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十年禁渔:影响吃鱼吗、退捕后渔民怎么办?
“长江源远流长,水面辽阔,它是淡水鱼生儿育女、长大成才的好水乡。”1983年央视拍摄的纪录片《话说长江》这样赞美母亲河。但近几十年,受多种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物完整性指数竟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为了挽救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2021年1月1日,长江干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正式开始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11.1万艘渔船、23.1万渔民退捕上岸,开始了“人退鱼进”的历史转折。日前发布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渔政执法能力建设,确保十年禁渔令有效落实,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而根据党中央有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3月1日起,我国首部有关流域保护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也将正式施行。
近期,光明日报微博发起“长江十年禁渔你最关心什么”网络调查。综合前期调查结果,带着网友最关心的一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主管部门负责人和志愿者代表。
禁捕后,我们的餐桌会受影响吗?
在淮扬菜馆,长江鲥鱼是一道名菜,因其鲜嫩的肉质被许多食客视作珍馐美味。
“现在长江全面禁渔,这道招牌菜是不是就没了?”不少人对此心生疑虑。
“这样的担心有些多余,因为长江鲥鱼已经绝迹快30年了。”中国渔业协会专家周卓诚解释,长江鲥鱼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在1975年时捕捞量曾达到1570吨,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数量迅速下跌,已无法形成鱼汛,90年代后再无捕获记录,相当于功能性灭绝了。
那么,一直以来餐厅里卖的是什么?“长江鲥鱼是‘长江三鲜’之首,为了维持利润,商家使用的其实是美洲鲥鱼和东南亚云鲥等近亲。”周卓诚说,随着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衰退,这类以假乱真的情况非常普遍。
长江鲥鱼的命运不是个例。据统计,长江流域每年的天然捕捞量已从1954年的42.7万吨降至近年来的不足10万吨,哪怕是较为常见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其种苗发生量也已从1965年的1291亿尾降至如今的十几亿尾。
“与长江渔业资源衰退相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四大家鱼’人工繁殖陆续成功,淡水养殖业随之快速发展,老百姓的餐桌并没有受到影响。”长江十年禁渔首倡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介绍,2016年到2019年间,我国淡水养殖产量都在3000万吨上下,每年产出约500万吨草鱼、400万吨鲢鱼、近300万吨鳙鱼,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水煮鱼”“剁椒鱼头”等美味佳肴——“我国14亿人口年人均消费‘四大家鱼’9.4公斤”。
价廉物美的养殖鱼其实离不开野生鱼。
曹文宣介绍,鱼塘里人工养殖的鱼往往就是那么几对亲鱼的后代,长期近亲繁殖后基因就会退化,容易生病,因此必须要有野生鱼来改善其种质资源,这样养殖鱼才能长得快、长得好。“让老百姓更长久地吃鱼、吃更好的鱼,就必须保护好长江这个天然的种质资源库。”曹文宣强调。
“我不吃鱼,保护长江鱼类跟我有关系吗?”也有网友抱有这种态度。实际上,保护长江鱼类不仅关乎餐桌,也关乎数亿人的饮水安全。
“生物多样性完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才能发挥。长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净化水质。”以千岛湖的“以鱼治水”发展模式为例,曹文宣解释说,“湖中的藻类等浮游生物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再人工适当投放一定数量的鲢鱼、鳙鱼来摄食这些浮游生物,如此一来,进去的时候是三类水,流出来成了一类水。”
“我一直向朋友们呼吁,不要再吃野生鱼了,让长江喘一口气。而且,野生鱼会富集自然环境中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安全性上反而不如养殖鱼。”拥有600多万微博粉丝的科普“大V”周卓诚说。
上岸后,渔民的生计怎么办?
过去几年,为了推进十年禁渔工作,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长期奔波在长江沿线。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曾是最先反对十年禁渔的人。”马毅笑着告诉记者,2006年,曹文宣院士写信向原农业部建议十年禁渔后,他第一时间登门拜访,向曹院士解释情况、做工作。
“一是渔民退下来怎么办?我们现在建档立卡的渔民是23.1万人,但当时的渔民人数远不止这个数字,他们上岸之后的安置很成问题。二是这么大的江面,当时渔政执法机关的力量很薄弱,根本管不住。”那时候,在马毅看来,十年禁渔虽然很有必要,但条件还不成熟,人们的观念也普遍跟不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的生态保护迎来了转折。随着许多重要举措落实落地,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的物质基础和认识基础也越来越完备。”马毅感慨道。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为长江治理开出了治本良方,提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2019年,长江流域的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退捕;2021年1月1日,十年禁渔终成现实。
为了保障退捕渔民生计,截至2021年1月31日,禁捕退捕补偿补助资金251.67亿元已全部落实到位;重点水域已落实转产转业129743人(占需转产转业基数的99.76%),落实社会保障171626人,退捕渔民社会保障任务全面完成。
在曹文宣看来,十年禁渔不光是保护鱼,也是在帮助渔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长江‘无鱼’,形象一点讲,就是渔民用合法的大网眼渔网捕不到鱼了,只有用‘绝户网’、‘迷魂阵’、电鱼等非法手段才能捕到一点小鱼。这样,长江捕捞业就像走进了‘死胡同’。”
宋彬是土生土长的重庆江北区人。十多年来,他一边捕鱼,一边经营江上的餐饮船。随着餐饮船越开越多,宋彬感觉长江变了,“江面上不时漂浮着一次性餐具,鱼不仅越捕越少,还带着一股‘柴油’味。”
2018年,宋彬响应政府号召,带头拆解了餐饮船,靠补偿款在岸上不远处开了一家老宋家鱼馆。如今,鱼馆的生意不仅越来越红火,4名和宋彬一样的退捕渔民也加入鱼馆工作,在岸上过起了安稳的好日子。
长江全面禁渔后,仍有一群渔民选择留在了江上。
2021年2月5日,天刚蒙蒙亮,在江西省湖口县的鄱阳湖水面,伴随着“突突突”的马达声,舒银安和同事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边监测长江江豚的数量,一边劝阻岸边使用“四锚钩”的垂钓者。“这种‘四锚钩’有4道锋利的钩尖,不用鱼咬饵,直接就能钩穿大鱼身体,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性很大。”舒银安告诉记者。
2017年,在渔船上出生、捕了40多年鱼的舒银安收起渔网,报名参加了刚刚组建的湖口协助巡护队。“这几十年,眼看着长江鲥鱼、河鲀鱼都没了,捕捞上来的鱼个头也越来越小。要是将来鱼都没了,哪里还会有渔民?”
随着鄱阳湖里的“迷魂阵”被清理干净,电鱼者受到法律制裁,舒银安看到了长江可喜的变化。“今天上午巡护20公里,十几次看到江豚跃出水面,以前它们根本不敢靠岸这么近。中午巡护回来,又看到‘长江江豚被提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新闻。太好了,长江的未来一定会更好!”舒银安兴奋极了。
十年后,长江会重现昔日生机吗?
调查中,也有网友提问:“十年禁渔后长江能恢复到什么程度?”“鱼类数量是否会超出自然承载能力?”
“如果说长江‘病’了的话,那么十年禁渔只能说是对母亲河的一次‘抢救’。”曹文宣指出,十年禁渔只是我们在长江大保护上迈出的一小步,“这不是一劳永逸的,拯救长江水生生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曹文宣估计,十年休养生息后,长江“四大家鱼”的产卵量能回升到200亿到300亿尾左右,最多达到20世纪60年代30%的水平,而许多濒危物种的恢复则更为困难。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介绍,在2017年到2019年的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中,他们发现有130种历史上分布的鱼类未能采集到样本——更严峻的是,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川陕哲罗鲑等珍稀鱼类都没有自然繁殖活动发生。
“长江鲥鱼消失得太快,我们都没能来得及攻克人工繁殖方法;此外,白鱀豚和白鲟也相继宣告功能性灭绝。”危起伟认为,十年后长江的生物资源量会有所提升,生态系统的活力会有所复苏,但有些物种可能将永远地离开我们。
“禁渔保障了中华鲟人工放流幼体的成活率,但是由于拦河筑坝等物理性变化,中华鲟无法产卵的问题亟待科研攻关。作为江海洄游鱼类,中华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洋,而这方面的保护还存在空缺。”如何不让中华鲟重蹈白鲟覆辙,是危起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显然,“光靠禁渔还救不了所有鱼”。
在中华鲟的种群保护仍面临严峻考验时,长江另一旗舰物种长江江豚则传来了好消息。
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钱正义博士回忆,在中科院水生所读书期间,他解剖过六七十头死亡江豚,其中约半数的江豚胃里空空如也,或是身体表现有其他饥饿症状,“它们饥肠辘辘,在偌大的长江中竟然找不到鱼吃。”
随着近几年长江禁渔工作的有序推进,长江江豚在鄱阳湖、宜昌、镇江、南京等江段嬉戏的画面频频登上热搜。“全面禁渔降低了非法渔具伤害江豚的风险,它们的食物来源大大增加。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它们的种群数量会得到一定恢复。”钱正义对此很有信心。
2017年博士毕业后,钱正义专职投入到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中,加入了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基金会在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的指导下与渔政部门合作,共同创建了协助巡护模式,吸收转业渔民从事巡查监督工作。“渔民最熟悉长江,也对长江最有感情。让他们从‘捕鱼达人’成为‘护鱼达人’,既可以解决转产转业需求,又让长江江豚有了‘专属保镖’。”钱正义打趣地说。
传来好消息的不只有江豚。前不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长江宜昌段发现了一尾鳤鱼。鳤鱼曾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由于过度捕捞、江湖阻隔及栖息地生境退化等原因,鳤鱼在多个历史分布区绝迹,先后被湖北、湖南等地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鳤鱼销声匿迹20多年后,在2017年发现一尾,时隔三年的2020年又发现一尾,出现的时间间隔缩短,这标志着鳤鱼种群开始逐渐恢复。”危起伟相信,随着十年禁渔工作的持续开展,长江常见鱼类种群的规模将明显增大,部分受威胁鱼类的种群也将有所恢复。
3月1日,随着全市高校、中职学校以及幼儿园等61所学校师生回归校园,全市已有1715所学校、超168万名师生返校完毕。记者了解到,为做好春季开学相关工作,佛山市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多措并举,层层压实责任,建立完善疫情防控网络体系,并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抓紧抓细抓实返校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致力于为学生铺设健康、安全返校路,全市返校工作平稳、安全、有序。
完善疫情防控网络体系 确保不漏一人
“倡导家长朋友们,寒假期间尽量留在佛山,减少不必要的出行。”1月19日,寒假放假前,市教育局发布《致全市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引导家长假期期间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好个人和孩子疫情防控。而在此前,佛山及早谋划,相继出台《佛山市教育系统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方案》《关于加强2021年寒假期间疫情防控精准排查及值班值守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全市教育系统全力做好寒假期间疫情防控工作。
寒假期间,全市师生员工每天通过“粤省事”等应用程序进行健康申报,学校每天及时填报“数字广东教育一体化学校疫情防控系统”,确保不漏一人。同时,市教育局还完成了全市100%校外培训机构的普查工作,学校保持每天(含节假日)至少1名领导班子在岗带班,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妥善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实现了我市校园寒假期间安全事故“零发生”。
留校学生的假期安排也不落下。据了解,针对全市800多名寒假留校学生,佛山“不漏一人”,建立“一人一档”,用心用情服务留校学生。贴春联、包饺子、新春联欢晚会载歌载舞……今年寒假,佛山一中、佛山市实验中学、南海艺术高中、顺德勒流江义中学为了让内地西藏班的留校同学度过一个暖心而特别的春节,学校教职工们做好后勤保障,精心布置校园,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假期活动。
有序错峰返校 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学生及教师的返校返岗情况怎么样?”“学校安保具有哪些相关资质?”2月22日,副市长许国、各区领导分成多组,赴部分幼儿园、中小学开展春季学期开学和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检查督导,提醒学校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注意师生节后返校的心理健康疏导,稳定有序地开展春季学期开学工作。
为确保师生返校安全,佛山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制定出台《佛山市2021年春季学期学生返校工作方案》,组织师生分期分批错峰返校开学。其中,严格的开学条件核验再次启用,通过实行领导“挂点包区”制度,佛山要求市、区、镇(街)三级联动对全市各学校开展开学防疫工作全覆盖督导检查,按照省、市返校核验标准,验收合格并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才安排师生返校。
不仅如此,各区、镇(街)领导在学生返校后的前三天均到学校蹲点挂钩,协调指导学校开展疫情防控和返校复学工作,逐级逐片压紧压实校园疫情防控责任。同时,积极协调公安等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区域的治安巡逻,所有学校全覆盖配备卫健副校长,建立学校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点医院、疾控等机构24小时实时联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开辟师生员工就诊绿色通道,确保师生100%安全返校。
在各部门紧密协同和医校紧密联动之下,各校纷纷把好“校门关”,全市师生经过测体温、信息登记等“关卡”,开启开学第一课。同时,返校前,佛山各学校均开展“四个一”行动,即1次校园防控模拟演练、1次校园安全大检查、1次爱国卫生运动和1次教职员工全覆盖防控培训,从宿舍、教室、饭堂到校园里的每个角落,彻底开展大扫除、通风、消毒和杀菌。每天通过晨午晚检,了解师生员工出勤情况,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注重心理疏导 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2月22日,全市学生在线观看了《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节目,卫生与健康素养、防范和化解安全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各校还因地制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开学活动。其中,开学第一天,顺德一中(南校区)给学子们安排了一场户外拓展训练,融合心理教育、劳动教育、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疏导开学情绪,综合提升学生素质。
佛山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了让孩子们轻松、快乐、安全返校学习生活,开学前,市教育局致信全市学生家长发布五点提醒,呼吁家校同心协力守护孩子成长。同时,面向不同学段的学生家长推出了3篇“开学心理调适指南”,帮助学生做好开学前心理“软着陆”。返校后,佛山教育系统持续推进心理健康“1+8+10”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开学初的重点工作,要求各区、各学校不得在开学两周内开展模拟考试或测验,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学子返校后,安全维稳工作成为重点。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实行市、区、镇(街)领导与学校蹲点挂钩制度,统一领导和指导学校返校开学后各项工作,全面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同时,重点做好校园及周边治安、食品、消防、交通、防溺水等安全工作,严把校门关口,加强校园内安全巡查,切实维护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稳定。此外,还要落实市级抽查、区镇(街)两级全覆盖检查制度,特别加强对防控相对薄弱的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的检查,补齐短板弱项,加强整改提升。
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预计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447元,比上年增长2%。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介绍,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7%。
在居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7540元,增长3.8%。
公报还显示,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502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2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4亿户。
在科技方面,公报显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4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
公报显示,2020年末互联网上网人数9.89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9.86亿人。2020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比上年增长35.7%。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