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世界级沉船“南海I号”部分陶瓷器源自南海
详细内容

世界级沉船“南海I号”部分陶瓷器源自南海

时间:2022-07-04     人气:1613     来源:南海发布     作者:
概述:7月1日,《中国文物报》整版报道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奇石窑和里水镇文头岭窑考古成果,明确了“南海I号”沉船部分酱釉罐等器类产自佛山南海......

重大考古发现!


世界级沉船“南海I号


部分酱釉罐等器类产自佛山南海


宋代南海陶器已漂洋过海


为讲述“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有力史证


7月1日,《中国文物报》整版报道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奇石窑和里水镇文头岭窑考古成果,明确了“南海I号”沉船部分酱釉罐等器类产自佛山南海。这一成果为南海地区窑业生产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有助于重新认识广东地区南宋时期被认为式微的窑业生产面貌。


《中国文物报》整版报道


“南海I号”简介


“南海I号”是1987年发现于我国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域的南宋早期商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等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南海I号”以其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发现,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此次考古工作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同佛山市博物馆、佛山祖庙博物馆和南海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的完成,通过调查发掘证实佛山南海地区窑业生产至少到南宋中期还有很大的规模,而且区域性分工较为明确,内销外贸市场方向和贸易线路较为清楚,为广东沉船考古、陶瓷考古以及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面貌研究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此前,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整理宋代地层和遗迹出土的陶瓷器时,通过考古类型学对比研究,发现大批肩部刻印字款或纹饰的酱釉大罐,与“南海I号”沉船和佛山南海奇石窑出土同类陶罐高度一致,与已有的相关考古报告的认识出现分歧。


近年出版的“南海I号”考古相关报告中,该沉船所载此类酱釉器都被认为来自福建。虽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早就发现该沉船出土部分酱釉器与奇石窑酱釉罐非常相似,但此前奇石窑已报道最晚的纪年材料是北宋“政和”款残片,类似陶片还有香港发现的“绍兴九年”款等,因而该窑址被认为止步北宋末年到南宋早期。


“南海I号”陶瓷器产地的确认,关系到这艘南宋沉船船货的来源构成与同时期广州乃至广东的关系,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学术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1年9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同佛山市博物馆、佛山祖庙博物馆和南海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南海区狮山镇奇石窑和里水镇文头岭窑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同时运用科技手段检验“南海I号”沉船和南越国宫署遗址所见酱釉器,确认了沉船部分酱釉罐等器类来自佛山南海相关窑址这一认识结论。


南海官窑包括里水镇逢涌村文头岭南端和瑶头村,西南涌南北两岸一带窑场,近些年考古调查及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则多称作“文头岭窑”和“瑶头窑”。通过此次调查及抢救性发掘可知,奇石窑也有大片明确的分布范围,东平河东岸延绵三四公里不止,甚至延及佛山石湾地区王借岗、大帽岗一带,与后期兴起的石湾窑范围稍有重叠,两宋时期已畅销海外,国内外学术界也早有名气,因而奇石窑与南海官窑共同代表南海区内宋代两大窑场,并以此有别于盛名明清的石湾窑。


当前,南海针对文化资源空间布局分散的问题,正谋划打造“三带三区”,包括省佛通衢文化带、广府源流文化带、桑园围文化带和千灯湖中央活力区、大桃园产城活力区、环樵山水乡活力区,塑造更加鲜明独特的城市文化。此次考古成果的发布,印证了南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三带三区”的打造添上新动力。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