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石湾陶师祖庙历史来源
宋代,石湾有一间陶师祖庙。到明代嘉靖七年(1528),在石湾东南面莲子岗上莲峰书院侧(今化工机械厂)筑起了一所宏伟宽敞的陶师庙,代替宋代矮小的陶师祖庙。
有关陶师庙的史料记载寥若晨星,民间传说也是一鳞半爪。概括地说,它是一座占地约千多平方米的明朝典型家庙格调的建筑物,三进一天阶,山墙镬耳结构,砌水磨青砖为墙,敷青麻石为地,黑漆山门,门口有两只威武的石狮子把守。门前有一个大草坪(今已辟为大马路,古榕枝繁叶茂,明、清两代常在此“做大戏”(粤剧演出)。草坪边缘有一山谷(今已填平建厂),拾级而下有一眼古井,透澈见底,其味清甘,井旁嵌了一块石牌,其上刻有“嘉靖”字样,步上翠谷便是“三义通”古道 (今化工陶瓷厂一带),街道两旁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店铺百许,茶居楼三间,形成闹市,这反映了当时陶业的兴旺。庙殿内雕梁画栋,装饰点缀有陶塑、木雕、砖雕、灰塑、壁画等等古代珍贵作品。宽阔的天阶建有古色古香的绿瓦六角亭一座,阶内古柏葱葱,松景四合,四季花卉更替,花香不断。头进及天阶是陶工休闲憩息和听说书(故事)的地方。中进是陶业议事厅,后进是供拜祭纪念祖师场所,神龛供奉陶穆,令人起敬。神前有铜香炉、铁宝鼎、锡香案等拜祭器皿,终日香烟袅袅,琉璃灯长明,香火十分兴盛。站在庙前台基上眺望东平河,河水滔滔,河面广逾(古时东平河河道很宽,今海口至滨江路一带均为水域),远流白帆点点,中游行舟之道桡楫交迫,喧腾声越数里可闻。水士步(码头,今东风路中段)停泊的轲舶,鳞砌似蚁附。沿岸七星岗(今工业陶瓷厂),镇岗(今日用三厂)一带龙窑森复、弥望莫极。环环层列,陶品山积。可见当时古陶都繁荣昌盛的景象。
据了解,陶师庙中供奉的是陶师———虞舜帝。每年农历三月廿六和八月廿二为陶师诞,石湾都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俗称“春秋二祭”。所有陶工参拜陶师像,祈求窑火兴旺,烧出精品。除了祭祀活动外,平时陶师祖庙并无闲置,庙内大多的场地被划为铺位出租,成为陶工和市民经常活动和购物的场所,是石湾一个非常热闹的商业区,有石湾六景之一“莲峰昼市”之称。而当地各个陶瓷行业都会把自己行业精心烧制的、最为优秀的陶制建筑装饰艺术品送到庙中装置,作为陶师祖庙的装饰艺术构件,务求使该庙成为装修最豪华、最具观赏价值的艺术殿堂。
石湾的陶师庙,是一座具有500年历史、象征着石湾陶瓷发展史的建筑发展史的建筑标专,历来为人所颂 ,千百万个虞舜祖师的徒子徒孙无不以此为荣。但世事沧桑,陶师庙在日军侵华期间被推毁,只剩得一片颓垣败瓦,但见野草丛生,满目荒芜,50年代,解放军在废圮上辟为练兵场。70年代改建成工厂。
2007年,经省民族宗教委批准的禅城区道教陶师祖庙重建落成。陶师祖庙位于佛山市柒伍柒科技有限公司和平路石湾公园内,面积3100平方米。
位于石湾镇街道辖区的水巷,是石湾“四大古迹”之一(另外三处是丰宁寺、莲峰书院、高庙),始建于宋末元初(约1273年),面积约30平方米。明嘉靖七年(1528年),由陶业各行会捐资扩建,并迁址至石湾乡(明代时石湾镇称为石湾乡)之莲子岗东麓(今佛山化工机械厂),其南侧为“莲峰书院”和“丰宁寺”(均尚存)。陶师祖庙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同治九年(1870年)、光绪年间(1875~1908)、1926年重修、扩建,规模不断扩大。1926年最后一次大修缮,工程最大。得到石湾老中医罗积廷、澜石黎涌乡侨商简照南、佛山莲华行车公司的大力资助。重修后的陶师祖庙除翻修庙宇外,还扩充了花园和陶业商铺,建有六角亭一座,1930年后庙宇一带曾拓展为陶工娱乐场。清道光版《南海县志》卷十二记载:“陶师庙大门有竖式匾额,书写《陶师祖庙》四个大字,此为庙之正式名字,而陶师庙是民间的俗称。”
陶师祖庙于当时已是岭南道教的圣地,实为制陶业总行会所在地,它融陶文化与道教文化于一体。民初时期,陶师祖庙宏伟壮丽,气势不凡,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建筑群面宽50米,纵深70米。庙前为花岗石池塘,庙内为砖木结构,上盖绿色琉璃瓦,建筑为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砖木石结构。主体建筑为三进,由沿东北—西南纵轴线依次排列并渐次升高的山门、前殿和虞帝殿组成,属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东西两侧的斋廊,每边可供500人同时就餐。整座建筑向前凸出约5米,门前呈“凹”字状,共设门口五处,正门前有大石狮一对。庙中照壁及大量装饰壁画,皆为石湾各行会精心杰作,其中的《魏仇伏貘》乃名师黄炳(1815~1894)所制,最负盛名。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佛山,石湾同遭沦陷,“陶师祖庙”也随之被毁。门前一对石狮被弃于废圩中,现是陶师祖庙唯一的遗物。1957年,石狮被搬到石湾镇工人文化宫内,20世纪70年代石湾公园建成后,这一对石狮又移到公园门前。虽然陶师祖庙被毁多年,但是一对石狮尚存,显得十分珍贵,因此,石湾镇决定在重建“陶师祖庙”落成后,把石狮摆放在新庙门前。
石湾制陶奉祀虞舜为祖师。虞舜是黄帝的八代孙,中国古代明君,因舜帝曾陶于河滨,被尊为陶业祖师。石湾陶帅庙奉祀的行业神就是虞舜。自明代开始,石湾定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六日和八月二十二日为祖师诞,举行盛大的拜祭陶师活动,俗称“春秋二祭”。拜祭活动日在庙内之两边斋廊上举行斋戒会餐,每侧斋廊设六人一桌,两斋廊可同时容纳千人就餐。在非祭祀活动的时间,庙内大多的场地被划为铺位出售陶制品,陶师祖庙广场几成热闹的商业区。紧邻的莲峰书院门前至莲子冈脚早已形成的圩市,依次为文化用品、鱼肉杂货、蔬菜瓜果三部分,每日从天亮开市至午后收市,逢农历一、五为圩期,更为兴旺,故有“莲峰昼市”之称。
2005年,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决定重建陶师祖庙,并选址在石湾公园内,与南风古灶成为近邻。此次重建为历史上规模最大,坐北朝南三进两廊建筑群,山墙镬耳结构,三进,分别为山门、慈母殿、虞帝殿。殿内供奉三大历史人物:陶师——虞舜帝,像高2.88米;商圣—陶朱公(范蠡),像高1.98米;陶神——宁封子,像高1.98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偏殿,分别是斋堂、茶座、艺术珍品陈列室等功能室。重建的三进殿堂上的瓦脊公仔均独具特色,首进山门殿之瓦脊公仔主题为“群仙贺寿”,作品长约23米,瓦脊上,众仙形态飘逸,神态栩栩如生;二进慈母殿上的瓦脊公仔群雕,以“汉高祖称帝”为主题,其中包括了斩蛇起义、张良进履、萧何月下追韩信、鸿门宴、韩信点兵、暗渡陈仓、夺彭城、戏英布、战荥阳、智下三秦、垓下之战等11组传说故事,全长23.2米,高1.38米,共塑人物188个和108处。亭台楼阁交织错落,各种造型的动物、花鸟及瓜果巧妙穿插其中;第三进是虞帝大殿,殿顶上的瓦脊公仔群雕,主题为“舜帝南巡”,从《二十四孝》的舜帝考感动天故事开始,到舜帝教民农耕、养蚕、捕鱼、制陶,还有著名的尧帝禅让、大禹治水、娥皇女英泪洒湘妃竹等。全长23米,场面丰富,人物表情生动自然,堪称精品。山门前设有陶师庙广场,整座庙宇建筑占地40亩,其中广场占地20亩,可容纳万人。重建工程于2006年2月28日动工,2006年12月27日竣工,并同时举行开光仪式,随即向市民开放。之后有关陶业之纪念活动均在此举行。
仕版城隍庙是广东三大庙之一,仕版城隍诞”(农历四月十三)作为民间信仰项目伦教已向上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仕版城隍庙的故事很多,其中庙里充满神奇色彩的两枚大印———玉印和青铜印,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两印距今已有130多年,可在上世纪那场特殊的政治运动中失踪了,至今已有40年。为此,伦教城隍庙管理人员一直都在寻找它们的下落。 城隍两大印杳去无踪。 城隍印失踪了,至今已有40年。文革开始,红卫兵到处清除“四旧”,就在那里,城皇庙里的“玉印”和“青铜印”被收缴上去,后来就杳无音讯,不知去向。有人说,两枚印收缴上去后被销毁了;也有人说,它们被一些人收藏起来了;还有人说是存放在广州博物馆里。有关人士特意到广州博物馆查看,那里确有两个印,可是没有写“顺德城隍庙”字样,显然,它们都不是出自仕版城隍庙。 城隍印源自神灵护佑。 仕版高龄老伯黄根连介绍,传说仕版原是一个小岛,河涌纵横,交通以小艇运输为主。有一年,仕版遭遇瘟疫,村民从鸡洲请来城隍爷,几名大汉抬着城隍爷村内游街,祈求城隍爷为仕版村民避邪驱鬼,消除疫症。几名大汉抬着累了,当放下城隍爷村边乘凉时,城隍爷不愿起来,意欲在此定居。于是,仕版村民集资修建城隍庙,供奉城隍爷,并把每年农历四月十三定为城隍诞。据说,当时有人为了把城隍爷的恩泽惠及众人,所以刻了两个大印,一个玉印,一个是青铜印,人们纷纷将自己的衣物拿到庙里盖印,以祈求平安顺意。 历经重建期待城隍印回归。
据史料记载,仕版城隍庙初建于宋代,初为一座简陋小庙。村民自发集资,历经元、明、清三代修建,至明末清初定型,清朝道光时庙堂壮观,解放后多次重修重建,至今,公园休闲地和老人活动之家与城隍庙逐渐连接在一起。 伦教仕版城隍庙也是广东三大庙之一(另两大庙是德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黄埔波罗庙)。有关人士指出,仕版城隍庙已经民俗化了,它不单是民间信仰活动,还是农耕社会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具有促进作用。~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