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详细内容

第六章 大宗师

时间:2020-02-05     人气:1505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第六章 大宗师

1.真人真知

【原文】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解释】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大宗师开篇讲知天知人,这是真知的。什么是天呢?天就是天然的大道,大道为万物的宗旨,可以以大道为师。天之所为是什么呢?天有什么秘密呢?天地万物,无非是大道的变现。大道赋予人自性本心,自性之中包含万有。本心自性为人的真正主宰,为一身的君主。人为一个小宇宙,如果能够知人,知人的自性本心,就能够知天了。天人本来是合一的,如果能够知人就能够知天,如果知天就能够知人。这样就是知到了极点的。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前面也讲了,知天的所为,变现了天地万物,赋予了人自性本心。人为万物之灵,主要靠自性本心的之灵。知晓大道在于人身上,在于自性本心,秉承天性而有生,伤害自性而死。


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真人已经知天,就可以知人的日常所思所想了。真人知世人所知晓的东西,无非是见闻觉知,无非是名利。世人所不知的是自性本心,是由于迷惑而不知的。世人正是由于不知自性本心,不知真正的主宰,所以就以自己所知的来养身。世人眼里只有物欲,追求物欲来养这个形骸,而不知去养真正的主人。


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举世都昏迷于物欲之中而不自知,自性本心被伤害,不能保全天性终其天年。如果能够侥幸不中道夭折已经算不错了的,更别提保全自性了。人一辈子下来,所知所闻不可以说不盛的,可是却缺乏真知的。


虽然有患。虽然可以以所知来养所不知,但是还是有忧患的。因为如果不知道侍奉的君主是哪个,不知道养生真正的主人,也许就会养错了的,也许会认贼作父了的。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如果待到有真知了才能够恰当,可是怎么知道那个就是真知呢?世人向来有妄念妄知,自以为已经知晓,不知而以为知。不悟以为悟,这样反而会伤害自性了的。


其所待者特未定也。所等待的真知也未必可定的,放在面前都很难知晓真假的。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之后,就在四书五经中找印证,都得到了圆满的解释,这个真知就是定的了。假如自认为得道了,可是看到古代的经典,这里也觉得不通,那里也觉得怀疑,甚至觉得这些经典都是假的,这不一定是真知了的。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你怎么知道我说的天一定要离开人呢?妙道存在于人的日用之间,只是世人识得罢了。禅宗有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知一心可以知万心,知一世可以知万世。


所谓人之非天乎?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人一定是离开天的呢?也可以说人即使天,天即使人。宇宙是全息的,知人就可以知宇宙了的。心即是道,道即是心。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有了而真人而后才能有真知。这里说真人,难道未得道的人是假人不成?我们讲天真无邪。我们的天性本心本来都是真的,而不是妄的。只是真心被物欲所遮蔽,就不是真人了。真人能够知晓天人本来一体,天人本来合一。


这一小节是全篇立言的宗旨,关键就是一个知。


古人有讲知这个字,为众妙之门;知这个字,也是众祸之门。只有证悟了,明心见性了以后,才能有真知。当然明心见性也仅仅是见到大道的方向,见性起修罢了。但是明心见性也是了不起的,能够有真知,能够融会贯通经典了,能够做到一经通所有经通了。


有真知的人,才可以称之为真人,可以以之为宗师了。然而末法时期,邪师横行,如何找到真正的宗师呢?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如果不知而强装以为知,反而会伤害自性,伤害别人的慧命了。这就是众祸之门了。这也是举世自以为聪明的通病了。


2.登遐于道

【原文】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解释】什么是真人呢?如果不是古圣先贤说起,可能万世不知有真人,万世不知有真心了。


古之真人,不逆寡。上古的真人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形容真人,让世人知晓真正的大宗师。上古真人不会去逆天做任何事情,而世人却是颠倒众生,也就是逆过来了的。


不雄成。上古真人不会自恃过高。虽然自己已经是全德的高人,但是不会自恃己功。


不謩士。上古真人无心于名利,无心于世事,不会像谋士一样去谋划。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上古的真人如此处世,逍遥游于大道之乡。无心于世事,如果不小心偶然而犯错,也不会放在心上,是无心而为之罢了。如果错过了名利,也不会后悔了。如果没有错过,自己无心而做了恰当的事情,有了功劳而不会据为己有。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能登假于道也。真人如此处世,无欲则刚。登上高处而不会战栗,不会害怕,即使被众人推往高处也无恐惧。因为真人分毫无索取于百姓,所以无忧。入水火都不会受到伤害,这个只是形容的。名利如同水火,真人远离物欲,所以不被水火所伤。真人能够忘世若此,所以能够登遐于道。


3.其天机浅

【原文】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解释】古之真人,其寝不梦。上古真人是怎么样的呢?睡觉是不会做梦的。财色名食睡这是人的五欲,睡眠也是人的欲望来的。对于高僧来说,打坐入定就可以了,不需要睡觉了。入定是最好的休息,真人是无梦的。有梦是睡眠很浅。梦由于妄想而生,真人不为外物而生私情,所以就不会有妄想,睡觉就没有梦了。


其觉无忧。真人睡着的时候无梦。觉醒了以后也没有什么好忧虑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何尝不在大梦中呢?佛家有梦中说梦的典故。


其食不甘。真人以道自娱自乐了,能够安贫乐道了,不会追求口腹之欲,不追求食物的甘美。


其息深深。一呼一吸之间称之为息,对于常人来讲,心浮气躁,是很浅很短促的。而对于真人来讲,绵绵不绝,其息深长。


真人之息以踵。真人的息似乎每次都能够到达脚底心,形容其息之深。


众人之息以喉。众人的息只是到了喉咙那里,心浮气躁是很粗浅的。对于擅长歌唱的人,需要用丹田之气来发声,才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而常人的声音只是在喉咙,在嗓子那里。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向婴儿学习歌唱,学习用丹田之气发声。远古时期,我们的人类先祖在打猎的时候,互相在呼喊的时候,都是用的丹田之气。随着语言的诞生,发音比较复杂,就停留在嗓子那里了。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众人心浮气躁,说话也是躁动不安,容易觉得委屈,不服气。说话好像都不过脑子那样的,直接从喉咙那里就吐出来了,这是无根的言语。嗌为咽喉;哇为吐。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世人像这样粗浅,这都是由于物欲太过于深了,不能知晓天机的。由于物欲遮蔽了自性,全然不知有天然的自性的。世人都堕入了妄知,很难有真知,而不能成为真人。


4.忘而复之

【原文】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解释】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上古的真人,已经与大道冥而为一。证悟了生本不生,所以生也不会有喜悦;证悟了死本来并无死,所以就无厌恶死去了。生死本来是一不是二,正如月亮无圆无缺。


其出不欣,其入不距。出入其实是生死两个字。老子有讲出生入死。出生而不会感到欣喜,也不会贪生;入死就死也不会抗拒,不会厌恶。距,这个词很形象,就是用爪抓住不肯入。


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翛然,这个是仙鹤起飞,拍打羽毛而产生的声音。真人如同仙鹤一样,出世入世已经来去自由了,在生死之中也是来去自由了。自由的来,而自由的去,如同仙鹤那样自由自在,如此而已。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前面出对应于生,也对应开始,真人已经证悟生本来不生,不忘记初心,也就是每个人本有的本心;也不追求有个什么终究的结果,只要回归本然就可以了。追求成佛作祖的结果,这也是一种欲望来的,也要去掉的。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真人受形而得到人身而喜悦。佛法有讲:人身难得,如同盲龟浮木。这个人身能够得到,真是极其稀有的。佛经里面打了个比方,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有个木头,中间有个孔。有个海龟,一百年才浮起来一次,这个乌龟刚好钻到这个孔里,这样的机会是极其渺茫的。我们受形有这个身体就是如此的幸运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身体,珍惜这个生命。这个身体也是我们修行解脱的基础来的。虽然身处于世上,可是忘却了世间的烦恼,念念恢复本心。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不有心刻意去求道,如果有心求道求也求不来,就是捐弃道了。不人为刻意去造作修为,所以说不以人助天,这样就可以称之为真人了。


5.心志于道

【原文】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解释】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真人如此逍遥游于世间,入世出世很自在,容貌自然与众不同。虽然圣人能过做到和光同尘,但是掩饰不了内心的光芒。真人有志于道,是极其坚定的,外在的物欲无法动摇的。真人的容貌寂然,内在心如止水,湛蓝而外表看起来很清静。真人很朴素的样子,但是看起来又很广大宽容,丝毫没有一丝拘束的感觉。庄子这里教我们怎么认大宗师,怎么认真正的真人。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教我们怎么认得道的人,如同冬天过冰冻的河面,如履薄冰;如同到别人家去做客一样,似乎很谨小慎微的样子。


凄然似秋。真人的面容似乎冰冷,没有一丝人的私情,如同秋天那样肃杀。真人以百姓为刍狗了,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体了。世人都与真人如同手足一般。真人并非无情,而是无私情,有的是慈悲的大爱。


暖然似春。远远看去似乎冰冷的样子,可是很容易去亲近,似乎如沐春风一样,很温暖,令人觉得可亲可爱。


喜怒通乎四时。真人已经回归到了喜怒哀乐未发之前的中。在日用之间也可以发出来,但是发出来必定是中和的,适度的。喜怒如同春夏秋冬四时一样,并不是喜怒无常的。该喜则喜,该怒则怒,但是不会添加一丝的好恶。孔子的儿子去世的时候,他也有哀伤,但是哀伤是有度的。子夏的儿子去世的时候,眼睛都哭瞎了,孔子就说不应该如此。这是喜怒不能合乎四时了。


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真人待人接物,喜怒之情很适宜,而世人不知道真人无喜无怒,不能知晓真人那个未发之中的状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所以说圣人虽然对别国去用兵,把别人的国家给灭亡了,可是并不会失去民心。圣人本来无心去征服他国,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周文王在世的时候被商纣王囚禁,自己的儿子也被杀害了。但是他未曾发兵灭掉商纣王。周武王继位以后,在孟津观兵,虽然当时有八百诸侯响应,但是还是退兵了。虽然武王灭掉了商朝,但是却不失去民心。


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圣人虽然恩泽万世,可是却无意刻意去爱人。《道德经》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真人给予世人的是大爱,不会刻意的偏爱。


6.利害不通

【原文】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解释】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所以说,如果只是通达于人情物理,这样还不是圣人的,圣人还要有更高的境界的。


有亲,非仁也。如果有心私爱,这样并非仁爱的。大仁是不仁的,是不刻意为仁的。贼莫大于有心去做一些善事,去修道德笼络人心的。


天时,非贤也。不管是不是天时,都要为世人做点事情的。如果只是由于时势比较乱,而不为世人做些事情,这个并非真正的贤德的人。看来庄子并非完全的避世的。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庄子前面说不管是不是天时都要出来为百姓做事。但是并不是鼓励不通利害关系,率性的去乱作为。如果意气用事,不能明哲保身,这个并非君子的。


行名失己,非士也。如果只是虚伪的去行事,为了虚名而忘掉了自己,把自己性命置之度外,这样并非真正的贤士。为了虚名而不能通晓利害关系。


亡身不真,非役人也。如果为了虚名而失去自己的性命,如此就不是知真了,并非由真知了。不知道哪个是实,哪个是名,这个是舍本逐末的。这个是见役于物,而并非是役人的。也就是说人被物所奴役,而不是人去驾驭物的。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庄子所列举这些贤德的人,都不能有真知,都并非真人的。狐不偕为尧帝时候的隐士,尧要让位给他,他不肯接受,投河而死;伯夷、叔齐这两位比较有名了,很有志气,不吃周朝的粮食,饿死在首阳山上了;箕子的名字就叫胥馀,是商纣王的叔父来的,被分封去治理古朝鲜;伊尹辅佐商汤灭了夏桀,要把位置让给务光这位隐士,他就投水自尽了;纪他恐怕也要让位给他,结果也投河自尽了;申徒狄也是隐士,也投河自尽了。这些人为了美名而不珍惜性命,跳河的跳河,饿死的饿死,难怪庄子会骂他们了。


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这些人都是被虚名所奴役,去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为了虚名而殉难了,这个跟真正的圣人相差甚远了。这些人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去该去的地方,该做的事情就是去修道而进入逍遥之乡。


7.以德为循

【原文】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解释】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前面庄子有点出了伯夷叔齐等的不足,这里讲真正的真人是怎么样的,这是真正的大宗师,有个对比就很清楚了。上古的真人,是很讲仁义的,而又不会结成朋党。前面伯夷叔齐讲仁义而失去性命,这个是过了的。既然是真人,已经得道出世了,但是可以以出世的心情做入世的事情。讲仁义,有爱天地万物的心。上古的真人永远都不会自满,正是由于心虚到了极点的。真正要做到虚心可不简单的,只有心空下来才能装新的东西。正是由于虚心,似乎不承受一丝一毫物欲,更别提说结党营私了。


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虽然不随便跟别人成群结队的,似乎很孤傲,外表看起来似乎方而有棱角,但是内方外圆的。这些棱角并非坚执不化的,可以随缘去教化世人的。虽然其心虚空,但是还是如同莲花开放那样,是盛开的,并不是完全出世的,还是有所为的;虽然有所为,但是并不以华美为尚。


邴邴乎其似喜乎。真人和颜悦色,似乎有喜事,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喜怒。真人只是随喜世人罢了,看到世人能够安居乐业,能够在道业有所进步就会随喜的。真人所处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要说真人的喜事,是充满法喜的。


崔乎其不得已乎。真人并不是前面所说的,那么有棱角不可以接近的。真人谦下待人接物,其实是不得不去爱世人罢了。真人把百姓看成刍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不得不去爱罢了。


滀乎进我色也。真人在心中积德,如同积水成渊。内心有盛德,自然就会逐渐在颜面上见到。正所谓相由心生。


与乎止我德也。世人和真人相处,久久都不舍得离去。前面庄子讲有好些身体残疾而相貌的贤德的人,世人都很愿意接近的。《大学》中讲止于至善。百姓止于圣王居住的都城,围绕在周围。小黄鸟止步于小山丘,难道人还不如小鸟吗?


厉乎其似世乎。真人的颜面虽然可以看到盛德,富有慈爱,但是却很有威严。严整而不可侵犯,似乎世人所说的庄重。


謷乎其未可制也。真人虽然很有威严,但是并不是完全刻板那样的,并不是被礼法强制约束的。似乎心逍遥游于礼法指外了,似乎不可以用礼法去拘束他了。孔子到了七十,就可以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连乎其似好闭也。真人很庄重,也很注重收摄捡束,注重约束自己,做到慎独。似乎很好封闭自己似的,其实没有什么好闭藏的。盛德随时施于世人的。


悗乎忘其言也。真人对人谦下,能够俯下身段对待世人,以身去教化天下而似乎忘记了用言语去教化。月亮何时有谁用言语去叫它怎么做呢?在不停的环绕地球运转,不停的照耀着地球。


以刑为体。刑为不留私心。真人不留一丝私心于自心。以此真心为体。


以礼为翼。真人虽然忘却礼法,不受礼法拘束,但是并不是不遵循礼法的,以礼法为辅翼,行于世间。


以知为时。真人能够知到天时到了没有,以此为依据来行止。刘伯温在元朝不得其时,归养青田老家,著《郁离子》流传后世。


以德为循。以道德为依循来待人接物。道德为自律,礼法为他律。对于治国而言,要依循德治,也要以礼法为辅翼。德治和法治互为阴阳。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为什么说以刑为体呢?绰为有余的意思。也就是说杀尽所有的私欲,一丝私欲都不留。


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世也。为什么说以礼为翼呢?真人逍遥游于世,但是不可以出离礼法之外。


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为什么说以知为时呢?真人待时而动,不得已而应物罢了。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为什么说以德为循呢?还是要以德来接引世人,引导有缘世人上进于道。这里打个比方,就好像是有脚的人,也就是有识之士,引导到山丘的高处。道在上,而器世界在下。庄子从始至终都在引导我们的,我们要珍惜这个机缘。


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而世人以为真人是真正的勤于修行的人。不仅仅是自己上进于道,爬到山丘的高处,还要引导有识之士行至高处。这个是真正的勤行者。


这一节形容真人虚心而逍遥由于世间的样子。虽说是超然于世外,以出世的真心入世,但是未尝任意逾越世间的礼法。


8.一和不一

【原文】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解释】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不管是好之还是不恶之,也都是归于一的。前面讲真人有这么多的外在表现,好像是很复杂,可是都是归于一的,都是归于一个真心罢了。好恶、善恶互为阴阳,可是本来都是归于一的。喜怒互为阴阳,本来都是归于一,归于中的。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庄子怕说不清楚这个一的事情,特地再讲一也是一,不一也是一。一和不一互为阴阳。《道德经》中第二章就开始讲有无、高下了,这是相通的。


其一与天为徒。如果能够归于一,归于道,也就与上天合德了。佛家有一个一指禅,其中也是把这个一的秘密给讲清楚。净土宗一心念佛,通过一个佛号,进入静定,就可以做到天人合一。


其不一与人为徒。有了分别心,这个就是不一了,不一就是凡人了。大家知道亚当和夏娃吃的禁果的果树名字叫什么呢?是知善恶树。正是由于吃了禁果,就有了善恶的分别心,没有吃之前是没有的,是善恶不分为一的。吃了就是不一的了,被逐出伊甸园与人为伍了。


天与人不相胜也,此之谓真人。如果是超然绝俗,单纯去求静而不入世,就说是以天胜人。如此单纯求静枯坐,这个也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是终日追求名利,单纯去入世,就是以人胜天,也就是以人欲胜天德。如果能够天人合一,融为一体,就互不相胜了,如此才能称之为真人。


9.死生命也

【原文】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解释】死生,命也。前面讲到一和不一都是归于一的,这里庄子直接指出来,把生死问题给说清楚。生死问题是古往今来第一大问题,这也是最苦的事情,如果能够解脱了,也就能够逍遥游了。我们平时讲生死由命,就是说生死是由生命本源所表现出来的两面罢了。光的实相表现出了波动性和粒子性的两面,生命的实相表现出了生和死的两面。可是光的实相是什么呢?并非只有这两种相的。


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有死生,如同时间有夜晚和白天。本来没有夜晚和白天,只是由于日月轮回,我们的眼睛接收到光波或者不接收到才有的。时间也是不存在的,只是人类认知的错觉罢了。时间和观测者离不开,所以相对论中如果加快速度,时间就会变慢。人形虽然有生死,可是真性常然不变的,这个是归于上天的,这是天性赋予人的自性;时间虽然有夜晚和白天,可是跳出地球就没有白天和夜晚一说了。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对于人形的这个生死,人是有所不能控制的,这也都是由于物所决定的。可是真性是无生无死的,这个就不是物所能主宰的了。真性是人人都有的,这是所谓真宰、天君。这是需要修道而后才能知的。


彼特以天为父。人人都是受上天赋予的真性而有这个形体,有这个臭皮囊。天性赋予人自性,自性当中具备一切,所以说以天为父。


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而此有血有肉的假身,有赖于上天之父。我们尚且知道去爱惜这个臭皮囊,还不知道去爱上天吗?子必定要孝顺而尊父。更何况天君赋予人自性,自性卓然而不属于形骸,哪有不去保养的呢?


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这句和前句对称,句子很美。世人知邦国有君主,知道君主必定是超乎自己的,自己必定要去侍奉尽忠的。


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对于君主世人都愿意以死去尽忠,更何况我们身体这个主宰呢,这个天君呢?世人不知自身真正的主宰,而忘却了去侍奉它、为它尽忠,这个可以说是不明智到了极点的。庄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恳切之情溢于言表,我们读到这里还不能有所感悟,修行进道真的不能称为丈夫了。


真性在我,而不会被生死所牵引,这个是真常之性。可是世人执迷不悟,追求物欲而伤了自性,这个是愚昧到了极点了的。


10.相忘江湖

【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解释】泉水干涸了,许多鱼都一起处在干涸的陆地上了,只好用湿气来互相湿润身体,只好吐出泡沫来濡润互相的身体。可是鱼儿这样,还不如把江湖给忘掉的,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庄子这句话写的好美。


《道德经》中有讲: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道德和仁义也是归于一的。道德就好像是江河湖海;而仁义就好像是湿沫。鱼儿失去水,就如同人失去道德。与其崇尚仁义,就好像是相濡以沫,还不如相忘于江湖。忘却了仁义,可以逍遥游于大道之乡。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若两忘而化其道。与其去赞誉尧帝的贤德,而去非议批判夏桀的暴政,还不如把赞誉和非议都忘却,使得无誉无非。这里是呼应前面的,也就是把一和不一都归于一,善恶都两忘,而与大道合一,这个才能称之为真知的。如此才是真人,如此才是大宗师。


11.藏舟于壑

【原文】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而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解释】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前面讲生死问题,这里还继续讲。大块是指天地。天地赋予我形体,劳碌一辈子都是为了生计,要到老了才能够得到清闲,以死来让劳碌了一辈子的人得到安息。实际上并无生死这回事,生死都是归于一的。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所以说如果知晓生老死,知晓生死本来是归于一的,那么就能够善于对待生,也能够安然对待死。这可以说是到了知的极致了的。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把船藏到沟壑里面,把山藏在河泽之中,这样就牢固了吧,这样就放心了吧。船不会被大风吹翻了,把山放在河泽之中就不会担心被愚公这样的人给搬走了的。把天真自性藏于有形的身体,如同藏船在沟壑;把有形的身体藏于天地之间,如同藏山于河泽。这样够牢固了吗?


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然而造化是无常的,即使把船放在沟壑之中,把山放在河泽之中,山崩地裂的时候也是不牢固的。造化在秘密移动的时候,而常人不能发觉,如同夜半有力的人,背着走动,而不知天机的愚昧的人是不能知晓的。自性会不会受影响呢?其实这个有力者并非一下子有个蛮力,而是绵绵密密的持续去用力的,使得我们都没有能够察觉的。我们笑话蚕作茧自缚,不断地吐丝把自己给束缚住了。我们人何尝不是呢?我们所说,所做,所想,都是在吐出绵绵密密的业丝来把自己束缚住了。这个大力就是业力,并非其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使得世人在生死轮回之中承受痛苦而不自知。


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把小的东西藏在大的东西里面,这个是很合适的,可是还不免逃遁掉,也就是不免于有变化。刻意去藏去抓都抓不住,刻意去藏住自己的性命,还是不免有生死。


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此身看似有生死,可是与天地万物都是归于一的,归于大道的。把此身藏于大道,回归于大道,就不会有所遁失了。所以说藏天下于天下,就不会有所遁失了,这个是天地万物普遍的至理来的。只有藏有形于形而上,如此才可以长久。


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造化生成万事万物,千变万化,而人只是万物之一罢了。而人得到人身的形体之后,人不知大道,就很欣喜。


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耶。像人的形体形成那样,造化无有穷尽,不仅仅造出了人,还有天地万物。像人有形体就高兴,万物每一个有形体就高兴。猪得到身体就高兴,没高兴多久就被人吃了。人得到身体就高兴,可是有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如果这样都是乐事,那乐事岂不是不可胜计了吗?


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所以说圣人超然生死,万物之中都存有大道的行迹,万物都无所遁失。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一件事物之中都有大道,又有什么好遗失的呢?


善夭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真人不管是寿是夭,不管是短命还是长寿都是安然接受的;能够超越生死,善始善终。世人应当效法真人去对待生死的。


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大道为万物的根宗,所以说万物所系为大道。万化归于一化。大道为天地万物的大宗来的,圣人把大道宗而为师。


12.可传不可受

【原文】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解释】夫道,有情有信。庄子在这里传道了,要把道给讲清楚。大道并非完全无情,没有的是私情,有的是大情,有的是大爱。大道有信,可以进行验证的,并不是不可信的。


无为无形。大道是无为的。佛说颠倒众生。一切似乎都是从镜子中看事物,都是反着的。大道无为是最大的有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大道是无形的,超乎名相的。


可传而不可受。庄子把道给讲得很明白了。大道是可以传的,可以以心印心的。心心相印这个词也是从佛教里面来的。当然庄子生活的年代还没有遇见佛经,能够悟道至此,真是了不起。大道不可以像有形的事物那样去接受,只能传佛心印。有些寺庙里面写“传佛心印”就是这个道理。


可得而不可见。我们可以说得道,但是不可以看见有形的大道。由于大道是无形的。我们当然也可以说见道,并不是真的可以看见,而是明心见性,看见心中的亮光了。如果能够见道,就可以知晓万物之中都有大道的行迹了,都可以感受得到,但是并不能实实在在看见一个叫大道的东西。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这个大道,自己本来就有的,自己本来也有这个慧根的。并不是老师可以给你什么,只是教给你修行的方式罢了,还是得自己去修行的。大道赋予每个人本心自性。宇宙是全息的,所以在每个人的本心自性当中都具足一切。在没有天地之前,这个大道已经有了的。自古以来都是存在的。也许我们会有个疑问了,没有人类之前存在大道吗?答案是也是存在的。只是没有人类,我们就无法观察大道罢了。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这个道如同鬼神一样变化不测,可以生天生地,可以生万物。现在科学研究越来越接近实相了。万物都是由光子构成的,光子由光阴子和光阳子构成。光子静止质量为零,如此一来宇宙静止质量为零。然而宇宙会静止吗?不会静止的,除非心静止。心有可能会静止吗?会的,心处于静定就是静止了。心动赋予光子质量,赋予万物质量。所以说万法唯心造。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太极生两仪。在太极之前还有个大道。大道并不是绝对的无,也不是绝对的有。虽然说形而上是道,但是并不会高高在上的,不接地气的。大道在万物之中都有行迹的。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六极为六合,也就是东南西北上下。六极这个是讲有形的器世界。形而上和形而下二者可以归于一。虽然往下到器世界,但是并不会深不见底,而在万物之中都可以看见大道的行迹。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大道先天地而生,可是会称之为久。佛经当中经常说一时。时间只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错觉罢了。当下即是永恒。《金刚经》中讲,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当下一刻,稍纵即逝,抓也抓不住。西方有飞矢不动的悖论。东方有风动幡动的公案。动也只是人类认知的错觉罢了,切分成一个个极小的时间片段,特别是到达普朗克时间,就无所谓动了。连动都是虚妄,何谈速度呢?速度也是不存在的。更别提有超光速了。速度为距离除于时间,时间是虚妄,速度也必定是虚妄的。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此道在上古之前已经有了,虽然久远,可是却丝毫不老。天道赋予人自性本心,在自性本心中就可以见道。人有形的形体会衰老,可是本心自性是不老的。


13.黄帝得之

【原文】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


【解释】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豨韦氏是远古的帝王名字,他得道了以后,依天地之道治理百姓。


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伏羲氏出来的时候,他也得道了,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就画了八卦。八卦是宇宙的模型来的。气母是生万物之本。袭气母,类似于老子求食于母。天地有节气,天地也有气数。邦国也有气数。人身也有气数。人靠一口气而生,所以伏羲氏向天地取气。


维斗得之,终古不忒。北斗星为天的枢机,其中有一颗星名字为天枢,古人起的名字都有很深的含义。北斗契合于道,终古都是那样组成一个斗形。七星不用刻意去命令,就会自然的运行在一起。


日月得之,终古不息。日月契合于道,终古运行不已,运行不怠。万物都没有无限制的自由。日月地球也都是有限制的,只是无为无形的限制。科学家称有万有引力吸引。限制和自由互为阴阳。如果没有限制就没有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限制。


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堪坏传说是昆仑山之神,人面兽形。由于得道了,而可以承袭昆仑山。


冯夷得之,以游大川。冯夷传说为黄河之神,为河伯,他得道了,可以神游黄河。


肩吾得之,以处太山。肩吾传说为泰山之神,他得道了,可以掌管泰山。


黄帝得之,以游云天。轩辕黄帝得道了,可以飞天为仙。黄帝曾经向广成子求道。黄帝留下有《黄帝内经》,这部医书可以说是人类医学最高经典,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应当以之为宗旨。


14.王母娘娘

【原文】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解释】颛顼得之,以处玄宫。颛顼为黄帝的孙子,为五帝之一。颛顼得道了,被人称为北帝,在佛山有专门供奉北帝的祖庙。颛顼掌管北方之地,北方之色为玄,在五行中属水。玄色就是黑色,颛顼以水德为帝。颛顼居住在北海之内的玄宫,此山为黑水发源之地。


禺强得之,立乎北极。禺强为北海之神,他是得道高人。在《山海经》中有讲,他是人面鸟形的。


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西王母,也就是王母娘娘。据说黄帝当年大战蚩尤的时候,王母娘娘令九天玄女传兵法给黄帝而获胜。王母娘娘据说生活在昆仑河源头的黑海附近,这个黑海被称之为瑶池。王母娘娘的宫殿在少广山中。


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大道无始无终,所以说不知其开始,不知其终点。由于日月轮回而有了白昼黑夜,时间实际上也是虚妄的,不存在的。这两句是总结上面的文章的,列位神人和圣人主持天地日月星辰,主持山川河流,也都是秉持于大道,莫知其始终。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彭祖是古代很著名的长寿的神仙来的。彭祖是颛顼的孙子,也是黄帝的后裔的。彭祖的寿命很长,据说有八百岁,生活的年代上至虞舜,下及春秋五霸。


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傅说为商代有名的贤相,辅佐殷高宗武丁。傅说原本是个囚犯。殷高宗做梦梦到圣人,就把头像画下来,到处寻访,就找到了傅说。高宗拜他为相国,如此就统治天下了。他是贤德相国,于是国家大治。傅说为得道了,才可以做得这么好。据说傅说死后,成为傅说一星。这个星统御东维、箕、尾几星,列于星辰之间。


这里所说的似乎都是神话故事,可是正信的人要注意了,也都是真有其人的,这些人都是大宗师来的。而且这些人都是由凡而入圣的,由于得道了而位列仙班的。


15.不将不迎

【原文】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解释】南伯子葵问女偊道:“你岁数已经很大了,可是看起来却如同婴儿那样气色很好,这是为什么呢?”南伯子葵和女偊都是虚构出来的人物来的,设一问一答,托庄子想说的事情。《道德经》中也说,专气致柔,能否如同婴儿呢?


女偊回答道:“我已经得道了的。”庄子这个是在引人去学道的。做什么事情要有好处才能吸引世人。学道有这么大的好处,当然会吸引人了。


南伯子葵又问道:“道难道可以学的吗?”他听说女偊说的是闻道。她是闻道而得道的吧。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闻道应该也是由于听高人讲道而得道吧,不仅仅是听别人传道。


女偊回答道:“不!”女偊听这么一问,感叹道难用语言去说明。也难怪佛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之后,感叹我法妙难思。


女偊又说道:“不可以!”对于传道的人来说很难用言语去说明白,并不是说传道的人不够水平,而是世人无法理解的。这里感叹道并不是那么容易学的,适合的人才可以学的。黄石公把《素书》传给了张良,也是反复试探才传的。张良没有遇见合适的人,就带进了坟墓。


女偊又说道:“你不是适合学道的人。”南伯子葵听了是否会很难过呢?女偊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如果根器不适合,不适合跟他讲道,还容易被误解。当然并不是否认他不能够去学道,只要虔诚的去去恶从善,这个就是为学道打好了基础。机缘一到,还是可以学道的。


女偊又说道:“你知道的,那个卜梁倚虽然有圣人之才,有很好的根器,可是却无圣人之道,无圣人传道给他也是徒劳的。”并不是根器好就可以的,还需要遇见圣人传道给他的。当然也许会有人根器相当可以,遇见合适的机缘而自己觉悟的。这个也是相当难的。


女偊又说道:“我虽然有圣人之道,已经得道了,可是很难遇见圣人之才,没有遇见合适的人,我也无法传给他的。”


女偊又说道:“我想要传道给他,难道用不了多少工夫就可以变为圣人了吗?”修道可是没有那么容易的,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的。当然修道是件快乐的事,但是非得要去做功夫不可的。阳明先生根器非常了得,被贬到了贵州龙场那个地方,呆了三年时间,在三十九岁那一年才得道的。如此看来,还是不容易的。


女偊又说道:“并不是那么容易学到的,当然以圣人之道去传给具备圣人根器的人,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根器和悟性是相当重要的,而学道的人也要有志向去求道。


女偊又说道:“我并不是和盘托出的,而是有保留的告诉他,根据他当前的接受告诉他。他做了三天的功夫之后,就有了出离心了,已经想远离天下的是非了。”


女偊又说道:“他已经忘掉天下是非以后,我又有所保留,针对性的告诉他,他做了七天的功夫之后,就能够把身边的人事忘却了。”由易到难次第做功夫,天下是非离自己远些,毕竟那些事情都是别人的事,相对来说容易忘却;身边人事萦绕自身左右,相对来说难一些。


女偊又说道:“已经忘掉身边的人事之后,我又有所保留地教他,做了九天的功夫之后,就忘掉了自身了。”


女偊又说道:“已经忘掉了自身了之后,忽然顿悟了,如同梦醒了一样,所以说内心明彻了。”


女偊又说道:“内心明彻之后,就能够见到真性了,这个孤独的自性不属于形骸,所以称之为独。”


女偊又说道:“如果能够见到真如自性,就无古今了,当下一刻即是永恒了。”古今是时间,时间本来是虚妄的,只是人类认知的错觉罢了。


女偊又说道:“如果能够超越古今,就可以入于不生不死之地了。”如此就可以超越生死了。本来无生无死,生死只是人类认知的错觉罢了。月亮本来无盈无缺,盈缺只是认知的错觉罢了。


女偊又说道:“即使说杀生了,虽然形骸消亡了,可是真如自性独存的。”这个生身,臭皮囊,是有形的一个负累来的。正是有形体,所以有烦恼。自性本真,超越于形骸之外。外物的拖累也就全部消去了。所以说,生身虽被岁月所杀,可是自性独存,所以说不死。


女偊又说道:“前面讲杀生,这里讲生生。虽然这个生身被岁月所杀,可是真如自性不死。滋养的这个生身,本来是不生的,如此就不会有死了。月亮本来就无缺的,也就无盈。”这个生身只是因缘聚合在一起的罢了,哪里是自己呢?无非是各种物质组成,各种分子原子构成的罢了。


女偊又说道:“真如自性不再被物所转,而是可以转物了。真如自性是不将不迎的。自性本心如同明镜一样,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的。”物来也不高兴,物去也不悲伤。我们打坐修行入定也是如此,不将不迎,念头来了也不刻意压制,念头去了我们也不欢喜。任由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女偊又说道:“此真如自性是无毁无成的,无死无生的。”我们看到这个肉身毁了就伤心难过,看到成了人身就欢喜,其实真如自性是无毁无成的。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