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160多米长的窄巷,曾塞下80多家商铺
详细内容

160多米长的窄巷,曾塞下80多家商铺

时间:2019-11-13     人气:3400     来源:佛山新闻网     作者:admin
概述:在20世纪50-70年代期间,对里水人来说,通津街就是一个这样的存在。与广州一河之隔的里水,因其水运便利,早于明末清初已形成市集。据《里水镇志》记载,里水地区有里水、麻奢等7个圩市,最早的是西华圩,最旺的则是里水圩、麻奢圩。......

  一座城,总有那么一两条街巷,张罗着平常百姓家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盆瓢碗锅布衣鞋。


  在20世纪50-70年代期间,对里水人来说,通津街就是一个这样的存在。

△里水通津街现貌


  史载|里水圩市的前世今生


  与广州一河之隔的里水,因其水运便利,早于明末清初已形成市集。据《里水镇志》记载,里水地区有里水、麻奢等7个圩市,最早的是西华圩,最旺的则是里水圩、麻奢圩。


  其中里水圩,位于里水河(郁水)北岸,即今里水城镇内,圩街由通津、中隅、西闸、灰埗、汇隆、磨栏、新宁、富寿等八街和谷地组成,八街按行业区分自成一体。



△ 里水沿江河畔旧貌(里水镇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里水圩成为区行政机构所在地,其凝聚力更大,加上周边传统圩市如冈头、大成、宏岗、西华、横马等圩基本收缩,里水圩更显繁荣兴旺。


  而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通津街都是里水圩的商业中心。


  往昔|这里曾承载里水圩的岁月荣光


  里水通津街,身处里水中心,连着里水现在最热闹的两个地方:向南上斜坡,是富寿桥;向北转左,走过文化街100米不到,是新兴路。



△ 穿过通津街往右转,便是车水马龙的富寿桥


  很难想象吧,这条160多米长、窄得只能容一辆轿车慢慢驶过的小巷,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却曾经像个百宝箱一样,塞下了满满当当80多家商铺,几乎什么都有——天然、畅心、香茗等茶楼,咸杂、鸡鹅鸭鱼蔬菜档、飞发铺、车衣店、布衣铺、饼铺、毛巾厂等,还有信用社、保健站等,功能齐全,让里水人过得有滋有味。



△ 里水画家黄伟英曾把上世纪60年代的富寿旧景记录下来,这幅《里水旧富寿印记》便是那时候的真实场景。在富寿桥的一侧,那些灰白的老房子,便是通津街的商铺。


  那时候,它也是里水最旺的集市街,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旧圩。每当每月的二五八圩日,窄窄的一条通津街,除了原有的数十家商铺,还有前来赶集的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现状|街头巷尾连接繁华,街心归于沉寂


  时代变,世界转,通津街昔日的繁华热闹已给了新的路口新的楼,归于沉寂。这里的街头巷尾连接繁华,街心却有着谜一样的老定。只需一个拐角,你就远离了镇中心的喧嚣。



△ 现在的通津街早已从圩市变回住所,不少里水人、新市民仍居住在这


  对住在通津街的老人们来说,那时候被圩市叫卖声、熙熙攘攘的人声、茶楼香甜的点心叫醒,是最幸福的事情:“那时候好旺啊,家家户户都是在自己门口做生意的,从丰岗去麻奢都要经过这里。”



△ 70多岁的郭伯伯,偶尔还会回来通津街的老房子住一阵子


  如今的通津街,还是很多人在住的,老人家都是本地人,年轻人则是新里水人。连着的文化街就有小市场,老人家买完菜就喜欢在这说说话,到时间再回家煮饭。



△ 买菜卖菜的,都是住在通津街的老街坊


  老人家喜欢住这里,是因为住久了,习惯了。也是,门前就有小庭院,晒柴、种花、晾衣都在这了,有自己的小天地,舒坦。


  新里水人喜欢住这里,为什么不呢?这里房租便宜,每个月200-300元有成交,离里水中心近,但又清静得可爱。


  故事|那些老里水才知道的老街秘密


  走进通津街,一种怀旧气息扑面而来。这里藏着许多老里水才知道的秘密。


  比如通津街尾的基督教堂。据《南海县志》记载,它建于民国23年(1934年),1984年才重新开放。30多年前的每一个礼拜天,这里都会吟唱和煦的诗歌。而现在,这里已经不再唱诗了,而是以医务室的身份,继续守护着老街。唯有门口两棵白玉兰,知道它如何成为一个谜。



△ 昔日的基督教堂,如今化身卫生服务站


  这里,是全里水第一间正式意义上的医院——保健站,曾住着里水第一西医,第一牙医,第一护士……那时候,里水人有什么头晕身热,都知道要来通津街。看病找李子屏,生仔找邱姑娘,就妥了。


  这里的房子,以前多是郑姓地主盖的,再出租给大家。这个立碑存证的地界,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时至今日,不得而知了。



△ 上面刻着“陈康厚堂,自墙地界”字样


  别看通津街巷窄,其实内有乾坤,一个路口拐角,里面就住着十户八户人家。这个门楼,就是给人躲雨用的。那么窄的巷口也要弄避雨的地方,现在看来有几分滑稽,但在它还是旧圩的时候却实用得很呐——这里旺啊,下起雨来人可往哪躲啊?嗱,不就这一个个门楼咯!


  如果你在通津街的里巷看到这座公厕,不必惊讶。事关通津街的房子在早期建设时都是没厕所的,住在这里的人要上厕所,都得来这。已经“40多岁”的它还在服役,尽忠职守得很。


  这一口三眼井,也曾见证着通津街坊的用水历史。以前里水人都是直接在里水河取水饮食。20世纪50年代挖了这口三眼井,周边的人就都来这里取水了。



△ 住在附近的阿姨说,直到有了自来水,这口井才渐渐静了下来。现在来打水的,也只有当地的老人家了


  这里曾是通津街以前最大的一家飞发铺,肩负着里水人的形象大任!这个飞发铺犀利之处,就在它的设计。以前没有电,天热要飞发,在店里面坐热得慌,咋整?在屋外面挂个大幕布,找两个人在外面上举下落,风就进去了,还可以遮阳。可惜,现在只能靠想象才能重温那时的热闹了。


  在通津街,只能听上了年纪的伯伯、婆婆描述那过去的叫卖繁华,却找不到一个年轻的面孔说起与它的半点联系。老街的繁华,早已留在了数十年前了。


  但愿今天这份口述史,能替老街记录星星点点的存在,让里水人,不要忘记他们。因为,他们曾担当了里水的繁华,包容了里水人的爱恨,值得被里水人记住。

  △ 图左二三为梁氏夫妇,曾是通津街的原住民。本文记录内容,部分为以上人员口述史。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