能讲究信义,这样是根本没有上达于道的。”如果已经上达于道,能够知天命了的,必定对朋友也是有信义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一个人号称对朋友能够讲究信义。可是对亲人都处不好,特别是都不能孝顺父母,如何能够对朋友讲究什么信义呢?”易牙对自己的孩子都忍心去烹煮,如何能够对齐桓公讲究什么忠孝呢?


孔子又说道:“如果一个人号称对待亲人很好了的。可是假如他都不能做到反求诸己,都没有一颗诚恳的心,如何能够对待亲人多好呢?”


孔子又说道:“如果一个人号称自己有诚恳的心,可是如果都不能明晓善恶,不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不发明自己的本心,如何能够有诚恳的心呢?”


14.从容中道

【原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解释】前面讲来讲去,归根结底就到了这个诚上面来了。什么是至诚呢?如果能够做到至诚,其它都可以做到了的。


孔子又说道:“至诚,这个是天道的。”每个人本有的至诚,这是能够上达于天的,这是天道来的。


孔子又说道:“现在没有能够达到至诚,而想要达到,这个是人道的。”如果要想达到天道,达到知天的程度,就要做到至诚。道不远人的,就要在人道中去修持的。前面已经讲了的,只要去做到孝顺等,就可以达到至诚了的。


孔子又说道:“这个至诚,不需要一点点人为和勉强,不需要刻意的,不需要去思量得来。从容不迫的,自然的走在了中道正道,能够做到这样的,就是圣人了的。”至诚、至善这个是每个人的家,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只有去修持自己,不断地精进才能够达到的,如果能够达到就是圣人了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还没有达到至诚,而想要取做到,就要去选择善的坚持去做的。”抓住一点善的就去固执,去坚持做的。要用十年磨一剑,水滴石穿的精神专一的去做的。


15.博学之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解释】前面讲到要做到至诚,就要选择善的方法去做的。如何选择善的方法呢,那就要去修习的,向经典学习,向古圣先贤学习的。


孔子又说道:“要去博学,要去向经典学习,做到博览经典的。”圣人这里教我们如何去做学问的,并不是说一开始读书什么书都读,这个就是博学的。千万不要忘记了前面圣人提醒的,要去择善而固执的。先要去选择一本经典,选择一个法门去修习的,修习到了明心见性了,这时候自性之中有无量智慧了,就不学而知了,这时候再去参学经典,就可以真正做到博学了的。苏秦当年就是反复读一部经典而有所得的。


孔子又说道:“去博学也要懂得提问的。”正所谓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如果提不出问题,要么就是已经得道了,要么还没有学进去的。


孔子又说道:“审慎的去思量的,有了问题问了老师,老师回答了,也许一下子还不能明白,那就审慎的思考一下的。”


孔子又说道:“为学还要明辨的。”在没有得道之前,没有火眼金睛,很难去辨别的。在无法辨别之前,可以依照经典所说,圣人所说的去修习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已经明辨道路了,就要勤勉坚持的去笃行了。”前面明辨就是为了选择好道路,既然选择好了就要坚持去笃行了。


孔子说为学的五点,虽然分为五,实则是一个事情来的。王阳明先生用加工精米来打比方,很生动形象。虽然整个流程有许多的步骤,类似于为学的这五点,可是实则都是一个事情来的。白米类似于我们的心,如果打磨干净了,就可以恢复本来面目了的。


16.己千之

【原文】「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解释】孔子又说道:“要么不去学也是可以的,如果学了还是没有学会,是不会停止的。”


孔子又说道:“要么不去问也是可以的,如果问了还是没有问明白,还是不知晓,是不会就这样停止的。”


孔子又说道:“要么不去思考,如果思考了没有思考明白,是不会这样停止的。”当然万事都不是绝对的,如果思考一个事情老是想不明白,甚至想到头痛了,这样就不必要再继续了的,先放一下了的。


孔子又说道:“要么不去明辨,如果明辨了还是没有能够明了,是不会轻易的停止的。”明辨学问的是非,明辨该怎么选择道路,如果一旦选定就要坚持去行了的。


孔子又说道:“要么不去行,如果行了不能够笃行,是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样的,是不会停止的。”一旦明辨了方向,就要有十年磨一剑、水滴石穿的那种精神。


孔子又说道:“如果别人努力一分就可以的事情,自己要以百分的努力去对待。如果别人努力十分就可以的事情,自己要以千分的努力去对待的。”


17.虽愚必明

【原文】「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解释】孔子又说道:“如果果真能够做到这样,即使是愚笨一点必然也能够发明自己的本心的,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的;即使是柔弱的,也必然会变得强大的。”整篇是鲁哀公问政的,治国平天下看似很大的事情,回归到根本还是要修身,还是要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君主必定是贤明的君主,国家必定由弱变强的。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