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素解之轻则失根
第二十六章轻则失根
1【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白话解】
前一章圣人讲四大,道大,天大,地大和王大。示现给世人大道自然,这才是根本,和天地万物之君。此章劝诫后世学人,如何能合乎大道,当知轻重、动静,这是修身的关键,也是修道的关键。这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命脉所在。前面教导世人什么是大什么是小,这章教导世人什么是轻什么是重的。大地厚重,厚德生载万物。大海静寂,暗流涌动,百川奔流而归。得道明君厚德,民心所向,四夷所归。人心静寂,智慧交归。我们看看世间的很多大树,重的树干和树根都在下面,轻的枝叶都在上面。老子劝诫世人,动静之间、轻重之间为性命、宇宙的根本所在。
世人应当区分轻重,大道为重,物欲为轻。圣人遵行大道,终日所行,不离辎重。这里的辎重是指的大道,指的静定。很重的东西,如果要移动它们就没那么容易了,一般放着不动了。世人常形容稳如泰山。泰山可谓是很重很重的了。也有形容不动心如泰山。这里也呼应前面的,大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圣人也是如此做的。这里圣人老子教导世人入道的方法了。业障重不重呢?历劫以来积累的业障非常的厚重。一句佛号轻不轻,几个字而已。然而可以四两拨千斤,通过一句佛号,就能够让业障消融了。
世人应当区分静躁,静能入道,浮躁就容易消亡了。古人云: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如果人处于静定,神就能够伏藏。如果人处于浮躁,神就消亡了。庄子曾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世人一般不会把流动的水当做镜子来梳妆,可能会选择安静的水来当镜子。水安静的时候就会明亮,如同明镜一样,照天照地,更何况人的精神呢?人的心如同平静的湖水一样,波澜不惊,微风掠过或石子投入时层层涟漪。微风、石子等就如同譬喻人的欲望、外在的事物的影响。人心亦如辽阔无边,蔚蓝的天空一般,雁过无痕。含沙子浑浊的水,只要静置数个时辰,沙子慢慢沉降,瓶子中的水就会清澈,心性也是这样。君为源头,如果源头浑浊,如何要求臣下清澈呢?禅定,也是在心极度安静当中。
怀道的人纵使贵为一国之君,身居高位,富有四海的荣观,但是恬淡燕处,超然物欲之外。燕处为皇帝退朝之后闲居的地方。往往也是后妃所居的地方,大臣就要超然远避而不处了。怀道的人知道荣耀是轻,性命为重,不能自伐自性。圣人老子感叹当时万乘之主,也就是诸侯王们的作为。王者为四大之一,本来与天地齐尊。可是君王却以身轻躁,追求物欲,把道德仁义放在了一边。以自己的物欲为重,以天下百姓为轻。作为君主如果以道德为轻,就会失去臣民的爱戴。臣民为社稷的根本。治身如果以道德为轻,就会失去本性,也就失去了根本了。物欲过重就会损生,不知道轻重就会失去根本。作为君主如果浮躁就可能失去君位。如果不务于道德,而是整日穷奢极欲,就会有危险了。治身如果浮躁则容易失去本性了。一身之中自性为君,五官为大臣。池子中的水如果躁动,就会浑浊了。如果静定下来,就会逐渐的澄清了。
第二十六章轻则失根
1【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白话解】
前一章圣人讲四大,道大,天大,地大和王大。示现给世人大道自然,这才是根本,和天地万物之君。此章劝诫后世学人,如何能合乎大道,当知轻重、动静,这是修身的关键,也是修道的关键。这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命脉所在。前面教导世人什么是大什么是小,这章教导世人什么是轻什么是重的。大地厚重,厚德生载万物。大海静寂,暗流涌动,百川奔流而归。得道明君厚德,民心所向,四夷所归。人心静寂,智慧交归。我们看看世间的很多大树,重的树干和树根都在下面,轻的枝叶都在上面。老子劝诫世人,动静之间、轻重之间为性命、宇宙的根本所在。
世人应当区分轻重,大道为重,物欲为轻。圣人遵行大道,终日所行,不离辎重。这里的辎重是指的大道,指的静定。很重的东西,如果要移动它们就没那么容易了,一般放着不动了。世人常形容稳如泰山。泰山可谓是很重很重的了。也有形容不动心如泰山。这里也呼应前面的,大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圣人也是如此做的。这里圣人老子教导世人入道的方法了。业障重不重呢?历劫以来积累的业障非常的厚重。一句佛号轻不轻,几个字而已。然而可以四两拨千斤,通过一句佛号,就能够让业障消融了。
世人应当区分静躁,静能入道,浮躁就容易消亡了。古人云: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如果人处于静定,神就能够伏藏。如果人处于浮躁,神就消亡了。庄子曾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世人一般不会把流动的水当做镜子来梳妆,可能会选择安静的水来当镜子。水安静的时候就会明亮,如同明镜一样,照天照地,更何况人的精神呢?人的心如同平静的湖水一样,波澜不惊,微风掠过或石子投入时层层涟漪。微风、石子等就如同譬喻人的欲望、外在的事物的影响。人心亦如辽阔无边,蔚蓝的天空一般,雁过无痕。含沙子浑浊的水,只要静置数个时辰,沙子慢慢沉降,瓶子中的水就会清澈,心性也是这样。君为源头,如果源头浑浊,如何要求臣下清澈呢?禅定,也是在心极度安静当中。
怀道的人纵使贵为一国之君,身居高位,富有四海的荣观,但是恬淡燕处,超然物欲之外。燕处为皇帝退朝之后闲居的地方。往往也是后妃所居的地方,大臣就要超然远避而不处了。怀道的人知道荣耀是轻,性命为重,不能自伐自性。圣人老子感叹当时万乘之主,也就是诸侯王们的作为。王者为四大之一,本来与天地齐尊。可是君王却以身轻躁,追求物欲,把道德仁义放在了一边。以自己的物欲为重,以天下百姓为轻。作为君主如果以道德为轻,就会失去臣民的爱戴。臣民为社稷的根本。治身如果以道德为轻,就会失去本性,也就失去了根本了。物欲过重就会损生,不知道轻重就会失去根本。作为君主如果浮躁就可能失去君位。如果不务于道德,而是整日穷奢极欲,就会有危险了。治身如果浮躁则容易失去本性了。一身之中自性为君,五官为大臣。池子中的水如果躁动,就会浑浊了。如果静定下来,就会逐渐的澄清了。
第二十八章为天下溪
1【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2【白话解】
前面说到尊师重道,也要慈爱世人。做老师就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前面有提到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里提了好几个天下,为天下溪,为天下式,为天下谷。也说了圣人如何教化世人的。圣人选择卑下的面对世人,天下归之如同水流入深溪之中。没有任何的事物能够与之匹敌,因此称之为雄。柔伏处下,谦虚卑微称之为雌。前面也用玄牝来比喻大道。圣人能谦下如同深溪,众水就会流向它了,天下归心。如果能够如此谦下虚心,仁德常在不离于自心。圣人专气致柔,恢复到了婴儿的状态了。返璞归真,如同回归婴儿状态。这里也呼应了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的章节了。深溪是低洼之地,这是众水所归的地方。山上的涓涓细流都归于溪。圣人用白来譬喻昭昭,用黑来譬喻暗昧不明。大道昭昭,明如日月。然而世人看到这明亮的大道却觉得不怎么亮了,可能还会觉得暗昧不明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住了豆子听不见打雷的声音了。如果能够成为天下人的模范,仁德时刻就不会离于己,没有什么差错了。修行如何到达穷极呢?无极就是极点了。世人本来是处于无极的,只是通过修行恢复到本有的状态罢了。圣人用荣来譬喻尊贵,用辱来譬喻污辱谦下。圣人虽然知道自性的尊贵,但是却安守卑下。如果能谦下如天下的深谷,所有的溪流就会流向他,天下就会归附于他。世人本有的常德才能够自足。世人本有的明德可能由于业障的遮蔽,暗昧不明,就需要发明本有的明德。自性具足万法而质朴没有任何文饰。贪心、嫉妒心和怀疑心等只是自性的多余的东西罢了。如同多余的手指头没有什么用处。大道质朴没有文饰。质朴到没有任何的形象。如果大道散失于万物就成为器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果超越了形象,质朴无华就称之为大道。如果有了具体的形象,也有了具体的功用就称之为器。圣人坐地而得道,自性之中具足一切智慧。可是圣人却不轻易使用。知道白的却守着黑的。知道能够获得荣光,可是却安守贫穷。如果圣人用之于治国,就会成为百官之长。圣人所言并不是虚言。因此圣人用大道而不割裂来用。圣人遵循大道治理身体,而不盲目的任由五官随波逐流。君主用大道治理天下而不割裂,使用雕虫小技治理天下,不会任由百官胡作非为追求物欲。圣人知晓其中道理,用大道制御天下而没有对世人有所伤割。如果遵循大道治身,就不会有支离破碎的内心世界。这样就不存在小我,而是有大我了,就有大爱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